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上海市番禺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及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届上海市番禺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及答案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傻老汉
乌因
乌老汉70岁,无儿无女,老伴也早早去世了。

去年冬天,从镇上带回了一条瘸了腿的狗。

乌老汉日子紧巴,依旧分出一份口粮给狗。

别人说他傻,他不辩解。

按照政策,乌老汉是铁打的建档立卡户。

可是,他倔劲儿突然上来了,一天往村支书家里跑八九趟,还撂下一句狠话:死也不接贫困户的牌子。

“乌叔啊,这是好事啊,逢年过节,有免费大米白面,国家按月给补贴,入合作医疗不掏钱……”
“得了!老汉我,身体硬朗,流得起汗,吃得起饭,两亩水田的收成够了!有手有脚的,咋能拖累国家!”
“我的好乌叔,这是国家政策!精准扶贫,一个不落,您懂不?”
“我不贫,要扶你们扶别人去!”
“乌叔,您看您这脾气,您家那两间小瓦房,还能顶几年?您又这么大年龄了,没个儿女照应,这万一有个病啊,灾的,咋弄?这年头,没个十几万的存款,您敢生病?”
“我有钱!”乌老汉眼睛瞪得溜圆,斩截顿挫地道,“我——不——贫!”
说完,甩袖子就走。

留下村支书,睁着眼,张着嘴,像只蛤蟆。

蛤蟆喃喃道:“傻老汉。


第二天,县扶贫办主任来村里巡察,点名要去乌老汉家。

村支书欲言又止,硬着头皮带路。

一路上,乌鸦嘎嘎直叫。

村支书心情很糟糕。

乌老汉的两间小瓦房,爬在一堆锃光瓦亮的高大房屋中间,分外扎眼。

瞥到县领导皱眉,村支书的心情糟糕到了极致。

“五年前,乌老汉,一直在外要饭?”
“没有,没有,他说他在城里捡破烂儿,啊,对,叫拾荒……”
“这样一个可怜的老人,咱们得帮啊,”县领导没看村支书,扭头对着随行的副镇长说,“你们镇里,要制定具体的帮扶措施,咱们当官的,不能只惦记头上的帽子,老百姓才是咱们的里子,没了里子,就脱掉帽子!”
“可是……”村支书刚要申辩,看到县领导蹙缩冷峻的眉毛,又硬生生把话吞了回去。

他其实想说,可是,乌老汉傻呀,到现在,也不当这个贫困户啊!
“乌叔,乌叔,您开个门,县领导来看您了!”村支书使劲打门。

房门紧闭。

一只乌鸦在屋顶上嘎嘎叫两声,飞远了。

天,瓦蓝瓦蓝。

“难不成,没在家?这个老头,就是闲不住……”村支书嘟囔道。

心里却没来由的一阵窃喜。

“要不换一家?”村支书狡黠地咧了咧嘴道:“村东的刘大宝家,也是咱们村扶持的典型——”
这时,门后传来“沙沙呜呜”的声音……
“沙沙呜呜”,是乌老汉救回来的那条狗挠门、嘶叫的声音。

乌老汉死了。

死于急性脑溢血。

整理他的遗物时,发现一个锈迹斑斑的铁盒子,里面只有一样东西——汇款单。

地址遍布十六个省市,收款人都是家境贫苦的孩子。

当听说汇款总额达到二十八万八的时候,村支书的嘴再次张得老大,像只蛤蟆。

唉呀,这个傻老汉,真傻,可是,他真的不贫啊……
村支书看着那两间低矮的黑瓦房,泪如雨下。

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以“乌老汉70岁,无儿无女,老伴也早早去世了,日子紧巴”开头,交代乌老汉的基本情况,既引出下文“建档立卡户”的内容,也为他去世时无人及时发现做了铺垫。

B. 文中两次出现“村支书张着嘴,像只蛤蟆”的描写,它们的表达效果是一样的,都写出了乌老汉言行出乎意料,让村支书吃惊的情状。

C. 文章最后一段写村支书泪如雨下,表明村支书被老人舍己为人,无私奉献的精神感动,他认为乌老汉是一个精神富足,品德高尚之人。

D. 小说中有两次对“乌鸦”的描写,第一处的主要作用是烘托村支书心情,第二处的主要作用是渲染气氛,暗示乌老汉的命运,这两处描写都突出了人物形象,揭示和深化文章的主题。

2. 小说中的乌老汉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 小说以“傻老汉”为标题,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静静的产院
茹志鹃
谭婶婶跨出房门,心里就是个老大的不快,原来荷妹已把两个产妇掇弄起来,站在房里做操呢!三个人嘻嘻哈哈,又弯腰又踢腿。

产妇做产后体操,不是稀奇事,谭婶婶老早就在医院里看见过,但她不想在自己产院里实行这个,一
则是她不喜欢女人家,特别是产妇,拍手顿脚的来这一套,而且她自己也学不上来;二则是乡里人坐月子,就讲究吃,睡,没兴过这个。

如今荷妹一来,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把医院里的规矩搬过来用。

谭婶婶心里很不自在,便过来制止。

她神态严肃,话也很有分量,可是这三个人好象情绪一点也没受到影响,仍做着操,荷妹还笑眯眯地说道:
“婶婶,这比吃药好,又活络筋骨,又帮助身体恢复。


“这很好,比整天瘫在床上好!”那个先进生产者阿玲也帮着说,接着另一个产妇也说做操好。

谭婶婶看她们都说好,自己反倒没意思起来,只得勉强笑了笑,说:“你们说好,那你们做吧!”
“婶婶,一会儿我们来做水管吧!”荷妹一点也没忘记土造自来水。

“哎呀荷妹,你一桩一桩的来嘛!一桩没弄好又是一桩。

”谭婶婶说完就走了出来。

一天到晚,谭婶婶的手脚是不肯停的,可是今天她走到中间屋里摸摸,又到厨房里走走,好象做什么都不实在。

听产妇房里又热闹起来,荷妹喊着“二二三四”,两个产妇一边做操一边笑,三个人不断地嘻嘻哈哈。

本来安安静静的产院,现在好像有一股什么风闯了进来,把一切都搅乱了。

谭婶婶想了想,就拿了一只竹篮,迅速地走出了产院的大门,她想出去,离了这里,眼不见为净,去养鸡场给产妇领鸡蛋。

……
谭婶婶回到产院,还没跨进屋子,就愣住了。

这里也改了样子。

这一间那么细心收拾过的办公室,粉刷得雪白的产房,现在却是满地的木屑竹片。

凳子放到了,那个盛米的木桶已在靠底的地方凿了一个洞,几支新砍来的竹子横在地上,门口烧了一堆火,火焰还没熄灭。

还有,还有那雪白的墙上,已打了水桶大的一个洞,荷妹在洞边接竹管,那两个产妇也在递这拿那地帮忙。

她们一见谭婶婶回来,立即欢呼起来:“谭婶婶快来看自来水!”
“自来水?对,还有自来水……”谭婶婶扶起一张凳子坐下,她觉得向她涌来的东西太多,她累极了。

荷妹突击了半天,料想婶婶见了一定会又惊又喜。

她拭着汗,等了半天,婶婶却一声不响。

她迷惘了。

“婶婶,水自己流进来不好么?”
“……好!”水自己流进来怎么不好!当然好。

不过谭婶婶不能理解,荷妹为什么要这样着急地去弄它,好像是没自来水就不能生活似的,便开口说道:
“二丫头,乡里当然不像城里那么方便,我们什么都学城里,肩膀也怕碰扁担了,这可不好。


“对!”荷妹收敛起笑容,认真地说道,“不过婶婶,乡下不是永远都是乡下,我们现在可以做到有自来水不去做,还是肩膀碰扁担,这可不是光荣,这是落后……”
谭婶婶迅速地朝荷妹看了一眼,荷妹咬住嘴唇不响了。

“荷妹说的倒是一句老实话,谭婶婶。

”阿玲心直口快地说道,“能做的不做,这不是落后?这样一来,
不是又省事,又卫生,又科学,回去我也推广去。


“是啊!”谭婶婶答应着,心里猛地动了一下,这些话好熟悉啊!自己曾经说过的,三年前头,推广新法接生的时候,自己对许多人说过“又卫生,又科学”,对妇女说,对妇女的男人说,对婆婆说,对妈妈说,其中对潘奶奶①说得最多。

现在,谭婶婶看看刚做起来的自来水管,荷妹带来的氧气瓶,白色的护士帽,还有荷妹那对亮晶晶的眼睛,最后,谭婶婶看着那盏静静垂挂着的电灯……
“婶婶,”荷妹刚才把阿玲说过的几句话咽回去,可是,到底没忍住,还是吐了出来,“婶婶你知道我们现在往前面奔,不是奔个衣暖肚饱,像从前那样。

我们现在奔的是共产主义啊!你看,我们现在有电了,我们还要想办法来利用电,电疗,电打针,早产儿用电暖箱……”
仿佛有一股看不见的风暴席卷而来,仿佛滔天的巨浪向前扑来,它们气势磅礴,排山倒海地向前推,向前涌,谭婶婶忽然非常清楚地理解了三年前潘奶奶的心情,那时候为什么潘奶奶对她跳脚,又对她诉苦,为什么有时候又苦了脸,谭婶婶现在知道,那是她恐慌,却又不肯承认自己落在时代的后面。

“难道,我现在就像三年前的潘奶奶?……”
天,骤然间阴了下来,树枝在空中乱舞,昨晚有风圈,现在果然起大风了。

她站起来,想找些事做,她习惯地拿起了水桶扁担,但恰好这时竹管已接到井边,荷妹欢呼起来,阿玲她们也拍起了巴掌,她又悄悄地把扁担放下来,她不知所措了。

她竭力想在这时候也找一点事来忙一忙,跑一跑,以证明自己在这里的作用,可是什么也想不起来。

真奇,平常匆匆而过的时间,今天却拉得那么长,那么长……
(节选自《人民文学》一九六○年六月,有删改)【注】①潘奶奶:一个旧产婆(在旧社会的农村俗称接生婆)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借发生在农村产院的小事,展现了主人公谭婶婶内心新旧思想的矛盾斗争,鼓励安于现状的人们追求新生活。

B. 小说中作者的叙述和人物的心理活动常常胶着在一起,让读者既能真实地听到作品中人物的心声,又能直接体味到作者的意向,如小说的最后三段。

C. 小说所讲述的故事发生在一天之内,出场的四个女性人物言谈、动作、心理等方面的描写详略得当,而重点是对荷妹的革新行为和心理感受的描写。

D. 小说取材以小见大,作者通过写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来表现普通人物思想的转变,显示出社会的变革与时代的进步。

5. 请概括小说中谭婶婶的人物形象,并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6. 小说以“静静的产院”为题,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分析。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杜甫之所以能有集大成之成就,是因为他有可以集大成之容量。

而其所以能有集大成之容量,最重要的因素,乃在于他生而禀有一种极为难得的健全才性——那就是他的博大、均衡与正常。

杜甫是一位感性与理性兼长并美的诗人,他一方面具有极大极强的感性,可以深入到他接触的任何事物,把握住他所欲攫取的事物之精华;另一方面又有着极清明周至的理性,足以脱出于一切事物的蒙蔽与局限,做到博观兼美而无所偏失。

这种优越的禀赋表现于他的诗中,第一点最可注意的成就,便是其汲取之博与途径之正。

就诗歌体式风格方面而言,古今长短各种诗歌他都能深入撷取尽得其长,而且不为一体所限,更能融会运用,开创变化,千汇万状而无所不工。

我们看他《戏为六绝句》之论诗,以及与当时诸大诗人,如李白、高适、岑参、王维、孟浩然等,酬赠怀念的诗篇中论诗的话,都可看到杜甫采择与欣赏的方面之广;而自其《饮中八仙歌》《曲江三章》《同谷七歌》等作中,则可见到他对各种诗体运用变化之神奇工妙;又如从《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及“三吏”“三别”等五古之作中,可看到杜甫自汉魏五言古诗变化而出的一种新面貌。

就诗歌内容方面而言,杜甫更是无论妍媸巨细,悲欢忧喜,宇宙的一切人物情态,都能随物赋形,淋漓尽致地收罗笔下而无所不包,如写青莲居士之“飘然思不群”,写空谷佳人之“日暮倚修竹”;写丑拙则“袖露两肘”,写工丽则“燕子风斜”;写玉华宫之荒寂,予人以一片沉哀悲响;写洗兵马之欢忭,写出一片欣奋祝愿之情、其涵蕴之博与变化之多,都足以为其禀赋之博大、均衡与正常的证明。

其次值得注意的,则是杜甫严肃中之幽默与担荷中之欣赏,我以为每一位诗人对于其所面临的悲哀与艰苦,都各有其不同的反应态度,如渊明之任化,太白之腾跃,摩诘之禅解,子厚之抑敛。

东坡之旷观,六一之遣玩,都各因其才气性情而有所不同,然大别之,不过为对悲苦之消融与逃避。

其不然者,则如灵均之怀沙自沉,乃完全为悲苦所击败而毁命丧生,然而杜甫却独能以其健全的才性,表现为面对悲苦的正视与担荷。

所以天宝的乱离,在当时诗人中,唯杜甫反映者为独多,这正因杜甫独具一份担荷的力量,所以才能使大时代的血泪,都成为了他天才培育的浇灌,而使其有如此强大的担荷之力量的,则端赖他所有的一份幽默与欣赏的余裕。

他一方面有极主观的深入的感情,一方面又有极客观的从容的观赏,如著名的《北征》诗,于饱写沿途之人烟萧瑟、所遇被伤、呻吟流血之余,却忽然笔锋一转,竟而写起青云之高兴,幽事之可悦,山果之红如丹砂,黑如点漆,而于归家后,又复于饥寒凛冽之中,大写其幼女晓妆一片娇痴之态。

此外,杜甫虽终生过着艰苦的生活,而其诗体中却往往有“戏为”“戏赠”“戏作”等字样,凡此种种,都说明杜甫才性之健全,所以才能有严肃中之幽默与担荷中之欣赏,相反而相成的两方面的表现。

这种复杂的综合,足以为其禀赋之博大、均衡与正常的又一证明。

(摘编自叶嘉莹《论杜甫七律之演进及其承先启后之成就》)7.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杜甫有一种难得的健全才性,能兼容感性与理性,对事物进行综合全面的把握。

B. 从杜甫论诗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对古今长短各种诗歌的体式风格都有正面评价。

C. 杜甫的诗歌涵括范围非常广泛,善于以变化的笔触,表现社会生活和人情物态。

D. 对于天宝年间的乱离,杜甫在诗中既有主观感情的投入,又有客观视角的关照。

多情的投入,又有客观视角的观照。

8.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用先总论后分论的结构,论证健全才性是杜甫取得集大成成就的重要因素。

B. 文章从体式风格和内容两方面,来论证杜甫诗歌创作的汲取之博与途径之正。

C. 文章在论证诗人对待悲苦的态度时,将杜甫和陶渊明、屈原等诗人作了对比。

D. 文章论证了杜甫所以对时代苦难有担荷力量,是因为他广泛汲取了前人传统。

9. 根据原文内容,正确的一项是
A. 杜甫之前的诗人,或以感性见长,或以理性见长,至杜甫方能二者兼备。

B. 杜甫勇于尝试各种诗体,在七言律诗上谨守传统,在五言古诗上则作出革新。

C. 对逃避、被击败与正面担荷这三种回应危机方式,作者在情感态度上一视同仁。

D. 杜甫诗歌震撼人心的力量,部分来自严肃与幽默之间、担荷与欣赏之间的平衡。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于定国字曼倩,东海郯人也。

其父于公为县狱吏、郡决曹。

决狱平,罗文法者于公所决皆不恨。

郡中为之生立祠,号曰于公祠。

定国少学法于父,父死,后定国亦为狱吏,郡决曹,补廷尉史,以材高举侍御史,迁御史中丞,甚见任用。

数年,迁水衡都尉,超为廷尉。

定国乃迎师学《春秋》,身执经,北面备弟子礼。

为人廉恭,尤重经术士,虽卑贱徒步往过,定国皆与钧礼,恩敬甚备,学士咸称焉。

其决疑平法,务在哀鳏寡,罪疑从轻。

加审慎之心。

朝廷称之曰:“张释之为廷尉,天下无冤民;于定国为廷尉,民自以不冤。

”定国食酒至数石不乱,冬月请治谳,饮酒益精明。

为廷尉十八岁,迁御史大夫。

甘露中代黄霸为丞相,封西平侯。

三年,宣帝崩,元帝立,以定国任职旧臣,敬重之。

然上始即位,关东连年被灾害,民流入关,言事者归咎于大臣。

上于是数以朝日引见丞相、御史,入受诏,条责以职事,曰:“恶吏负贼妄意良民至亡辜死或盗贼发吏不亟追而反系亡家后不敢复告以故浸广民多冤结州郡不理连上书者交于阙廷。

二千石选举不实,是以在位多不任职。

民田有灾害,吏不肯除,收趣其租,以故重困。

关东流民饥寒疾疫,已诏吏转漕,虚仓廪开府臧相振救,赐寒者衣,至春犹恐不赡。

今丞相、御史将欲何施以塞此咎?悉意条状,陈朕过失。

”定国上书谢罪。

永光元年,春霜夏寒,日青亡光,上复以诏条责曰:“方今年岁未可预知也,即有水
旱,其忧不细。

公卿有可以防其未然,救其已然者不?各以诚对,毋有所讳。

”定国惶恐,上书自劾,归侯印,乞骸骨。

上报曰:“君相朕躬,不敢怠息,万方之事,大录于君。

能毋过者,其唯圣人。

经曰:‘万方有罪,罪在朕躬。

’君虽任职,何必颛焉?其勉察郡国守相群牧,非其人者毋令久贼民。

永执纲纪,务悉聪明,强食慎疾。

”定国遂称笃,固辞。

上乃赐安车驷马、黄金六十斤,罢就第。

数岁,七十余薨。

谥曰安侯。

(节选自《汉书·隽疏于薛平彭传第四十一》)
10. 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恶吏负贼/妄意良民/至亡辜死/或盗贼发/吏不亟追而反/系亡家后不敢复告/以故浸广/民多冤结/州郡不理/连上书者交于阙廷/
B. 恶吏负贼/妄意良民/至亡辜死/或盗贼发/吏不亟追而反系亡家/后不敢复告/以故浸广/民多冤结/州郡不理/连上书者交于阙廷
C. 恶吏负贼/妄意良民/至亡辜死/或盗贼发/吏不亟追而反系亡家/后不敢复告以故/浸广民多冤结/州郡不理/连上书者交于阙廷/
D. 恶吏负贼/妄意良民/至亡辜死/或盗贼发/吏不亟追而反系亡家/后不敢复告以故/浸广/民多冤结/州郡不理/连上书者交于阙廷/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话相关内容的解说。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北面,即面向北,古时天子面向北方受臣子朝拜,后用“北面”代指君王;弟子行敬师之礼也是面向北。

B. 鳏寡,老而无妻者称鳏,老而无夫者称寡,少而无父者称孤,老而无子者称独,都是指无依无靠的人。

C. 两千石,汉代以禄米为俸禄,汉制郡守(太守)俸禄一般为两千石,后以“两千石”代称郡守(太守)。

D. 仓廪,“仓”和“廪”都指贮藏谷物的粮仓,“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中“仓廪”就是此意。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于定国受父熏陶,子承父业。

于定国幼年时就向父亲学习断案知识,父亲死后也像父亲一样担任了狱吏、郡决曹等职务。

B. 于定国断案审慎,心念百姓。

他判案公允,体恤弱者,罪行有疑者从轻发落,朝廷称颂说,他断的案百姓都自认不冤。

C. 于定国勤奋好学,虚心求教。

他拜师学习《春秋》,即使地位低下步行来的人,定国都以平等礼仪相待,尊敬厚待他们。

D. 于定国能力有限,自请退职。

甘露年间,宣帝先后两次因政事分条指查于定国等,定国提不出解决办法,以病为由辞官。

13.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定国食酒至数石不乱,冬月请治谳,饮酒益精明。

(2)方今年岁未可预知也,即有水旱,其忧不细。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夜坐
韩偓
天似空江星似波,时时珠露滴圆荷。

平生踪迹慕真隐,此夕襟怀深自多。

格是厌厌饶酒病,终须的的学渔歌。

无名无位堪休去,犹拟朝衣换钓蓑。

【注]①韩偓(842年~923年),晚唐五代诗人,唐时曾在朝中为官,深受皇帝器重,后触怒权臣朱全忠而被贬。

②格是:已是。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先仰视写远景用虚笔,后俯视写近景是实写,通过星、露、荷等意象描绘出一幅静谧的夜景。

B.颈联使用副词和叠词来突出情感的表达,既写诗人感叹身体现状的不好,又指出自己隐逸的归宿。

C.尾句运用借代手法来表明两种不同的生活,表明诗人如今无官一身轻,可以自由地追寻乡村钓叟的生活。

D.诗中表达方式多样,首联景中含情:颔联叙事与抒怀相结合;后两联融入身世之感,用语较为直白。

15.诗人说“此夕襟怀深自多”,诗中表现了作者怎样的“襟怀”?请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6.在横线上填写诗文原句。

同学们对苏轼笔下的赤壁心驰神往,于是来到赤壁,走到江边。

江水东流,静默无声。

一位同学失落地问同伴:“怎么看不到苏东坡《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描写的‘___,___,卷起千堆雪’那样的赤壁景象?”同伴笑道:“看不到又有什么关系呢?想当年‘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__,___’不也很好吗?”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7.在一次辩论会上,主持人讲了下面一个故事,请你根据以下内容引出甲、乙两方辩题。

要求:双方辩题语言要简洁,具有可辩性,各不超过10字。

两个失败者沮丧地躺在屋子里,同时看到下面的情景:
一只蜘蛛要在天棚的拐角处结网,它向另一面墙壁荡过去,在将要接近那面墙壁的那一刹那,它掉了下来——这是它第七次失败了。

蜘蛛的举动触动了他们。

甲说:“可敬的蜘蛛,你怎么那么自信而执着!我是人,难道不如一只蜘蛛吗?我要振作起来!”乙说:“可怜的蜘蛛,你只要稍微改变一下爬行的方向,就可以成功。

我是人,不是蜘蛛,我要重新选择方向!”
(1)甲方辩论题目:
(2)乙方辩论题目: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18.阅读某地警方发布的虚假网络游戏相关交易诈骗流程图,根据要求完成题目。

(1)在虚假网络游戏相关交易诈骗过程中,玩家在QQ客服指挥下充值购买物品或服务后,一般会出现什么情况。

(2)根据相关流程,给广大网络游戏玩家提两条防诈骗建议。

四、写作(60分)
19.根据材料,完成作文。

笑,大概是世界上一种内涵最丰富的表情吧!有捧腹的哈哈、有意味深长的呵呵、有顽皮诙谐的嘿嘿、有真诚的笑、有无奈的笑、有诌媚的笑……
说起笑,冰心先生的心幕缓缓拉起,回忆起三个笑容:画中安琪儿的笑,道旁一个孩子的笑,茅屋里老妇的笑,她“一时间融化在爱的调和里看不分明了”。

说起笑,你脑海中会浮现怎样的画面?你会想起什么故事?请向我们娓娓讲述……
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题目自拟,立意自定,不得抄袭与套作。

参考答案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的综合赏析能力。

D.“这两处描写都突出了人物形象,揭示和深化了文章的主题”错误,这两处自然物象描写不能突出人物形象,也没有揭示文章主题,只起到了丰富文章内容的作用。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乌老汉的性格特征,结合文章中有关乌老汉的言行举止,所作所为进行分析,即可得出。

根据文章开头对乌老汉介绍,说乌老汉从镇上带回了一条瘸了腿的狗,尽管自己日子都紧巴,依旧分出一份口粮给一条瘸了腿的狗,说明乌老汉心地善良,富有爱心。

按照政策,乌老汉是铁打的建档立卡户。

可是他却“一天往村支书家里跑八九趟”,死活不接贫困户的牌子,别人劝他建档贫困户“是好事啊,逢年过节,有免费大米白面,国家按月给补贴,入合作医疗不掏钱”,乌老汉却说“老汉我,身体硬朗,流得起汗,吃得起饭,两亩水田的收成够了!有手有脚的,咋能拖累国家!”由此看出乌老汉性格耿直倔强,为人勤快自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