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能力拓展(4) 新人教版必修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业时限:45分钟作业满分:60分
积累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氓.隶/流氓.渐.染/逐渐.果脯./胸脯.
B.偕.老/诙谐.垝.垣/诡.计牲畜./畜.牧
C.宴.席/晏.起绿.林/露.水殷.红/殷.实
D.偌.大/若.非帷裳./衣裳.模.范/模.样
解析:A项,分别读méng/máng,jiān/jiàn,fǔ/pú;B项,分别读xié/xié,guǐ/guǐ,chù/xù;C项,分别读yàn/yàn,lù/lù,yān/yīn;D项,分别读ruò/ruò,cháng/shɑng,mó/mú。
答案:A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两个
..错别字的一组是( )
A.题纲敲门砖余勇可贾如愿以偿
B.涵养练习薄因噎废食凭白无故
C.装潢顷刻间振聋发聩戮力同心
D.荒费吊书袋粗制烂造矢志不渝
解析:A.应为“提纲”。
B.应为“练习簿”“平白无故”。
C.全对。
D.应为“荒废”“掉书袋”“粗制滥造”。
答案:B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大浑南”地区的开发建设是沈阳市一项重大的决策和课题。
专家表示,这一规划
意味深长
....,它将标志着沈阳这座城市经济重心的南移。
B.博尔赫斯在《沙之书》的开头,显得煞有介事
....。
只要继续研究下去,我们就会发现他在“说谎”,因为“沙之书”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
C.生活中我们拥有的一些细小权利,看起来似乎无关紧要,但决不能因为细小而放弃,
反倒正是因为这诸多具体而微
....的权利,才使我们感觉到身上权利的真切存在。
D.近日,陈光标发微博称,欲将自己五年前投资的商务办公楼、门面房和商品住宅,
按照当时购置价格的九折出售,以期为中央调控楼市推波助澜
....。
解析:B项“煞有介事”,指装模作样,好像真有那么一回事似的。
多指大模大样,好像很了不起的样子。
使用正确。
A项“意味深长”,用于话语含蓄深远,耐人寻味。
词义误用。
C项“具体而微”,指事物的各个组成部门大体都有了,不过形状和规模比较小些。
不能理解为“具体微小”。
望文生义。
D项“推波助澜”,比喻促使或助长事物(多指坏的事物)的发展,使扩大影响。
感情色彩错误。
这里是贬义词误用到褒义的语境中。
答案:B
4.下列各句中,语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实践证明,领导干部只有如履薄冰地慎用权力,才能全心全意为民用权并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
B.有国外媒体评论,中国是从埃及接返国民的国家中相关工作速度最快、效率最高、启动最早、规模最大的国家。
C.李金羽的退役,宣告了“70后”一代球员基本退出了中国足球职业联赛的历史舞台,也为他17年联赛路程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D.胡锦涛指出,按目前的中美贸易水平和增长速度,中美贸易额可能在今后三四年完全突破5千亿美元。
解析:B项,语序不当,将“启动最早”移至“速度最快”之前;C项,语序不当,应为“为自己17年的联赛路程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也宣告了‘70后’一代球员基本退出了中国足球职业联赛的历史舞台”;D项,语序不当,将“完全”提前到“可能”前。
答案:A
阅读探究
(一)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5—7题。
芣苢①
采采芣苢,薄言②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③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④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⑤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⑥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页⑦之。
注:①选自《诗经·周南》,这是妇女们采集野菜时唱的民歌。
芣苢(fú yǐ):车前(草名),可食。
②薄、言:都是语气助词,无实意。
③有:得到。
④掇(duō):摘取、拾取。
⑤捋(luō):成把地握取。
⑥袺(jié):手持衣角盛物。
⑦袺页(xié):把衣襟掖在腰带间装物。
5.《诗经》使用赋、比、兴手法,本诗使用的手法是________。
解析:文学常识中的“诗六义”指的是“风、雅、颂”这三种诗歌类型以及“赋、比、兴”这三种表现方法。
朱熹对“赋、比、兴”的解释是:“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例如长达1 745字的叙事诗《孔雀东南飞》,除了开头两句用“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起“兴”外,通篇全用“赋”,而叙述惟妙惟肖、出神入化,正如沈德潜所说:“淋淋漓漓,反反覆覆,杂述十数人口中语,而各肖其声音面目,岂非化工之笔!”(《古诗源》)。
答案:赋
6.这首诗生动地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作过程。
这一过程在诗中是怎样具体表现出来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诗经》常见的表现技法就是“重章叠唱、反复咏叹”。
本诗中为了表现妇女们采摘“芣苢”的欢快劳动场面,采用的就是这种手法。
分析原诗可以发现,该诗主要是通过变换动词来表现这种欢快场景的。
答案:通过动词的变换表现出来的。
7.前人读这首诗说:反复讽咏,“自然生其气象”。
你读这首诗,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景象?请概括描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考查形式比较灵活,主要是引发学生合理想象,概括描述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想象示例:阳光明媚的春日,平原旷野之上,三三五五的农家女子,沐着和煦的清风,一边欢欢喜喜地采撷着嫩绿的车前草,一边唱着“采采芣苢”的歌谣,余音袅袅,忽断忽续,那是怎样一幅令人心旷神怡的景象啊!
答案:妇女们在田野上边采野菜边唱歌,一派欢快的劳动景象。
(二)阅读下面的一首诗,完成8—9题。
伐檀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坎坎伐辐兮,置之河之侧兮,河水清且直猗。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特兮?彼君子兮,不素食兮!
坎坎伐轮兮,置之河之漘兮,河水清且沦猗。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鹑兮?彼君子兮,不素飧兮!
8.《诗经》中最常用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下列诗句的表现手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是( )
A.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B.河水清且涟猗
C.忧心烈烈,载饥载渴
D.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解析:C项是“赋”,其余三项都为“兴”。
答案:C
9.下列对本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反映了《诗经》“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
B.这首诗每段的三、四句,是奴隶们对不劳而食的奴隶主发出的愤怒质问。
C.这首诗每段的末句,表现了奴隶对不平等的社会现象的感叹,标志着奴隶们的初步觉醒。
D.这首诗采用了“赋”与“兴”相结合的手法,从而更有力地突出了“刺贪”的主题。
解析:“觉醒”不恰当,他们没达到这样的思想高度。
答案:C
(三)阅读《诗经》中的两首诗,完成10—12题。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0.诵读这两首诗,简要说说它们各自所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关雎》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表达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
求而得之的喜悦之情。
《蒹葭》表达了诗人对“伊人”的真诚向往与执著追求以及追求不得的失望、惆怅的心情。
11.在《蒹葭》这首诗歌中运用了景物描写,请思考:这些景物描写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写景其实是为抒情服务,成功的写景能做到情景交融,以景传情。
答案:景语情语。
诗开篇便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凄清的画面:一个晚秋的早晨,天色朦胧,笼罩在晨雾中的是一望无际的沾带露珠的芦苇。
一条河流,蜿蜒而去。
望远处,是一块小小的沙洲。
这是一幅萧瑟的晚秋晨光图,烘托主人公凄恻的情感。
诗的第二、三章采用重章回复的方式,反复咏唱。
但景物又有不同。
首章“白露为霜”,露凝为霜,是拂晓时;二章“白露未晞”,太阳露面,天已大亮;末章“白露未已”,阳光照射,露水快干。
三幅不同时间的晚秋晨光图,渲染烘托出主人公久久伫立远望而始终不能见面的惆怅心情,而主人公这种心情随着晨光画面的重叠,显得越来越急切,越来越凄婉。
这首诗在艺术上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地。
12.比较《关雎》和《蒹葭》在写法上的异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关雎》着重于叙事,而《蒹葭》却没有明确的故事,《蒹葭》比《关雎》的情感韵味更浓郁些。
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加突出。
“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境界。
语言表达
13.据《南方都市报》报道:今年9月份,湖北官方正式宣布把湖北商人的简称由“鄂商”改为“楚商”。
近日,有消息称湖北省正在酝酿将简称由“鄂”改为“楚”。
湖北省政府新闻办人士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改简称一事尚在研究阶段,暂不会正式表态。
去年年底,经国务院批准,湖北襄樊更名为“襄阳”,引起热议。
其实地方“更名热”同“名人故里之争”一样由来已久。
请你针对“更名热”现象,简要谈谈自己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语言综合运用的能力。
从社会实际来看,城市更名有利有弊,因此
阐述对城市更名的看法时,要积极地进行个性化思考,从个性化理解的角度来谈自己的观点,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示例一:反对。
忙于更名的地方政府“文化牌”打得太过分,对提升地方形象其实并没有多大作用,地方政府应抓住关键,即当地民众的素质和地方经济的活力。
和“名人故里之争”一样,“更名热”反映的是地方主政者心态的浮躁,更名只会起一时的作用,对带动地方发展作用有限。
示例二:支持。
地方更名,能不同程度地提升城市竞争力,提高城市的知名度;能很好地借自己的历史和文化古迹获得更多的经济收益;能为当地老百姓造福。
示例三:理性看待。
对于“更名热”现象,应该理性地看待它。
城市更名要本着科学、谨慎的态度衡量利弊,规范操作,盲从跟风肯定会损害当地百姓的切身利益。
14.目前,各地纷纷开展“劝诫酒后驾车,安全寄语献温情”活动,请你以劝告司机不要酒后驾驶,注意交通安全为内容拟写两条公益广告词。
要求:主题鲜明,语言简洁,具有人性化和亲和力,每条不超过20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语言综合运用的能力。
拟写时,首先,要注意紧扣酒后驾驶与交通安全的关系;其次,要注意拟写公益广告词的语言要简明、生动,具有人性化和亲和力。
另外,要注意字数限制,不超过20字。
答案:示例一:司机一杯酒,亲人两行泪。
示例二:带上平安上路,载着幸福回家。
示例三:酒逢知己千杯少,若要开车半滴多。
15.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两句话,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每句话前后两个分句形成对比。
示例:勤奋是富裕的乐园,懒惰是贫穷的坟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综合考查修辞与仿写的能力。
答题时首先要考虑话题的选择,要注意例句中“勤奋”与“懒惰”是一对反义词,题干要求前后两个分句形成对比;其次要注意例句使用了暗喻的修辞手法,喻体的选择要恰当。
答案:坚韧是成功的柱石,软弱是失败的温床。
自信是进取的号角,自卑是消极的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