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处方与人体生物的反馈信息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动处方与人体生物反馈信息
一、运动处方
运动对机体是一种应激源,它可以使机体生理参数发生明显的变化。
运动对机体有好的作用,也有不良的作用,如同药物一样,不同剂量和服用方法对疾病的作用效果不同;而不同负荷和练习方法的运动对人体的锻炼效果也不一样。
适宜运动可增强体力、提高机体的防御能力,预防和治疗疾病。
196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正式采用了运动处方这一名词,并在国际上得到认可。
(一)运动处方的概念
运动处方是根据个体的健康、体力状况以及心血管功能状态,用处方的形式规定适当的运动种类和运动负荷,并指出运动中的注意事项。
它是指导人们有目的、有计划进行科学锻炼的一种方法。
(二)运动处方的分类
1、临床治疗运动处方
针对患者的运动处方,以治疗疾病,提高康复医疗效果。
2、健身运动处方
针对健康人的运动处方,以增强体质,提高水平。
3、竞技训练运动处方
针对运动员的运动处方,以提高身体素质和运动技术水平。
(三)健身运动处方的原理
健身运动处方一般采用以有氧代谢为主的耐力性练习,所以,其健身作用的理论基础就是有氧运动的健身价值、超量恢复原理及“全面身心健康概念”。
1、有氧运动的健身价值
健身的目的是为了增进健康,提高学习、工作和生活质量,而心肺血管系统功能是现代人最主要的健康素质。
耐力运动对增强呼吸系统功能,提高心血管系统负荷及输氧能力,以及提高组织对氧的利用率有显著的作用。
可见,有氧运动对机体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将其作为运动处方的基本锻炼手段是科学和实用的。
2、超量恢复原理
见本章第一节“人体运动时常见的生理变化和反应”中“超量恢复”内容。
3、全面身心健康概念
美国生理学家库珀(Copper)通过长期的探索,总结出保持人体全面身心健康的概念。
第一,人体每天需要一定量的营养补充,以保证细胞生长和代谢的需求;第二,机体需要适当时间的休息和睡眠,以放松由于学习、工作和生活造成的疲劳;第三,需要适量的体力活动,以保持肌肉、筋骨和内脏器官的功能。
如果满足人体的三项基本要求,并把他们维持在适度范围之内,达到动态平衡,就能促进全面身心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四)制定运动处方的基本原则
1、个体化原则
应根据不同人群的健康状况及客观条件制定运动处方。
2、以全身耐力为基础原则
耐力的关键在于运动时氧气的供应是否充足,氧气是人体消化食物产生热量所不可缺少的物质。
一般所说体力好即指全身耐力强,它是同心血管及全身所有器官系统(包括肌肉)的健康分不开的。
因此,运动处方锻炼项目的安排,应以提高人体心肺功能,增长耐力为目的。
3、有效负荷强度原则
为了提高全身耐力水平,必须达到改善心血管和呼吸系统功能的有效强度,这就是靶心率(THR)范围。
超过上限可能出现危险,低于下限则会影响健身效果,这一负荷强度称有效(安全)负荷强度。
4、运动效果的特异性原则
由于运动种类和方法有所不同,运动时身体的生理反应也不同,即运动效果的特异性。
运用运动处方健身,应明确自己的锻炼目的,知道用什么方法和手段训练身体的哪一部分,只有按科学的锻炼程序,才能产生有益的生理学变化。
5、及时调整的原则
再好的运动处方,也不一定适合所有的人,一个安全有效的处方应该是自己制定的,而且应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地进行调整。
一般情
况下,通过8周锻炼就能收到效果,如果心脏功能提高,靶心率亦应提高,若再按原处方规定的运动强度锻炼,则效果不大。
(五)运动处方应包括的基本内容
1、运动种类
应根据运动处方的制定目的来选择运动种类。
另外,锻炼者的体力、运动水平、运动设施及有无指导者等均会对运动种类的选择产生影响。
运动种类主要包括:①全身运动、局部运动;②有氧运动、无氧运动;③持续运动、间歇运动;④动力性运动,静力性运动;⑤单人运动、双人运动、多人运动。
前4项运动种类均以第一项为佳,健身者可酌情选择。
2、运动强度
运动强度是运动处方设计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不同个体的运动能力是有差异的,需要通过监测来确定运动强度是否适宜。
一般人的运动强度不应超过最大强度的80%和低于50%,一般在60%~70%之间。
而心脏病人的运动强度应为最大强度的40%~60%。
运动强度可根据心率、最大吸氧量的百分数和自觉疲劳程度(RPE)来确定。
(1)用心率(HR)确定运动强度:实验发现,心率在一定的范围内(110~170次/min)与运动强度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因此心率可以作为控制运动强度的一个指标。
但由于个体差异,完成同样的运动强度心率并不相同,所以用最大心率百分数作为衡量标准比较准确。
最大心率(HRmax)是指达到最大运动强度时的心率,最大心率随年龄逐渐增长而减少。
最大心率一般可用220减去年龄来推算。
进行有氧运动时的心率范围,相当于本人最大心率的65%~85%,当人体逐渐增加工作强度,心率超过85%以后,就会从有氧代谢供能转为无氧代谢供能,而这个转折点或临界点就称为无氧阈。
训练有素的运动员其无氧阈可达个人最大心率的85%~95%,而一般人进行有氧运动的心率则应控制在本人最大心率的60%~75%较为合适,即120~160次/min左右。
通常把心率作为指标设定的运动强度称为心率强度,以心率强度设定的心率数称为“靶心率”或“目标心率”(THR)。
计算有氧运动的靶心率(THR)可用下列方法:
靶心率(THR)=(最大心率-安静时心率)×(0.6~0.8)+
安静时心率
对于一般儿童、中老年人应采用最低运动心率;
靶心率(THR)=0.5(最大心率-安静时心率)+安静时心率
(2)用最大吸氧量的百分数表示运动强度:最大吸氧量(VO2max)是指运动中每分钟由人体呼吸系统吸入,并由循环系统运输到肌肉而被肌肉所利用的最大氧量,其单位是(ml/㎏·min)。
最大吸氧量的50%~70%是最合适的运动强度范围,小于最大吸氧量70%的持续运动血液中乳酸含量不增高,大于80%VO2max的运动具有一定的不安全因素,小于50%VO2max的运动对老年人和心脏病人有较好的效果。
直接测量最大吸氧量很复杂(需要气体分析仪器),可用下列两种间接方法推算:
①台阶试验法(丁氏法)。
台阶高度男子为40㎝,女子为33㎝,受试者按照口令以22.5次/min的频率上下台阶5 min,结束时即刻测定受试者10s心率,所得数据乘以6换算成1 min心率,再将提出的1 min心率及受试者体重(㎏)代入下列公式,即可推算出最大吸氧量。
最大吸氧量(L/ min)=1.488+0.038×体重(㎏)-0.0049×心率(次/ min)。
这样推算出来的是每分钟多少升,可将这一数值转化成毫升(1L =1 000ml),如上式计算的最大有氧量为 3.5L/ min,转换后为 3 500ml。
然后将此数值除以本人体重(㎏),则得到每千克体重的最大吸氧量值(ml/㎏·min)。
②12 min跑(库珀Copper)。
库珀经过多年的研究,推荐用12 min跑(走)的距离,推测受试者的最大吸氧量(相关系数为0.90),目前已广泛地应用于健康人(不适于肥胖者)的有氧耐力评定(表3-3)。
表3-3 12 min测验值与最大摄氧量换算表
12 min 测验/ m 最大摄氧
量/ml·㎏
-1·min-1
12 min
测验/ m
最大摄氧
量/ml·㎏
-1·min-1
12 min
测验/ m
最大摄氧
量/ml·㎏
-1·min-1
1 000 14.0
2 000 35.
3 3 000 56.5
1 100 16.1
2 100 37.4
3 100 58.0
1 200 18.3
2 200 39.5
3 200 60.8
1 300 20.4
2 300 41.6
3 300 62.9
1 400 22.5
2 400 43.8
3 400 65.0
1 500 24.6
2 500 45.9
3 500 67.1
1 600 26.8
2 600 48.0
3 600 69.3
1 700 29.9
2 700 50.1
3 700 71.4
1 800 31.0
2 800 52.
3 3 800 73.5
1 900 33.1
2 900 54.4
3 900 75.6
由于最大吸氧量与运动时的心率有关,而心率又能反映运动强度
的大小,所以可以用其中一个数据推算其他指标。
表3-4是最大吸氧
量百分数、运动强度与心率的换算关系。
表3-4 运动强度与预测脉搏数
年龄/岁运动强度%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20 60 74 88 102 116 130 144 158 172 186 200
30 60 73 86 99 102 125 138 151 164 177 190
40 60 72 84 96 98 120 132 144 156 168 180
50 60 71 82 93 94 105 126 137 148 159 170
60 60 70 80 90 90 110 120 130 140 150 160
70 60 69 78 87 87 105 114 123 132 141 150
(3)用自觉疲劳程度(RPE)规定运动强度:在进行运动时测定
心率经常是困难的,此时,依靠主观感觉,掌握运动中的身体负担的
运动强度来进行强度设定的方法是方便的。
这种方法是运动者在运动
过程中,靠主观感觉去判断运动强度。
当运动得经验不足时,有时难
以掌握相当于目标值的最大吸氧量的强度,但经过反复的练习就可以
在很小的误差范围内设定目标强度(表3-5)。
表3-5 主观运动强度(RPE)测定表
主观运动感觉主观运动强度相对强度/% 相应心率/
(次·min-1)安静 6 0.0
非常轻松7 7.1 70
8 14.3
很轻松9 21.4 90
10 28.6
轻松11 35.7 110
12 42.9
稍费力13 50.0 130
14 57.2
费力15 64.3 150
16 71.5
很费力17 78.6 170
18 85.8
非常费力19 90 190
注:引自任建生.心血管运动生理与运动处方.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6
目前,国外的运动医学专家认为,确定合理运动强度的最好方法,是靶心率(THR)和自觉疲劳程度(RPE)两种方法的结合。
就是说,先按适宜的心率范围进行运动,然后在运动中结合RPE评价表来掌握运动强度。
这样,在锻炼中不用停下来测心率也能知道自己的运动强度是否合理。
这个方法将客观生理机能的变化与主观心理对运动的体验结合起来,可以避免单纯追求某一靶心率的盲目性。
例如,某人靶心率为150次/min时,RPE值为13,而当患有轻度感染或工作劳累后,再以这上靶心率强度运动就会感到非常困难和费力,RPE值会增加,这可能是一种前期病理症状,在这种情况下勉强保持靶心率运动将是十分危险的。
而通过RPE值的运用就正好避免了这种潜在危险的发生。
由于体能承受强度具有可变性,所以通过主观感觉和客观生理指标相结合监控运动负荷比较合适(表3-6)。
表3-6 不同年龄运动强度与心率、自觉强度对照表
强度感觉强度
1min的心率/次
其他感觉60岁
以上
50岁
以上
40岁
以上
30岁
以上
20岁
以上
最累100% 155 165 175 185 190 全身疲惫不堪
非常累90% 145 155 160 165 170 勉强,同100%的疲劳没有差别,能说几句话,气喘
累80% 135 145 150 160 165 不想再练,口干舌燥,仅能坚持
较累70% 125 135 140 145 150 紧张,汗流浃背,忐忑不安,怕再练习下去
轻松60% 120 125 130 135 140 出汗,但不在乎,练到什么时候都可以
较轻松50% 110 110 115 120 125 不觉得出汗,感到练得不够
非常轻松40% 100 100 105 110 110
心情愉快,还想
练下去
最轻松不过30% 90 90 95 95 95
感到活动比静
待着好
像坐着
20% 80 80 75 75 75 处于安静状态注:引自任建生.心血管运动生理与运动处方.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6
RPE是持续运动中判断体力水平的可靠指标,可用来评定有氧耐力运动的运动强度。
在表3-5的15个等级中,12~13相当于最大心率的60%水平,16相当于90%的水平。
3、运动持续时间
运动产生的效应是运动强度和时间的乘积。
近年来,低强度的锻
炼被认为可取得与较高强度锻炼相似的结果,靶心率(THR)的低限已降到最大心率(HRmax)的60%或最大吸氧量(VO2max)50%时的水平;20~60min的耐力性运动(强度保持在THR之内),对循环和呼吸系统刺激较充分,易于提高心肺耐力水平,且不易引起关节损伤;高强度活动有潜在危险,对平时体力活动很少的人和有症状的病人是不现实的。
所以根据个体的身体条件,决定必要的运动时间,是运动处方的要点。
4、运动频率
由于运动效果的蓄积作用,适宜的运动频度以每周3~4次为宜。
有关研究指导:一周运动一次时,运动效果不蓄积,肌肉酸痛和疲劳每次都发生,运动后1~3天身体不适,且易发生伤病;一周运动2次,肌肉酸痛痛和疲劳减轻,效果一点一点蓄积,但不显著;而当每周锻炼多于3次时,VO2max增加逐渐趋于平和;锻炼次数增加到5次以上时,VO2max提高就很小。
当然,以健身为目的进行锻炼时,应采用次日不残留疲劳的小运动负荷,可以坚持每天锻炼,也可以选择适合自己情况的锻炼次数,关键是养成运动习惯和使运动生活化。
关于运动持续时间、运动频率和应采用的运动强度的确定,可参照表3-7,表中的运动强度可以根据心率确定的运动强度、最大吸氧量的百分数、自觉疲劳程度(RPE)来确定。
表3-7 确定运动强度、运动持续时间和运动频率的原则
适宜人群运动强度
/%
运动频
数
运动时间
/min
备注
慢性病患者、病后
恢复期40~50 2次/日1~5
医务监督(心
电图)
健康脑力劳动者、
病后恢复期、慢性
病患者50~60
1~2次/
日
20~30 同上
同上60~70 3~4次/
周
20~60 同上
经常参加活动的人、健康脑力劳动60~70
3~5次/
周
30~60 一般监督
者
经常参加活动的人60~80 3~5次/
周
60~80 不用监督
运动员70~90 3~6次/
周
60~120 不用监督
5、注意事项
按照运动处方进行锻炼时,应注意运动的持续性、节律性和有氧性,尽量进行有大肌肉群参与的全身性运动;应指出禁忌的运动项目和易发生危险的功作;提出运动中自我观察指标及出现异常时停止运动的标准;每次锻炼前、后都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及时修正运动处方中不适合自己的部分。
5、运动处方中评定心脏功能的方法
运动处方要根据个人的心为制定,因此,首先要了解参加锻炼者的心肺功能,对其心肺功能进行评价。
另外,按照运动处方进行一段时间的练习后,要检验运动处方的效果如何,应检测锻炼者的心肺功能是否有提高。
下面介绍两种心肺功能的检测方法。
(1)最大吸氧量的等级评定:根据前面介绍的台阶试验或12min 跑的方法,可以测量个人的最大吸氧量值,根据这个测试结果,就可在表3-8中查到对应的等级。
表3-8 最大吸氧量评定等级ml/㎏·min
性
别
年龄/岁差可中良优
男子20~29
小于
40.6
40.7~
45.3
45.4~
51.4
51.5~
56.1
大于
56.2 30~39
小于
34.5
34.6~
40.0
40.1~
47.1
47.2~
52.6
大于
52.7 40~49
小于
29.4
29.5~
34.9
35.0~
42.0
42.1~
47.5
大于
47.6 50~59
小于
24.2
24.3~
29.7
29.8~
36.8
36.9~
42.3
大于
42.4
60~69 小于
18.4
18.5~
23.9
24.0~
31.0
31.1~
36.5
大于
36.6
20~29 小于
27.4
27.5~
31.9
32.0~
37.8
37.9~
42.3
大于
42.4
30~39 小于
22.2
22.3~
26.9
27.0~
33.0
33.1~
37.7
大于
37.8
女子40~49
小于
18.0
18.1~
22.7
22.8~
28.8
28.9~
33.5
大于
33.6 50~59
小于
14.9
15.0~
19.6
19.7~
25.7
25.8~
30.7
大于
30.8 60~69
小于
12.2
12.3~
16.9
17.0~
23.0
23.1~
27.7
大于
27.8
注:引自邹继豪.理论教程.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1997 (2)心脏功能简易评价法:受试者先安静坐5min,然后测量3次稳定的15s心率。
将15s心率乘4换算成1 min心率(下列公式中的A);然后在原地做30s30次蹲起,也就是1s完成1次蹲下起立,共做30次;做完立即测量第1 min和第2min前15s心率,用上法换算成1 min心率(下列公式中的B、C)。
将上述三个参数代入公式:
心功能指数(K)=
10
200 )
(-
+
+C
B
A
在表3-9中,查K值所对应的心功能强弱的等级。
表3-9 心脏功能等级评定表
评定等级指数优0
良1~5
中6~10
下11~15
差大于16
注:引自邹继豪.理论教程.大连:大连理工大学,1997
7、提高心脏功能运动处方的制定
心血管系统的疾病是造成人类死亡的首要原因,每年死亡人数约占世界死亡人数的1/4(发达国家接近1/2)。
心脏功能强弱主要取决于最大吸氧量,所以运动处方应采用有氧运动的项目。
有氧运动可改善心血管系统的机能状态,增强心力贮备(心肌力量,心输出量等),调节植物神经,控制人体对应激的反应,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
(1)运动强度的确定:根据前面介绍的一些方法,首先确定心脏功能(见本节运动频率部分中关于确定运动持续时间、运动频率和应采用的运动中度的内容),在此基础上确定处方中的运动强度和靶心率。
靶心率是控制运动强度最简便易行的方法。
(2)活动内容:根据处方中确定的运动强度水平和个人兴趣、爱好,找出与处方运动强度相当的活动内容。
一般选择节律性强的可持续进行的有氧运动,如步行、慢跑、游泳、划船、自行车、跳绳以及各种耐力性游戏活动等。
同时还应采用中等强度运动以发展和维持去脂体重的力量练习,以增强肌力和心血管功能。
在一次运动中,通常分三部分进行,即准备部分、训练部分和结束部分。
作到“开始慢慢的,中间爽快的,终了微火似的”运动过程。
3、持续时间
要达到增强心脏功能的目的,每次锻炼时间应不少于20min,以使心率维持在靶心率之间(可随时计取运动中10s心率,折合成1 min 心率)。
运动不能转为无氧代谢,运动量固定后,运动强度与时间成反比(表3-10)。
一般认为每次进行20~60 min的耐力运动是比较适宜的。
表3-10 运动时间与运动强度最大吸氧量的百分比的关系
运动强度
运动时间/min
5 10 15 30 60
小强度70 65 60 50 40 中强度80 75 70 60 50 大强度90 85 80 70 60
4、运动频度
一般隔日锻炼一次,每周3~4次。
同样应按健身者的心肺功能和运动水平个别对待。
5、注意事项
对平时参加运动少或患有慢性疾病的健身者,事先应进行医学检查;指出禁忌运动内容;夏季运动应注意防暑,冬季运动应注意保暖等。
运动处方示例
姓名:性别年龄:
一、运动负荷试验结果
试验中达到的最高心率次/min,血压,运动强度,靶心率(THR)次/min。
二、心率监护
活动时每5~10min由桡动脉或颈动脉测定一次脉搏,及时调整负荷强度,使其维持在低限和高限之间。
低限:次/10s 高限:次/10s
三、活动安排
准备活动:5~10min,使心率逐渐进入靶心率范围(内容略)
姓名性别年龄:
基本部分:20~40min,主要为有氧耐力练习(具体内容略),心率须保持在靶心率范围之内,不能持续完成时,中间可稍事休息。
整理活动:5~10min,以放松跑和体操为主,以预防重力性休克。
四、每周活动和建议
五、注意事项和建议
1、做下列活动时应小心谨慎(……)
2、避免下列情况出现(……)
处方制定者处方制定日期
二、生物反馈信息的分析判断及对策
在运动锻炼中,合理安排运动负荷至关重要,只有在机体能承受的适宜的运动负荷下锻炼,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
由于机体在运动时的生理活动和代谢过程均发生相尖变化,因此,从人体安静时、运动时和恢复期各脏器及血液,尿液、汗液、唾液中某些化学成分的测定和比较,可得到运动锻炼时机体的生物反馈信息,据此进行分析判断以及寻找对策,可以科学地指导健身活动。
例如,可根据血乳酸,尿蛋白等指标的变化来评定运动强度,调节运动负荷;可从血糖,血脂肪酸,血氨等指标的变化掌握能源物质利用情况,了解机体状况;可从血尿素,血睾酮,血表肌酸酶活性等指标的变化来判断机体对运动负荷的适应程度。
(一)脉搏
在各种客观生理指标中,测量脉搏是最简便易行且最能反映机体情况的一个指标。
正常成人安静状态时的脉搏在60~100次/min之间,有显著的个体差异。
长期的体育锻炼可以增强心脏的功能,脉搏也可能降低,如果运动后安静时的脉搏与运动前比较是逐渐下降或者不变,则表明机体对运动反应良好,运动负荷安排合适。
脉搏正常变化幅度在2~6次/min,如果脉搏变化超过10次/min,说明机体反应不佳,如无疾病或其他原因,则说明运动负荷过大,应予以调整。
(二)血压
在安静状态时,我国健康成年人的收缩压为13.3~18kPa,舒张压为8~10.6 kPa,安静时正常的血压变动范围应在1.3 kPa以内,如果血压明显升高,超过1.3 kPa,并伴有肺活量降低,体重持续减轻,说明运动负荷可能安排不当,要引起注意。
高血压病人可将运动作为一种有效的辅助疗法,适当的体育运动能改善大脑皮质的调节功能,缓解小动脉的痉挛,促进末梢血管扩张,减小血流阻力。
适合高血压病人的运动项目有太极拳,步行、慢跑、健身操等。
在运动之前要认真进行准备活动,运动负荷要因人而异,逐步增加。
(三)血乳酸
血乳酸是血液中所含的乳酸。
乳酸是人体供能体系中的一上重要中间产物,运动时乳酸的生成和乳酸清除的代谢变化是掌握运动强度
的重要指标。
人在正常安静状态时的血乳酸浓度在2mmol/L以下;运动员在赛前紧张时,血乳酸浓度安静值可能升高到3 mmol/L左右,这与肾上腺分泌增多有关。
运动时血乳酸浓度的变化与运动强度有关。
在短时间激烈运动时,如跑完400m、800m后,血乳酸浓度可达15 mmol/L以上;在长时间耐力运动后血乳酸浓度上升较少。
测定血乳酸可以了解各种锻炼手段地发展机体无氧代谢能力的作用。
运动员在定量负荷后,血乳酸升高多,完成工作量大,则是无氧能力高的标志。
在耐力项目中,完成相同亚极量运动时,优秀运动员的血乳酸浓度相对较低。
在激烈运动后,如果人处于一种完全休息状态,每隔25min体内血乳酸量减少一半,总共大约需2h左右才能恢复到正常值水平内。
如果在激烈运动后,仍保持轻微的体力活动,如赛跑后慢跑,运动后的放松运动,都可以有效地加速血乳酸的消除,且恢复时间大大缩短。
(四)尿蛋白
正常人每日尿中排出蛋白质总量在150mg以下,正常变动范围应在40~80mg以内,一般方法检查不出来,称为阴性尿。
运动后,尿中蛋白质含量会增加,称为运动性蛋白尿。
与病理性蛋白尿不同的是,运动性蛋白尿在运动后能较快复原,运动后尿蛋白排泄量与运动员身体机能状态,运动强度有关。
通过测定运动后尿蛋白的排泄量,可以用来评定运动负荷,特别是运动强度和运动员机能状态。
可在运动后约15~20min取尿测定,以了解运动负荷对肾功能的影响。
若在次日凌晨测定,则可以评定机体的恢复状态。
如果增大运动负荷,尿蛋白增多,至次日凌晨仍不能复原,这是机体不适应或疲劳未消的表现,如果运动后尿蛋白增多,4h后或次日凌晨完全恢复到安静的水平,表示机体对运动负荷能够适应,负荷的量和强度比较合适。
(五)血尿素
在正常生理状态下,血液中尿素浓度相对稳定,一般在1.8~8.9 mmol/L。
运动员血尿素浓度可能偏高,为5.5~7 mmol/L,是长期训练使体内蛋白质代谢旺盛的结果。
运动时,能量代谢加速,蛋白质及氨基酸的分解加强,尿素生成增多,血尿素浓度升高。
一般只有超过30min的运动,血尿素含量才有明显增高。
在运动训练中,血尿素浓
度的变化大致有三种情况:在运动训练中基本不变,说明运动负荷太小,未引起机体足够的应激;在运动训练中开始上升量在较短时间内能够恢复,说明负荷足够大,但机体能适应;在运动训练中始终升高,不易恢复,则是运动负荷过大的表现,应适当减少运动负荷,控制运动强度。
(六)血红蛋白
血红蛋白是红细胞中运输氧和二氧化碳的载体,与人体的身体机能和运动能力密切相关。
正常人每100ml血液中血红蛋白含量,男性为12~15g,女性为11~14g。
从事有氧耐力项目的运动员可稍偏高至17~18g。
持续的剧烈运动或运动员机能状态较差地,可观察到血红蛋白值降低,这种由运动引起的血红蛋白下降被称为运动性贫血。
运动性贫血的征象主要是由各组织器官缺氧引起的。
主要表现为头昏、头痛、乏力、容易疲劳等。
如果运动员血红蛋白值持续下降超过10%以上,就应调整运动负荷以及采取其他相应措施恢复机体状况。
预防运动性贫血要注意安排好负荷量和负荷强度,训练时遵守循序渐进和个别对待原则,同时注意膳食营养,多吃富含蛋折质和铁的食物,纠正偏良和吃零食的不良习惯。
(七)血睾酮/皮质醇比值
睾酮是雄性激素,可促进蛋白质合成,使肌肉粗大和体重增加,可刺激红细胞生成,加速血红蛋白合成。
训练期血睾酮升高有助于运动后恢复过程加速,机能提高。
皮质醇是肾上腺皮质分泌的激素,能抑制蛋白质合成,抵制睾酮的分泌,并可加速糖、脂肪和蛋白质的分解代谢,有利于运动时的供能代谢,但运动后应尽快恢复降至基础值范围。
测定血睾酮/皮质醇比值,可以了解体内合成代谢与分解代谢的平衡状态,是目前公认的评定和监测过度训练、疲劳恢复状况的指标。
比值高时,是机能状态好,对运动负荷能够适应的表现。
比值下降则与身体疲劳或对运动负荷不适应有关。
当比值变化与原比值相比下降幅度大于30%时是过度训练的表现,应及时调整运动负荷。
除以上生理生化指标可作为生物反馈信息之外,主风感觉也是一种综合性的反馈信息,其内容包括自我感觉,包括睡眠、食欲、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