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上学期 第一单元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 新人教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教学目标
1.这是一篇极富思想内涵和人文精神的课文。
应根据本文所表达的语文因素引导学生理解其结构特点和语言风格。
学习作者饱含感情的写作议论文的方法,从中体味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谊。
2.学习分析议论文的方法。
找准段与段之间的过渡句。
3.开启学生思想闸门。
学习马克思怀疑一切的思维品质,他重视实践并认为一切科学理论都必须根据社会生活实践的变化而发展的求实创新精神,应该成为新世纪的中学生应有的素质。
4.联系现实。
应在自己探究的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当今中国的改革实践的脉博,让学生了解我们今天改革的每一步进程都是对马克思学说的真正发展,也是对马克思最好的纪念。
教学建议
本文的思路
本文结构严谨,逻辑严密。
恩格斯在第一段先追述了马克思逝世的时间、地点和情景;第二段提出了本文论点:马克思逝世对"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所造成的"不可估量的损失";从第三段到第八段概述了马克思在科学理论与革命实践方面的卓越贡献。
即在科学理论中发现了人类历史发展一般规律,这里的"事实"是指"吃、喝、穿、住"与"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
即如果没有农民种地,工人盖房、织布,人们就根本无法进行学习和从事政治、宗教等活动。
"所以"标明由这个"简单事实"导引出以下的结论:要解决"吃、喝、穿、住",首先就要进行"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在这个生产中,人们就要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这个生产关系标志着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就是"基础"。
"一个民族,一个时
代"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都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因此,"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不仅是指物质决定精神,而且包括"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而这个顺序在过去却是"做得相反"的。
所以马克思的发现是划时代的。
其二还发现了资产阶级社会特殊的运动规律--剩余价值规律,其三从广度和深度方面论述了马克思在其它领域的发现。
两个"参加"概述了马克思的革命实践,一是推翻资本主义的世界,一是建立了无产阶级新世界。
是马克思的理论和实践,使无产阶级第一次站在了历史的舞台上。
第八段用对比的手法,论述了全世界无产阶级及其敌人对待马克思的截然不同的态度;形象地展现了马克思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为追求真理而斗争的宽广胸怀和高尚人格。
第九段"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既是议论的结论,又是抒情的高潮。
本文的写作特点
本文是悼词,对马克思的贡献要做整体评价,极尽赞扬但不过度,用词准确。
因为是面对参加葬礼的人发表的讲话,所以有口语的特点。
又因为恩格斯是马克思的终身的朋友、战友,所以受情境的限制,在文字表述上又是饱含深情的。
本课教法建议
采用师生共同探究的方法,教师可以以导读者的身份,设计几个问题师生共同探讨;教师还可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提出阅读难点,教师设思维台阶引导学生自己解决阅读中的疑难问题。
师生在对课文的研讨过程中共同感受到马克思和恩格斯友谊的深厚,感受思想的感召力和马克思人格的伟大魅力。
教学设计示例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教学重点:通过对课文结构的把握和语言的品味,了解马克思的卓越贡献并感受马克思的伟大精神。
教学难点:体会马克思作为伟人的人格魅力。
教学手段:多媒体电脑
教学设想:
1本文选取典型材料为论据,以严谨的结构论证论点的写作方法,层层推进,言简意赅,是议论文阅读训练的好教材,可以师生共同探究,教师设计几个问题作引导,只对重点、难点作适当讲授。
2本文是以议论为主,兼有记叙和抒情的悼词,在理解文章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对重要段落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文章中蕴涵的强烈的情感。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展示马克思在海格特公园的坟墓图片,简单介绍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谊。
板书课题: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从题目中能否看出文章的体裁和表达方法?
从“讲话〞二字知道是演讲词,因此是以议论为主;从“墓前〞二字可以知道这是悼念马克思的悼词,所以有记叙和抒情。
恩格斯写了马克思什么贡献?
二师生探究第三~六自然段,教师可用以下问题引导。
〔注意:以下设计的所有问题都要教师试教学进程而定,不是每个问题都要扔给学生。
〕
马克思的贡献是什么?
发现人类历史的发展一般规律,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规律-----剩余价值,还有其他领域的发现。
如果教师还想从语言点方面多让学生探讨可使用下面三道题,如果不用可以不用考虑。
1.“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用自己的语言表述。
为什么要用达尔文的发现作比较?
2.马克思“还发现了〞“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这里的“还〞起了什么作用?发现这个“特殊的运动规律〞的重大意义是什么?
3.为什么还要概述其他领域的发现?
4.马克思为什么能有这么多发现?你可以做到吗?
参考答案:
1.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人民先解决吃饭问题,才能谈到其它。
“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不仅是指物质决定精神,而且包括“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而这个顺序在过去却是“做得相反〞的。
这个发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所以要用达尔文的发现作比较。
2.“还〞在这儿说明围绕马克思的丰功伟绩这个中心,把文章的意思又向前推进了一步:由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进而发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规律〞,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规律的发现让那些一直“在黑暗中摸索〞的经济学家〔他们看不清资本主义的剥削实质〕和社会主义批评家们〔他们诅咒资本主义,空想社会主义〕一下子“豁然开朗〞了。
这一鲜明的对比,说明了马克思这一发现有着划时代的伟大意义。
3.“他研究的每一个领域〞“很多〞,而且“都不是肤浅〞的,都有“独到的发现〞,说明马克思作为一位科学家研究的领域的广度和深度,与马克思是“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相呼应。
4.马克思的发现是他近30年呕心沥血,忍受着一般人难以想象的贫困、疾病、丧子、亡妻、嫉恨、诽谤的折磨以及大量艰苦的研究才获得的成果。
正如马克思自己说的“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可走,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的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这样的人实在是伟大的。
小结:三个段落,围绕马克思的科学理论作者高度精确地概括了这个方面的丰功伟绩。
板书:赞其功
三师生探究第二部分第二层〔第六~七自然段〕。
以下练习可做引导。
1.马克思“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
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
“主要的〞究竟指什么?
2.“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这句话的作用。
3.第七段中“第一次〞说明了什么?
4.马克思做了哪些改造社会的工作?
参考答案:
1.主要的〞是指“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也就是说,就马克思伟大的理论创造而言,他的革命实践使他的理论有了生命力。
这里的“主要的〞、“首先〞,说明马克思的功绩是无与伦比的。
因为理论只有付诸实践,这个理论才是鲜活的。
2.这句话是过渡句。
它既承上又启下。
“承上〞是说:由于马克思做理论的目的是追求科学“在历史上的推动作用〞,说明他从事科学研究的崇高目的就是为了指导革命实践,所以说,“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
但这句话又是下文的论题,即他的革命实践印证了他理论的真实性,以及它对待科学的严肃态度和执着的追求,证明他“首先是一个革命家〞。
3.“第一次〞说明马克思亲身参加的伟大的革命实践,同他的理论创造一样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
这是因为马克思不仅“热烈〞地向群众宣传自己的科学理论〔办、编小册子〕,而且“顽强〞地领导着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最后“卓有成效〞地创立了“伟士的国际工人协会〞引导无产阶级第一次登上了国际政治斗争的舞台,使无产阶级从自发斗争的阶级进步到自为的阶级。
4.马克思参加了摧毁旧世界和创立新世界的伟大革命实践。
板书:赞其功
四探究第二部分第三层〔第八自然段〕。
用以下练习引导。
1.怎样理解“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拂去〞?
2.马克思逝世,“整个欧洲和美洲……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这与各国政府和资产者对他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照,这说明了什么?
3.马克思有如此大的贡献,他的为人是否专横跋扈?
参考答案:
1.无论性质怎样的政府,也无论什么资产者派别,都毫不例外地疯狂地嫉恨他,恶毒地诬蔑他。
马克思对此“毫不在意〞,当作蛛丝“轻轻抹去〞,说明马克思对敌人的极端蔑视的大无畏的人格精神和他追求自己理想的执着。
2.这个“对照〞说明马克思是无产阶级不可替代的导师,同时也说明他所创立的马克思主义是真理,能给各国资产者以致命的打击,是资产者不可抗拒的敌人。
3.不是,他没有“私敌〞。
私敌是指以我为中心,以“我〞的利害区分敌友,这是剥削阶级个人主义的一种表现。
马克思没有这样的敌人,说明他不存私念。
他是坚定地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全力以赴地与形形色色的敌对分子作斗争,因而他有“许多敌人〞。
这些敌人都是无产阶级的敌人。
这个评价含蓄深刻,高度赞颂了马克思光明磊落、大公无私的伟大的人格魅力。
板书:颂其德
五探究文章第三部分〔第9自然段〕。
1 “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参考答案:
1 这是本文的结论,也是抒情的高潮。
正因为马克思在他的一生中,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有如此卓越的贡献,所以在恩格斯看来,他的逝世将会给世界带来怎样的后果呢?
不可估量的损失。
六探究第一部分〔第一~二自然段〕。
依次抽出第一自然段中以下词语:“下午两点三刻〞,“最〞、“还〞、“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同时依次撤换第一、二两自然段中的以下词语:第一自然段中的“停止思想〞,换成“的心脏停止跳动〞,第二自然段中的第二个“对于〞换成“和〞,“不可估量〞换成“巨大〞,“空白〞换成“严重情况〞。
要求教师有感情地朗读改后文段,要求学
生对照课文,仔细思考,逐一说明删去的词语为什么不能删去?用来替代的词语为什么不能替代?
参考答案:
“下午两点三刻〞:写明具体时刻,说明马克思的逝世对于恩格斯来讲,对于整个世界来讲是多么的非同寻常,在这一时刻恩格斯没有在马克思身旁,终生的所挚友就这样静静地走了,恩格斯抱憾终生。
这一时刻更是令世人万分悲痛和无法忘记的。
“最〞:在这里是程度副词,突出了马克思在哲学界的无与伦比的地位。
“还〞:流露出在马克思临终时未能陪伴在他身边的无限惋惜和遗憾的感情。
“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破折号表示补充说明〕表达了作者对马克思逝世所引起的感情上的悲痛;同时也说明了马克思遗容的安详。
第一自然段中不用“心脏停止跳动〞,而用“停止思想〞,这不单是一般的因感情上的需要而用的“讳饰〞的手法,而是为了突出马克思的伟大,因为他是一位卓越的思想家。
他的逝世,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失去了最睿智的、最重要的领袖
第二自然段用两个“对于〞,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突出了马克思的杰出贡献;同时,说明了从两个方面领起下文的内容?.挥谩熬薮蟆保谩安豢晒懒俊保ㄎ薹ü兰坪秃饬浚蛭笳叱潭茸罡撸康髁寺砜怂际攀赖乃鹗е蟆2.挥谩把现厍榭觥保谩翱瞻住保蛭罢吣谌菘矸海笳咴蛩得髁寺砜怂荚谖薏准陡锩乱抵械牡匚皇敲挥腥丝梢匀〈模馐嵌月砜怂甲钊非械钠兰邸?/p>
板书:述其哀
指导朗读第一部分:要求体会文章用词的精确,深沉的哀悼情调。
语速:低沉、缓慢。
先由学生各自朗读,然后指名朗读,酌情指导。
请仔细体味课文中表达出马克思的精神:思考一切,勇于创新,注重实践、科学求实,无私奉献等等。
七、作业:
要求:假设自己来到马克思的墓前,以一位当代中国中学生的身份,站在今天的时代高度,联系中国现实,谈谈自己对马克思人格、学说看法。
课外阅读列宁文章《卡尔·马克思》。
板书设计: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恩格斯
述哀不可估量的损失
歌功发现参加
颂德永垂不朽
推荐课外读物:
马克思17岁时所作:《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
马克思《共产党宣言》
《马克思的自白》〔瓦·奇金〕
《马克思秘史》〔沙叶新〕
《回忆马克思恩格斯》〔保尔·拉法格等〕
列宁《卡尔·马克思》
扩展资料
悼柳子厚墓志铭
〔唐〕韩愈
子厚少精敏,无不通达。
逮其父时,虽少年,已自成人,能取进士第,崭然见头角。
众谓柳氏有子矣。
其后以博学宏词,授集贤殿正字。
俊杰廉悍,议论证据今古,出入经史百子,踔厉风发,率常屈其座人,名声大振,一时皆慕与之交。
诸公要人,争欲令出我门下,交口荐誉之。
贞元十九年,由蓝田尉拜监察御史。
顺宗继位,拜礼部员外郎。
遇用事者得罪,例出为刺史,未至,又例贬永州司马。
居闲,益自刻苦,务记览,为词章,汎滥停蓄,为深博无涯涘,而自肆于山水间。
元和中,尝例召至京师,又偕出为刺史,而子厚得柳州。
既至,叹曰:“是岂不足为政邪!〞因其土俗,为设教禁,州人顺赖。
其俗以男女质钱,约不时赎,子本相侔,那么没为奴婢。
子厚与设方计,悉令赎归。
其尤贫力不能者,令书其佣,足相当,那么使归其质。
观察使下其法于他州,比一岁,免而归者且城千人。
衡、湘以南为进士者,皆以子厚为师,其经承子厚口讲指画为文词者,悉有法度可观。
其召至京师而复为刺史也,中山刘梦得禹锡亦在遣中,当诣播州。
子厚泣曰:“播州非人所居,而梦得亲在堂,吾不忍梦得之穷,无辞以白其大人。
且万无母子俱往理。
〞请于朝,将拜疏,愿以柳易播,虽重得罪死不恨。
遇有以梦得事白上者,梦得于是改刺连州。
呜呼!士穷乃见节义。
今夫平居里巷相慕悦,酒食游戏相征逐,诩诩强笑语以相取下,握手出肺肝相示,指天日涕泣,誓生死不相背负,真假设可信。
一旦临小利害,仅如毛发比,反眼假设不相识,落陷阱,不一引手救,反挤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
此宜禽兽夷狄所不忍为,而其人自视以为得计,闻子厚之风,亦可以少愧矣!
子厚前时少年,勇于为人,不自贵重顾藉,谓功业可立就,故坐废退。
既退,又无相知有气力得位者推挽,故卒死于穷裔。
材不为世用,道不行于时也。
使子厚在台省时,自持其身,已能如司马、刺史时,亦自不斥。
斥时,有人力能举之,且必复用不穷。
然子厚斥不久,穷不极,虽有出于人,其文学辞章,必不能自力,以致必传于后如今无疑也。
虽使子厚得所愿,为将相于一时,以彼易此,孰得孰失,必有能辨之者。
子厚以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卒,年四十七。
以十五年七月十日,归葬万年先人墓侧。
子厚有子男二人:长曰周六,始四岁;季曰周七,子厚卒乃生。
女子二人,皆幼。
其得归葬也,费皆出观察使河东裴君行立。
行立有节概,重然诺,与子厚结交,子厚亦为之尽,竟赖其力。
葬子厚于万年之墓者。
舅弟卢遵。
遵,涿人,性谨慎,学问不厌。
自子厚之斥,遵从而家焉,逮其死不去。
既往葬子厚,又将经纪其家,庶几有始终者。
铭曰:是惟子厚之室,既固既安,以利其嗣人。
这篇墓志铭写于柳宗元死后的次年,即唐宪宗元和十五年,是一篇有名的墓志佳作,文章在材料组织、语言提炼方面,显示了韩愈对史传文章写作的高超才能。
文章是写柳宗元的一生,但并非凡事不分巨细,而是对材料经过精心剪裁,对结构合理安排,运用史传褒贬相兼之法,力求使文章言语与事相伴,着力写出人物鲜明的形象,显出独特的艺术风格。
清人储欣在《唐宋八大家类选》,曾誉之谓:“昌黎墓志第一,亦古今墓志第一。
以韩志柳,如太史公传李将军,为之不遗余力矣〞
恩格斯简介
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1820.11.28-1895.8.5〕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全世界无产阶级的导师和领袖,马克思的亲密战友。
生于普鲁士莱茵省巴门市。
父亲是个纺织厂主。
1837年中学未业,就被迫经商。
在不来梅供职时,接近激进的文学团体"青年德意志",在其刊物《德意志电讯》上发表《乌培河谷来信》,揭露了封建制度的黑暗。
1841年去柏林服兵役,在此期间经常到柏林大学听课,参加了青年黑格尔派小组,写了《谢林和启示》等著作,对谢林的神秘主义观点进行了批判。
1842年9月服役期满后到英国曼彻斯特他父亲同别人合
营的企业里工作。
在这里,经常到工厂和工人住宅区去调查研究工人阶级的状况,同英国宪章运动的活动家来往,同时为《莱茵报》和其他报刊撰稿。
1844年2月在《德法年鉴》上发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从社会主义观点出发,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进行批判。
这时,他已由革命民主主义转向共产主义,由唯心主义转向唯物主义。
1844年8月底,恩格斯从英国回国,途经巴黎时会见了马克思,此后并肩战斗终身。
在巴黎和马克思合写了《神圣家族》,批判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主义哲学,阐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845年3月完成《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第一次说明了无产阶级不只是一个受苦的阶级,而且是能够争取自身最终解放的阶级,提出了社会主义要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思想。
1845年在布鲁塞尔和马克思合写了《德意志意识形态》,进一步批判了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主义,揭露德国“真正的社会主义〞的反动面目,阐述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1846年和1847年与马克思在布鲁塞尔共同建立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和德意志工人协会,在工人组织中成功地进行了反对蒲鲁东主义、魏特林平均共产主义和"真正的社会主义"的斗争。
1847年同马克思一起加入共产主义者同盟,为该同盟先后起草了《共产主义信条》和《共产主义原理》两个纲领草案。
同盟第二次代表大会后,马克思和R恩格斯受大会委托,于1847年12月至1848年1月合写了科学共产主义的纲领性文献《共产党宣言》,《宣言》成为世界各国无产阶级运动的指南。
1848年,德国革命爆发后,恩格斯同马克思一起从法国回到德国,创办《新莱茵报》,把无产阶级群众团结在周围,进行了大量的革命工作。
1849年5-7月,亲自参加了德国人民武装起义,表现了卓越的军事才能。
起义被镇压后,经瑞士前往伦敦,与马克思共同重建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地方组织和中央委员会。
1850-1852年为总结1848年革命的经验,写了《德国农民战争》、《德国的革命和反革命》两书。
为了从经济上帮助马克思,1850年11月重返曼彻斯特,从事商业活动,直到1870年移居伦敦。
在这二十年间,同马克思几乎天天通信,商讨各种政治问题以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的各种问题。
1851-1862年,在《纽约每日论坛报》和其他报刊上发表文章,论述并支持意大利、爱尔兰、波兰、德国、美国等国人民以及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以极大兴趣研究军事理论,写了大量具有预见性的军事文章。
同时,十分关心英国的宪章运动。
1864年国际工人协会即第一国际成立后,恩格斯同马克思一起积极地参加了国际的领导工作,同蒲鲁东派、巴枯宁派、工联派、拉萨尔派进行了原那么性的斗争,为马克思主义在国际工人运动中的主导地位奠定了基础。
1870年7月普法战争爆发后,发表了一系列军事评论文章,科学地估计了战争的进程。
在1871年3月,巴黎工人举行武装起义,建立了巴黎公社以后,同马克思一起积极支持巴黎公社。
1872-1873年,写了批判蒲鲁东主义者的《论住宅问题》。
第一国际解散后,在马克思主要致力于写作《资本论》的情况下,承担了在定期报刊上,特别是在同敌对思潮的斗争中发表他们的见解的任务。
1875年德国社会民主工党〔爱森纳赫派〕与机会主义拉萨尔派合并时,同马克思一起,严肃地批判了爱森纳赫派领袖的投降主义立场,批判了《哥达纲领》中的拉萨尔主义观点。
1876-1878年,写了《反杜林论》一书,对杜林的观点进行了全面的批判,第一次系统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
1879年,同马克思合写了有名的《通告信》,批判德国党内苏黎世三人团的改良主义和投降主义。
从70年代初至1883年,致力于研究自然科学中的哲学问题,并作了许多札记,对当时自然科学的最重要成就作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概括,逝世后这些札记被辑录成《自然辩证法》一书。
1883年3月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担负了整理和发表马克思的文献遗产和继续领导国际工人运动的重任,并写了许多重要著作。
经他整理的《资本论》第2卷和第3卷,分别在1885年和1894年出版。
1884年写了《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阐明了阶级产生的过程、国家的起源和实质。
1888年写了《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同黑格尔哲学和费尔巴哈哲学的关系,详尽地阐释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1889年亲自参加了第二国际的建立,并指导它的活动,同其中形形色色的机会主义进行了坚决的斗争。
1891年初排除重重阻力,公开发表了马克思的《哥达纲领批判》,给机会主义以沉重打击。
同年3月再版马克思的《法兰西内战》,并为它写了导言。
6月写了《爱尔福特纲领草案批判》。
1894年针对德国社会民主党和法国工人党在农民问题上的错误立场,写了《法德农民问题》,阐述了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
1895年为马克思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一书再版写了导言,分析了在阶级斗争条件变化了的情况下工人运动的策略基础。
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