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李渔商业化戏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李渔商业化戏剧
李渔,原名李亨,号仙鹤,明末清初时期的著名文学家、戏曲家、画家,其代表作品《太原送别》、《西厢记》、《钗头凤》等被誉为“李渔三大戏曲”。
李渔的戏曲作品博釆众长,融合元曲艺术和明人文学,以其曲折娓娓的情节、细腻的描写、逼真的人物性格刻画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而著称。
然而,在李渔的戏曲作品中,商业化氛围浓厚,其中的商业化元素对于李渔的作品不可忽视。
商业化在李渔的戏曲作品中表现出来的,主要是由于明清时期,由官府主导的戏曲户口制度已经崩溃,戏曲商业化逐渐成为主流。
李渔的戏曲作品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的。
《太原送别》、《西厢记》中的宝玉,作为太监,亲身参与闲庭信步的生意,表示权贵和经商新人在商业场景中的背后关系。
在《太原送别》中,蒙古、汉、商人都有出现,商人们的穿着以及他们所提供的物品,都体现了李渔对于当时商业化程度的准确把握。
《钗头凤》中,秦观、柳永之类的文人墨客虽然有些议论,但李渔并没有铺天盖地地表现文人的审美情趣,反而从商业的角度出发,将金戈铁马背景下的凄凉爱情描绘得淋漓尽致。
李渔对于商业词汇在作品中的运用也是相当娴熟,如《西厢记》中,商贾与女奴之间的经济纽带依附关系的刻画,以及“认得董鄂妓,鄂号梦公梅”的取经套路──在这里“妓”指“郎中店中卖艺的女人”,“认得”则是商人与艺人的商业活动──都很好地体现了李渔在作品中商业化元素的运用。
李渔的戏曲作品中的商业化元素,主要通过对于人物的塑造和情节的设置来体现。
在人物塑造方面,李渔把商人、贩夫、买卖的人物形象描写得相当生动而丰满,他们被刻画得既有弱点也有真善美的一面。
在情节设置方面,他们的商业活动已经成为作品的主线,其中发生的是生活场景,人物关系错综复杂,中间还夹杂了大量的商业交易。
其中,更为常见的评书、判词、道情式转红、贩夫赛宝等迎合市场口味的元素,使得李渔的作品具有了很强的商业化色彩。
总体而言,李渔的戏曲作品中的商业化元素难以被忽视。
这些元素反映了一个时代的特点,研究商业与文学的交融,探究文艺创作的商业模式,也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因此,李渔的商业化戏剧更像是一个商业社会下的文学缩影,其为我们揭示了商业社会对于文艺的影响。
同时,也突显了李渔社会真实性、思想深度的一面。
这些都使得李渔的戏曲作品在中国文学历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