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爱》
作者:许超
来源:《电影评介》2008年第03期
摘要英国著名小说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简·爱》是世界文学经典之一,曾多次被改编成同名电影在全世界发行。
在《简·爱》中作者张扬了建立在相互理解和平等基础上的和谐婚姻,体现了简·爱为维护人格尊严,为争取自由平等而勇于抗争的精神和实现自我的心路历程。
关键词《简·爱》新女性成长历程
英国著名小说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简·爱》发表于1847年,自该小说问世以来深深地打动了读者。
小说《简·爱》被公认为世界文学经典之一,被印刷和翻译成各国语言在全球发行而且也多次被搬上舞台和荧屏。
电影《简·爱》从早年的奥逊·威尔斯到近期的威廉·郝特版本,历时半个多世纪以来,共诞生了7、8个版本的同名影片。
不同时代的电影人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对《简·爱》进行了重新阐释,从而推动了《简·爱》在全世界普及和推广。
中国观众最为喜爱和熟悉的是1970年由乔治·C·斯科特(George C.Scott)和苏珊娜·约克(Susannah York)饰演的电影,该版本被认为是空前绝后的一部,它不仅忠实于原著而且故事结构也更为紧凑,爱情主题也更加突出、鲜明。
笔者曾多次欣赏《简·爱》但每每欣赏都会被女主人公自强不息、不懈追求的勇气所深深感染《简·爱》不愧为一部新女性成长的经典之作。
一
维多利亚女王统治时期(1837-1901)的英国,伦理道德和社会等级观念极为严格,极大地压制了人性,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对女性束缚很多,当时妇女的社会地位很低。
《简·爱》创作于19世纪中期的1846年,当时英国虽然没有轰轰烈烈女权运动,但妇女要求与男子平等愿望日趋强烈,她们不满足于作“家庭天使”,要求走向男权社会并占有一席之地。
当时的英国政府为了缓和尖锐的社会矛盾,表面上采取了某些改革的措施,但是妇女在社会上地位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善。
在婚姻方面,当时的女子一旦结婚,她的一切都属于她的丈夫,妇女在家庭中以服从丈夫作“家庭天使”为美德。
直到1856年,英国才发生了第一次有组织的女权主义运动。
通过广大妇女的不断抗争,最终通过了《已婚妇女财产法》和《离婚法案》已婚妇女才争取到某些合法权益和地位。
《简·爱》正是一部反映十九世纪中期英国妇女生存状况和新女性在男权社会中不屈不挠勇于反抗并实现自我的一部经典力作。
《简爱》体现了开始觉醒的十九世纪英国妇女强烈女性独立意识。
简·爱和罗切斯特的结合是一个曲折且浪漫的爱情故事,作者在《简爱》中张扬了建立在相互理解和平等基础上的和谐婚姻。
二
(一)弱女子反抗意识的形成
早在童年时期,女主人公简·爱就表现出了反叛性格,她自幼失去了父母,寄养在舅母里德太太家里,受尽了歧视和折磨。
虽然身体弱小,但她很自立、自强。
起初简·爱还一直逆来顺受,“我听惯了约翰·里德的责骂,从来不想回嘴:我盘算的只是:怎样来忍受那一定会跟着谩骂而来的殴打。
”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她内心逐渐萌发了反抗意识,对里德少爷的专横终于有一天忍无可忍了。
“我一路反抗,这在我是件新鲜的事,要反抗到底。
”她的反抗意识逐渐增强,“约瀚·里德的种种暴虐专横,……在我混乱的脑海里翻腾起来。
我为什么总是受苦?”她再也不能逆来顺受了,“我被他打倒,头还在痛,血还在流,……不公平,……不公平啊!”这是简·爱发自内心对不公平命运呐喊和不屈不挠的反抗。
终于有一天,她期盼已久的离开里德府的日子到了,此时,她认为受欺负、受苦难的日子总算熬出了头,现在终于如愿以偿逃离苦海了,她被送入了劳渥德寄宿学校,从此,简·爱成长的新阶段开始了,这个阶段也是简·爱思想成熟期,她对恶劣环境和不公平命运的反抗也更加鲜明了。
正是环境造就了更加成熟的简·爱,劳渥德学校校长布洛克赫斯特先生是一位残忍、伪善的家长式的教育者。
他披着宗教的外衣,满口仁义道德,实际内心却非常残忍。
简·爱在劳渥德学校受歧视、受压迫的不平等环境中逐渐成长起来,向不公平命运抗争。
她曾对逆来顺受的海伦·彭斯说“我要是换了你,我就讨厌她:我就向她反抗,她要是用那个教鞭打我,我就把它从她手里夺过来,当着她的面把它折断。
”简·爱进而又补充道“当我们无缘无故挨打的时候,我们应该狠狠地回击,……叫他永远不敢再这样打人。
”可以看出简·爱为获得人的尊严和权利的强烈愿望,这也反映了当时广大英国妇女为争取自由、平等的强烈呼声。
简·爱在少女时期同约翰·里德对打和在劳渥德学校与校长布洛克赫斯特的抗争反映了她在寻求自我道路上的艰难成长历程。
(二)新女性独立意识的觉醒
为了追求经济独立以实现自我,简·爱又离开了劳渥德学校来到了位于桑菲尔德的罗切斯特庄园作了一名家庭女教师。
来到罗切斯特庄园后从第一次与罗切斯特的对话中,读者可以看出简·爱的反叛且勇于表现自我的性格。
罗切斯特问:“你仔细地看我,爱小姐你认为我漂亮
吗?”她回答:“不!先生。
”罗切斯特感到非常惊奇“啊!我敢肯定!你这人有点特别。
”她接着回答道“先生,我说得太坦率了,请你原谅。
”罗切斯特补充道“你爱说什么就说什么。
选什么话题,怎么说法,都完全由你决定。
”简·爱朴实和坦率的性格暴露无遗,这也是简·爱第一次体会到的人与人之间真正的平等、真诚对话和交流。
简·爱是一个孤儿,她出身卑微、地位低下、身材矮小、不漂亮,然而就是这位既无姿色又无地位的弱女子,在她主人面前却始终不卑不亢,保持着作人的尊严和独立人格。
简·爱与罗切斯特相识后,她心中泛起了爱情浪花,“我既希望看见罗切斯特先生而又怕见到他,我想再一次听到他的声音,然而又怕接触他的眼神。
”从简·爱心理活动中可以看出简·爱已暗恋上罗切斯特。
虽然罗切斯特年纪大、性格古怪、也并不漂亮,但简·爱认为她找到了知己,罗切斯特把她当作朋友、独立的人,他能对她坦诚相待,她非常感激他平等对待自己,她很珍视自己独立人格和作人尊严。
罗切斯特也爱上了这位善良、自强不息的简·爱。
罗切斯特认为简·爱是他的知己,所谓知音难求。
终于,有一天罗切斯特认为求爱时机已成熟,可是他却故意说话拐弯抹角。
简·爱天真地误以为她将要解雇,主人要和多才多艺且非常漂亮的布兰奇小姐结婚,从此,她将离开心爱的桑菲尔德庄园和她暗恋着的主人将永远分离。
她心酸得流下了热泪,在绝望中说出了闪耀她内心高尚思想的话语:“因为我穷,低微、不美、矮小,我就没有灵魂,没有心吗?你想错了!——我的灵魂,跟你一样,我的心也跟你完全一样!”她感到她的感情被肆意玩弄,这已超出了一个少女所能承受最大极限,隐藏在内心已久的情感此刻再也抑制不住喷涌而出,她已无所顾虑:“要是上帝赐予我一点美和一点财富,我就要让你感到难以离开我,就象我现在难以离开你一样……我们站在上帝脚跟前,是平等的一因为我们是平等的!”这爱情宣言,大胆、直率,丝毫没有自卑感,冲破了世俗及传统偏见向高贵的主人宣布:在他们之间,男人和女人,仆人和主人,借助了宗教意识,在最终意义上都是平等的,她勇敢维护了自己人格尊严。
一天后,罗切斯特对她说:“昨天晚上,在寒冷的月光下,你反抗你的命运,提出你有权和我在平等地位的时候,你发火了。
顺便说一下,简,是你向我求婚的。
”(P342)简·爱大胆承认了:“当然,是我。
”这话语和行为打破了以往女人被动角色,冲破了维多利亚时期传统女性禁忌和伦理道德规范,表现了她与众不同的新女性特征。
她开始从男权社会中女性被赋予的温柔、被动性格中脱离出来,她凭着自己坚强人生信念,勇于向传统世俗挑战:“我不是鸟,没有网捕捉我:我是一个有独立意志的自由人。
”后来,当女管家听说她要和主人订婚,好象看待陌生人一样,把她从头到脚打量了一番:她的眼睛在我身上找不出可爱地方足以让她解开这个谜。
从简·爱的内心活动中更体现了简·爱内在的心灵美和高尚思想品德。
在英国小说史上,作者笔下的简·爱是第一个不借助外貌和身材而凭自己内在的心灵美而赢得了男主人爱慕的女主人公。
在当时物欲横流、道德伦丧的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们根据财产、社会地位来判断人的自身价值,而这贫苦弱女子有勇气面对世俗,维护自己人格尊严,是靠坚强、独立信念,罗切斯特称之为“能屈不动断”的力量,她清醒意识到贫穷、清白并不可耻,不自强自立才可耻。
当罗切斯特和简·爱在教堂举行婚礼时,罗切斯特却被揭露早已结婚,幸福婚姻的愿望彻底破灭了。
“简·爱,一度曾经是个热情的满怀希望的女人一差点儿当了新娘一又成为一个冷漠的,孤苦伶仃的姑娘了:她的生活是苍白的,她的前途是惨淡的。
”此刻,她仿佛从幸福巅峰坠入了痛苦深渊,仿佛要将简她矢志不渝追求到的自由与幸福彻底断送了。
随后,虽然罗切斯特表达了对简·爱真挚爱情并要求她留下与他共同生活,简·爱此刻再也无法容忍:“……我的灵魂跟你的一样,我的心也跟你的完全一
样!……我现在跟你说话,并不是通过习俗、惯例,甚至不是通过凡人的肉体一而是我的精神在同你的精神说话:就象两个都经过了坟墓_我们就在上帝脚跟前是平等的一因为我们是平等的。
”最终,自尊、自强不息的简·爱没有成为感情奴隶,尽管她深爱着罗切斯特,在经过痛快的抉择后,她毫不犹豫将热烈爱情深埋在心里,她不愿作第三者,不愿作情人,毅然离开桑菲尔德去寻找自由、平等之路。
在当时的英国婚姻被认为是妇女唯一的出路,而当简·爱知道罗切斯特已经结过婚并有一个疯妻子时,她虽然知道虽然罗切斯特很富有,但拒绝了他的爱,体现了简·爱不甘心依赖于他人,始终保持独立自我的坚强信念。
在简·爱出走后这段时间中,她偶遇她的表哥一作牧师的圣约翰,经过一段时间接触,圣约翰开始向简·爱求婚,一表人才的圣约翰看中了她独立、吃苦耐劳精神。
圣约翰其人实际冷酷、自私,自己以上帝使者自居,认为去印度传教是他的天职,还曾假借上帝旨意强迫简·爱嫁给他,要求和他一起去印度。
简·爱断然拒绝了他的求婚,她认清了他伪善真面目,也识破了殉道本质,简·爱知道圣约翰并不是真心爱她,只是把她当一位非常适合传教士的妻子。
如果无依无靠简·爱能和牧师结婚,在当时英国社会中,这段姻缘是非常体面、令人刮目相看,而简·爱已意识到他们之间精神上极不和谐,她所追求是平等的、有真感情的现实婚姻,表明了她在社会中决不随波逐流,敢于坚持自己人生信念的人格。
在简·爱出走一段时间后,她从内心似乎感受到罗切斯特真诚召唤,这召唤跨越了时空界限。
此刻,简·爱也得知罗切斯特的妻子已在大火中丧生,于是,她再也无法控制住自己的情感,怀着对罗切斯特的爱,又走向了桑菲尔德庄园。
她终于回到了阔别已久的罗切斯特身边,“我握住那只亲爱的手,把它在我嘴唇上放了一会儿,然后让它搂着我的肩膀我的身材比他矮得多,所以我既可以让他支撑着又可以带他走路我们走进树林,朝着家走去。
”此时,她已经从她叔叔那继承了一些财产,有了些财富,罗切斯特却由于大火一贫如洗,罗切斯特也已在大火中双目失明,她却不顾他肢体的残缺及贫困,义无反顾地与他结合。
她非常珍视这真正平等婚姻,简·爱追求的是灵与肉相结合的完美婚姻,最终她自己也完成了作为一个女人自我历程。
《简·爱》结局非常圆满,在女主人公简·爱精心照料和爱情甘露的滋润下,罗切斯特终于复明了,真可谓爱情感动了上帝。
简·爱的爱情观更深化了她的人格魅力,简·爱对罗切斯特财富不屑一顾,她认为爱情应建立在平等基础上,而不应取决于人的社会地位、财富和外貌,只有男女彼此真心相爱才能得到真正爱情和幸福。
她大胆矢志不渝地追求爱情并没有因为自己地位卑微而放弃。
对罗切斯特来说,他看惯了中上层社会中人与人间的冷漠、虚伪,正是简·爱的纯朴、善良和独立的个性才重新唤起了罗切斯特新生活勇气和爱情。
三
《简·爱》中女主人公对自由、平等追求已得到了完美地实现,她的叛逆思想和行为违背了维多利亚时期传统女性伦理道德规范,她是一位为自由、平等不断抗争的新女性,她的成长历程已成为维多利亚时期妇女争取解放的典范。
简·爱从没有放弃过对独立、自由、平等爱情
追求,虽然在寻求的道路上历尽艰辛,但她毫不气馁,执着地为实现女性自由平等权利而不断在男权社会中抗争。
夏洛蒂·勃朗特在《简·爱》中成功塑造了丰满、独立新女性形象,对女主人公简·爱寻求美满婚姻进行了热情讴歌,在当时的英国可谓是超越了传统伦理。
《简·爱》由于突破了传统女性规范,不可避免地遭受到一些批评家指责。
自古以来,女性形象都是柔弱、可怜,寻求男性保护,而在夏洛蒂·勃朗特小说中简·爱这弱女子自立、坚强,表现了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她的新女性特征体现了女性还不曾明确意识到的理想信念:迟早有一天,女人和男人将和谐、平等《简·爱》反映了19世纪中期英国中产阶级知识新女性寻求独立及自我的心路历程。
简·爱诠释了新女性形象,也体现了作者夏洛蒂·勃朗特成长的心路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