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朔州市怀仁某校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西省朔州市怀仁某校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永远的烛之武
秦晋围郑,郑危在旦夕,“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佚之狐的力荐可谓慧眼识英雄,烛之武临危受命,夜缒而出,智说秦君,秦穆公心悦诚服,秦军乃还.晋文公面对风雨突变,亦毅然去之。

郑国终于转危为安。

在国家危难面前,烛之武深明大义、义无反顾;在强秦面前,烛之武不卑不亢、能言善辩、聪慧机智。

他的不计个人得失,处处为郑国安危着想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的义无反顾赴敌营的信心和勇气都值得我们学习.烛之武的智勇及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溢于字里行间。

1955年,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挠回国,当时美国的海军处长金波尔说:“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无论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

”一个人的力量能抵得上五个师吗?《烛之武退秦师》告诉了我们答案.
曹操有句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古往今来,有多少志存高远之士,哪怕社会、命运对他如何不公,但到了紧要关头,依然挺身而出,为国家、为苍生献出自己的一份光和热。

烛之武就是这样一个让我们敬佩不已的人。

刘备三顾茅庐见到了诸葛亮,诸葛亮对他畅谈天下大势。

可以说诸葛亮未出山前就做着出山的准备,烛之武也是如此,尽管怀才不遇,但他没有放弃自己的希望.烛之武不是不想做一番事业,他的心始终没有放弃过“一飞冲天”的渴望,他一刻不停地关注着天下形势,思考着定天下济苍生一逞抱负的路径。

你想,一个小小的“弼马温”,怎么对晋国的历史、对晋国国君的为人那么清楚,对秦伯的心理、对秦晋之间的恩怨又是如此了然?“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情无疑是后人景仰他们的主要缘由。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这样一个让才华长久没显出来的人,当国家有难的时候他还是出来解国家之围了.我们可以想象:这样一个须发尽白的老者,夜缒而出时是怎样的一种情形。

当他拄着拐杖走进秦营时又是怎样的大义凛然,视死如归.岁月给了烛之武太多的落寞与不甘,同时也磨砺了他的沉稳与敏锐,对郑国的最朴素的爱又加固了他的沉稳与敏锐。

他与秦伯的交锋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他的胜局,几十年积蓄的能量终于在瞬间有了释放和爆发的闪亮时刻。

“机会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只是这机遇来得太迟了一点儿,而且是冒着亡国的危险。

但如果不是秦晋围郑,烛之武恐怕真得“骈死于槽枥之间”,湮灭在历史的风雨之中了。

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齐鸣。

那些鲜活的身影却依然存留在人们的心头。

像烛之武这样的识大体顾大局,临危受命的勇士,可以说就是国家的脊梁!让我们以古人为镜来勉励自己吧!
1。

下列属于烛之武年老仍不被重用的真正原因的一项是( )
A.他爱发牢骚,当郑伯听从佚之狐的举荐请烛之武出面解围时,他还说“臣之壮也,犹
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B.他有超世之才,但安于平静的生活,不想过问政治。

C.他的官职太小,难以被郑伯发现。

D.当权者不注意选拔人才,有权者嫉妒。

2。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用钱学森回国的例子,论证人才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

B.运用钱学森回国、曹操的老骥伏枥的例子论证烛之武是一个心存高远的爱国者。

C.刘备三顾茅庐的例子论证烛之武身处逆境而不自甘寂寞,而是时刻准备寻找“一鸣惊
人"的机会。

D.运用钱学森回国的例子主要是表达作者对钱学森爱国精神的敬仰之情.
3.烛之武的例子给我们很多的启发,下列说法不当的一项是()
A.适时的牢骚可以引起别人的注意,会为自己争取到机会。

B.能言善辩也是一种能力,平时应注意自己的口才训练,有时口才可以解救危难.
C.身处逆境要不言放弃,要时刻准备,蓄势待发.
D.有才有德的人才是令人们敬仰的人。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相约雨巷
①撑一把油纸伞,相约雨巷。

②纵然是红尘之外还有红尘,纵然是路的尽头已没有尽头,纵使我枯瘦如叶,我都要择路而来。

只因半个世纪的情缘,我早已相思成疾.还是用当年的纸伞挡雨,却怕你的名字湿成深深浅浅的泪痕,以勾起我心灵的唯一伤痛.从此再也无法紧握你的身影取暖,甚至走尽这雨巷。

③巷已成墟,亦如我破碎的心,有的只是一池雨打芭蕉的寂寞,一地风吹落叶的惆怅,一种对月独酌的凄清,还有一个结着淡淡愁怨的姑娘所勾勒的凄婉,凄婉又迷茫的故事,一段没有结尾的雨中曲。

④不管你是否已化蝶而去,那刻骨铭心的回忆早已在心头择荒而憩,汲取我的血液.待到哪一天我猝然老去,入土而眠,你依然清纯如往昔,倚我灵魂轻盈而舞。

日月轮回,斗转星移,哪怕是千年之后的千年,而相遇之初的美丽,那颜色,那芬芳,那忧愁,甚至是那太息的目光仍会如约来袭.如诗,如词的音律在我的心头鸣起。

⑤我相信在那人海茫茫中的邂逅,或许早已注定了我今生的牵挂与等待的维系。

我要在生命终结前,了却未竟的心愿——撑一把油纸伞,相守于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

你不来,我不走。

⑥等待是一种痛苦的欢愉,我发觉我成为一棵枯干的树时,已能听到风吹树皮剥落的声音,仿佛遥远的绝响,那么悲壮,那么凄凉。

戛然而止时,我将轰然倒下,将痴情演奏为千古绝唱.待到来世,用我的残骸和灵魂化为一生只能梦你一次的花—-丁香,仍在此处为你苦苦守候。

⑦或许你终有一天姗姗来迟,或许会讶异,身旁竟有一花孑然而立。

清纯如你,芬芳如你,甚至还带有你忧愁的回忆。

那似曾相识的感觉,是否会让久违的怦然心动濡湿于你,隐约忆起那“丁香空结雨中愁”的诗句。

⑧然你终究淡淡一笑之后,翩然离去,不再回首。

身后的花在微笑过后,悄然枯萎、隐去,只留下几滴绝望成灰的眼泪和那个紫陌纤尘里不老的回忆在空气中慢慢回味……
4。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作者笔下的雨巷是寂寞的、惆怅的、凄清的、凄婉的.这实际上也是者内心情感的反映。

B。

《雨巷》这首诗和诗中的丁香、姑娘等意象让“我"痴迷了半了世纪,“我”渴望能到那意境中去感受一番。

C.本文写作缘起于诗歌《雨巷》,用诗话的语言,表达了作者美好理想孜孜不懈的追求,感染力极强。

D。

本文与戴望舒的著名诗篇《雨巷》一样,通篇运用第二人称写法,便于更热切地抒发自己的情感。

5、本文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至少举出两种分析其中的妙处? (5分)
6、作者说“你不来,我不走”,用大量的笔墨描述了自己“等待”的长久和“你"的形象,应该如何理解作者等待的“你”?请谈谈你自己的看法。

(6分)
三、古诗文阅读(共42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

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

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

鲍叔遂进管仲.
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

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

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

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

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

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
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

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

”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

贵轻重慎权衡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

(节选自《史记•管晏列传》)
7.对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贵轻重慎权/衡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
B.贵轻重慎权/衡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
C.贵轻重/慎权/衡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
D.贵轻重/慎权衡/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公子,先秦称诸侯的儿子,后称官僚的儿子,也用来尊称别人的儿子。

B.封邑,即封地,古代国君赐给卿、大夫等的土地(包括土地上的劳动者).
C.大夫,先秦诸侯国中官职,位于士之下、卿之上,隋唐以后以大夫为高级官阶之称号。

D.四维,指礼、义、廉耻,古代统治者以此为治国之纲.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管仲家境贫困,和鲍叔做买卖常占便宜,鲍叔却一直很好地对待他,不将这事声张出来。

B.鲍叔深信管仲做事不顺,当官不成,原因是机遇不到,他坚信管仲是治国之材,时来运转,会发挥潜能。

C.文章第二段饱含着管仲对鲍叔牙的感激,洋溢着对真挚友情的礼赞,表达了知己之人,知遇之情的难能可贵.
D.文章着重写管仲与鲍叔牙的交往,重点写鲍叔牙的高尚品德和行为,暗示没有鲍叔牙就没有管仲。

10.将文中画线部分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

(5分)
(2)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5分)
(二)古诗阅读(两篇)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1)~(12)题。

(12分)
卜算子·春情
秦湛
春透水波明,寒峭花枝瘦。

极目烟中百尺楼,人在楼中否?
四和①袅金凫,双陆②思纤手.拟倩东风浣此情,情更浓于酒。

注:①四和:香名,亦称四和香。

②双陆:古代一种博戏的名称。

11、赏析词的上片“春透水波明,寒峭花枝瘦”中“透”“瘦”二字的表达效果.(6分)
12、本词下片是如何表达诗人情感的?请简要分析。

(6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3)~(14)题。

(11分)
春晚书山家屋壁二首(其二)
唐贯休
水香塘黑蒲森森,鸳鸯鸂鶒如家禽。

前村后垄桑柘深,东邻西舍无相侵.
蚕娘洗茧前溪渌,牧童吹笛和衣浴。

山翁留我宿又宿,笑指西坡瓜豆熟。

【注】蒲:多年生草本植物,生池沼中,高近两米。

根茎长在泥里,可食。

叶长而尖,可编席、制扇.鸂鶒(xī chì):一种像鸳鸯的水鸟。

柘(zhè):一种树。

13.下列选项中,与诗歌内容不符的两项是()(5分)
A。

“东邻西舍无相侵”一句,写出了农家生活祥和宁静,没有恃强凌弱、尔虞我诈、互相争夺等社会现象,寄托了诗人的理想和情趣。

B。

“蚕娘洗茧前溪渌”一句,通过描写“蚕娘”在渌溪边漂洗蚕茧的场景,既写出了农家生活非常艰辛,也表现出“蚕娘"的辛勤和丰收的喜悦。

C。

尾联写山翁“留我宿又宿”“笑指”,是神态、动作、心理的描写,表现其淳朴善良、殷勤好客的性格,并侧面烘托出“我”流连忘返的心情。

D. 本诗末尾用一“熟”字写“西坡瓜豆”,描绘出一片丰收在望的景象,回应上文满塘黑压压的蒲与到处都是的桑柘,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E. 晚春是山中忙碌的季节,然而诗人却只字不言农忙而着墨于写宁静,由宁静中见农忙。

景中有情,景外有人,在晚唐绮丽纤弱的诗风中,这诗给人以清新健美之感。

14.本诗前三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有什么作用?(6分)
四、名篇名句默写(5分)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5分)
(1)《沁园春长沙》中描绘了湘江满江秋水碧绿澄澈,船只争相行驶的景色的诗句是
“,。

"
(2)《论语述而》中讲到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即便是简单的生活,也以此为乐的句子是
“,,。

"
第二卷表达题(80分)
五、语言文字应用(20分)
16.下列各句中,画横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
A.读鲁迅的作品,你会随着作品一起愤怒、忧伤、欢喜,时而陷入沉思,时而掩卷失笑,叹为观止。

B.当时,解放区的大秧歌、活报剧一类下里巴人的节目,受到城里人极大的欢迎.
C.喜剧中的正面人物也应具有喜剧性,可这部喜剧中的两个正面人物道貌岸然,不苟言笑,与整个影片的气氛极不协调。

D.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侃侃而谈地乱说一通并不能解决问题.
1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为了防止这类交通事故不再发生,我们加强了交通安全的教育和管理。

B.不管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都极端不利,登山队员仍然克服了困难,胜利攀登到了顶峰.
C.该市有人不择手段仿造伪劣产品,对这种坑害顾客骗取钱财的不法行为,应给以严厉的打击.
D.这次考试不难,但由于他准备得不够充分,差点儿就没及格。

18.下列句子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
A.词是一种有一定格律的韵文,初时称“曲子”“杂曲子”和“曲子词”,也叫长短句,兴起于隋唐,盛行于宋代.
B.“沁园春”“采桑子”是词牌,“长沙"“重阳”是题目;词牌不可以改变,题目则可以随意而定.
C.词的标题和词牌不是一回事,标题关涉内容,词牌限定格式等方面。

D.词的标题和词牌是一回事,都是指一首词词调的名称.
19.请你仿照画线句,再写两个句子。

(6分)
啊,诗从何处寻?
在细雨下,点碎落花声
在微风里,飘来流水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5分)
现在好多女孩子是独生子女,一家人围着一个人转,现在懒散一点,将来生活一样可以很好。

而且女孩要“富养”,因为经常吃苦的女孩势必没有气质,不漂亮。

再说时代发展了,必定没有多少苦可以吃。

①现在懒散一点将来生活未必很好。

②。

③ .
六、写作(60分)
21、阅读下面的诗歌,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礁石
艾青
一个浪,一个浪,
无休止地扑过来,
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
被打成碎沫、散开……
它的脸上和身上
像刀砍过一样
但它依然站在那里
含着微笑,看着海洋……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根据材料的内容及其含意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
高一语文科考试说明:
考试题型接近高考题型,稍有改动。

考试范围为必修一第一、二单元,考试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难度系数为0。

7.
1、D A项他爱发牢骚是因为他怀才不遇,郑伯请他时的牢骚与后文的出面说秦伯更能突出他的深明大义.B项文章四、五、六段多处显示他不是不想过问政治,而是没有机会.C项烛之武为官三朝,仍未被发现,不是官职太小的原因。

D项从佚之狐的推荐和烛之武的牢骚中可以看出,当权者不注意选拔人才等才是真正原因.
2、D
3、A
4、D 并没有全篇使用第二人称。

5、使用的修辞手法主要有排比、比喻、夸张、引用、拟人等。

如排比:“纵然是红尘之外还有红尘,纵然是路的尽头已没有尽头,纵使我枯瘦如叶,我都要择路而来.”比喻:“我发觉我成为一棵枯干的树时,已能听到风吹树皮剥落的声音。

"(要求分析出此种修辞的妙处,分析合理即可给分)
6、表面来看,作者在这雨巷中等待,希望遇到一个戴望舒《雨巷》中所描述的美丽忧愁的丁香一样的姑娘,并想象了自己等待的苦难和姑娘经过自己身边时的情景。

但和戴望舒相同,作者笔下的“你”是一种象征,象征了“美”“爱"“光明”“温暖”“浪漫“古典”等所有美好的理想,等待是所有追求者必须经历的过程.(结合本文言之成理即可)
7、D 8、C 位于士之上,卿之下
9、D 重点写了管仲的贤能,写其交往,是为了衬托管仲。

10、(1)管仲被重用之后,在齐国执政,桓公以此成就霸业。

(采分点:用、于、以)
(2)凭着小小的齐国地处海滨,流通货物,积聚财富,使国家富有,使武装力量强盛。

(采分点:以,区区、富、强)
11、【答案】“透”,充足之意,点明春光明媚的季节特点,紧扣词题,表现对春天降临的欣喜之情.(3分)“瘦”字运用拟人手法,描绘了早春花枝凌寒挺立、含苞待放的倩姿。

瘦弱花枝亦恋人幻影,词人触景生情,兴起对伊人的相思之情。

(3分)
12,下片前两句回忆往事,描写了与恋人相聚的甜蜜生活,表现诗人的相思之情。

(答虚写即可)(3分)后两句借比喻、顶真等修辞手法将词人的感情推向高潮,化景语为情语,设想奇警,表达了对恋人难以排遣的思念之情。

(3分)
13、BC
14.(1)描绘了山村晚春景色秀美、物产丰富的景象:池塘里蒲草森森,传来阵阵清香,水鸟悠闲嬉戏,如家禽一样,也不怕人,桑树和柘树到处都是,显得翠色葱茏,(3分)
(2)作用:渲染了山村静谧安恬的氛围;为下文描写和谐安宁的山村生活做了铺垫;寄托了作者对宁静美好、民风淳朴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与向往之情.(3分)
15、(1)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2)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16.B 17.D18. D解析:词的标题和词牌是有着严格区别的,词的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概括了词的主要内容,而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

19.(1)在湖水中,倒映群山画(2)在斜阳下,惹得晚霞笑
(3)在长亭旁,洒下离人泪(4)在折柳处,涌起故园情
20. ②经常吃苦的女孩未必没有气质。

(“富养”女孩未必能让女孩有气质)
③时代发展了未必没有苦吃。

(时代发展了,女孩子也未必没吃苦的必要)
(答对一句给2分,答对两句给5分)
21。

写作提示:
乐观,对未来充满希望,从某种程度上说礁石是种精神,是种不畏强暴,不屈不挠,顽强斗争的精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