《宝应图经》揭秘“邗沟十三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宝应图经》揭秘“邗沟十三变”
昨天,在宝应县档案局档案精品珍藏架上,记者发现了被誉为“清代方志奇书”的《宝应图经》,这是淮南书局光绪九年十月刊成本,是《宝应图经》最早木刻版本。
其中最珍贵的是“邗沟全图”,清晰地标明了当年邗沟流经的线路,“邗沟十三变”这一说法已经成为今天介绍邗沟河道走向的专门名词。
十四载完成“清代方志奇书”
记者翻开《宝应图经》,此书为原版线装本共六卷,卷首为宝应
历代四境图、历代沿革表,卷一城邑,卷二疆域,卷三河渠、水利,卷四封建,卷五至卷六人物。
《宝应图经》作者为刘宝楠(1791-1855),宝应县人,扬州学派的著名学者,道光二十年(1840)进士,历任文安、元氏、三河、宝坻等县知县,为官十六年清正廉洁,所到之处无不体恤百姓,造福于民。
其子刘恭冕在《宝应图经》“书后”说:刘宝楠从29岁开始撰写《宝应图经》,43岁书成,经历了14个寒暑。
由于“宦况多艰”,生前竟无力将《宝应图经》付印,直至道光二十八年由其姐夫王国宾复写一部,刘恭冕自己担任校对工作。
14幅地图概括“历代县境”
宝应县档案馆负责人告诉记者:《宝应图经》记载了宝应境内的民生利弊,以及历代名人事迹等。
卷首“历代县境图”的14幅地图,清晰地标明了从两汉到清朝近2000年间宝应县行政区划变化、建制沿革、水系变迁情况,为今天的人们提供了比较可信的图形资料。
14幅地图分别为:邗沟全图、汉射阳平安四境及东阳东境图、三国魏射阳平安东阳废县图、西晋射阳四境及东阳东境图、东晋射阳山阳四境及东阳东境图、宋射阳山阳四境及东阳平阳(“平阳”应为“平安”刊误)东境图、南齐射阳东阳废县并入山阳图、梁割山阳南境之半立阳平东莞二郡图、周阳平东莞二郡石鳖县及山阳郡图、
隋安宜四境图、唐宝应四境图、宋元宝应四境图、明嘉靖时宝应县境图、明万历时宝应四境图。
清晰画出邗沟历史演变过程
最为珍贵的是,其中“邗沟全图”清晰地标明了当年邗沟流经的线路:从长江边广陵之邗口向北,经高邮县境的陆阳湖与武广湖之间,再向北穿越樊梁湖、博支湖、射阳湖、白马湖,到山阳池经末口入淮河。
而在其他几幅地图中,作者通过标注“开皇邗沟由此”、“大业邗沟由此”的方法,比较出不同历史时期邗沟流经的不同线路,使人们清楚地了解到邗沟的历史演变过程。
该书在卷三“河渠、水利”中详细地记录了京杭大运河最古老的一段——邗沟(宝应段)从春秋哀公九年开始挖筑一直到明万历四十一年总共13次的变迁,将它称为“邗沟十三变”,这一说法已经成为
今天介绍邗沟河道走向的专门名词。
刘宝楠对“邗沟十三变”的考证引用了各类专著达78种,收录了大量唐、宋、元、明、清所写有关诗歌、碑记资料及亲自实地考察第一手情况,考评详尽,研究深入。
如其在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扬州地势唐宋以前南高北下,邗沟水北流入淮,故昔日江淮之间只患水少,不患水多。
至蓄高堰,内水始南流入江”等见解,纠正了前人方志中的错误。
这些,为后人研究大运河水利发展史提供了很大帮助。
卷四“封建”。
“封建”一词在这里的含义为受封皇室宗亲和功臣。
故卷四至卷六所记载均为汉至明代宝应历代人物传。
《宝应图经》的体例是古代方志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部书在中国古代方志学有着重要的地位。
《宝应图经》揭秘“邗沟十三变”
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709&fromuid=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