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生物中考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试题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生物中考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试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
1.“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在这个美好的季节里,下列属于生命现象的是
()
A.流水潺潺B.春雨绵绵C.阳光灿烂D.绿草如茵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生物的共同特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详解】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描述的是春天植物生长旺盛的现象,具有生物的特征,流水潺潺、春雨绵绵、阳光灿烂不具有生物的现象;绿草如茵体现了生物的生长现象,D符合题意。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生物的特征。
2.冬天到了,杨树纷纷落叶而松树依然郁郁葱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杨树不适应环境B.松树适应环境
C.它们都适应环境D.它们都不适应环境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寒冷的冬天,杨树纷纷落叶,可以降低蒸腾作用,减少因进行蒸腾作用的热量散失,避免因温度过低而冻伤甚至冻死,因此柳树冬天落叶,是植物对冬季寒冷环境的一种适应。
松树的叶细如针,叶的气孔较少,蒸腾作用非常弱,可以减少热量散失,适应冬天寒冷的环境。
【详解】
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如沙漠上的植物必须耐旱才能生存。
寒冷的冬天,杨树纷纷落叶,可以降低蒸腾作用,减少因进行蒸腾作用的热量散失,避免因温度过低而冻伤甚至冻死,因此杨树冬天落叶,是植物对冬季寒冷环境的一种适应。
松树的叶细如针,叶的气孔较少,而且气孔深陷表皮下,叶的表面还有一层蜡质保护,因此蒸腾作用非常弱,可以减少热量散失,适应冬天寒冷的环境。
故选:C。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不同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不同。
3.假设在一个有草、鹿和狼的相对封闭的草原生态系统中,把狼杀绝,鹿群的数量将会()
A.迅速上升B.保持稳定C.缓慢上升D.先上升,而后下降【答案】D
【解析】
【分析】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自我调节能力,所以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对稳定的。
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超过则会遭到破坏。
【详解】
因为在生态系统中,某种动物与其他生物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当某种动物被灭杀后,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其他生物的生存,以致影响该动物所生存的整个生态系统。
在该生态系统中存在:草→鹿→狼的食物链,全部捕杀狼群会使鹿的数量增加,从而使鹿场上的植物(鹿的食物)减少,后来鹿的数量会随着植物(鹿的食物)的减少而减少。
故选:D。
【点睛】
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活动应从维护生物圈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按照生态系统发展的规律办事。
各种动物在自然界中各自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应用辨证的观点来看待动物对人类有利的一面和有害的一面,合理地保护和控制、开发和利用动物资源。
4.如图为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简图,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是从草开始的
B.鹰和蛇的生物关系是捕食和竞争关系
C.该生态系统中,对鼠有直接关系的生物因素是兔
D.若大量捕杀狐,鹰的数量在一定时间内将先增多
【答案】C
【解析】
【分析】
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有很多条食物链,它们彼此交错连接,形成食物网。
图片为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简图,其中有草、兔、鼠、狐、蛇和鹰等生物。
【详解】
A. 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制造的有机物不仅提供给植物自身,也是其他生物的食物来源,其中有机物中储存着来自于阳光的能量,因此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是从草固定太阳能开始的,A不符合题意。
B. 由于鹰以蛇为食物,所以鹰和蛇的生物关系是捕食关系。
同时由于鹰和蛇都以鼠为食物,因此鹰和蛇的生物关系是竞争关系。
综上所述,鹰和蛇的生物关系是捕食和竞争关系,B不符合题意。
C. 该生态系统中,鼠和兔都以草为食物,因此对鼠有间接关系的生物因素是兔,而对鼠有直接关系的生物因素是草、狐、蛇和鹰,C符合题意。
D. 若大量捕杀狐,导致狐的数量减少,狐以兔和鼠为食物,进而导致兔和鼠的数量增加。
又因为鹰以兔和鼠为食物,所以鹰的数量在一定时间内将先增多,D不符合题意。
【点睛】
本题的重点是食物网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5.关于草原生态系统中草、羊、狼的叙述,错误的是()
A.草是这个生态系统的生产者B.羊与狼都是消费者
C.这个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来源是草D.狼的数量是最少的
【答案】C
【解析】
【分析】
(1)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生态系统中的有机物来自生产者,而能量则最终来自太阳能。
(2)该草原生态系统中草、羊、狼组成的食物链是:草→羊→狼。
(3)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逐级递减,即能量往下一级传递只是传递上一级能量的10%~20%。
【详解】
A.草是绿色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因此草是这个生态系统的生产者,A正确。
B.羊、狼等动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必须直接或间接以草为食,因此羊与狼都是消费者,B正确。
C.在生态系统中只有绿色植物才能进行光合作用将太阳能储存在有机物中,动物、细菌和真菌等生物都直接或间接依靠有机物中的能量维持生存。
因此这个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来源是太阳能,而不是草,C错误。
D.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逐级递减。
因此在一条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相对数量越少,营养级别越低相对数量越多。
在食物链“草→羊→狼”中营养级最高的是狼,所以狼的数量是最少的,D正确。
故选:C。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生态系统的组成和能量流动的特点。
6.下列叙述中,属于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的是
A.“春来江水绿如蓝”B.“草盛豆苗稀”
C.“雨露滋润禾苗壮”D.“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答案】B
【解析】
【分析】
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生态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
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有
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
【详解】
A、春来江水绿如蓝,意思是春天温度升高,降水开始变暖,鸭子开始下水游泳,体现了温度对生物的影响,故A错误;
B、草盛豆苗稀,体现了生物因素草对生物豆苗的影响,草与豆苗,相互争夺阳光、水分、无机盐和生存的空间,属于竞争关系,故B正确;
C、雨露滋润禾苗壮,体现了非生物因素水对生物的影响,故C错误;
D、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体现了非生物因素温度对生物的影响,故D错误。
【点睛】
本题考查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运用所学知识对某些自然现象做出科学的解释。
7.大多数鸟可以在空中飞行;蝗虫有坚硬的外骨骼,能够适应干旱的陆生环境。
这些事例可以说明()
A.生物能影响环境B.生物能适应一定的环境
C.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D.环境影响生物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否则就会被自然界淘汰。
如沙漠植物,沙棘的根很长可以吸收沙漠深处的水、仙人掌的茎变为肉质储存大量水分、叶变为刺状,减少水分的散失,与干旱缺水的沙漠环境相适应,生物的适应性是普遍的。
【详解】
生物影响环境,环境影响生物,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如鸟类有翼,是飞行器官,适应空中飞行生活,蝗虫有外骨骼,保护内部柔软的身体,防止水分的散失,适应干旱的陆生环境,所以这些事例可以说明生物能适应一定的环境。
故选B。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生物必须适应环境。
8.下图是某生态系统一条食物链中各种生物相对数量的柱状图,对该图分析正确的是
A.丙所示生物最可能是植物
B.甲所示生物群体获得的总能量最多
C.若丁的数量减少,乙的数量一定会增多
D.难分解的有毒物质会在丙个体内积累最多
【答案】A
【解析】
【分析】
(1)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这种关系的,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
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2)能量在沿着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一般只有10%-20%的能量能够流入下一个营养级物质。
(3)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其浓度随着营养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这种现象叫生物富集。
【详解】
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逐级递减。
因此在一条食物链中营养级别越高,相对数量越少,营养级别越低相对数量越多。
图中丙的相对数量最多营养级别最低,丁次之,其次是乙,甲的相对数量最少,营养级别最高,获得的总能量最少,因此丙所示生物最可能是植物,A正确,B错误;
由于乙是以丁为食,也就是乙是丁的天敌,若丁的数量锐减,导致乙因食物不足而数目减少,C错误;
有毒物质会沿食物链流动并逐级积累,营养级越低有毒物质积累越少,营养级越高有毒物质积累越多。
在食物链是“丙→丁→乙→甲”中营养级最高的生物是甲。
所以如果某种不易分解的农药进入该食物链,则体内农药积累最多的生物是甲,D错误。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能量在沿着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
9.诗词歌赋是我国传统文化瑰宝,许多诗词蕴含着生物学知识。
下列诗句能体现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是
A.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B.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C.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D.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在自然界中动物、植物的遗体、遗物不会一直保留着,因为大量的腐生细菌、真菌等会把动物、植物的遗体遗物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等,归还土壤,供植物重新利用,可见它们作为分解者促进了自然界中的物质循环。
如题中叙述的把“落红”化作“春泥”,其原因就是被土壤中的腐生细菌等微生物给分解掉了。
故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体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
考点: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流动。
10.森林能增加大气湿度,增大降雨量,这说明()
A.环境影响生物B.生物适应环境C.生物影响环境D.环境适应生物【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生物对环境的关系,首先应该明确生物既能适应环境,又能改变环境。
【详解】
植物的蒸腾作用是指植物体内的水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发到大气中去的过程,水由液态到气态要吸收热量,因此在此过程中能带走植物体内的热量,降低植物体的温度,继而降低环境的温度,因此在炎热的夏季,树林里凉爽宜人,即:“大树底下好乘凉”;此外蒸腾作用为植物的根吸收水和无机盐提供了向上的动力;蒸腾作用还增加了大气的湿度,增加了降水,促进生物圈的水循环,可见此题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故选C。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理解生物能影响环境。
11.“一山不容二虎”、“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都体现了()
A.生物影响环境B.生物能适应一定的环境
C.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D.生物与环境可以相互影响
【答案】C
【解析】
【分析】
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称为环境因素,可以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详解】
“一山不容二虎”的大体意思是两只老虎为争夺领地、食物、配偶等争斗,属于攻击行为,属于生物对生物的影响,能体现生物因素对生物影响,“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揭示的是动物之间的捕食关系,即吃与被吃的关系,能体现生物因素对生物影响。
可见C符合题意。
故选:C。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运用所学知识对某些自然现象做出科学的解释。
12.下列自然现象中具有生命特征的是
A.日出日落B.潮涨潮退C.花开花谢D.春去秋来
【答案】C
【解析】
生物的共同特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花开花谢体现了生物能生长和繁殖;日出日落、潮涨潮退、春去秋来都是自然现象,可见,选项C符合题意。
13.下列生物中属于竞争关系的是( )
A.水稻和稗草B.猫和老鼠C.人和猪D.蚂蚁和蚱蜢
【答案】A
【解析】
【分析】
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常见有: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合作关系、寄生关系等。
【详解】
水稻与稗草,相互争夺阳光、水分、无机盐和生存的空间,属于竞争关系;猫和老鼠,猫吃老鼠是为了获取食物维持生存,属于捕食关系;人和猪,人和猪是为了获取食物维持生存,属于捕食关系;蚂蚁和蚱蜢,蚂蚁吃蚱蜢,是为了获取食物维持生存,属于捕食关系。
故选:A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理解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14.一般情况下,影响小麦、玉米等农作物生长的生物因素是()
A.田间杂草B.河里的鱼
C.农家笼子里的兔子D.天空中的太阳
【答案】A
【解析】
【分析】
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生态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有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
【详解】
根据分析可知: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田间杂草与农作物之间存在一种竞争关系,属于影响水稻、小麦生长的生物因素,而河里的鱼、农民家里的兔子对水稻、小麦的生长没有直接影响(生活环境不同),不是影响水稻生长的生物因素,天空中的太阳,是影响水稻、小麦生长的非生物因素。
故选:A。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运用所学知识对某些自然现象作出科学的解释。
15.“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描写的是动物之间的()
A.竞争B.合作C.捕食D.寄生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生物之间的关系包括: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种内关系又分为种内互助和种内竞争;种间
关系又有①共生、②寄生、③捕食、④种间竞争几种方式。
【详解】
螳螂捕蝉,黄雀捕螳螂,都是为了获取食物维持生存,因此“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描写的是动物之间的捕食关系,而不是竞争、合作、寄生的关系。
故选:C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理解掌握生物之间的关系。
16.在生态系统中,能把有机物变成二氧化碳和水等返回无机环境中的是()
A.生产者B.消费者C.分解者D.以上都是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
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
【详解】
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和消费者都能通过呼吸作用,把有机物变二氧化碳和水等返回无机环境中;细菌真菌作为分解者,分解有机物产生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返回无机环境,所以,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都能把有机物变二氧化碳和水等返回无机环境。
【点睛】
理解掌握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作用。
17.生物都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下列与“植物向光生长”现象具有相同特征的是()A.吃话梅时,分泌唾液B.母鸡孵卵
C.种子萌发成幼苗D.排出汗液和尿液
【答案】A
【解析】
【分析】
生物具有一下特征: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2.生物能够进行呼吸;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4.生物能够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5.生物能够生长和繁殖;6.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详解】
植物向光生长体现了生物能够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A.吃话梅时,分泌唾液体现了生物能够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A符合题意。
B.母鸡孵卵体现了生物能够繁殖,B不符合题意。
C.种子萌发成幼苗体现生物能够生长,C不符合题意。
D.排出汗液和尿液体现了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D不符合题意。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生物的特征。
18.一个海洋被DDT(一种难以分解的化学农药)污染,海洋中一条食物链:浮游植物→小虾→鱼→鱼鹰,在此食物链中,体内DDT含量最少和最多的是()
A.浮游植物、鱼B.小虾、鱼鹰
C.浮游植物、小虾D.浮游植物、鱼鹰
【答案】D
【解析】
【分析】
一些有害物质随着食物链级别的升高而增加。
也就是说越到食物链的末端有害物质的浓度越高。
而食物链中各成分的数量则是随着级别的升高逐渐减少。
【详解】
生物富集现象是指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如农药、铅、汞等,随着食物链级别的升高其浓度在逐步升高。
在浮游植物→小虾→鱼→鱼鹰这条食物链中,浮游植物位于食物链的开始,其有害物质浓度最低,而鱼鹰则位于食物链的最末端,其体内有害物质最高。
故选:D。
【点睛】
生物富集现象是考查的重点,复习时应注意。
19.下列各项中所蕴含的科学知识,不相对应的是()
A.“万物生长靠太阳”﹣生物体进行生命活动所需能量最终来自太阳能
B.“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体现了生物圈中的物质循环
C.“一山难容二虎”﹣虎所处营养级高,获得能量少,因此个体数量少
D.“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该食物链可以表示为“蝉→螳螂→黄雀”
【答案】D
【解析】
【分析】
(1)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都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渠道实现的。
(2)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光、温度、水、空气等非生物因素,另一类是生物因素。
【详解】
在生态系统中只有绿色植物才能进行光合作用组织有机物,有机物中储存着来自阳光的能量。
所以,绝大多数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所需能量最终来自太阳能,即万物生长靠太阳﹣绝大多数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所需能量最终来自太阳能,A正确;
细菌和真菌会分解动植物遗体或动物的排泄物中取得有机物来生成无机物,供给植物进行光合作用,进入生态循环。
所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体现了自然界的物质循环,B正确;
在生态系统中,物质能量是沿着食物链、食物网流动的,并逐级减少,每一个营养级大约
减少20%,能量的传递效率约为80%。
虎食量大,以大中型食草动物为食(主要是鹿类),也会捕食其他的食肉动物,处在食物链的顶端,如食物链:草→鹿→虎。
因此,虎是营养级别很高的生物,可得到的能量少,个体数量也就少。
为了获得足够的食物维持生存,才有了“一山不容二虎”的现象,C正确;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隐含的食物链可以表示为“植物→蝉→螳螂→黄雀”,D错误。
【点睛】
关键是能够正确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及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20.下列关于单细胞生物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整个生物体只由一个细胞构成B.不能完成呼吸、生殖等复杂的生命活动C.生物体能够趋利避害,适应环境D.单细胞生物个体能独立生活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生物可以根据构成的细胞数目分为单细胞生物和多细胞生物;单细胞生物只由单个细胞组成,单细胞生物个体微小,全部生命活动在一个细胞内完成,一般生活在水中。
【详解】
AB.单细胞生物的身体只由一个细胞构成,单细胞生物个体微小,但也能完成营养、呼吸、排泄、运动、生殖和调节等生命活动,A正确,B错误。
C.单细胞生物具有应激性,能够逃避有害刺激,趋向有利刺激,C正确。
D.单细胞生物只由单个细胞组成,单细胞生物个体微小,个体能独立生,D正确。
故选:B。
【点睛】
单细胞生物的知识在中考中经常出现,注意理解掌握和灵活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