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中毒事件医学救援人员个人防护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GB 2626-2006《呼吸防护用品自吸过滤式防颗粒物呼吸器》 GB 2890-2009《呼吸防护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 GB/T 18664-2002《呼吸防护用品的选择、使用与维护》 GB 24539-2009《防护服装化学防护服通用技术要求》
范围
• 用于各类突发中毒事件的卫生应急工作— —医疗卫生应急人员的个人防护。
2019/6/25
1
突发中毒事件 医学救援人员个人防护
与应对措施
2019/6/25
2
内容提要:
一、关于化学危害的认识 二、国内外重大化学危害事件 三、应急机制的建立和完善 四、事故分级 五、突发中毒事件医学救援人员个人防护
与应 对措施
2019/6/25
3
一、关于化学危害的认识
• 目前,全世界已登记的化学物质超过6万多 种,这些物质中相当一部分具有毒性,可 能造成化学危害。
授课内容:
一、突发中毒事件医学救援人员个人防护 与应对措施
二、中毒事件应急检测与样本留取
主讲人:潍坊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职业病科 副主任医师 陆翊平
主要社会兼职:
省卫生厅:山东省职业卫生评价专家库和放射卫生 专家库成员
省安监局:山东省职业安全健康专家库成员 省环保厅:核与辐射环境保护领域专家库成员 潍坊医学院聘任副教授 、优秀教师
2019/6/25
9
三、应急机制的建立和完善
• 国家建立完善了应急机制和工作体系 1、法制建设: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主席令10届第69号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国务院令第376号
2、应急救援预案 国家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 总体预案(1件) 专项预案(25件) 部门预案(80件)
国务院及其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他情形。
2019/6/25
13
(2)重大化学中毒事故(Ⅱ级)
一起突发中毒事件暴露人数2000人及以上。
一起突发中毒事件,中毒人数在100人及以上,且 死亡2-9人;或死亡10-29人。 全省2个及以上市 (地)级区域内发生同类较大突发中毒事件(III 级),并有证据表明这些事件原因存在明确联系。
参加现场急救的人员应根据中毒事故的级 别、分区等,穿着相应的安全的个体防护 装备, 到达现场施救或处理事故。
一般应急人员所暴露环境根据危害程度分 成两类:IDLH环境和非IDLH环境。
• IDLH(Immediately Dangerous to Life or Health)
环境 ——指立即威胁生命和健康的环境。 它包括3种情况:
全市(地)2个及以上县(市)、区发生同 类一般突发中毒事件(IV级),并有证据 表明这些事件原因存在明确联系。
市(地)级及以上人民政府及其卫生行政 部门认定的其他情形。
2019/6/25
15
(4)一般化学中毒事故(Ⅳ级)
暴露人数在50-999人 中毒人数在10人及以上且无人员死亡;或
死亡1-2人。 县(市)级及以上人民政府及其卫生行政
如1979 年温州化工厂氯气罐爆炸,致使700余名 工人、居民中毒,59 人死亡。
1991 年9 月江西上饶地区因违章运输一甲胺, 使2.4 吨的一甲胺喷出,造成432 人急性中毒、 39 人死亡、经济损失200 万元以上。
2003年岁末,位于重庆开县高桥镇的中石油
罗家十六矿井突然发生井喷,富含剧毒硫化氢的天
2019/6/25
21
IDLH 环境 2—— 缺氧环境(包括是否缺氧未知)
正常空气的成分包括78%的氮气、21%的氧 气和少量惰性气体。 我国规定(GB8958),空气中氧气浓度低于 18%的环境为缺氧环境。 造成缺氧的原因很多,除了因海拔升高这种 自然因素外,缺氧通常存在于封闭狭小的空间 中,常伴有消耗氧的反应:如生锈、燃烧(如 焊接);或有其它气体大量泄漏,置换氧,这 些都有可能引发缺氧。
• 突发、灾害性的化学危害事故在全球发生 的各类灾害中占有相当的比重,给人类的 生命安全和自然环境带来了威胁。
•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把职业中 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定为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2019/6/25
4
突发性化学事故的特点
它不同于一般的化学危害,没有固定的排放方式和排放 途径,都是突然发生、来势凶猛,在瞬时或短时间内有 大量的化学危害物排放,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和破坏, 给人民的生命和国家财产造成重大损失。 • 这就要求有关部门需要做好突发性化学危害事故的预防, 并提高对突发性化学危害事故处理处置的应变能力。因 此,加强突发性化学危害事故的应急监测,研究其处理 处置技术,是环境监测和公共卫生监测领域中一项非常 重要的工作。
27
1 危害物主要表现形式—颗粒物
• 颗粒物——是悬浮在空气中的微小粒状物质, 包括粉尘、烟、雾和微生物。
• 粉尘、烟和雾统称颗粒物,或叫气溶胶。 • 粉尘和烟都是固体颗粒, 粉尘一般产生于固体
物料受力破碎过程中,烟却是物质燃烧气化后, 在空气中冷凝所形成; • 雾为呈液态的颗粒物,多在液体喷洒或冷凝过 程中形成;
• 蒸气是在常温常压下呈液体或固体的物质经蒸发 或升液体华产生,蒸如发各种有机溶固剂体蒸气、汞升蒸华气等。
• (3)许多生物样本呈液态,传染病患者的部分分 泌物具有传染性。
2019/6/25
29
3 危害物主要表现形式—气体
• 气体——是指无形状无体积的可变形可流 动的流体。
• 常见的有害气体如一氧化碳、氯气、氨气、 硫化氢和光气等。
• 有些气体具有特殊气味或刺激, 能够很快的 感知到, 部分有毒气体可对皮肤和眼睛产生 刺激作用, 有些还可通过皮肤吸收。
2019/6/25
30
4 危害物主要表现形式— 缺氧
缺氧环境: 空气中氧气体积百分比浓度 低于18%为缺氧环境, 缺氧环境能对健 康造成危害。
2019/6/25
31
5 危害物主要表现形式—燃烧烟雾
——是指为了保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现场工作人员免受 化学(chemical)、生物(Biological)与放射性(radioactive &
nuclear)污染危害而设计的装备,包括防护服、防护眼面护具、
防护手套和呼吸用品等,以预防现场环境中有害物质对人体健
康的危害。
2019/6/25
19
应急个体防护
2019/6/25
28
2 危害物主要表现形式—液体物质
• 有害液体种类很多, 大体可分为二类:有机和无机。
• (1)有机:如一些有机溶剂不仅挥发出有毒蒸气, 多可经皮肤吸收, 并刺激或腐蚀皮肤;有些液体还 具有可燃性等。
• (2)无机:如酸或碱液对皮肤有腐蚀性, 并能挥 发出有刺激性气体、蒸气或雾。
• 各省市县也建立了相应的应急预案
2019/6/25
10
3、化学中毒事故装备 • 应急检测设备的配置 • 解毒药物储备 4、技术支持 • 毒物及中毒数据库建设 • 中毒现场救援工作平台建设 • 开展中毒应急处理控制的技术研究工作
2019/6/25
11
四、化学中毒事故分级
根据突发化学中毒事故的性质、严重程度、可控性及造成 人员伤亡和危害程度,由重到轻分为四个等级:
• 包括:医疗急救中心(站)、综合医院、 专科医院、化学中毒专业医疗救治机构、疾 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卫生监督机构。
2019/6/25
18
(一) 个人防护基础理论
个体防护——是根据暴露的有害因素,采用不同方法,
保护自身机体免受外来伤害的过程。
主要方式是穿戴个体防护装备。
个体防护装备(Personal Protective Equipment PPE)
• 包括普通火灾和各种化学火灾, 现场除高温、 燃烧、塌方等安全危险因素外, 燃烧会产生 各种颗粒物和成分复杂的有毒有害气体。
2019/6/25
32
有害因子作用于人体的途径
• 有毒化学物质致 人中毒的途径分 为呼吸道吸入、 经口食入和经皮 肤黏膜吸收三种 途径。
• 接触方式不同危 害水平也不一样。
2019/6/25
23
常见毒物的IDLH 浓度(NIOSH)
毒物 光气 氰化氢 甲醛 硫化氢 氨气
IDLH ppm 2 50 30
300 500
IDLH mg/m3 8 56 37
430 360
CO
2019/6/25
苯
1500 3000
1700
9800
24
指定防护因数(APF )
• 定义:一种或一类功能适宜的呼吸防护用 品,在适合使用者佩戴且正确使用的前提 下,预期能将空气污染物浓度减低的倍数。
2019/6/25
5
突发化学事故的原因
1、人为因素 管理混乱、操作不当、设备故障等。 2、自然因素 雷击、地震、风灾等引起。 3、意外因素 有毒化学物质在生产、储存、使用和运
输过不慎泄漏造成危害。 4、战争因素 5、人为投毒
2019/6/25
6
二、国内外重大化学危害事件
2019/6/25
7
我国急性中毒事件
2019/6/25
22
IDLH 环境 3 —— 有害物浓度达到IDLH (威胁生命和健康的环境)浓度的环境
我国目前没有制订IDLH浓度,GB/T 18664 规范性附录B 提供了美国国家职业安全卫生研 究 所 ( NIOSH ) 研 制 的 317 中 空 气污 染 物的 IDLH 浓度。 常见毒物的IDLH 浓度——见下页表。
部门认定的其他情形。
2019/6/25
16
五、突发中毒事件医学救援人员 个人防护与应对措施
目的 指导医疗卫生应急人员在应对和处置突发中毒事件中
正确地选用与使用、合理储备个体防护装备
2019/6/25
17
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主席令10届第69号 《突发中毒事件卫生应急预案》
《突发中毒事件应急医学人员防护导则》
2019/6/25
20
IDLH 环境 1 ——危害未知的环境
需要进入的作业区,存在可能威胁生命的危 险,但危害物性质或其浓度不可知,这就是危 害未知的环境。
例1,市政工人需进入某地井疏通污水管道, 怀疑 存在硫化氢气体,现场无强制通风设备,也未检测作 业点硫化氢浓度,所以浓度未知。 例2,槽罐车倾翻,化学液体泄漏,蒸发出刺激性气 体,运输人员不了解该化学品的名称和性质,应作为 危害未知的环境。
然气喷出:事件造成65000人撤离疏散、10000
人到医院就诊、2142人住院治疗、243人死亡。
2019/6/25
8
国务院安委办通报称,自2012年5月2日至 25日,全国发生了11起因盲目施救导致事 故扩大的事故。事发时只有14人涉险,最 终导致40人死亡、8人受伤。
例如5月14日,湖北省仙桃市张沟镇盛大 纸业有限公司1名工人在清理废纸浆池时中 毒窒息,另有3人在施救过程中相继中毒窒 息,造成4人死亡 。
2019/6/25
33
应急防护的基本原则
任何个体防护装备的防护性能都是有限的;
1、最大程度降低现场暴露水平(浓度和时间)—
—首先有效控制危害源,减小浓度;最大限度缩短
现场滞留时间;
2、必须采取有效个人防护——尽快隔离;
3、对最危险的环境提供最安全的防护——选择
更高一级的防护;
2019/6/25
34
(二) 个人防护用品的分类:
呼吸器官防护用品类
眼、面防护用品类
听觉器官防护用品类
皮肤保护用品类
2019/6/25
其他类(手足防护等)
35
1、呼吸防护用品的常见种类
• 举例:APF=10的防尘半面罩可将粉尘浓度 降低到1/10。
若作业场所粉尘浓度是卫生标准的5倍,
防尘半面罩就适合;若粉尘浓度超标10倍, 就不适合。
2019/6/25
25
2019/6/25
26
突发中毒事件中的危害因素
• 1 颗粒物 • 2 气体 • 3 液体 • 4 燃烧烟雾 • 5 缺氧
2019/6/25
省级及以上人民政府及其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
他情形。例如:2004年4月16日重庆市天原化工厂氯气泄漏,造成7人死
亡,15 万人疏散。
2019/6/25
14
(3)较大化学中毒事故(Ⅲ)级
一起突发中毒事件暴露人数1000-1999人。
一起突发中毒事件,中毒人数在100人及以 上且死亡1人;或死亡3-9人。
特别重大化学中毒事故(Ⅰ级) 重大化学中毒事故(Ⅱ级) 较大化学中毒事故(Ⅲ级) 一般化学中毒事故(Ⅳ级)。
2019/6/25
12
(1)特别重大化学中毒事故(Ⅰ级)
一起突发中毒事件,中毒人数在100人及以 上且死亡10人及以上;或死亡30人及以上。
全国2个及以上省(自治区、直辖市)发生 同类重大突发中毒事件(II级),并有证据 表明这些事件原因存在明确联系。
范围
• 用于各类突发中毒事件的卫生应急工作— —医疗卫生应急人员的个人防护。
2019/6/25
1
突发中毒事件 医学救援人员个人防护
与应对措施
2019/6/25
2
内容提要:
一、关于化学危害的认识 二、国内外重大化学危害事件 三、应急机制的建立和完善 四、事故分级 五、突发中毒事件医学救援人员个人防护
与应 对措施
2019/6/25
3
一、关于化学危害的认识
• 目前,全世界已登记的化学物质超过6万多 种,这些物质中相当一部分具有毒性,可 能造成化学危害。
授课内容:
一、突发中毒事件医学救援人员个人防护 与应对措施
二、中毒事件应急检测与样本留取
主讲人:潍坊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职业病科 副主任医师 陆翊平
主要社会兼职:
省卫生厅:山东省职业卫生评价专家库和放射卫生 专家库成员
省安监局:山东省职业安全健康专家库成员 省环保厅:核与辐射环境保护领域专家库成员 潍坊医学院聘任副教授 、优秀教师
2019/6/25
9
三、应急机制的建立和完善
• 国家建立完善了应急机制和工作体系 1、法制建设: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主席令10届第69号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国务院令第376号
2、应急救援预案 国家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 总体预案(1件) 专项预案(25件) 部门预案(80件)
国务院及其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他情形。
2019/6/25
13
(2)重大化学中毒事故(Ⅱ级)
一起突发中毒事件暴露人数2000人及以上。
一起突发中毒事件,中毒人数在100人及以上,且 死亡2-9人;或死亡10-29人。 全省2个及以上市 (地)级区域内发生同类较大突发中毒事件(III 级),并有证据表明这些事件原因存在明确联系。
参加现场急救的人员应根据中毒事故的级 别、分区等,穿着相应的安全的个体防护 装备, 到达现场施救或处理事故。
一般应急人员所暴露环境根据危害程度分 成两类:IDLH环境和非IDLH环境。
• IDLH(Immediately Dangerous to Life or Health)
环境 ——指立即威胁生命和健康的环境。 它包括3种情况:
全市(地)2个及以上县(市)、区发生同 类一般突发中毒事件(IV级),并有证据 表明这些事件原因存在明确联系。
市(地)级及以上人民政府及其卫生行政 部门认定的其他情形。
2019/6/25
15
(4)一般化学中毒事故(Ⅳ级)
暴露人数在50-999人 中毒人数在10人及以上且无人员死亡;或
死亡1-2人。 县(市)级及以上人民政府及其卫生行政
如1979 年温州化工厂氯气罐爆炸,致使700余名 工人、居民中毒,59 人死亡。
1991 年9 月江西上饶地区因违章运输一甲胺, 使2.4 吨的一甲胺喷出,造成432 人急性中毒、 39 人死亡、经济损失200 万元以上。
2003年岁末,位于重庆开县高桥镇的中石油
罗家十六矿井突然发生井喷,富含剧毒硫化氢的天
2019/6/25
21
IDLH 环境 2—— 缺氧环境(包括是否缺氧未知)
正常空气的成分包括78%的氮气、21%的氧 气和少量惰性气体。 我国规定(GB8958),空气中氧气浓度低于 18%的环境为缺氧环境。 造成缺氧的原因很多,除了因海拔升高这种 自然因素外,缺氧通常存在于封闭狭小的空间 中,常伴有消耗氧的反应:如生锈、燃烧(如 焊接);或有其它气体大量泄漏,置换氧,这 些都有可能引发缺氧。
• 突发、灾害性的化学危害事故在全球发生 的各类灾害中占有相当的比重,给人类的 生命安全和自然环境带来了威胁。
•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把职业中 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定为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2019/6/25
4
突发性化学事故的特点
它不同于一般的化学危害,没有固定的排放方式和排放 途径,都是突然发生、来势凶猛,在瞬时或短时间内有 大量的化学危害物排放,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和破坏, 给人民的生命和国家财产造成重大损失。 • 这就要求有关部门需要做好突发性化学危害事故的预防, 并提高对突发性化学危害事故处理处置的应变能力。因 此,加强突发性化学危害事故的应急监测,研究其处理 处置技术,是环境监测和公共卫生监测领域中一项非常 重要的工作。
27
1 危害物主要表现形式—颗粒物
• 颗粒物——是悬浮在空气中的微小粒状物质, 包括粉尘、烟、雾和微生物。
• 粉尘、烟和雾统称颗粒物,或叫气溶胶。 • 粉尘和烟都是固体颗粒, 粉尘一般产生于固体
物料受力破碎过程中,烟却是物质燃烧气化后, 在空气中冷凝所形成; • 雾为呈液态的颗粒物,多在液体喷洒或冷凝过 程中形成;
• 蒸气是在常温常压下呈液体或固体的物质经蒸发 或升液体华产生,蒸如发各种有机溶固剂体蒸气、汞升蒸华气等。
• (3)许多生物样本呈液态,传染病患者的部分分 泌物具有传染性。
2019/6/25
29
3 危害物主要表现形式—气体
• 气体——是指无形状无体积的可变形可流 动的流体。
• 常见的有害气体如一氧化碳、氯气、氨气、 硫化氢和光气等。
• 有些气体具有特殊气味或刺激, 能够很快的 感知到, 部分有毒气体可对皮肤和眼睛产生 刺激作用, 有些还可通过皮肤吸收。
2019/6/25
30
4 危害物主要表现形式— 缺氧
缺氧环境: 空气中氧气体积百分比浓度 低于18%为缺氧环境, 缺氧环境能对健 康造成危害。
2019/6/25
31
5 危害物主要表现形式—燃烧烟雾
——是指为了保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现场工作人员免受 化学(chemical)、生物(Biological)与放射性(radioactive &
nuclear)污染危害而设计的装备,包括防护服、防护眼面护具、
防护手套和呼吸用品等,以预防现场环境中有害物质对人体健
康的危害。
2019/6/25
19
应急个体防护
2019/6/25
28
2 危害物主要表现形式—液体物质
• 有害液体种类很多, 大体可分为二类:有机和无机。
• (1)有机:如一些有机溶剂不仅挥发出有毒蒸气, 多可经皮肤吸收, 并刺激或腐蚀皮肤;有些液体还 具有可燃性等。
• (2)无机:如酸或碱液对皮肤有腐蚀性, 并能挥 发出有刺激性气体、蒸气或雾。
• 各省市县也建立了相应的应急预案
2019/6/25
10
3、化学中毒事故装备 • 应急检测设备的配置 • 解毒药物储备 4、技术支持 • 毒物及中毒数据库建设 • 中毒现场救援工作平台建设 • 开展中毒应急处理控制的技术研究工作
2019/6/25
11
四、化学中毒事故分级
根据突发化学中毒事故的性质、严重程度、可控性及造成 人员伤亡和危害程度,由重到轻分为四个等级:
• 包括:医疗急救中心(站)、综合医院、 专科医院、化学中毒专业医疗救治机构、疾 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卫生监督机构。
2019/6/25
18
(一) 个人防护基础理论
个体防护——是根据暴露的有害因素,采用不同方法,
保护自身机体免受外来伤害的过程。
主要方式是穿戴个体防护装备。
个体防护装备(Personal Protective Equipment PPE)
• 包括普通火灾和各种化学火灾, 现场除高温、 燃烧、塌方等安全危险因素外, 燃烧会产生 各种颗粒物和成分复杂的有毒有害气体。
2019/6/25
32
有害因子作用于人体的途径
• 有毒化学物质致 人中毒的途径分 为呼吸道吸入、 经口食入和经皮 肤黏膜吸收三种 途径。
• 接触方式不同危 害水平也不一样。
2019/6/25
23
常见毒物的IDLH 浓度(NIOSH)
毒物 光气 氰化氢 甲醛 硫化氢 氨气
IDLH ppm 2 50 30
300 500
IDLH mg/m3 8 56 37
430 360
CO
2019/6/25
苯
1500 3000
1700
9800
24
指定防护因数(APF )
• 定义:一种或一类功能适宜的呼吸防护用 品,在适合使用者佩戴且正确使用的前提 下,预期能将空气污染物浓度减低的倍数。
2019/6/25
5
突发化学事故的原因
1、人为因素 管理混乱、操作不当、设备故障等。 2、自然因素 雷击、地震、风灾等引起。 3、意外因素 有毒化学物质在生产、储存、使用和运
输过不慎泄漏造成危害。 4、战争因素 5、人为投毒
2019/6/25
6
二、国内外重大化学危害事件
2019/6/25
7
我国急性中毒事件
2019/6/25
22
IDLH 环境 3 —— 有害物浓度达到IDLH (威胁生命和健康的环境)浓度的环境
我国目前没有制订IDLH浓度,GB/T 18664 规范性附录B 提供了美国国家职业安全卫生研 究 所 ( NIOSH ) 研 制 的 317 中 空 气污 染 物的 IDLH 浓度。 常见毒物的IDLH 浓度——见下页表。
部门认定的其他情形。
2019/6/25
16
五、突发中毒事件医学救援人员 个人防护与应对措施
目的 指导医疗卫生应急人员在应对和处置突发中毒事件中
正确地选用与使用、合理储备个体防护装备
2019/6/25
17
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主席令10届第69号 《突发中毒事件卫生应急预案》
《突发中毒事件应急医学人员防护导则》
2019/6/25
20
IDLH 环境 1 ——危害未知的环境
需要进入的作业区,存在可能威胁生命的危 险,但危害物性质或其浓度不可知,这就是危 害未知的环境。
例1,市政工人需进入某地井疏通污水管道, 怀疑 存在硫化氢气体,现场无强制通风设备,也未检测作 业点硫化氢浓度,所以浓度未知。 例2,槽罐车倾翻,化学液体泄漏,蒸发出刺激性气 体,运输人员不了解该化学品的名称和性质,应作为 危害未知的环境。
然气喷出:事件造成65000人撤离疏散、10000
人到医院就诊、2142人住院治疗、243人死亡。
2019/6/25
8
国务院安委办通报称,自2012年5月2日至 25日,全国发生了11起因盲目施救导致事 故扩大的事故。事发时只有14人涉险,最 终导致40人死亡、8人受伤。
例如5月14日,湖北省仙桃市张沟镇盛大 纸业有限公司1名工人在清理废纸浆池时中 毒窒息,另有3人在施救过程中相继中毒窒 息,造成4人死亡 。
2019/6/25
33
应急防护的基本原则
任何个体防护装备的防护性能都是有限的;
1、最大程度降低现场暴露水平(浓度和时间)—
—首先有效控制危害源,减小浓度;最大限度缩短
现场滞留时间;
2、必须采取有效个人防护——尽快隔离;
3、对最危险的环境提供最安全的防护——选择
更高一级的防护;
2019/6/25
34
(二) 个人防护用品的分类:
呼吸器官防护用品类
眼、面防护用品类
听觉器官防护用品类
皮肤保护用品类
2019/6/25
其他类(手足防护等)
35
1、呼吸防护用品的常见种类
• 举例:APF=10的防尘半面罩可将粉尘浓度 降低到1/10。
若作业场所粉尘浓度是卫生标准的5倍,
防尘半面罩就适合;若粉尘浓度超标10倍, 就不适合。
2019/6/25
25
2019/6/25
26
突发中毒事件中的危害因素
• 1 颗粒物 • 2 气体 • 3 液体 • 4 燃烧烟雾 • 5 缺氧
2019/6/25
省级及以上人民政府及其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
他情形。例如:2004年4月16日重庆市天原化工厂氯气泄漏,造成7人死
亡,15 万人疏散。
2019/6/25
14
(3)较大化学中毒事故(Ⅲ)级
一起突发中毒事件暴露人数1000-1999人。
一起突发中毒事件,中毒人数在100人及以 上且死亡1人;或死亡3-9人。
特别重大化学中毒事故(Ⅰ级) 重大化学中毒事故(Ⅱ级) 较大化学中毒事故(Ⅲ级) 一般化学中毒事故(Ⅳ级)。
2019/6/25
12
(1)特别重大化学中毒事故(Ⅰ级)
一起突发中毒事件,中毒人数在100人及以 上且死亡10人及以上;或死亡30人及以上。
全国2个及以上省(自治区、直辖市)发生 同类重大突发中毒事件(II级),并有证据 表明这些事件原因存在明确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