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蒹葭》课件-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萋萋,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描绘了一幅秋苇苍苍、白露茫茫、寒霜浓重的清凉景色,造成了一种渺远迷茫的意境。渲染了气氛,烘托了人物忧郁感伤的情怀。
一、蒹葭、霜露、秋水——萧瑟的秋景(渲染凄清、落寞气氛,烘托主人公的惆怅之情)二、伊人在水中央——可望不可即三、上下求索的青年——执著追求
在水的另一边,指对岸
溯洄,逆流而上。洄,逆流。从,跟随、追寻。之,代“伊人”。
艰险
顺流而下
仿佛,好像
【译文】河畔芦苇长得十分茂盛,深秋的白露凝结成霜。我那日思夜想的人,就在对岸。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险阻而又漫长。顺流而下去追寻她,(她)仿佛就在水的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整 体 感 知
第二节
整体感知—— 学习目标
1.学习生字词,掌握重章叠句的形式特点。2.品味诗歌的意境,体会比兴的艺术手法,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3.感知“伊人”的形象,解读文章的主题。4.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整体感知——《诗经》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按照音乐的特点,《诗经》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民歌。计有“周南”“召南”等十五国风,共160篇,其中大部分为周代民歌,是《诗经》中的精华。“雅”是西周王畿地区的雅乐,共105篇,又分为“大雅”“小雅”。“大雅”31篇,用于诸侯朝会;“小雅”74篇,用于贵宾宴享。“颂”是统治阶级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其中“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
茂盛的样子

岸边,水与草相接的地方
路又险又高。阻,险。跻,(路)高而陡
水中的高地
【译文】河畔芦苇一片茂盛,清晨露水尚未干。我那魂牵梦绕的人,就站在河的岸边。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坎坷又高险。顺流而下寻觅她,(她)仿佛就在水中的高地上。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6.理清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第1、2节):用水岸边的秋景起兴,抒发了主人公与心上人隔水相望,苦苦追寻而不见的惆怅。 第二部分(第3、4节):用反复咏叹的方法,更深一层地把主人公企求和失望的情绪推向高潮,可望而不可即,失意郁闷之情,不言自明。 第三部分(第5、6节):反复咏叹,突出追寻之路的艰难、曲折与漫长,突出主人公感情的绵长持久。
“溯洄”指逆流而上,“溯游”指顺流而下,两词连用,侧面刻画了主人公追求的一往情深与执着,以及内心的焦急与忧愁。
为自己的理想目标而上下求索,不怕艰难险阻,矢志不渝的青年。
诗的主人公是怎样一个形象?
4.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渺远迷茫,忧郁缠绵,怅惘感伤。主人公渴慕倾心于伊人,执着地追求,不怕道路的艰险,然而伊人却宛在水中央,如镜中花,水中月,可望而不可即,求而不得,他感到苦闷、感伤、忧郁。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结合注释,试译全诗。提示:诗歌重在想象、联想,对于字面意思不必字字落实,但重点字词,关键字词要落实。
三读:疏通诗意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芦苇
茂盛的样子
那人,指所爱的人
深 入 探 究
第三节
芦苇的特点是纤细修长,柔而坚韧,诗人对“伊人”的情感不正是柔情似水而又坚贞不渝的吗。
为什么选择蒹葭?
深入探究
2.“白露未晞”一句有什么作用?
表明已是深秋,更增添了冷寂、落寞的气氛,烘托主人公惆怅失意的心情。
深入探究
1.诗中的“溯洄”“溯游”有什么含义及表达效果?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滩。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水边那一头。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1.《诗经》六义:2.《诗经》三大内容: 3.《诗经》三大表现手法:4.语言特色: 四言为主,兼有杂言 重章叠句 双声叠韵 押韵
《蒹葭》选自十五《国风》的《秦风》,属秦国民歌。“秦风”多言车马田猎,粗犷质朴,而本诗却神韵缥缈,引人遐想,也是一首优美的怀人诗作。 蒹葭的意思是芦苇 ,皆生于水边。
8.“所谓伊人”指的仅仅是一个美丽的女子吗?
其实“伊人”我们也可以把它看作是一种个人的人生理想,对伊人的追求不懈即是对理想的执着。
课 堂 小 结
第四节
诗以清秋为背景,抒发了诗人企慕和怅然若失的情感,揭示了人类永存的企慕情感。 “在水一方”揭示了人类现实与理想的距离。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是寻求理想的艰难长途。 “伊人”之境让我们感到希望与理想乃是一个若有若无、可望不可及的影子。 诗篇从哲学的高度反映了人类理想追求与个体生命短促的矛盾引起的困惑, 反映了人类对完美境界永无止境的追求。
语文(部编版)八年级 下册
《蒹葭》
目录
第一节
新课导入
第二节
整体感知
第三节
深入探究
第四节
拓展延伸
第五节
板书设计
第六节
课堂小结
第七节
布置作业
新 课 导 入
第一节
新课导入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经》是中国古典诗歌的源头,是现实主义的源头,它开阔,丰盈,简单,洁净。你看,那从《诗经》中走出的女子袅袅娜娜,款款盈盈游历在秋水之畔晓雾朦胧中,痴情少年千回百转却找不到她的身影。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蒹葭》,吟诵优美的文字,传唱这首古老的歌谣。
4.诗中描写了哪些意象?特点是什么?
5.诗歌中哪些诗句表现了诗人渴慕伊人,历经艰险,执着追求,然而却求而不得的苦闷感伤情怀?
“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说明爱情的道路上困难重重,道路曲折艰险。然而尽管道路曲折艰险,诗人却仍然“溯洄从之”“溯游从之”,为了伊人,上下求索追寻,表达了诗人追求所爱的坚强意志。“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表达伊人在望,然而却可望而不可即的无限惆怅和忧郁苦闷的情怀。
茂盛鲜明的样子
没有完,这里指还没有干
水边
向右迂曲
水中的小块陆地
【译文】河畔芦苇长得非常繁茂,清晨的白露还没有干。我所怀念的心上人,就站在水边。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险阻又迂回难走。顺流而下去追寻她,(她)仿佛就站在水中的陆地上。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岸那一边。
左右流之( )
古义:求取。今义:(液体)流淌,流动。
寤寐思服( )
古义:思念。今义:衣服;衣裳。
蒹葭苍苍( )
古义:茂盛的样子。 今义:深绿色;苍茫。
一读,读准字音
蒹 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jiān jiā
5.这首诗采用重章叠咏的手法有什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好处?
回旋反复,可以增强诗歌的音乐感和节奏感,更充分地抒发情感。《蒹葭》全篇3章12句,只变动了十几个字,不但写出了芦苇茂盛的状态,爱情道路的曲折绵长,伊人虽近在咫尺,但又遥不可及的痛苦心情,而且通过不断重复的旋律,表现出诗人对爱情的执着追求,似乎有一种合唱、轮唱的味道。
Sù huí


méi
chí

zhǐ

二读,注意停顿
句读分明,停顿合理
蒹 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7.关于《蒹葭》内容、主题的几种说法:一、政治说 诗中的“伊人”,为“知周礼之贤人 ”。今人苏东天说:“‘在水一方’的‘所谓伊人’,隐喻周王朝礼制。如果逆周礼而治国,是走不通、治不好的。反之亦然。二、爱情说(现在人们往往将其当作爱情诗) 诗中主人公的执著追寻,反映了纯真的爱情!由于所追求的心上人可望而不可即,主人公陷入烦恼。三、理想说 人们根据对“伊人”的执著追求,以及追求道路的曲折,所以就有了“理想说”,即人们追求理想的道路是荆棘丛生的,但对理想的态度应是坚持不懈的!四、惜时说诗歌之中反复的“白露”“流水”意象,它们有一个共同点:转瞬即逝。告诫我们要珍惜时间。五、距离说 即为“距离产生美”。
整体感知
1.诗歌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这这首诗描写了一个小伙子对意中人的爱慕和追寻,
表现了他可望而不可即的失望、惆怅的心情。
2.诗歌写的是哪个季节的什么时间的内容?
秋季(深秋)的清晨(拂晓),从白露为霜,白露未晞,白露未已可以看出。
3.诗歌借哪些景物,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① 《蒹葭》一诗则含蓄委婉地抒发了对“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无限情意,全诗充满难言的惆怅和伤感。② 《蒹葭》意境含蓄,场景朦胧,情感韵味更加浓郁。
拓 展 延 伸
第五节
1从抒情主人公身上你领悟到了什么?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生活中不要忽视求索本身!!!
拓展延伸
相同点
不同点
《关雎》
《蒹葭》
①《关雎》和《蒹葭》都属于《诗经》中的“国风”,都是当时的民歌;②都运用了“兴”的手法,借景抒情,托物寄意;③都大量使用重章叠句的艺术形式,反复咏唱;④在语言形式上大多四言一句,二二拍,一般隔句用韵,但并不拘泥,而是富于变化;⑤都使用了双声叠韵词,富于声韵美。
① 《关雎》是一首热情的恋歌,表现了对爱情和婚姻大胆执着的追求,感情坦率朴素、健康明朗、热烈浓郁;② 《关雎》叙事线索明晰,画面形象可见。
古今异义
字词归纳
左右流之
道阻且右
左右采之
蒹葭采采
方位词,与“左”相对。
动词,采摘。
形容词,茂盛鲜明的样子。
形容词,向右迂曲。


在河之洲
左右采之
助词,的。
代词,指荇菜。

一词多义
琴瑟友之
琴瑟,名词用作动词,弹琴鼓瑟。友,名词用作动词,对……表示亲近。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乐。
钟鼓乐之
词类活用
6.《蒹葭》一诗没有直接诉说主人公的思念之情,但其思念却绵远悠长;没有直接描写“伊人”,但其身影却无处不在。说说这首诗是怎样达到这种效果的。
《蒹葭》虽然没有直接描写“伊人”,但在叙述中始终让其处于若即若离的状态,让人觉得其身影无处不在。这首诗最有价值和意义、引起人们共鸣的东西,不是抒情主人公的追求和失落,而是他所创造的“在水一方”可望而不可即这一具有普遍意义的艺术意境。“在水一方”的结构是追寻者——河水——伊人。由于诗中的“伊人”没有具体所指,而河水的意义又在于阻隔,所以凡世间一切因受阻而难以达到的种种追求,都可以在这里发生共振和共鸣。
课堂小结
《关雎》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的过程,表达了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对美满婚姻的美好期望。 《蒹葭》是一首情景相生的爱情诗,通过对实际情景的描写和对想象、幻想情景的描述,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主人公对恋人的不懈追求和强烈的思念之情。
《关雎》和《蒹葭》在内容、情感和表现形式上有什么异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