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群众关心的25个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重大意义
当历史的车轮驶进21世纪的时候,国际国内形势发生许多新变化。
这既给党和国家的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战略机遇,同时也提出许多严峻的挑战和崭新的课题,迫切需要给予科学回答。
经过长期思考,江泽民同志于2000年初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这一思想一经提出,就产生了强烈反响。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是什么?应当怎样理解它的重大意义?
亟需回答的时代课题
人类认识水平的每一次提高,思想活动的每一次升华,都是时代孕育和催生的结果,都是在回应和解答时代课题的过程中实现的。
一个走在时代前列的政党,必然是一个敢于迎接新考验,善于回答新课题的政党。
已经走过了80多年光辉历程的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正面临着什么样的新考验呢?
从国际环境看,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
形势逼人,不进则退。
能否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在跌宕起伏、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这是我们党面临的国际局势变动的新考验。
从国内情况看,我国已经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
随着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经济、政治、文化生活中许多深层次的矛盾日益凸显出来,改革发展的任务很重,统一思想的任务很重,维护稳定的任务很重。
能否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我们党面临的国内大局发展的新考验。
从党的自身状况看,经过80多年的发展,我们党的地位、任务、队伍状况和所处环境,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我们党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
新党员的数量大幅度增加,干部队伍新老交替不断进行,一大批年轻干部走上领导岗位。
如何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不断增强党的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这是我们党面临的自身状况变化带来的新考验。
这些新考验,归根到底,就是我们党能不能始终保持先进性和旺盛活力,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
这是时代向我们党提出的课题。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顺应时代潮流,紧扣时代脉搏,从根本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根本问题,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我们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党的十六大通过的新党章,明确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这既是一个历史性决策,也是一个历史性贡献。
必须体现的发展要求
2001年2月,江泽民同志在海南考察期间,一位黎族农民对他说,“原来我种地用牛。
牛是生产力,但不是先进的生产力。
现在我买了旋耕机、拖拉机,这就是先进生产力。
要种好地,必须掌握科学技术。
”朴实的话语,道出了这位普通农民用先进生产力取代落后生产力的感受和体会。
那么,怎样才能不断用先进生产力取代落后生产力,怎样才能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呢?
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方式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其中,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要求。
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要使我们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
策,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尤其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我们党成立以来的一切奋斗,无论是革命、建设,还是改革,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我国生产力的迅速发展打开了广阔的通途。
从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实际状况看,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邓小平说得好,“改革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
要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适时进行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体制的改革,积极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这样才能不断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
需要指出的是,人是生产力中最具有决定性的力量。
发展生产力,既要见物,又要见人,更要重视人的素质的提高。
要坚持不断提高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和创造才能,充分激发人民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精神,集中全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特别要看到,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突出,越来越显示出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巨大作用,成为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这就要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优先发展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用先进科技改造和提高国民经济,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工业化路子,努力实现我国生产力发展的跨越。
必须明确的前进方向
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特别是先进文化,作为民族的灵魂和血脉,从来就是团结人民共同奋斗的精神纽带。
80多年来,我们党高举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旗帜,努力建设和弘扬反映革命、建设和改革要求的新文化,荡涤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和国外渗透进来的腐朽文化,从思想上精神上极大地解放和激励了广大群众,在全党和全国人民中形成了凝聚人心、统一意志的正确指导思想和共同思想基础。
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以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
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要使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更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有利于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
为了发展先进文化,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
坚持以科学理论武装人、以正确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精神塑造人、以优秀作品鼓舞人。
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
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不断发扬光大,使崇尚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成为普遍的社会风气,使全体人民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不断增强。
必须维护的根本利益
民本民贵思想,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中国古代,均有倡导者,但是他们的主张与我们党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主张是有本质区别的。
毛泽东说得好,剥削阶级的生活离不了老百姓。
他们讲“爱民”同爱牛差不多,为的是用牛耕田,从牛身上挤奶。
我们不同,我们自己就是人民的一部分,我们党是人民的代表,我们要使人民觉悟、团结起来,为自己的利益而奋斗。
这段话生动形象,深刻地揭示了党同人民血肉相连、利益一致的关系。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
当年,有个美国记者曾问毛泽东:“你们办事,是谁给的权力?”毛泽东回答:“人民给的。
人民要解放,就把权力委托给能够代表他们,能够忠实为他们办事的人,这就是我们共产党人。
我们当了人民的代表,必须代表得好。
”邓小平则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我们制定一切政策的根本前提。
江泽民同志反复强调,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他一再指出,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
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谋人民之所求、解人民之所忧,真正代表人民掌好权、用好权,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
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总是由各方面的具体利益构成的。
在根本利益上,全国人民是一致的,各种具体的利益关系和内部矛盾可以在这个基础上进行调节。
我们所有的政策措施和工作,都应该正确反映并有利于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都应认真考虑和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
但最重要的是必须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
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是最紧要和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党的一切工作都要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要把最大多数群众是否赞成、是否受益作为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的根本依据。
必须坚持的根本要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只有发展先进生产力,才能为发展先进文化和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创造物质条件;只有发展先进文化,才能为发展先进生产力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为人民群众提供最好的精神食粮;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根本目的,并为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永不衰竭的动力。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体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现了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的统一,体现了经济政治文化的统一,体现了尊重社会发展客观规律与发挥历史创造者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
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使全党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开创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必须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新力量;必须以改革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不断为党的肌体注入新活力。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发展的、前进的。
我们要不断增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个领域,体现在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使我们党始终与时代发展同步伐,与人民群众共命运。
2.从千年思想家评选谈起
——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当20世纪即将结束的时候,英国广播公司在全球范围举行过一次“千年思想家”网上评选。
结果,得票高居榜首者是马克思。
在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的情况下,这个评选结果不能不令人深思。
人类社会过去的1000年,是波澜壮阔的1000年,是造就巨人的1000年。
悠悠千载,茫茫人海,代代英豪,在可圈可点的历史画卷中,曾出现过灿若繁星般的思想大师。
为什么马克思能够独占鳌头呢?这是因为马克思所创立的理论是科学的,它的鲜明品质就是与时俱进。
党的十六大报告深刻指出,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
马克思主义虽然诞生于19世纪,但没有停留在19世纪;它虽然产生于欧洲,却传遍全世界。
不论是敌视者的攻击和诽谤,还是误解者的质疑和责难,或者是教条者的阉割和扭曲,都不能阻挡它前进的步伐。
马克思主义历经一个半世纪风霜雨雪的考验,始终充满活力,长盛不衰。
根本要坚持祖宗不能丢
毛泽东说过这样的话,“马克思这些老祖宗的书,必须读,他们的基本原理必须遵守。
”改革开放后,面对一些人的“信仰危机”,邓小平语重心长地说,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的老祖宗,“老祖宗不能丢”。
一个执政党若要始终保持先进性和生命力,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科学的理论武装。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因为它严格以事实为依据,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指导思想,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任何时候都要坚持,否则,我们的事业就会因为没有正确的理论基础和思想灵魂而迷失方向。
马克思主义这个“老祖宗”不能丢,原因就在这里。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中国人民长期艰难探索而作出的正确抉择。
自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许许多多先进分子不断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可谓前赴后继,百折不挠。
他们把各种各样的政治主张和思想主义都拿来试过,却无一成功。
只有中国共产党用马克思主义来观察中国的前途命运,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从而引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
这100多年正反两面的历史经验,无可辩驳地证明了一个客观事实: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我们党和我们的民族就有了强大的理论武器。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历久弥真。
江泽民同志深刻指出:“100多年来,没有哪一种理论、学说能像马克思主义一样,保持着它的勃勃生机,对推动社会进步起那样巨大的作用,造成那样深远的影响。
尽管现在世界上的情况有很多新变化,但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并没有越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揭示的基本规律。
”今天,我们正面临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面临许多新的情况和问题,更加需要借助马克思主义这个“望远镜”和“显微镜”来观察当代中国,观察当代世界,来解决我们前进道路上所遇到的问题。
实践无止境创新不停步
时代洪流,滚滚向前。
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汤时期,我们的先人就提出“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意思就是说每天都有新气象。
自然界是不断发展的,人类社会也是不断发展的。
作为反映客观规律的科学理论,也必然顺应实践变化,不断发展,与时俱进。
伦敦的海格特公墓,是马克思长眠的地方。
在马克思的墓碑上,镌刻着他的一句名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它用简练的语言向世人表明,马克思主义是以改造世界为己任的学说。
马克思、恩格斯所以创立他们的学说,不是为了把它束之高阁、藏之名山,而是为了指导社会实践,使之成为改造世界、推动历史前进的行动指南。
马克思主义所以能够与时俱进,就在于它能够顺应时代的要求,以实践作为自己的动力之源。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实践产生理论、检验理论、推动理论发展。
实践既是理论创新的源泉,也是理论创新的动力。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不认为他们的理论是一成不变的,而总是根据实践的发展和时代的变化推动理论创新,坚持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学说。
即便对《共产党宣言》这样一部划时代的伟大文献,马克思、恩格斯也强调应该根据实践的发展,对其中某些观点进行修改、补充和完善。
1872年在《宣言》发表24周年时,他们一方面肯定《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同时又指出,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
我们党始终坚持在实践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
毛泽东曾经说:“马克思活着的时候,不能将后来出现的所有的问题都看到,也就不能在那时把所有的这些问题都加以解决。
俄国的问题只能由列宁解决,中国的问题只能由中国人解决。
”邓小平也指出:“绝不能要求马克思为解决他去世之后上百年、几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
列宁同样也不能承担为他去世以后五十年、一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的任务。
”江泽民同志则强调:“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能否始终做到这一点,决定着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
”
世界在变化,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在前进,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在发展,迫切要求我们党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勇气,总结实践的新经验,借鉴当代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在理论上不断扩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
只有这样,党的思想理论才能引导和鼓舞全党和全国人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前进,永不自满,永不懈怠,这是我们要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
思想不断解放理论不断发展
解放思想,就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解除束缚人们思想的精神枷锁,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使主观与客观相符合,使思想与实际相一致。
实事求是原本是一个古老的命题,毛泽东对它进行了马克思主义的改造:“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解放思
想和实事求是是相统一的。
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条件,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基础。
邓小平将“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相结合,全面阐明了两者的关系:只有解放思想,才能实事求是;只有实事求是,才能更好地解放思想。
江泽民同志强调,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推动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就要在党的基本理论指导下,一切从实际出发。
一定要看到《共产党宣言》发表150多年来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发生的重大变化,一定要看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生的重大变化,一定要看到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工作、生活条件和社会环境发生的重大变化,一定要充分估计这些变化对我们党执政提出的严峻挑战和崭新课题。
要以新的举措应对严峻挑战,要以新的思路解决崭新课题。
我们要突破前人,后人也必然会突破我们。
这是社会前进的必然规律。
我们要进一步确立以实际问题为中心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方法,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
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谱写新的理论篇章,既发扬革命传统,又创造新鲜经验,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
善于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2.时代主题举世关注
——和平与发展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2000年9月,联合国举行“千年首脑会议”,150多位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聚集一起,共同探讨关系人类和平与发展的重大问题。
这是联合国成立以来各国领导人出席最多的一次盛会。
这样的主题,自然受到全世界人民的普遍关注;这样众多首脑的聚会,必然引起人们对和平与发展的期望。
然而,“9·11”事件震惊世界,阿富汗战争炮火连天,巴以冲突血流不断……这一切说明,世界还很不安宁,人类面临着严峻挑战。
时代主题的变换
每个历史时代,都有自己的主要矛盾,都有需要解决的根本任务。
这个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就是那个时代的主题。
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时代主题。
20世纪上半叶,资本主义世界处于激烈的动荡之中。
帝国主义国家之间为争夺世界霸权,发动了两次世界大战。
战争促进了被压迫人民被压迫民族的觉醒,社会主义革命风起云涌,民族解放和民主革命运动如火如荼。
战争与革命相互交织,构成了这个时代的主题。
20世纪后期,世界形势开始发生重大变化,形成了有利于维护和平、促进发展的总趋势。
面对国际形势的这种新变化,邓小平以敏锐的洞察力深刻地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
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
概括起来,就是东西南北四个字。
”
当今世界,和平问题与发展问题相互交织、密不可分。
发展离不开和平,和平也离不开发展。
一方面,世界和平是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的前提条件,没有和平就没有发展。
另一方面,各国的共同发展是保持世界长久和平的重要基础。
邓小平关于“和平与发展”两大问题的论断,十三大以后被我们党概括为“时代主题”。
这一概括对于我们党正确认识国际形势,制定正确的内外政策,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江泽民同志在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上进一步明确指出:“追求和平与发展……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主题。
”
世界进步的主流
从邓小平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问题以后,世界经历了许多深刻变化,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
但是,时代的主题没有变,世界要和平,人民要合作,国家要发展,社会要进步,已成为不可抗拒的时代潮流。
第一,世界各国的共同利益明显增多。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整个世界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1997年,发生在泰国的金融风波,如一股来势凶猛的旋风,迅速扫遍整个东南亚国家,并波及全世界。
由此可见,世界各国的利益相互关联和相互依赖日益加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