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教学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华园中学初中语文教学案
课题:《古代诗歌四首》课时:2课时
《古代诗歌四首》第一课时教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曹操和《观沧海》的写作背景,掌握生字生词并背诵默写全诗。
2.疏通文意,理解重点诗句。
3.通过学习诗歌,体会诗人博大的胸怀。
教学重点:
1.了解曹操和《观沧海》的写作背景,掌握生字生词并背诵默写全诗。
2.疏通文意,理解重点诗句。
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诗歌,体会诗人博大的胸怀。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解释目标
同学们有没有听过林俊杰的《曹操》?“东汉末年分三国,烽火连天不休……”能在那个英雄四起的年代,建功立业。
曹操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曹操的一首《观沧海》,走进曹操。
出示学习目标:
1.了解曹操和《观沧海》的写作背景,掌握生字生词并背诵默写全诗。
2.通过借景抒情,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的写作特点赏析诗歌的语言。
3.通过学习诗歌,体会诗人博大的胸怀。
我相信同学们一定会积极动脑,踊跃发言,一定能顺利达标!
二、一起读《观沧海》,扫除生字词
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的指导自学。
自学指导(一)
1.听读录音,注意字词,划分节奏,把握语速、语调,感情等。
2.自读。
请几位同学轮流读诗,要求吐字清楚,声音洪亮,音调铿锵有力。
其他同学认真听,如有读错的字,这位同学读完之后,举手给予纠正。
不会的字在课本上注音。
3.易错字可能有:
碣石、竦峙、澹澹、萧瑟、哉
4.学生补充不会的生字词,教师板书,最后齐读生字词两遍。
三、二读课文左边的注释①或有关资料,2分钟后不看书说说你所了解的曹操,以及本诗的写作背景。
生说说曹操的情况。
说的又多又好的同学给予表扬。
不足之处教师适当补充。
教师总结,注释上没有的内容记在注释①,并补充诗的题材为
“乐府诗”
1、《观沧海》一诗选自,作者,字,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他的诗以见称。
他与其子、合称为“三曹”。
四、再读古诗,疏通文意。
自学指导(二)
1.学生根据注释以及有关材料,疏通文意,组内交流。
2.教师巡视指导。
3.师生交流展示
4.教师总结。
五、理解重点诗句。
自学指导(三)
1.找出《观沧海》中,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那些诗句是写想像的?
(1)学生自学。
(2)教师巡视指导
(3)师生交流展示
3—8句写实景,9—10句是虚写。
2.诗中哪句最能体现诗人的博大胸怀,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1)学生自学。
(2)教师巡视指导
(3)师生交流展示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
借奇特的想像,夸张的手法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体现诗人的博大胸怀,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3.教师补充。
最后两句是附文,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是合乐时加上的,跟诗的内容没有关系。
教师总结:本诗借景抒情,诗人以洗练的笔法,神奇的想象,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中心思想)
六、当堂训练:
默写《观沧海》
《古代诗歌四首》第二课时教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王昌龄,李白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写作背景,掌握生字生词并背诵默写全诗。
2.疏通文意,理解重点诗句。
3.通过学习诗歌,体会诗人思乡怀友之情。
教学重点:
1.了解王昌龄,李白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写作背景,掌握生字生词并背诵默写全诗。
2.疏通文意,理解重点诗句。
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诗歌,体会思乡怀友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解释目标
古诗词中多有借明月抒发思乡怀有之情的诗句,你能说出几首么?今天我们就学习这样一首古诗。
出示学习目标:
1.了解王昌龄,李白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写作背景,掌握生字生词并背诵默写全诗。
2.疏通文意,理解重点诗句。
3.通过学习诗歌,体会诗人思乡怀友之情。
我相信同学们一定会积极动脑,踊跃发言,一定能顺利达标!
二、一起读《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扫除生字词
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的指导自学。
自学指导(一)
1.听读录音,注意字词,划分节奏,把握语速、语调,感情等。
2.自读。
请几位同学轮流读诗,要求吐字清楚,声音洪亮,把握节奏,语速,语调,有感情的朗诵。
其他同学认真听,如有读错的字,这位同学读完之后,举手给予纠正。
不会的字在课本上注音。
3.易错字可能有:
啼、夜郎
4.学生补充不会的生字词,教师板书,最后齐读生字词两遍。
三、二读课文左边的注释①或有关资料,2分钟后不看书说说你所了解的王昌龄和李白,以及本诗的写作背景。
生说说王昌龄、李白的情况。
说的又多又好的同学给予表扬。
不足之处教师适当补充。
教师总结,注释上没有的内容记在注释①,并补充诗的题材为七言绝句。
四、再读古诗,疏通文意。
自学指导(二)
1.学生根据注释以及有关材料,疏通文意,组内交流。
2.教师巡视指导。
3.师生交流展示
4.教师总结。
五、理解重点诗句。
自学指导(三)
1.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以描写“杨花”“子规”两样景物起笔,从全诗看,有什么用意?
(1)学生自学。
(2)教师巡视指导
(3)师生交流展示
(4)教师总结杨花漂泊无定,,常象征离散,漂泊,子归鸟叫声凄凉,有“不如归去”之意,古人用来作为悲情之鸟,借“杨花”“子规”两样景物抒发了诗人飘零之感离恨之思。
2.诗中“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1)学生自学。
(2)教师巡视指导
(3)师生交流展示
(4)教师总结抒发了诗人对远行友人的关心,思念,同情。
六、当堂训练:
默写《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七。
课后作业
背诵《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