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德华·阿尔比的剧作特征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03
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
爱德华·阿尔比的剧作特征分析
周悠影
(上海戏剧学院戏文系,上海200040)
摘要:爱德华·阿尔比是上世纪五十年代末美国剧坛横空出世的一位剧作家,其部分作品呈现“荒诞派戏剧”的特点,也有
一些作品仅表达“荒诞”的理念。
本文从戏剧动作、戏剧人物、戏剧情节、语言风格四个层面对阿尔比作品进行分析,归纳出阿
尔比的剧作呈现失焦动作统一化、主要人物“无性格”、故事情节荒诞化、戏剧语言无逻辑的特征,全面地总结了阿尔比戏剧
的历史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爱德华·阿尔比;剧作特征;荒诞派戏剧;历史意义
中图分类号:J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21)09-0084-02
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1.09.040
一、前言
爱德华·阿尔比是美国上世纪50年代末期最具影响力的剧作家之一,其荒诞的剧作情节,凌乱无逻辑的人物对话,以及对人性与哲学的探讨,使其在美国戏剧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
英国戏剧理论家马丁·艾思林概述了荒诞派戏剧的特征,即无情节的结构、无鲜明的人物、无明确的主题、无逻辑的语言以及不直接反应现实生活本身,[1]并肯定阿尔比的作品《美国梦》就是“荒诞派戏剧”。
国内阿尔比的研究者樊晓君给阿尔比下了一个明确的定义,“阿尔比是荒诞派剧作家,他的多数剧作都采用了荒诞派的手法。
”[2]可见“荒诞派剧作家”是中国乃至世界对阿尔比的普遍认知。
虽然阿尔比被定性成一个“荒诞派作家”,但其作品透露出“荒诞派”之外的风格和特征,本文将从戏剧技巧层面对阿尔比作品进行评析,全面地整理和归纳阿尔比的剧作特征和语言风格。
二、戏剧动作:“不统一”中蕴含着“统一”
我国戏剧理论家谭霈生在集阿契尔和贝克大家之论后谈到:“戏剧艺术的法则要求人物的动作要目的明确,要集中统一,要能迅速发展直到顶点。
”[3]也就是说,在传统戏剧中,人物的戏剧动作要保有“统一性”,人物接来下的所有行动都将围绕着这一戏剧动作展开。
阿尔比打破了这一常规,《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芙》的开场已是凌晨两点,一对在学院地位颇高的中年夫妇乔治与玛莎在聚会散场回到家后,玛莎正在絮絮叨叨地摹仿着一部电影中的桥段,并且颐指气使地命令乔治为自己做一些零碎的小事,观众完全不知道他们两个的戏剧动作和目的,只是略微提到了一会会有客人来家里做客,至于前来的客人是谁,他们将来干什么,男女主人公丝毫不关心。
在客人也就是一对初来乍到的年轻夫妇尼克与哈妮来到之后,他们的聊天内容更是毫无目的性,乔治在尼克面前卖弄自己的才学,对尼克研究的生物学表示鄙夷,像极了人们日常的“闲聊”,看起来似乎完全背离了戏剧动作统一性的原则。
除了人物动作“失焦”之外,还有一明显的特征是,人物的动作时常发生毫无逻辑的突转。
例如在乔治故意说出哈妮假怀孕一事后,尼克声称要做出让乔治后悔的事,乔治在目击了妻子与尼克的猫腻后,坚持要在凌晨四点看书。
这在常人看来是不可思
议的,但正是这一非常规逻辑的动作,与阿尔比想要表达的主题
又是相“统一”的,即把不美满的婚姻和生活砸碎。
同样,在剧本《美国梦》中,爸爸妈妈这两个人物动作也非统
一。
在剧的一开始,观众以为他们的动作是等待迟迟未达的修理
工,但当巴克尔太太来临后,他们又琢磨着把姥姥用车子运走,
巴克尔太太渴了,妈妈又急忙离场给巴克尔太太倒水,动作分
散,毫无指向。
由此看来,在阿尔比的戏剧中,戏剧动作的“不统一”其实是
一种技巧性的编织,所有看似分散的行动都将在结尾完成一次
主题上的回归。
三、戏剧人物:“无性格”特征显著
阿尔比戏剧中总是会出现“无性格”而非“典型性”的人物,
这里的“性格”指的是鲜明独特的性格。
《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
芙》一剧中的尼克和哈妮就是这样的角色,两人在故事中的设定
是玛莎夫妇的客人,在剧作功能上是玛莎与乔治秘密揭露的见
证者,在全剧中,二人几乎没有其独特的性格,只有对玛莎夫妇
行为的直观反应。
在乔治嘲讽地把哈妮假怀孕一事用构思小说的方式说出来
时,尼克只是说我会让你后悔的。
但在之后与玛莎偷情的行为
中,我们以为尼克会主控这一切开始向乔治反击,然后尼克的所
作所为却更像是玛莎的傀儡,是乔治与玛莎二人情感的报复道
具。
哈妮也是如此,哈妮对这对虚伪夫妻的种种行为的反应就
是不断的呕吐,以及与此极端相悖的拍手叫好。
在玛莎揭露乔治
杀死过自己的父母之后,乔治怒气冲天和玛莎掐架,尼克在一旁
阻拦,此时的哈妮却大笑着喊道“暴力!暴力!”由此可见,哈妮这
一人物性格也是模糊的,可以随时根据情节的需要而做出改变。
《动物园的故事》中彼得这一人物更是为了聆听杰瑞的故事
而存在的,毫无性格可言。
杰瑞一直在给皮特讲自己的故事,皮
特有一搭没一搭地礼貌搭话,直到杰瑞故意激怒他,皮特也只是
把他驱赶走,直到最后,杰瑞撞在了皮特的刀上死亡,皮特也只
是一直重复“哦,我的天”,直到落幕。
“无性格”人物的设定让观众难以带入角色,无法产生共鸣
和共情,从而把观众带到非感性的视点,脱离人物本身去看待这
“
世界文艺
84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2021-03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
,,。
些荒诞的剧情,使人们在“无逻辑”的思考下感到到每个人心中
希望感受到的“逻辑”。
四、戏剧情节:荒诞吸引眼球
“作为美国严肃戏剧主流作家,阿尔比剧作的前卫风格更多
表现在事件与主题上,而不在戏剧形式上。
”[4]阿尔比的大部分
作品都拥有一个“荒诞”的情节核,《美国梦》讲的是一对多年前
重金买子的夫妇,在养子长大不符合他们的期待后,他们不仅将
这个孩子杀死,还找到当年的卖家退钱,当卖家把一个“标准”的
孩子送给他们后,这对夫妇又欣然接受了这个孩子的故事。
《山羊或谁是西尔维娅》的核心情节是一对家庭幸福,婚姻
美满的家庭中,丈夫爱上了一只山羊并与其发生了性交行为,看
妻子和儿子将如何面对这一荒唐而棘手的事件。
独幕剧《沙箱》
讲的是一对夫妻把他们的母亲置于一个沙箱上,看着她一步一
步慢慢被死神带走的故事,《动物园的故事》就更不用说,没有观
众会想到,这个屡屡倾诉却遭到嫌弃的主角最终会“被杀死”。
与其他荒诞派作品相比,阿尔比的戏剧呈现一种独特的观
赏性,如果说《等待戈多》《秃头歌女》是想逼走一部分不属于他
们的观众的话,阿尔比则想把所有观众都“锁”在剧院里,在观看
了或瞠目结舌或啼笑皆非的剧情后,阿尔比带给他们一种趣味
性的指向,人们想要知道接下来是否会发现更荒诞的情节。
当
然,情节的荒诞无疑只是阿尔比的材料,是其笔下编绘璀璨的工
具,阿尔比以其深邃的哲学思想力赋予戏剧独特的力量。
然而在荒诞的情节核之下,阿尔比的故事又遵从一种现实
化的内部逻辑。
《美国梦》的开头爸爸、妈妈和姥姥看上去都在等待一个来
修马桶的工人,他们的对话虽然并不完全围绕等待工人开展,但
在故事发展的过程中这一动作贯穿始终,其中有两次门铃响起,
一次来的是巴克尔太太,一次是“小伙子”,但其实爸爸、妈妈和
姥姥这人物的核心动作都是等待一个人的到来,这一动作是始
终统一且符合内部逻辑的。
五、语言风格:失序混乱无逻辑
阿尔比的作品中无逻辑、几近错乱的语言无疑最具个性:
“严峻,或是曲折的拐弯抹角,妙语惊人。
这种语言中含有令人痛
恨真实的力量,能够洞察美国文化的黑暗的花样的力量。
”[5]
《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芙》中甚至有一段拉丁语的直接引
入:“Absolve,Domine,animas omnium fidelium defunctorum
ab omni Vinculo delictorum.”两种语言的交相辉映,产生了
某种神圣的诗性。
乔治不段利用语言游戏来替换“妻子”的主语,
其实无意识间透露出了他和玛莎婚姻的问题,并且希望他人能
够站在他的角度上来体量他正在经历的痛苦。
《山羊或谁是西尔维娅》中同样有一段错乱的台词:
罗斯:(自制)对荣获普利兹克奖而言!他们通知你时,你在
何处?
马丁:我在健身房里,脱光了衣服,斯蒂薇来的电话。
罗斯:斯蒂薇是你的妻子。
马丁:我知道。
罗斯:你什么感觉?
马丁:斯蒂薇是我的妻子?
罗斯:不,获奖。
阿尔比以一种乱序对话的写法,表现出人物内心真正想要
提出的问题,即我对于“斯蒂微是我的妻子”这件事我是什么感
觉。
不论是《在家在动物园》还是《美国梦》,其中丈夫与妻子的
对话总是充斥着某种相似性,《在家在动物园》的《在家》部分,妻
子想要找丈夫谈话,而丈夫却沉浸在他的那本出版物里,心不在
焉地和妻子搭话,《美国梦》中妻子讲述买帽子的故事时,5次和
丈夫强调“你注意听呀”,但丈夫却只是极尽全力在敷衍。
可见每
个人都渴望被聆听,却没想过自己从来不聆听别人。
阿尔比戏剧的哲理蕴于他“无逻辑”之中,而由这种“反戏
剧”的手段带来多义的阐释,任何人都可以从他的对话中得到自
己想要的东西,阿尔比拒绝被解读但又渴望被解读。
六、小结
爱德华·阿尔比及阿尔比的戏剧多被冠以“荒诞派”的标签,
但全面地分析其作品,发现其具有失焦动作统一化、主要人物
“无性格”、故事情节荒诞化、戏剧语言无逻辑四大特征,并且得
出其创作基于现实,戏剧人物和情节富有现实逻辑的论点,从而
摘去阿尔比戏剧片面化的“荒诞派”风格标签。
参考文献:
[1]马丁·艾斯林.荒诞派戏剧[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
[2]樊晓君.爱德华·阿尔比戏剧研究[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
2016.
[3]谭霈生.论戏剧性[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
[4]爱德华·阿尔比(著).山羊:阿尔比戏剧集[M].胡开奇(译),北京:
新星出版社,2013.
[5]伊哈·布哈桑.当代美国文学[M].陆凡译.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1982.
世界文艺
85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