踝关节三角韧带损伤的MRI影像学诊断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踝关节三角韧带损伤的MRI影像学诊断
马新荣;夏兆云;张永贵;赵震宇
【摘要】目的:探讨踝关节三角韧带损伤的MRI影像表现.方法:收集自2009年1月-2011年7月间共21例经手术证实的三角韧带损伤患者的MRI影像资料,对其表现进行分析.结果:21例三角韧带损伤中,三角韧带撕裂表现为韧带的中断,不连续,韧带松弛以及波浪状改变,韧带内出现异常高信号,损伤的伴随征象主要有骨折或骨挫伤、关节囊积液和周围软组织肿胀等.结论:MRI对三角韧带损伤的显示率高,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期刊名称】《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年(卷),期】2012(023)006
【总页数】3页(P441-443)
【关键词】踝关节;韧带;损伤;磁共振成像
【作者】马新荣;夏兆云;张永贵;赵震宇
【作者单位】武警江苏总队医院影像科,江苏扬州225003;武警江苏总队医院影像科,江苏扬州225003;江苏省扬州东方医院,江苏扬州225009;江苏省扬州东方医院,江苏扬州22500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86.5;R445.2
三角韧带作为踝关节内侧唯一韧带组织对关节的稳定具有重要作用,其研究多见于
临床[1-3]。

本文收集21例资料完全的三角韧带损伤患者的影像资料,探讨三角韧带损伤的MRI影像表现。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收集2009年1月—2011年7月间一组共21例资料完整经手术证实的三角韧带
损伤患者的MRI检查,其中男9例,女12例,年龄17~81岁,平均43.4岁。

右踝9例,左踝12例。

致伤原因意外扭伤8例,交通伤11例,运动伤2例。

临床主要表现为踝关节明显肿胀,内踝尖前下方压痛,可见皮下瘀斑,强行外翻患足疼痛加剧并可能出现韧带断裂处凹陷,固定小腿前后推动足跟可有内侧活动范围增大现象。

1.2 检查方法
使用鑫高益公司生产的0.4T永磁MRI扫描仪,采用小体线圈。

病人取仰卧位,应用踝关节跖屈20°体位。

扫描参数:横断位 T1WI(SE,TR/TE=450 ms/16 ms)、T2WI(FSE,TR/TE=3200 ms/103 ms)、压脂像(IRFSE,TR/TI/TE=4000
ms/80 ms/103 ms),冠状位 T1WI(SE,TR/TE=450 ms/16 ms)、T2WI (FSE,TR/TE=3200 ms/104 ms)、压脂像(IRFSE,TR/TI/TE=4000 ms/75 ms/104 ms),矢状位 T2WI(FSE,TR/TE=3200 ms/103 ms)。

扫描层厚均
为3mm,间距1mm,FOV 220mm,矩阵256×182。

2 结果
21例均经手术治疗,其中右侧9例,左侧12例,伴有内踝骨折6例,外踝骨折15例,下胫腓联合分离7例。

三角韧带撕裂MRI表现为韧带的中断、不连续,韧带松弛以及波浪状改变,韧带内出现异常高信号,损伤的伴随征象主要有骨折或骨挫伤、关节囊积液和周围软组织肿胀等。

手术采取对断裂的韧带行修补术,使三角韧带端端良好对合;对有移位的骨折同时行开放复位+内固定术(多为张力带或螺
丝钉固定术),术毕以小腿石膏制动4~5周。

术后随访时间6~12月,检查踝关节活动良好,行走无疼痛,外翻外旋应力。

3 讨论
3.1 三角韧带的解剖、功能
三角韧带又称胫侧副韧带,是踝关节内侧唯一的韧带,起自内踝,呈扇形向下止于舟骨、距骨和跟骨,分浅深两层,浅层三个,均起于内踝的前丘部,分别为止于舟骨结节的胫舟韧带、跟骨载距突的胫跟韧带及小部分止于距骨内侧结节的浅表胫距韧带;深层二个,从内踝的前后界延伸到距骨前后两侧的胫距前、后深层韧带,其较粗大,韧带比较水平,能够限制距骨侧向移位[4](图1)。

三角韧带是踝关节周围韧带中最坚强的组织,可弥补内踝较短之不足,主要功能是限制踝关节外翻及过度外旋,有防止距骨外旋、外移作用,因此三角韧带对踝关节稳定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Clayton的动物实验及陆震照[5]通过临床观察,均提出三角韧带断裂后应做手术修补。

若早期治疗不当,韧带过度松弛可造成踝关节不稳,发生创伤性关节炎,严重影响行走功能[6-7]。

3.2 三角韧带的损伤机制
三角韧带损伤大多数情况下由外翻或外旋暴力所致。

在下台阶时或在高低不平的路上行走,踝关节处于跖屈位,遭受内侧或外翻暴力,使踝部韧带过度牵拉,导致韧带部分损伤或完全断裂,也可导致韧带被拉长撕脱骨折、踝关节或胫腓下关节半脱位、全脱位。

此种外力通常引起单纯韧带断裂者少见,多并发有外踝和(或)内踝骨折、下胫腓关节分离。

3.3 三角韧带损伤的影像学检查
3.3.1 X 线及 CT检查
以往对怀疑三角韧带断裂的病人除拍摄踝关节X线正侧位片外还加拍外翻应力片检查。

X线表现为踝关节内侧间隙增宽以及合并的外踝或内踝骨折[8]。

如果正位
片内侧关节间隙>4 mm,可诊断三角韧带断裂;外翻应力位可测量距骨倾斜角,
如果倾斜角>10°,可诊断韧带断裂,但其假阳性率较高。

Schuberth等[9]研究发现40例合并外踝骨折的病例中,当踝关节内侧间隙为3、4 mm时,假阳性率分
别为88.5%、53.6%。

此外,由 Brostrom(1965)所推广的关节造影[10-11],其方法是在关节腔内注入造影剂拍摄踝关节X线片。

当三角韧带完全断裂时,造
影剂会溢出关节外。

由于正常情况下腓骨肌腱鞘和潜在的滑液囊与踝关节可能相通,也易出现假阳性结果。

上述检查均为有创性检查,增加患者的痛苦,病人往往难以承受,很难常规进行。

CT检查虽易发现细小的骨折,且三维重建可显示关节内侧
间隙的增宽以及软组织肿胀、关节腔积液等征象,但对韧带断裂也不能直接显示[12]。

而MRI可以很好地显示三角韧带的损伤情况。

3.3.2 MRI的影像学检查
对临床考虑三角韧带损伤的患者,应首先考虑行MRI横断面和冠状面扫描,矢状
面作为适当的补充。

取仰卧、踝关节跖屈20°体位,分别进行横断面T1WI/T2WI、冠状面T1WI/T2WI及脂肪抑制T2WI和矢状面T2WI扫描。

横断面能够清晰地对三角韧带进行概观,将韧带的横截面影像一一区分,而冠状面则能够很好地显示它们的全长,区分三角韧带的浅层和深层[13-14]。

由于正常韧带中的氢原子固定在
多肽形成的致密网架上,不参与MRI成像,在任何序列上均呈低信号[8]。

因此,正常三角韧带在横断面表现为在内踝下方自前向后的弧形低信号(图2a),冠状
面表现为呈扇形、条索状均一的低信号(图2b,2c)。

在浅、深层韧带之间可有脂肪信号影存在而显示信号不均一(图2b)。

急性损伤期,由于韧带的中断以及
出血、水肿,多肽网架结构遭到破坏,氢原子及水肿液在MRI上表现为韧带形态
异常、韧带内出现高信号改变。

MRI表现为低信号的韧带中出现片状高信号,韧
带中断、不连续性以及周围软组织水肿、关节腔积液等[4,8,15]。

三角韧带损伤(图3,4)MRI主要征象有:①T1WI表现为韧带形态异常,韧带
松弛、增粗以及边缘不规则,一端撕裂后短缩呈波浪状或飘带状,少数可因韧带周围出血表现为韧带信号增高,外踝软组织则多因水肿而表现为低信号(图3b,
4b)。

②T2WI表现为低信号的韧带不连续,韧带内出现条状或小片状异常高信号,韧带变薄可见于部分撕裂(图3c,4c)。

③T2WI脂肪抑制序列显示异常高信号
更明显,表明异常高信号代表韧带间的积液(图3d,4d)。

④三角韧带损伤多伴有内踝骨挫伤或骨折,表现为小片状稍长T1、长T2信号,脂肪抑制后信号增高(图3d,4d),合并骨折时可见低信号的骨折线影。

⑤关节腔内积液是韧带损伤的最常见的伴随征象,表现为关节腔内积聚异常多的液体(图3d,4d)。

⑥邻近皮下脂肪的界限消失、模糊,软组织肿胀(图 3c,3d,4c,4d)。

⑦三角韧带
损伤合并外踝骨折较常见,本组约71%(15/21),且多伴有腓侧副韧带的撕裂
或损伤,表现为腓骨下端异常高信号,有时可见低信号的骨折线以及低信号的腓侧副韧带中断、不连续伴有异常高信号(图 3d,4d)。

3.4 三角韧带损伤的误诊分析
MRI诊断三角韧带损伤时有时也可能出现假阳性,其原因可能是由于韧带内出现
嗜伊红变性或黏液样变性,有时将韧带内的脂肪误认为韧带内的异常高信号,少数由于成像因素原因不能很好地显示正常的韧带。

此外,非外伤性累及关节滑膜的炎性病变,也可出现少量关节囊积液,因而单纯凭关节囊积液,很容易出现假阳性,需要结合临床外伤病史及其他征象进行鉴别。

综上所述,MRI具有无创伤及较高的软组织分辨率,可以多层面、多序列、多方
位成像,清晰显示三角韧带损伤部位、程度及其他合并损伤,做出正确的诊断,对临床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相关文献】
[1]季四青,陈秀庭.踝关节损伤伴三角韧带断裂诊断分析[J].浙江医学,1998,20(6):342.
[2]耿立杰,孙伟,黄东生,等.三角韧带断裂的诊治体会[J].潍坊医学院学报,2004,26(5):395-396.
[3]唐三元.踝关节韧带的损伤[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2,10(9):913-915.
[4]郭启勇,译.磁共振成像鉴别诊断学[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401-405.
[5]陆震照.踝关节的损伤和治疗[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8:109.
[6]胥少汀,葛宝丰,徐印坎,等.实用骨科学[M].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9:796-800.
[7]侯树勋.现代创伤骨科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1246-1251.
[8]郭启勇.实用放射学 [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137-1138.
[9]Schuberth JM,Collman DR,Rush SM,et al.Deltoid ligament integrity in lateral malleolar fractures: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arthroscopic and radiographic assessments[J].J Foot Ankle Surg,2004,43(1):20-29.
[10]Mrder RA.Current methods for the evaluation of ankle ligament injuries[J].J Bone joint Surg,1994,76(7):1103-1111.
[11]张礼娟,李培.踝关节造影在三角韧带急性损伤中的诊断价值[J].中国基层医药,2003,10(12):1304-1305.
[12]颜志平,吴贵华,黄长明,等.关节骨折的螺旋CT三维重建评价[J]. 放射学实践,2003,18(11):836-837.
[13]钱明珠,林伟,黄敏华,等.踝关节的磁共振成像技术与临床应用探讨[J]. 解放军医学杂志,2007,32(4):385-386.
[14]汪益,董启榕,周晓中.踝关节韧带的MR表现分析[J].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3,23(1):69-72.
[15]高元桂,蔡幼铨,蔡祖龙.磁共振成像诊断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8:674-67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