锥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锥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目的探讨锥颅血肿清除手术治疗102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疗效,为
脑外科临床治疗提供指导。
方法选取本院于2008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205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病情及治疗意愿将其分为常规开颅手术治疗组103例(对照组)以及行锥颅血肿清除手术组102例(观察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手术治疗效果,术后对患者进行GCS评分,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GCS评分的变化。
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平均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所有患者均符合WHO 2007年关于高血压的临床诊断标准以及符合1995年我国第四届心脑血管疾病学术会议中对脑出血的诊断标准。
(2)患者均有明确的高血压疾病史。
(3)患者具有明确手术指征,患者幕下血肿量>10 mL,幕上血肿量>30 mL。
排除标准:(1)患有严重脑干出血、脑部疾病、脑干功能衰竭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2)患有明确动脉静脉畸形、颅内动脉瘤、烟雾病引起的颅内血肿者。
1.3 手术方法
1.3.1 对照组治疗患者均在全麻的状态下接受治疗,患者选取马蹄切口,选择扩大翼点入路,将硬脑膜切开,将肌骨瓣翻开,将岛叶分开并将外侧裂暴露,避开血管将岛叶皮质切开,将血肿位置充分显露。
如患者颅内压力过大,则可沿着颞中回方向将脑皮质切开约2 cm,充分暴露血肿,并在直视下将陈旧血块清除并及时止血。
清除血肿后观察血肿腔是否出血,同时放置负压引流管并将硬脑膜缝合,手术完毕后将肌骨瓣复位固定。
患者术中如发生脑部组织肿胀可将硬脑膜打开,将骨瓣去除减压,并将头皮逐层缝合。
1.3.2 观察组治疗患者局部麻醉后,采用头部CT对患者血肿位置进行定位,同时选择离血肿最近的位置,同时选取无血管经过的非功能区域作为穿刺层面,并对其进行标记,同时确定头皮与血肿之间的距离,标记穿刺点,并对颅骨进行锥孔,将脑硬模椎开,同时采用引流管将带针芯的引流管向标记好的靶区逐步放置针头,但进入到预定的深度后方能将针芯拔出,当见到血液溢出后可往血肿区域注射0.9%氯化钠溶液,并将血肿抽除,调整引流管位置,当头皮妥善固定后将其接入到引流袋中。
并往残余血管腔内注入尿激酶,并根据患者病情每次注射1~2次。
1.4 疗效评价
两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Glasgow昏迷评分表(GCS)对患者意识进行评分,最高分为15分,表示患者意识清醒,8分以下表示患者处在昏迷状态,
最低为3分,表示患者处在严重昏迷状态,分数越低表示患者意识障碍越严重。
同时应用Glasgow预后评分表(GOS)对患者治疗后的效果进行评定,GOS评分共分为1~5分,其中5分表示恢复良好,4分表示轻度残疾,3分表示重度残疾,2分表示植物生存,1分表示死亡。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组间计量资料均值的比较采用成组设计t检验,组间计数资料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 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GCS评分显著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果见表2。
2.3 两组患者疗效分析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恢复良好、轻度残疾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重度残疾、植物生存、死亡率以及再出血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果见表3。
3 讨论
高血压脑出血是临床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具有较高的致死率及致残率,随着患者出血量的增加,患者的病情将加重,从而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出现损害[3]。
目前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主要方法是通过外科手术将血肿清除,减轻血肿对神经的压迫,改善患者脑部缺血的情况,降低机体血肿压迫神经产生的有毒物质,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及生存率,有利于患者预后[4]。
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时必需考虑手术所需的时间以及手术方式[5]。
相关学者表明[6],患者脑部会在出血后6~7 h内形成水肿,从而演变为细胞毒性水肿。
临床动物实验研究表明,出血后6~7 h后对脑部造成的损伤属于不可逆过程[7]。
目前临床上关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治疗方式主要有传统手术及微创手术治疗[8]。
传统开颅手术治疗由于操作复杂,患者手术时间长,患者术中出血量大,再出血发生率高,不利于患者预后。
微创手术由于对患者的创伤较少,操作简单、疗效显著,手术时间较短,患者功能恢复较快,因此被广大医护人员认可。
而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平均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研究结果与文献相符。
锥颅穿刺抽吸手术是脑部微创手术中一种,由于该手术具有定向准确,能有效保证引流管安置在血肿中心,确保引流通畅,并且能有效避免血肿壁再次出血。
对于血肿难以吸出的患者还可对其注入组织纤维溶酶及尿激酶等药物促使血肿液化后再对其引流。
除此以外,锥颅穿刺抽吸手术在穿刺过程中应用硅胶软管进行穿刺,因此在进管过程中能起到有效的分离,操作简单灵活,对组织损伤较小,方便调节,并不会因血肿缩小或改变而影响引流效果。
加之该技术应用了软管道与定向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因此能有效克服靶点定向技术分离的情况,减少定位误差造成的穿刺偏离等现象的发生。
通过本研究可知与常规开颅手术相比,锥颅穿刺抽吸手术恢复良好发生率为34.31%、轻度残疾发生率为44.12%,显著高于
对照组24.27%和29.13%,观察组重度残疾发生率为11.76%、植物生存发生率为6.86%、死亡率为2.94%,以及再出血发生率为6.86%,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1.36%、15.53%、9.71%以及21.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从而说明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应用锥颅血肿清除手术具有操作简单、省时、术中出血量少、安全可靠等优点,值得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 牛久卿,张建党,孙瑞迅. 锥颅血肿清除128例临床治疗体会[J].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2,7(2):478-479.
[2] 庞小兰,童守义. 中重度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不同治疗方案预后分析[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1,3(2):239-240.
[3] 张显柏,董明,刘庭光. 直视下小骨窗开颅与锥孔引流治疗HICH疗效比较[J].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2009,5(2):342-343.
[4] 王紀军. CT引导锥颅软通道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J].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1,11(4):269-270.
[5] 江小明,孙德胜,李林,等. 锥颅血肿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218例[J].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1,3(2):489-490.
[6] 于戈. 锥颅血肿穿刺加脑室外引流治疗重症高血压脑出血[J]. 中外医学研究,2010,22(2):142-143.
[7] 黄普鑫. 锥颅血肿腔尿激酶灌注治疗高血压脑出血112例[J].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2012,5(2):498-499.
[8] 任瑞明,成文平,程东亮,等. 锥颅穿刺血肿外引流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出血52例临床分析[J].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2,5(8):198-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