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解决”中学生问题意识淡薄的成因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问题——解决”中学生问题意识淡薄的成因分析
新课程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为主旨,以“问题——解决”为核心,问题成为了教学的开场白、突破口,不但加速了思维的碰撞,也成为了活动探究的主对象。
在课堂上,学生们要么无问
可提,要么有问题也不提;或者不愿问、不敢问、不会问、不知道如何问,或者没有时间问,
他们机械地跟随着教师问题,进行着应和式的对答。
面对如此淡薄的学生问题意识,我们要
禁要问:学生课堂都怎么了?问题意识如此淡薄是谁的错?
一、社会因素
1.人才需求。
中国的建设和发展需要大量的技工类人才。
技工,需要的是熟练的操作技能,
对技术的开发与创新并没有特别的要求,只要按照操作标准准确地操作即可;不需要去发现、去思考、去研究,自然也不需要去质疑、去批判。
2.价值观引领。
在当今经济时代的大环境下,重经济而轻文化,人们更多关注的是更多或更
便捷的获取金钱的方法和手段,对于各种开发和创新,更多的人采取的是一种漠然冷置的态度。
二、家庭因素
1.评价引领。
身处信息时代,家长深知就业之不易、找工作的艰难,知道科学文化知识对于
将来生活的重大意义,于是,对学校、对孩子、对自己都有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千方百计
地努力去择师择校而不遗余力,升学率作为评价一所学校质量好坏的重要标准,把分数作为
评价孩子学习状态的唯一指标。
家长的评价,将学校教育逼入了死胡同,把持了教育的发展
方向,使灌输式教育在课堂里得以发展和延续,素质教育难以落到实处。
2.指导不力。
虽然家长们对教育都有着不同层次的理解,但对学习目的的认识还是存在着偏颇,对教育手法的认识也很肤浅,对学法的指导能力也极度缺乏。
三、学校因素
1.指导思想
(1)生存与效益。
生源是一个学校的生命线,优质的生源是有效提升升学率的重要保证。
升学率、名气、效益,成良性发展,然后一美掩百丑。
这些光华背后,却离不开讲授与题海大战。
“百年大计”需要的是时间,需要的是精力,需要各级学校自下而上的接力。
迫于生存压力,
不少学校不得不选择提高升学率,不得不一边高呼素质教育的口号一边继续着应试教育,使
学生在成长过程中被束缚,问题意识被扼杀,创新意识得不到应有的发展,习惯了你说我写,习惯了接受,不知不觉就成为知识的容器,从而失去了课堂主体地位。
(2)制度与方法。
传承千年的教学方法早已根深蒂固、“得心应手”,但陈旧的教法和学法难以
适应时代的需求。
改革来了,新的理念和模式引了进来,然而没有成熟的理论的支持和成功
的范例可以借鉴,所有人都在试探着揣摩、感悟和修订。
然而方法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可以
快速形成的,需要付出心血去研究、实践。
如果得不到学校各项制度的支持,这样的研究很
难有大的进步和突破,很难在短时期内形成自己的理念和方法。
2.教师层面。
(1)思想意识守旧。
教师工作由于单科作业特点,使其长年累月重复进行相似的工作,慢慢形
成了一定的机械性特点,即保守性。
于是,思想意识很难跟上新的时代步伐,即使吸收到了
新的思想潮流,也难以打破传统遗留下的思想根基——升学意识。
在升学压力下,不得不走
着分数第一的路子,虽然“百年树人”的意识是有的,但学校短期的效益终究不能放下,于是
思想意识处于迷糊意识阶段。
(2)课堂评价片面。
由于对分数过分的追求,所以课堂教学过程片面追求知识的掌握度,而忽略了过程的体验和方法的形成,忽略了思想教育。
课堂教学评价偏向于对课堂所讲知识和技能的领悟程度,使很多学生习惯了听、写、做、练等,习惯于题海,习惯于接受教育体制。
(3)教学教法陈旧。
素质教育已经实施了好些年了,但不少教师仍然穿新衣而走老路。
教学教法的陈旧早已不能适应于现代社会的需要。
由于在学校所学的知识不能满足于生产、生活的需要,使“读书无用”的思想在社会、家庭和人们脑海中逐渐形成,使学生对学习的目的认识不明确,学习自由散漫,缺乏主动性。
(4)问题意识缺乏。
现代一线教师大部分都是经历过应试教育的学习长大的,所以对接受式教学方式从心里并不抵触。
在这一大批问题意识本来就很薄弱的教师群体中,如何能给学生带来新的问题?如何能高效开发学生的问题大脑?
(5)方法指导不力。
面对问题教学模式,不少教师也不断学习和进修。
由于没有固定的模式和方法可以直接借鉴,所以很多教师也没能及时形成有效的方法。
即使有人有了独到的见解,但方法指导力度不够,使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不能提高,难以发现疑点、形成问题。
四、学生因素
1.应付式学习。
学习是学生每天必须完成的最重要的任务之一,他们都在学习着,或主动,或被迫。
他们不明白学习的目的是什么,感觉未来很遥远。
他们机械地,每天都强迫自己去完成老师和家长交代的任务,缺乏学习的主动性。
2.习惯性学习。
读书好些年了,早已习惯了老师的讲和自己的听、记;习惯了大量的习题,习惯了考试;习惯用分数去“报答”老师,用分数去安慰家长,用分数去麻痹自己。
一切都在习惯中重复着,难以创新和发展。
3.其它因素。
这是个金钱的社会,物欲横流。
生活好了,享乐也习惯了。
在幸福的生活环境中,意志消磨殆尽,缺乏吃苦耐劳的品质。
课堂上,教师的讲话他们都懒得听了,何况让他们千方百计去发现问题、挖掘和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