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五单元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与新中国的外交 第20讲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与新中国的外交第20讲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复习练案新人教版必修1
一、选择题
1.(2016·芜湖、马鞍山一模)中苏建交一个月后,周恩来在外交部成立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就兄弟国家来说,我们是联合的,战略是一致的,大家都是走社会主义道路。
但国与国之间在政治上不能没有差别。
”该材料反映了当时中国实行的外交政策是( C ) A.“一边倒”B.“一大片”
C.独立自主D.“另起炉灶”
[解析] “一边倒”是指新中国在两极格局下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但体现不出“但国与国之间在政治上不能没有差别”,A项错误。
“一大片”是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方针,是指不以意识形态划线的办法处理国际事务,与“大家都是走社会主义道路”不符,B项错误。
材料可知,中国在建国后虽然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但坚持独立自主,不是毫无原则地倒向苏联,故C项正确。
“另起炉灶”是指不承认原来旧的外交关系,要在新的基础上建立外交关系的外交方针,与材料不符,D项错误。
2.(2016·九江一模)1954年,中、苏、美、英、法等有关国家外长,在瑞士的日内瓦举行会议,讨论朝鲜问题与印度支那问题。
中国在会议上积极活动,推动会议成功,提高了国际声誉。
以下关于日内瓦会议说法正确的是( C )
A.会议成功推动美国侵略者退出印度支那地区
B.会议达成和平公约,推动朝鲜战争双方停战
C.中国提出合理建议推动印度支那问题和平解决
D.会议直接促成中国与亚非国家兴起新的建交高潮
[解析] 会议结束了法国在印度支那地区长达八年的殖民战争,故A项错误;朝鲜战争结束是在1953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当日内瓦会议陷于僵局的时候,周恩来就印度支那停止敌对行动提出六点建设性意见,推动了会议的进展,故C项正确;中国与亚非国家兴起新的建交高潮是在亚非万隆会议后,故D项错误。
3.(2016·聊城一模)1953年底,美国情报部门的一封电报中写道:“中国外交政策的目标是在其周边地区(指新兴民族独立国家)促进和建立可以作为缓冲的友好国家。
”这种判断的依据是,中国政府提出了( B )
A.另起炉灶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求同存异D.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解析] 另起炉灶是指对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外交关系一律不予承认,对旧中国同
外国签订的一切条约和协定要重新审视处理,并非处理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关系的政策,故A 项错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1953年提出的,与中印、中缅倡导的,处理临近国家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的原则,故B项正确;求同存异是1955年在亚非会议中,提出的方针,故C项错误;打扫屋子再请客:清除帝国主义在我国的残余势力,故D项错误。
4.(2016·呼和浩特一模)1955年亚非会议上,形成了“团结、友谊、合作”的万隆精神,拉开了南南合作和不结盟运动的序幕,当时万隆会议( A )
A.推动了亚非各国在实现政治独立斗争中相互支持
B.实现了亚非发展中国家间的技术合作和经济合作
C.建立起亚非国家联合反殖反帝反霸区域政治集团
D.形成为亚非国家开放的多边贸易区域性官方论坛
[解析] 周总理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被与会各国广泛接受、认可,增进了各国的政治互信,故A项正确;万隆会议的成果重在政治层面的相互信任、支持而非经济领域的合作,故B项错误;万隆会议践行了反殖反帝反霸的国际政治斗争准则,并未建立区域性的政治集团实体,故C项错误;万隆会议并未建立区域性的官方论坛,故D项错误。
5.(2017·济宁一模)美国传记作家罗斯·特里尔认为,“万隆时代,对毛泽东在中国之外的形象来说,是个丰收的时代,因为无数第三世界国家和他的政府建立了关系。
在这个时代,毛泽东脚踏两只船”。
“脚踏两只船”是指( C )
A.既坚持“一边倒”的方针又推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既同苏联友好又在同美国密切接触
C.既同社会主义国家又同第三世界国家发展友好关系
D.既参加五大国会议也参加亚非会议
[解析] “一边倒”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早于材料中“万隆时代”,故A项错误;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的缓和,与材料中“万隆时代”不符,故B项错误;1949年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与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加上“无数第三世界国家和他的政府建立了关系”,与材料中外交“脚踏两只船”的成就相符,故C项正确;五大国会议是指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与材料中“和他的政府建立了关系”不符,故D 项错误。
6.(2016·雅安三模)毛泽东在1960年的一次讲话中说“和平共处是没用的”,至少,我们“和帝国主义没有和平共处,只有冷战共处”。
这表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导学号 38852163( D )
A.在“冷战”的环境下无法推行
B.只适用于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交往
C.为适应阶级斗争需要而被抛弃
D.受到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严重干扰
[解析]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对建国初期的外交建设起了重要作用,故A项错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适用于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的交往,故B项错误;材料未表明原则遭到抛弃,且此时国家没有大规模的阶级斗争,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和帝国主义……冷战共处”体现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用于与资本主义国家交往方面因冷战而受到干扰,故D项正确。
7.(2016·凉山州三诊)20世纪50年代末,针对苏联单方面撕毁合同。
毛泽东采取了“坚持原则,后发制人;坚持斗争,留有余地;坚持团结,反对分裂”的方针,而当苏联对新中国进行战争挑衅时,毛泽东又采取了“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方针。
这反映出新中国导学号 38852164( C )
A.在对外交往中具有毫不妥协的决心
B.自觉地担负起反对霸权主义的责任
C.在国家外交中采取较为灵活的策略
D.已经不再接受苏联在外交上的控制
[解析] 题干中毛泽东针对中苏关系的变化而采取不同的外交政策,说明其并未体现中国对外交往过程毫无妥协,故A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及反对霸权主义,故B项错误;题干中毛泽东对外交往策略的适时调整,说明了其外交策略的灵活性,故C项正确;新中国从未受苏联在外交上的控制,故D项错误。
8.下面这一照片拍摄于20世纪70年代。
对该照片解读正确的是( C )
A.纽约华人集会庆祝美国制造两个中国图谋的失败
B.越南人民举行集会庆祝中国援越抗美斗争的胜利
C.台湾当局抗议美国政府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交
D.日本政府抗议美国先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行为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美国承认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因此,不会出现纽约华人集会庆祝美国制造两个中国图谋的失败的新闻,故A项错误;1973年8月中国援越抗美斗争取得胜利,当时美国总统是尼克松,与图片信息不符,故B项错误;从图片信息“卡特无耻”(卡特1977—1981年任美国第39任总统)、“大量的青天白日旗”可知,台湾当局抗议美国政府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故C项正确;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承认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与图片信息“卡
特无耻”不符,故D项错误。
9.(2016·宿州一模)帕维尔·布尔米斯特罗夫在所著的《欧亚巨人》中认为:“可以将上合组织(上海合作组织)看作是除当代世界秩序之外的另一种温和的选择,仍可以享受全球化带来的一切好处……上合组织现有的和将来的成员都是这样来理解该组织的原则的。
”材料中“另一种温和的选择”主要是指( C )
A.团结协作、反殖反霸的精神B.互利共赢的经济合作关系
C.结伴而不结盟的新型国家关系D.相互信任的军事同盟关系
[解析] 上合组织形成“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为基本内容的“上海精神”,所以无反殖反霸的精神,故A项错误;上合组织虽然也有经济方面的内容,但更偏重军事政治集团,故B项错误;上合组织奉行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任何其他国家和组织的原则,与材料“另一种温和的选择”相符,故C项正确,D项错误。
10.(2016·汕头二模)20世纪70年代中美外交主要涉及政治领域,但进入80年代,双方签订经贸协定,互办贸易展览会,经贸关系日益密切。
这主要取决于我国( D ) A.经济体制的改革B.外交政策的调整
C.全面进行拨乱反正D.工作重心的转移
[解析] 经济体制改革是指改革开放后我国农村和城市进行的经济体制的变革,是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与中美外交从政治领域转向经济领领域没有直接关联,故A项错误;外交政策的调整是指改革开放后我国实行不结盟政策,材料没有涉及到,故B项错误;全面进行拨乱反正是指我国为了治理和消除文革期间的混乱,走上实事求是的正常轨道所做的一些列活动,与材料无关,故C项错误;工作重心的转移是指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这必然会导致国家间的经贸关系日益密切,故D 项正确。
11.(2016·茂名二模)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美国操纵联合国,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一直被台湾蒋介石集团占据。
而到1971年由于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的崛起,第26届联大以压倒多数通过了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23国提案,恢复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这一变化反映出导学号 38852165( D )
A.两极格局的逐步解体B.美国霸主地位的丧失
C.中国综合国力的急剧上升D.国际关系中的民主化趋势
[解析] 解答本题可用排除法。
两极格局的逐步解体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A项排除;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霸主地位并没有丧失,只是在美苏争霸中开始处于劣势,B 项排除;中国综合国力急剧上升是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C项排除。
故选D项。
12.(2017·武汉调研)新中国成立后,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叶剑英援引历史典故说:“魏、蜀、吴三国鼎立,诸葛亮的战略方针是‘东联孙吴,北拒曹魏’,可以参考。
”这一外交思路最有可能出现在20世纪( C )
A.50年代初期B.60年代初期
C.70年代初期D.80年代末期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材料进行解读、分析、判断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1969年初,由于美国实力下降,尼克松想通过改善中美关系,开展“均势外交”,增强美国对付苏联的力量,并调整其亚洲政策。
与此同时,中国从调整中、美、苏大三角关系的外交战略需要出发,发出愿与美方接触、争取打开中美关系僵持局面的信息。
于是在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形成了“美要利用中苏矛盾,苏要利用中美矛盾,我应有意识地利用美苏矛盾”的外交新思路,以缓和中美关系,牵制苏联。
其余选项与时代特征不符。
故选C项。
二、非选择题
13.(2016·葫芦岛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导学号 38852166
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英国国内,越来越多的人认为英国政府不能漠视中国人民的政府已有效地控制了中国大陆这一事实,英国在华实际利益超过了任何其他西方国家……12月以后,缅甸、印度、巴基斯坦三个英联邦成员国接连宣布承认新中国,英迫于形势压力,终于在1950年1月6日,宣布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
——郑启荣、孙洁晓《试论1945—1954年英国对华
政策的演变及其动因》材料二1948年5月,斯大林对即将派往中国解放区的苏联专家小组组长说:“我们当然要向新中国提供一切可能的援助。
如果社会主义在中国取得胜利,我们两国沿着相同的道路前进,那么,就可以认为社会主义在全世界的胜利是有保障的,因此,对于援助中国共产党人我们不能吝惜自己的努力。
”
——伍修权《在外交部八年的经历》材料三1950年,中苏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规定了中苏双方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方面的全部合作,确认了中苏之间的同盟关系,有效期为30年。
1980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议,《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30年期满后,不再延长。
——刘德斌《国际关系史》
(1)据材料一指出英国承认新中国的主要原因。
(2)材料二表明苏联对中国革命的态度是什么?主要原因有哪些?
(3)材料一、二中,苏联、英国承认新中国的含义是否相同,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4)材料三中,1980年全国人大废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表明新时期我国奉行了什么外交政策?总结中国对外关系史,你认为对当今我国制定外交政策有哪些历史启示?
[答案] (1)原因:国内舆论的压力;英国在华利益的驱使;英联邦出现分裂趋势的威胁。
(2)态度:对中国革命持支持态度。
原因:①美苏冷战开始,蒋介石采取亲美政策;②中共取得革命胜利有利于社会主义阵
营的发展壮大。
(3)不相同。
说明:苏联承认后立即与新中国建交;英国只是法理上承认了新中国的实际控制权,不等于承认新中国的政治制度;英国在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问题上追随美国就是明证。
(4)政策:不结盟政策。
启示:①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②以国家利益为根本出发点;③不以国家性质和意识形态为亲疏标准等。
14.(2016·全国名校大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改革开放,国内学术界基本上还没有开展对新中国外交史的研究。
改革开放以后,中外关系史研究工作重新启动,并在整个20世纪80年代呈现出蓬勃发展、丰富多彩的局面。
要全面理解和深刻把握当代中国外交,选取适当的研究方法和角度无疑是重要的。
大致来看,国内开展的中国外交研究工作有三种比较常用的方法,一是事件描述,二是现象归纳,三是外交政策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学术界对于“冷战”时期中国外交的研究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其间也存在着诸多问题。
主要表现在:研究成果的理论色彩和思辩性不够,外交档案和文献的开放严重不足,研究状况的不平衡及研究的重复等等。
——摘编自马荣久《“冷战”时期
中国外交研究综述》据新中国外交史的相关史实,对新中国外交史的研究方法及其努力方向进行探讨。
(说明:研究方法探讨的角度可一种或多种,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答案] 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学生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下列“示例”只作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示例:方法一:“事件描述法”。
这是研究中国外交的基础环节,是对历史事件尽量客观和准确的描述,努力做到还历史以原貌。
比如,中苏关系由同盟到对抗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国抗美援朝的有关情况,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的历史过程等等。
方法二:“现象归纳法”,是对一系列个别的外交现象和事实的梳理、总结和推理,从而得到普遍性的规律。
这是史学认识上的一步升华。
如对新中国头几年外交进行梳理,可发现具有三大特征——“革命性”“内向性”和“过渡性”等等。
这种研究方法有助于人们从全局高度相对完整地把握问题,从而更加深入和准确地认识、解释历史研究对象。
努力方向:加强理论指导,注重研究方法;拓宽研究范围和视野,综合运用多边的档案和资料;加强国内外的学术交流和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