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陶瓷杯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陶瓷杯类
古代陶瓷杯类
[来源:中国收藏网更新时间:2008-3-31 ]
高足杯杯式之一。
撇口,弧腹,下承以高足若把柄,故俗称"把杯"。
因执于手中便于在马上饮酒,又名"马上杯"。
用手佛前供奉者,称"净水碗"。
有陶、瓷质之分。
陶质高足杯以龙山文化黑陶高足杯最为著名。
瓷质高足杯始见于隋、唐,源于同时期的金银器,明显受到西亚文化的影响,后成为元、明、清时期流行的器形。
景德镇窑、龙泉窑、德化窑、钧窑、磁州窑、耀州窑、霍县窑、介休窑等处都大量生产。
元代的高足杯,垂腹多较浅,足高长,且有八方、转心、竹节柄各式。
1980年江西高安窖藏出土的元代釉里红彩斑高足杯,杯底有上小下大的圆锥状榫嵌入圈足内,圈足上方有微内收的榫,能使怀旋转。
明以后的高足杯又增加菱花口式。
把杯见"高足杯"。
爵杯酒具。
夏、商、周时代盛行陶质或青铜质的爵,明清瓷器造型多仿古之作,福建德化、浙江龙泉、江西景德镇等窑均曾烧制瓷爵,俗称"爵杯",器形仿青铜器式样,用于陈设或祭祀。
提柄式杯战国时期原始青瓷杯式之一。
杯体近似直筒形,小口,折肩,腹下略大,平底下有足。
一侧有方棱形曲柄,柄上部与肩相连后向外折,下端与腹底相连。
东吴时期亦有提柄式杯,作筒式,一侧附竖式提柄,柄端高于杯口,造型秀美。
耳杯亦称“羽觞”,杯式之一。
椭圆形,浅腹,平底,口缘两侧对称置新月形板耳,故名,为战国晚期创制的饮酒器。
陶制品多见于汉、晋,造型、纹饰源于秦、汉时的青铜器与漆器,有的彩绘陶与绿釉品种,均为冥器,常与托盘配套。
鸽形杯西晋青瓷杯之一。
杯体呈圆形,一侧贴塑昂首、展翅飞翔的鸽子,另一侧有宽而上翘的柄,形状酷似鸽尾。
双联杯流行于唐代的一种杯式。
杯作敞口,收腹,圆底,双杯并
联,腹下部有孔相通,联接处有羊首纹饰,一侧附柄。
杯式之一,流行于唐、五代时期,是仿同时期金银制品烧制的器形,因造型似海棠花而得名。
1978年浙江省临安县晚唐水邱氏墓出土有白釉"官"字款海棠杯。
器形平面近似椭圆,四瓣海棠花式敞口,腹部下收,喇叭形高圈足。
公道杯又称"平心杯",一种杯形,始见于辽代缸瓦窑产品,元青花中亦有,流行于明、清时代。
杯多撇口,垂腹,圈足;杯中立一人形,体内空心瓷管通于杯底底小孔,瓷管口端与杯沿等高;立人足下与杯衔接处又有一暗孔。
当杯中酒位高于管口,酒即随杯底的漏水孔一泄而出。
所以在酒宴中,进酒者只能给饮者注等量的酒,因此称其为公道杯。
此杯系以物理学中的虹吸原理制成的,有提供满损谦益的教化作用。
压手杯明代永乐朝景德镇御窑厂创制、为皇室内廷所垄断的一种杯式。
器呈撇口,弧腹,圈足,足底外沿凸出一条棱线。
手持时器口恰合于拇指指节,并因器壁自口沿而下胎体渐厚,托于手心有凝重之感,故名。
明人谷应泰《博物要览》记载?quot;压手杯,坦口折腰,沙足滑底。
中心画双狮滚球,球内篆大明永乐年制六字,或四字,细若粒米,此为上品。
鸳鸯心者次之,花心者又其次也。
杯外青花深翠,式样精妙,传世已久,价亦甚高。
"压手杯因弥足珍贵,后世仿品甚多,传世真品寥寥,多为四字款识。
马蹄杯明、清时期流行的一种杯式。
敞口,斜削腹,内凹小平底。
倒置似马蹄。
明成化、嘉靖,清康熙、雍正时期烧制的数量最多。
明代马蹄杯有洒蓝、回青、孔雀蓝、白釉等品种。
清代多作斗彩。
铃铛杯亦称仰钟杯、金钟杯、磬式杯,杯式之一,流行于明、清时期。
杯口外撇,深腹、圈足,倒置似铃铛。
明成化、嘉靖、万历时铃铛杯有白釉、斗彩、青花等品种。
清康熙、雍正时则有青花、五彩等。
鸡缸杯明代成化朝御窑厂创制的一种杯式。
器呈撇口,敛腹,卧足;外壁以斗彩绘雌、雄鸡相伴护雏觅食图,画面衬以山石、花草,色泽鲜亮而柔和。
鸡缸杯曾十分名贵,据明《神宗实录》载:"神宗尚
食,御前有成化彩鸡缸杯一双,值钱十万。
"明代嘉靖御窑最先仿制,庶几乱真,但署本朝年款。
清代以康熙、雍正两朝御窑仿制最佳。
乾隆朝杯身加高,画面中题有乾隆帝御诗《鸡缸歌》。
方斗杯流行于明代嘉靖时期的一种杯式,因形似方斗而得名。
古时制作方形器,不似圆器那样能利用陶车的旋转,直接拉坯而成,其工艺比较特殊,需要将坯泥制成片状粘接而成。
由于工艺复杂,技术局限,嘉靖时期方斗杯多不规整。
清康熙时期,出现一种提梁式方斗杯。
杯内有一横梁,将两侧内壁连接起来,由此加强了方斗杯在烧制过程中的强度,使器形十分规整。
卧足杯明、清时期流行的一种杯式,因杯底无圈足,呈内凹的卧足而得名。
有白釉、青花、五彩、粉彩、墨彩等品种。
套杯多见于清代雍正至道光时期。
撇口,敛腹,浅足。
器倒置如同马蹄,大小10个为一组,依次套叠合成一体,故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