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篇】新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课内外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完整版)】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篇】新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课内外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完整
版)】含答案
1.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苍蝇与宇宙飞船
令人讨厌的苍蝇,与宏伟的航天事业似乎风马牛不相及,但科学家却把它们紧密地联系起来了。

苍蝇是声名狼藉的“逐臭之夫”,凡是腥臭污秽的地方,都有它们的踪迹。

苍蝇的嗅觉特别灵敏,远在几千米外的气味也能嗅到。

但是苍蝇并没有“鼻子”,它靠什么来充当嗅觉的呢? 原来,苍蝇的“鼻子”——嗅觉感受器分布在头部的一对触角上。

每个“鼻子”只有一个“鼻孔”与外界相通,内含上百个嗅觉神经细胞。

若有气味进入“鼻孔”,这些神经立即把气味刺激转变成神经电脉冲,送往大脑。

大脑根据不同气味物质所产生的神经电脉冲的不同,就可区别出不同气味的物质。

因此,苍蝇的触角像是一台灵敏的气体分析仪。

科学家由此得到启发,根据苍蝇嗅觉器的结构和功能,仿制成一种别具匠心的小型气体分析仪。

这种仪器的“探头”不是金属,而是活的苍蝇。

就是把非常纤细的微电极插到苍蝇的嗅觉神经上,将引导出来的神经电信号经电子线路放大后,送给分析器;分析器一经发现气味物质的信号,便能发出警报。

这种仪器已经被安装在宇宙飞船的座舱里,用来检测舱内气体的成分。

(《小学阅读指南(高年级版)(3-6年级)》2016年第2期)(1)解释词语。

声名狼藉:________
别具匠心:________
(2).画线的句子中,“鼻子”一词加引号是因为________。

这和文章前面一句________相呼应。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苍蝇是非常脏的动物,所以它一无是处。

B. 苍蝇是依靠嗅觉神经细胞闻到气味的。

C. 科学家仿制的小型气体分析仪的探头是金属。

(4)你还知道哪些模仿生物的发明呢?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吧。

【答案】(1)形容一个人的名誉坏到极点。

;在技巧和艺术方面具有与众不同的巧妙构思。

(2)这里说的鼻子并不是真正的鼻子;但是苍蝇并没有“鼻子”
(3)B
(4)科学家模仿鱼鳔的原理,发明了潜水艇。

【解析】【分析】(1)声名狼藉:形容一个人的名誉坏到极点。

别具匠心:在技巧和艺术方面具有与众不同的巧妙构思。

(2)引号的主要作用有:表示引用。

表示特定称谓。

表示特殊含义。

表示讽刺和嘲笑。

突出强调。

做题时要结合具体语境进行理解。

(3)本题可以根据第三自然段的内容进行判断。

(4)本题属于积累拓展,根据自己的实际进行解答。

故答案为:⑴形容一个人的名誉坏到极点。

在技巧和艺术方面具有与众不同的巧妙构思。

⑵这里说的鼻子并不是真正的鼻子;但是苍蝇并没有“鼻子”;
⑶B;⑷示例:科学家模仿鱼鳔的原理,发明了潜水艇。

【点评】(1)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词语的理解能力。

因为同一个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所表达的意思各不相同,做题时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理解。

(2)本题主要考查的引号的作用,不同的语境作用也不相同,做题时要结合语境解答。

(3)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筛选能力。

做题时要根据题意并结合语段内容进行筛选。

(4)根据自己的积累进行解答。

2.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伦敦大雾的真相(节选)
伦敦本来就以烟雾出名,有“雾都”的名号。

可是那一次伦敦经历的,可是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空气污染,整整有五天之久。

浓雾从街上钻入窗户与办公室。

大众运输系统几乎瘫痪,到了夜里,能见度低到许多地方都无法行走。

室内演奏会也必须取消,因为出席的观众连舞台都看不见。

然后烟雾消散,一切都恢复正常。

至少大家以为恢复正常了。

直到三个星期后,内政部发表了统计数字,大家才恍然大悟,那是一场灾难。

原来在那五天里,有四千人死于呼吸疾病,大雾之后几个月,另外有八千人因此死亡。

死者大多数是年纪大或有病缠身的人。

那场大雾为什么杀伤力那么强?有个研究团体重新检验了当年搜集的肺脏标本,发表了研究报告。

在那些标本中,空飘微粒的含量极高,例如煤灰,证实了当年伦敦卫生官员的判断:燃煤是致死元凶。

但是,仔细分析那些微粒后,科学家发现,除了煤灰,其中还有十几种其他物质的微粒,包括金属,例如铅。

许多微粒源自柴油,直到今天,柴油仍是欧洲空气污染物的主要来源。

发生大雾那年,伦敦刚把电车完全改为柴油引擎车。

因此,那场大雾的致死威力,是几个因素并发的结果。

(选自《每天都是一份礼物》,北京燕山出版社)(1)给下列词语中的划线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消散________①由聚集而分离;②分发;分给;③排遣;排除。

确实________①内部完全填满,没有空隙;②真实;实在(跟“虚”相对);③实际;事实;④果实;种子。

(2)“恍然大悟”的意思是________。

“那是一场灾难”的“那”指代的是________。

(3)“室内演奏会也必须取消,因为出席的观众连舞台都看不见。

”这是一个因果关系的倒装,原因是________,结果是________。

(4)“那场大雾为什么杀伤力那么强?”用自己的话概括原因吧。

(5)伦敦大雾带给人类什么启示呢?
【答案】(1)①;③
(2)猛然清醒的样子,形容一下子明白过来;持续五天的伦敦大雾
(3)出席的观众连舞台都看不见;室内演奏会也必须取消
(4)因为燃煤造成的煤灰、源自柴油的许多微粒等都是大雾致死的因素。

(5)要从多方面保护环境,防止空气污染。

【解析】【分析】(1)解答本题要先理解词语的意思,再根据词义选择字
义。

(2)理解词语时要结合语境。

恍然大悟:猛然清醒的样子,形容一下子明白过来。

“那”指代的内容可以从第一自然中总结。

(3)本句是一个倒装关系的因果复句,所以后半句是原因,前半句是结果。

(4)仔细阅读文章,根据题意进行筛选概括。

(5)解答本题要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并结合主旨进行解答。

故答案为:⑴①;③;⑵猛然清醒的样子,形容一下子明白过来;持续五天的伦敦大雾;⑶出席的观众连舞台都看不见|室内演奏会也必须取消;⑷因为燃煤造成的煤灰、源自柴油的许多微粒等都是大雾致死的因素。

⑸要从多方面保护环境,防止空气污染。

【点评】(1)本题主要考查字义的理解能力。

一个字在不同的语境中意思也有所不同,做题时要结合具体语境进行理解。

(2)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词语的理解能力。

因为同一个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所表达的意思各不相同,做题时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理解。

(3)本题考查的是对内容的理解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一般这种代指内容都在代词的前面。

(4)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做题时要先理解题意,再结合阅读语段进行解答。

(5)本题主要考查的阅读感悟。

做题时一定要结合文章的主旨。

3.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善意的谎言
每周一次,我总到附近一间小小的理发院去吹洗头发,两个师傅负责设计发型,一个小学徒专门抓洗头发。

老实说,我很同情那个瘦小的学徒,看得出她很想学发型设计,但由于工作繁琐,加上两位师傅态度冷淡,她只能默默地在肥皂泡沫中消磨她可怜的青春。

然后,有一天,机会忽然来了,新年前的一个月,两个师傅要求加薪不遂,一起辞职,老板娘一时请不到人,除了亲自上阵外,还给小学徒进行“速成训练”,另外再请个小工负责抓洗头发。

小学徒升级后,战战兢兢的,颇没自信。

而许多老顾客也绝迹不来了,生意顿时冷落下来。

小学徒忧心忡忡,老板娘脸如黑锅。

我把这一切看在眼里,一天,踏入店内,特地指定小学徒为我吹头发,小学徒受宠若惊,拿着吹风筒的手微微发抖。

卷吹梳弄一小时后,朝镜一望,哎呀,那发型硬邦邦的,好似戴了一顶不和时宜的帽子。

小学徒侍立一旁,脸如那僵硬的发型,巴巴地望着我。

我赶快露了个笑容,说:“这个发型真不错,谢谢你!”小学徒的额头舒展开了,笑嘻嘻地把我送出了小店。

再去理发店时,依然指定由她来吹饰。

她面带微笑,双手灵活地卷弄梳理,极有韵致。

看着镜子里的自己,我惊讶极了!真诚地说:“你梳得实在是好哩!”小学徒她脸若鲜花,灿然生辉。

(选自《成功励志经典似水年华》,延边人民出版社)(1)“不和时宜”中的错别字是________,应该是________;这个成语的意思是________。

(2)下列文中的句子,属于比喻句的有()(多选题)
A. 小学徒忧心忡忡,老板娘脸如黑锅。

B. 卷吹梳弄一小时后,朝镜一望,哎呀,那发型硬邦邦的,好似戴了一顶
不和时宜的帽子。

C. 小学徒侍立一旁,脸如那僵硬的发型,巴巴地望着我。

D. 小学徒她脸若鲜花,灿然生辉。

(3)小学徒先后两次为“我”吹头发,表情和手的动作区别很大,用文中的词填空,两次的区别:
①第一次表情:________,手:________;
②第二次表情:________,手:________。

(4)通过小学徒前后两次为“我”吹头发的区别,可以看到“我”“善意的谎言”给小学徒带来了________,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我”是一个________的人。

(5)从这个故事中,你懂得了什么道理呢?
【答案】(1)和;合;指不适合时代形势的需要。

也指不合世俗风尚
(2)A,B,C,D
(3)受宠若惊;微微发抖;面带微笑;灵活地卷弄梳理,极有韵致
(4)自信心;善良
(5)要做一个善良的人,在无形中帮助别人,让善良开花结果,自己也会收获善良的果实。

【解析】【分析】(1)本题因字音相同而写错别字,和应该是合。

意思是指不适合时代形势的需要。

也指不合世俗风尚
(2)根据比喻的定义进行判断。

比喻:即表示两种不同程度的事物,彼此之间有相似点,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修辞方法。

(3)本题可以从“ 我把这一切看在眼里,一天,踏入店内,特地指定小学徒为我吹头发,小学徒受宠若惊,拿着吹风筒的手微微发抖。

她面带微笑,双手灵活地卷弄梳理,极有韵致。

”这两句话中找到答案。

(4)仔细阅读文章,根据题意找到相关语句进行理解。

(5)结合文章的主旨进行解答。

故答案为:⑴和;合;指不适合时代形势的需要。

也指不合世俗风尚;
⑵ABCD;⑶①受宠若惊;微微发抖;②面带微笑;灵活地卷弄梳理,极有韵致;⑷自信心;善;⑸示例:要做一个善良的人,在无形中帮助别人,让善良开花结果,自己也会收获善良的果实。

【点评】(1)做题时可以从汉字的音,行、义三方面入手。

读准字音,辨明字形,弄清字义。

结合词义理解字形是最好的方法。

(2)本题考查的是比喻手法的理解。

首先要明确不同修辞手法的定义,再结合句子进行判断。

(3)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筛选能力。

做题时要根据题意并结合语段内容进行筛选。

(4)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主要内容的理解及文中形象的分析能力。

解答本题,要认真阅读文章,找出文中形象描写的相关句子,分析其特点。

(5)本题主要对文章的阅读感悟。

做题时要根据文章的主旨进行理解。

4.阅读下文,回答问题呵护世界
我曾经在一个开满鲜花的公园里散步,当我走进一座花坛时,有一个小女孩挡住了我,轻轻地说:“叔叔,你不要过去,那边有只漂亮的蝴蝶,你不要惊吓了它。

”在我看来,这个小女孩呵护的不仅仅是一个美丽的小生灵,她关爱的是自己面对着的美好的世界。

在我们面对着自己时时接触的生活,面对与你打交道的人们时,你是不是像这个小女孩一样地小心呵护,给人以关爱?我们是否常常因为自己的________斥责、________怒容、一句搪塞,或是一时的冲撞,就这么弄伤了对方的心灵,或是大煞风景,破坏了美好的景致?
当然,我们承受着生活的压力,常常有不顺心的时候,会常常在心里怀着一股怒气和怨恨,如果任凭这些情绪流泻感染,就会使眼前的世界变得灰暗,没什么美好可言。

正因为每个人的生活都不容易,所以这个世界更需要我们投入关爱和呵护。

我通过一段文字,看到了这样一幅温馨的画面:有个常怀关爱之心的绅士走进一家花店,要求把橱窗里的花取出一部分,店里的人照着他的话去做,并问他要买多少。

这个绅士出人意料地回答:“我不想买花,只是看它们太拥挤了,怕它们被压坏,想让它们轻松一下。

”他就是英国文学家王尔德。

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地方,是否都能常常怀着这样的关爱,为他人也为自己留心保护一片美丽的世界!
在接触那些容易碎的物品时,我们总是小心翼翼的,只怕弄坏了它们,那我们也不妨将这份细致带到日常生活里来,小心呵护和善待我们所生存着的这个世界。

(1)选择合适的词语写在下面横线上。

一声一气一脸一片
________斥责 ________怒容
(2)从文中找出恰当词语填空。

例:(呵护)世界 ________世界 ________世界
(3)此文告诉人们________的道理,并说明了理由________。

①世界是美好的,有很多荚的景致;
②我们承受着压力;
③有人觉得眼前的世界是灰暗的;
④每个人的生活都不容易;
⑤我们生存在这个世界上。

(4)用简练的语言概括短文列举的两件事。

【答案】(1)一声;一脸
(2)关爱;善待
(3)要小心呵护和善待我们所生存着的这个世界;①④⑤
(4)花坛前小女孩让“我”不要走过去,怕惊吓了蝴蝶。

一位绅士请求把橱窗的花取出一部分,怕因拥挤压坏了花儿。

【解析】【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量词的掌握情况及对课文的熟练程度,在于平时学生多读。

这道题是让填量词,量词通常用来表示人、事物或动作的数量单位的词,如:一声斥责、一脸怒容。

(2)词语搭配就是前一个词语和后一个词语搭配得当,能将意思表达得更好,更准确。

关爱世界、善待世界。

(3)本题考查概括文章给人的启示和道理。

学生通过感知课文内容,继而理解课文的中心主题以及作者所要抒发的感情。

(4)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在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短文列举的两件事:花坛前小女孩让“我”不要走过去,怕惊吓了蝴蝶。


位绅士请求把橱窗的花取出一部分,怕因拥挤压坏了花儿。

【点评】(1)掌握量词的用法,学生做题就容易了,平时要注意积累。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词语的搭配的能力,在于平时的词语积累和对课文的掌握。

这些词语都是课文中的,只要对课文内容熟练掌握,做起来就不难。

(3)只要观点正确,表述合理,文通句顺,书写认真即可。

(4)此题考查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5.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渔夫和金鱼(节选)
从前,大海边泥棚里面住着一对老夫妻,老头子心地善良,老太婆贪婪狡猾。

一次老头儿出海,打上来一条金鱼。

金鱼请求说:“您放了我吧,您要什么都可以。

”善良的老头儿就说:“你走吧,我什么也不要。


老头儿回家说到了打鱼的事。

老太婆大骂:“我们那个盆太破了,哪怕去换个好点的盆也好啊!”老头儿来到海边。

金鱼听了说:“老太婆会实现这个愿望的。

”老头回去了,老太婆又破口大骂:“再去要个木屋!”老头来到海边,金鱼又答应了。

可是,老太婆又要当个贵妇人。

老头跪倒在海边。

金鱼看到老爷爷的样子,答应了。

两周后,老太婆大叫:“我要做女皇。

”老太婆要打老头儿。

金鱼出于对老头的同情,又一次满足了老太婆。

没多久,老太婆又要做女霸王,还要金鱼亲自来伺候她。

这次,金鱼什么话也没有说,直接游走了。

老头回到家里,看到老太婆衣襟褴褛地坐在门前,而她面前还是那只破木盆……
(1)给下列语境中的“打”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打:①击,敲,攻击;②放出,发出;③揭,破,凿开;④捕捉,获取。

打上来一条金鱼。

________
老太婆要打老头儿。

________
(2)从哪里能看出老头儿心地善良?在文中用“”画出来。

(3)文中的老太婆是一个怎样的人?你想用哪些词语来形容?
(4)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答案】(1)④;①
(2)善良的老头儿就说:“你走吧,我什么也不要。


(3)文中的老太婆是一个不断提出要求,永无止息的人。

我想用贪得无厌、凶狠粗暴来形容她。

(4)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人不能贪得无厌,只想获得,不想付出,否则是没有好下场的。

【解析】【分析】(1)这是一道“一字多义”的练习题。

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可以表达不同的意思,要把字放在语境中去理解。

(2)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3)评价人物性格要应做到通观全文根据文中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言行举止具体分析其中蕴涵的品质。

(4)本题考查概括文章给人的启示和道理。

学生
通过感知文本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以及作者所要抒发的感情。

故答案为:⑴④;①;⑵善良的老头儿就说:“你走吧,我什么也不要。

”⑶文中的老太婆是一个不断提出要求,永无止息的人。

我想用贪得无厌、凶狠粗暴来形容她。

⑷示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人不能贪得无厌,只想获得,不想付出,否则是没有好下场的。

【点评】(1)主要考查学生对多义字的理解,正确理解字的语境意义需要在积累的基础上仔细揣摩,然后根据字的意思再一一对号座。

(2)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3)本题考查评价分析人物性格。

(4)只要观点正确,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6.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有人说:“人生就像一次旅行。

人们总是忙于奔赴目的地,却往往忽略了路边的风景。

”你是否注意到深秋的长沙有怎样的变化?前几日的连绵秋雨又营造了怎样的美景?
请你以“长沙的秋雨”为题,写一段景物描写。

要求:(1)点明长沙秋雨的特点,后面所写内容均要围绕这一个特点;(2)至少使用一种修辞;(3)字数150~200字。

【答案】示例:秋雨绵绵,一直在下着,没有丝毫放晴的意思。

望着窗外的杨树,泛黄的叶子飘然落下,“一叶知秋”。

凉风从门外吹进来,不觉让人打了个寒噤,既然这样,不如索性依着它,去欣赏这雨中景吧。

走到门外,看到天空低沉着,往日的秋高气爽已不在。

“一蓑秋雨任生平,也无风雨也无晴”,万事由着他去,处处都有景致,且是美景。

想着昨日的春华,已经变成年前真实存在的“秋实”,心中不觉平添了风分的暖意。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景物描写能力。

作答时注意抓住景物的特征(如缠绵、忧伤、凄冷、愁意、冰冷、萧瑟、温柔等)来写,语言流畅,描写要具体生动,同时注意字数的要求。

首先确定自己要写的秋雨的特点,然后仔细观察,分析其美在何处;可以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增强感染力。

最后在描写过程中适当抒情议论,自然流露情感。

【点睛】
景物描写要做到景中有物:写什么景物,将特征写具体,有所侧重,不可面面俱到。

景中有序:如时间顺序、移步换景、由总到分,由面到点,由物到人,由实到虚。

景中有变:山水结合、动静结合、人物结合,花草结合。

景中有情:在描写过程中适当抒情议论,自然流露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7.命题作文同学们,农历九月初九日的重阳佳节历来有登高的习俗。

登高可以理解为登上某一座高山,也可以理解为攀登上某一个人生的高峰,你有过类似的登高经历吗?
请以“登高”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1.字数600字以上。

2.书写工整。

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班级姓名。

【答案】登高
题记:登高不一定能够望远,但望远必须登高。

是谁在暗夜里点亮心灯?
是谁在风雨后送来彩虹?
是信念,是我们登上高峰的信念。

我们希望看到彩虹,所以必须历经风雨;我们希望看到山尖最美的日出,所以必须登山;我们希望寻找世间最瑰丽的风景,所以必须远足。

因为我们有所希望,所以我们必须付出。

人们总是相信,世间最美丽的风景总是隐匿在不为人知的密林深处。

古人留有“世之奇伟、瑰怪之观,常在于险远”的诗句;今人留下探索原始天坑、原始森林的足迹。

不论是古人的记录还是今人的实践,都向人们昭示着:无限风光在险峰。

世间最美的风景不仅隐藏在险远之处,更藏匿在每一个探索者的足下和心里。

路是被人踩出来的,理想是靠不懈的追求实现的,美好的生活也是因艰辛的努力而得来的。

人类在探寻美丽风景的征程上留下了许多不朽的足迹:从欧洲封建王室开辟新航路到中国明朝徐霞客游遍湍流峻岭,从西方的《马可波罗行记》到东方的《水经注》都留下了人类为追求梦想而留下的足迹。

他们为了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有的付出了毕生的精力,有的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但最终他们站到了高处,看到了远处。

他们不仅升华了自己的生命,更提升了人类历史的高度。

要望远必须登高,但是登高却不一定可以望远。

中国古代的甘英出使大秦,因为陆路不同,虽然他经历了两次共计数十年的艰苦的跋涉,但最终并未到达大秦,并未完成国君交予的使命。

后来,大秦派使者从水路到达了中国,这才实现了中国与大秦的交流与往来。

两者同样都付出了努力,甚至前者的努力更为艰辛,但收获的结果却截然不同。

望远的愿望想必人人都有,登高的决心或许也人人都有。

但最终可以成功的登上高处,望见自己心中神往的风景的人就不多了。

因为,望远不仅需要登高的决心和毅力,更需要登高的技巧和方法。

人们应该记住:登高不一定能够望远,但望远必须登高。

【解析】
【详解】
从作文题目的内涵上看,这道题属于寓意型命题,题目中的“登高”可以理解为知识、能力、思想、认识、修养、道德、人格等上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登高”以后会怎样,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

既有表面的意义,也有其比喻、象征等隐含意义。

针对寓意型命题,则要理解清楚题目的寓意是什么,它可以比喻什么或象征什么。

我们可以理解为只有“登高”,才能“望远”,或者要想望得更远,必须登得更高。

也可以理解为因为“登高”,所以能“望远”,或因为期待“望远”,所以需要“登高”。

还可以理解为“登高”是为了“望远”,或者为了想望得更远,我们就要登得更高。

立意:只有登高,你才能欣赏到更多更远的风景;只有登高,你才能延伸出更长更远的思绪;只有登高,你才能品味出生命更重更远的价值。

登上信念的高峰,我们希望“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登上成功的高峰,我们希望“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登上生命的高峰,我们希望“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点睛】
命题作文首先要审好题。

不管遇到什么样的题目,都要咬文嚼字,仔细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