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基础知识专题(八)·中国近现代的民主政治建设和法制建设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④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民主政治建设上的重要探索是在1931年在瑞金召开了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会议上制定了宪法大纲,实行工农民主专政
⑤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抗日根据地政权中实行“三三”制原则,建立起符合这一原则的抗日民主政权,有利于加强各阶层人民的团结,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⑥在中共“七大”上,毛泽东作了《论联合政府》的报告,提出建立一个独立、自由、富强、民主、统一的新民主主义国家。

⑦解放战争时期:在抗战胜利后,针对美蒋独裁内战的阴谋,中国共产党为尽力争取和平民主,中共中央提出了和平、民主、团结三大口号,毛泽东等人飞赴重庆,与国民党进行谈判,签订了有利于人民的《双十协定》;并在1946年政协会议上,与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合作,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协议;在解放战争即将取得胜利的时刻,为尽快结束战争,减少人民苦难,中国共产党与南京国民政府举行北平谈判,签署了《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
⑧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协会议通过了《共同纲领》,初步建立了中共领导的同民主党派多党合作民主协商的制度。

这一时期,除了中国共产党的探索外,民族资产阶级也为在中国实现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而努力。

民族资产阶级组织各民主党派。

它们既反对国民党的法西斯独裁专制,也不赞成中国共产党提出的社会主义道路,而是主张在中国建立议会制的资产阶级共和国。

在一些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中,民主党派与中共积极合作,取得了不少成果。

最终,在国民党当局的镇压下,民主党派放弃了幻想,与中国共产党联合进行斗争
附:1、资产阶级对国家民主化的求索
中国近(现)代化是从鸦片战争以后开始的,但在甲午战争前主要限于经济领域。

1894年爆发的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近(现)代化的一大转折,标志着近(现)代化由经济领域转入政治领域。

这一时期发生的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借助皇权进行政治变革的第一次尝试。

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推翻帝制,创建共和国的第一个成功行动。

中华民国的成立,标志着共和制度的建立。

此后,虽然发生过两次复辟帝制的事件,但政治现代化的总趋势不可逆转。

历届民国政府不论封建军阀如何独占鳌头,但不少资产阶级代表人物也参与了政权。

19世纪末的清末新政也是值得一提的重大事件。

清末新政是清政府在受义和团运动的冲击和八国联军侵略的鞭挞后,为巩固统治而被迫进行的改革。

就其性质而言,不言而喻应是资本主义的或带有资产阶级色彩的,在客观上也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方文化的传播,有利于中国近代民主化的进程。

在清末新政中形成的立宪派,积极倡导兴办实业,抵制洋货,收回矿权、路权等,他们虽然反对革命派用武力推翻清政府,但在向清政府请愿立宪遭到拒绝后,便转而加入反清行列,支持辛亥革命。

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是资产阶级对国家政治民主化进行探索的两种理论模式,在政治行为上直接表现为资产阶级立宪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它们构成了晚清反对专制政治的两条阵线。

革命派怀着由革命而共和的信念,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从正面有力地冲击了清朝专制统治。

立宪派则从实业、教育、启蒙等多方面为民主大厦在中国的建成添砖加瓦,赢得了多数工商业资本家和开明士绅的支持。

他们以谘议局和资政院为基地,利用合法手段从事反专制的斗争,掀起了请愿运动、抵制美货运动、收回利权运动和保路运动,使清政府陷于困境,进退两难。

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两种观点,两种模式,既对立又统一。

他们是在同一经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两股新的政治势力,他们的主张和要求都不同程度地体现了近代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要求。

他们同时以“救亡图存”为己任,爱国是二者的共同起点。

虽然他们对帝国主义都缺乏
本质的认识,对帝国主义斗争存在一定的软弱性,但都希望中国从帝国主义的枷锁下解放出来,实现民族独立。

他们都取法于西方,向西方学习。

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作为革新中国与打击旧学的思想武器,最初取自西方的社会契约论、三权分立说、进化论和以实验科学为基础的归纳方法等。

他们都把中国的出路寄托于实现资本主义,因此反封建又是二者共同的目标。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民族资产阶级对于国家民主化仍有自己的特殊认识。

民族资产阶级先是追随蒋介石,参与南京国民政府活动;抗日战争爆发后,他们一方面参加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另一方面又对蒋介石消极抗日、专制独裁、压制民族资本经济发展不满。

解放战争时期,民族资产阶级一度对美蒋抱过幻想,并企图走第三条道路,但最终还是站到人民斗争的行列,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支持和帮助中共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大业。

2、中国近代史上实现民主政治的三次机遇
第一次: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在中国存在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给予人民一定的民主权利,并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和责任内阁制。

中国面临着建立民主政治的美好前景。

但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和妥协,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实,建立起北洋军阀政权,实行民主政治的希望破灭。

第二次:1927年,国民大革命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但由于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蒋介石和汪精卫先后发动了“四一二”政变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大革命最终失败。

第三次: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共两党经过重庆谈判签订了《双十协定》,确立了和平民主的原则。

并且召开了政治协商会议,决定改组国民政府,召开国民大会,实施《和平建国纲领》,制定宪法等,展示了通向民主政治的道路。

但不久蒋介石撕毁政协决议。

发动了全面内战。

建立民主政治的希望再次成为泡影。

3、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三次高潮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历史,就是近代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发展历史,其主要内容和目标是消除封建主义、专制主义,建立和实施民主的政治制度,营造民主的政治生活。

纵观历史,中国近代民主革命有三次高潮:
第一次,推翻君主专制统治的辛亥革命——是一次完整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创立了一个三权分立的近代民主国家,体现了政治民主化的正确方向
第二次,打倒北洋军阀统治的国民大革命——北洋军阀实行的仍然是专制主义,只不过是从君主专制变为军阀专制、官僚专制。

从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五四运动,直到国民大革命才基本上将其推翻
第三次,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人民大革命——1927年以后,国民党取代北洋军阀实行一党专政的独裁统治。

中国共产党领导工农群众经过土地革命和解放战争,终于完成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人物,实现了从封建专制统治向人民民主政治的伟大跨越
4、中国近代四大阶级探索民主政治的历程
建设的基础,规范了政府同人民的关系,昭示了权力属于人民
②政治协商制度:近代民主党派通过议会斗争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救国方案失败;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并肩战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共同创建了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确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同各民主党派实行多党合作、民主协商的政治制度。

大会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新中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

国家的权力属于人民,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

它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全国人大召开以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大职权的任务结束,但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继续存在,并发挥作用。

其影响在于:政治协商制度对团结各阶级、阶层力量,巩固人民政权,为发扬民主发挥了积极作用。

《共同纲领》起着临时宪法作用,保证了新政权的巩固和建设
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党和政府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即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设立自治区,由当地民族管理本民族的内部事务。

对于满足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实现民族平等,增强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加强我国人民民主专政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由我国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决定的,有着坚实的政治和社会基础。

实践证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既符合历史的发展,又符合现实情况,合乎国情,顺乎民意,具有很大的优越性。

它有助于把国家的集中统一和少数民族自治结合起来;有助于把国家方针政策和少数民族地区特点结合起来;有助于把国家富强和民族繁荣结合起来;有助于把各族人民热爱祖国的感情和热爱本民族的感情结合起来。

★新中国建立的新型的民主制度的基本内容: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②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多党合作、民主协商的制度;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十年建设时期和“文革”时期—对民主法制的破坏
十年建设时期,由于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和反“右倾”斗争等“左”倾错误的严重泛滥,使党内民主法制生活遭到严重损害。

在“文革”十年动乱中,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一度陷于瘫痪,整个国民经济处于停滞状态。

而在这一时期,恰恰是国际局势趋于缓和,许多国家经济起飞或开始持续发展的时期,由于“文革”的影响,中国不仅没能缩小与发达国家已有的差距,而且这种差距进一步拉大,从而失去了一次发展机遇。

这种惨痛的教训又从反面说明了民主和法制建设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和重要性
(3)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民主政治的新发展
粉碎“四人帮”以后,我国展开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打破了长期以来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

1978年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提出了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任务,强调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道路。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实行拨乱反正,纠正冤假错案;此外,还认真调整和落实知识分子政策、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民主党派也恢复了活动,政治协商制度进一步发展,民主政治建设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1982年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建国32年的历史进行了全面总结和客观评价;彻底否定了“文革”
提出用“一国两制”构想解决港澳问题,在港澳地区设立特别行政区并享有高度自治权
1987年中共十三大上提出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其政治纲领就是建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即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1999年,九届全国人大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进宪法,成为中国法制建设的里程碑。

2002年,中共十六大报告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就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地统一起来
2002年中共十六大报告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

报告明确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根本原则和基本思路。

当前,我国正在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其目的就在于进一步完善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我国政治体制改革从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起步。

中共十三大对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进行了全面部署。

十三大报告认为,我国原有政治体制,存在着一些重大缺陷,主要是权力过分集中,官僚主义严重,封建主义影响远未肃清。

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目的,就是要兴利除弊,清除官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民主,调动人民的积极性,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十三大之后,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全面启动,逐步深入,在具体内容上有所调整和改变,原来着重解决权力过分集中,特别是领导者个人高度集权,强调党政分开,下放权力,改革干部制度等,变成了进一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立和健全民主的科学的决策机制,加强基层民主建设等。

认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取得了重大的发展,但由于我国现实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在比较落后的经济文化条件下建立起来的,建立的时间不长,发展过程中又经历了很大的曲折,所以,它的发展还不充分,在具体形式、具体制度上也很不完备,需要大力建设。

旧中国留给我们的,封建专制影响多,民主法制意识少;此外,还有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思想影响,这一切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严重阻碍,要完全清除它们需要一个过程。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

只有进一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施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增强法制观念,才能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三次大挫折
(1)1957年的反右派斗争扩大化。

主要原因:中国共产党的主要领导人把当时的阶级斗争形势估计得过于严重,把大批的人民内部矛盾问题当作敌我矛盾处理。

主要影响:逐步导致阶级斗争扩大化,从而改变了八大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论断。

这是后来党在阶级斗争问题上连续犯错误的根源。

(2)1959年的“反右倾”斗争。

主要原因:毛泽东认为彭德怀上书是反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是右倾的表现,开展了对彭德怀等人的批判。

主要影响:使“左倾”错误进一步发展;党内的民主生活遭到严重损害,延长了“左”倾错误的时间,使经济建设造成更大的危害。

(3)“文化大革命”。

主要原因:60年代中期,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左”倾错误更加严重,毛泽东认为修正主义正在复辟。

主要影响:是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水平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更大了。

注意:1、中国政治现代化与欧美国家的不同
①从原因和进程上看,欧美国家是在资本主义经济大幅度发展的基础上,用了几百年时间才完成从君主专制向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过渡;而中国是在经济落后的基础上只用了不到100年时间就完成了从封建专制到资产阶级政治再到新民主主义政治的跨越,呈现出政治与经济发展不对称、跳跃式
的政治发展走势
②从方式上看,欧美国家的革命与改良同时进行;而中国是通过20世纪前半期持续的革命斗争完成的
③从依靠力量上来看,欧美的政治现代化主要依赖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力量;在中国,农民阶级成为政治发展中的重要力量,他们在国民革命运动和共产党人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扮演了重要而又不同的政治角色
④从进程中的障碍因素来看,欧美国家主要是封建势力;而中国则是封建势力与外国资本主义势力同时并存
⑤此外,在中国政治现代化的进程中,民主政治的目标最终与独立、统一和富强的目标相伴随,民主政治的斗争往往与民族救亡运动相联系
2、中国民主政治制度与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不同点
首先,民主的阶级本质不同。

社会主义民主是绝大多数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人民民主制度和国家制度,能充分保障劳动人民管理社会的权利,而资本主义民主则主要是少数资本家的民主、个人主义的民主。

其次,民主的基础不同,服务的目的不同。

社会主义民主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之上,并为巩固这个制度服务的,而资本主义民主则是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之上并为巩固私有制服务的。

第三,民主的具体体制和形式不同。

资本主义社会讲的民主是资产阶级的民主,集中体现了政党竞争、三权分立的基本原则,我们实行的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实行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政治制度。

因此,我们在民主政治建设中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原则,绝不能照搬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那一套。

但对于西方资本主义民主制度中的某些合理形式和做法,我们则可以借鉴,比如权力监督制度、选举制度、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机制。

3、对中国近现代政治民主化探索的评价
(1)近现代的中国经历了多次民主政治浪潮。

这段历史的曲折发展,充分表明一种新的社会制度的确立需经过长期的艰苦斗争,不是一蹴而就的,尤其是在缺乏民主传统、长期受封建专制思想影响、社会经济条件不具备、帝国主义势力存在的中国,民主很难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因而大多以失败告终。

(2)但是政治民主化毕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通过人民的长期斗争,社会在不断的进步,民主制度也初步建立起来了,尤其是在新中国成立后,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民主政治建设。

尽管一度遭受严重挫折,但很快又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已作为一个神圣的目标写入宪法了。

(3)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民主的要求必然会越来越强烈。

随着民主政治建设的不断完善、不断进步,它也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4、中国近现代史上对民主政治探索的概况
附注:中国古代的法制建设
1、春秋战国:法制建设出现高潮,法制思想百花齐放。

在法制建设方面,这一时期,魏国李悝变法中提出的《法经》是我国古代史上第一部地主阶级法典;在法制思想建设方面起代表作用的人物是韩非子。

他主张“以法为本”、“法不阿贵”(法治的对象是广大臣民,除国君外,不论贵贱,一律受法的约束),这种思想在战国的大变革时期对打击奴隶主贵族特权,具有积极意义。

2、秦朝:颁布通行全国的秦律;崇法抑儒,以法为教。

秦律集中体现了地主阶级的意志,对后世封建律令的制订很有影响。

(秦朝为创建统一法律时期,以综合性、严密性、严酷性著称,但立法者又践踏法律)
3、汉朝:开始儒家思想影响法制建设时期(“约法三章”之尊重生命和财产为典型表现;礼法交融,儒法互用)
4、宋代:中央加强对地方司法控制时期(宋太祖向地方派法官,王安石用法律手段推动改革)
5、明朝:明太祖制定《大明律》,增加经济立法;量刑“重其重罪,轻其轻罪”,对贪污贿赂罪严惩不贷。

★封建社会的法律体现了地主阶级的意志
用心爱心专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