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试运转模式(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朝阳煤矿联合试运转报告
一、矿井建设项目基本情况
(一)矿井概况
1、交通及地理位置
朝阳煤矿位于贵州省兴义市南西部,属兴义市雄武乡管辖,矿区距兴义市城区(直距)约28km,兴义市—雄武—凹子冲煤矿公路从矿区穿过,交通方便(详见交通位置图1-1)。
根据兴义市朝阳煤矿临时采矿许可证拐点坐标,其地理坐标:东经104°44′01″~104°45′36″,北纬24°56′59″~24°58′23″。
矿区范围由6个拐点圈定,矿界东西长约2.503km,南北宽约1.362km,矿区面积3.4087km2。
交通:矿区有兴义--雄武--凹子冲煤矿公路从井田北西缘附近通过,距兴义市28km,交通较为方便。
(见交通位置图)
2、矿区范围
矿区位于兴义煤田内,构造单元属扬子地台(I)黔北隆起(I
)六盘水断
1
)南缘,安旋扭构造变形区,黔西南涡轮构造带上的雄武背斜。
北以煤
陷(I
1B
层露头为界+1400m为界,南以+1400m为界,东西以设计为界。
开采深度由+2000m
标高至+1400m标高。
井田走向长2.503Km,倾斜宽度约1.362Km,矿区面积
3.4087Km2。
根据朝阳煤矿采矿许可证(证号:5200002011051120113425)矿区
范围的批复,朝阳煤矿井田范围由六个拐点构成,其拐点坐标(西安坐标系)为:表矿界拐点坐标表
拐点北京坐标西安坐标
X Y X Y
1 2763158 35475013 2761640.8 35475681.01
2 2761700 35475770 2760532.44 35473080.6
3 2760590 35473170 2761670.8 35473011.2
4 2761730 35473100 2765175.06 35473660.44
5 2762234 35473749 2765642.4
6 35474483.44
6 2762732 35474573 2763068.8 35474624.01 矿区面积: 3.4087km,开采深度:2000m—1400m标高
3.地质构造
(1)、区域构造
勘查区位于扬子陆块之四级大地构造单元—普安旋扭构造变形区之南西缘,以发育北东向的褶皱、断裂为特征,变形构造有雄武北斜,是燕山期构造运动的
产物。
雄武背斜:是区内主要褶皱构造,其核部地层由上石炭统之灰岩、生物碎屑
灰岩组成。
核部为雄武断裂带沿走向切割破坏。
北西翼地层产状300-350度<
5-35度;南东翼地层产状110-150度<15-55度。
(2)、矿区构造
朝阳煤矿位于雄武背斜南东翼北段见图。
矿区范围内为一单斜构造,地层走向北东,倾向南东,倾角为14°左右,矿区外北西侧有断层F1、F2,因位置距离开采煤层较远,加之F1、F2断层倾角陡,所以F1、F2断层未对井田造成影响。
F1正断层:走向北东35~70°,倾向南东,倾角为70°,落差5~20m,长度约2km。
F2正断层:走向北东35~66°,倾向南东,倾角为65°,落差不详,长度约2.5km。
总的来说矿区构造复杂程度属简单类型。
5、地层
(1)、区域地层
区域内出露的地层有第四系(Q)、三叠系永宁镇组(T1yn)、飞仙关组(T1f),二叠系上统长兴组(P3c)、龙潭组(P3L)、中统茅口组(P2m)、栖霞组(P2q)、
洒志组(P1s),石炭系马平组(C1m)、达拉组(C2d)、滑石板组(C2hs)。
各时代地层、岩性特征见下表:
表朝阳煤矿区域地层表
系统组代号厚度岩性描述
第四系Q 0-20 坡积、残积、冲积物表土层,岩性以粘土、
亚粘土。
三叠系下统
T1yn 500
为灰、浅灰色薄层及中厚层白云岩、角砾状
白云岩、泥岩及灰岩。
飞仙关组T1f 350
灰色、灰绿色薄—中厚层泥岩、细砂岩、粉
砂岩为主,夹中厚层泥晶灰岩、泥灰岩。
未至顶,
与下覆长兴组地层成整合接触。
二叠系上统
长兴组P3c 25 灰、深灰色中厚层状灰岩。
龙潭组P3L 530
灰绿、黄绿色条带状粉砂岩、泥岩、石英砂
岩、炭质页岩及煤层等。
与下覆地层呈平行不整
合接触。
中统
茅口组P2m 200
灰、浅灰色厚层状灰岩,时夹燧石条带或结
核。
栖霞组P2q 130
灰、深灰色中厚层含燧石生物碎屑灰岩,底
部为灰黑色中夹薄层含泥质灰岩。
洒志组P1s 200
下部灰黄色粉砂质泥岩及生物碎屑灰岩;上
部浅灰、灰、深灰及灰黑色生物碎屑灰岩。
与下
覆地层呈平行不整合接触。
石炭系
马平组C2m 300
下部为灰、浅灰及灰白色厚层灰岩;中部为
浅灰、灰白色厚层块状灰岩常夹有葛万藻构成的
豆状灰岩;上部为浅灰、灰白色厚层状灰岩,局
部地段含燧石团块或条带。
达拉组C2d 150
下部为浅灰、灰白色中厚层至厚层块状灰
岩、白云岩及白云质灰岩,局部含燧石结核或条
带。
滑石板组C2hs 200
灰、浅灰至灰白色中厚至厚层块状灰岩,常
夹白云岩或含白云质团块,局部含燧石结核或薄
层硅质岩。
(2)、矿区地层
朝阳煤矿矿区出露地层为第四系(Q)、下三叠统永宁镇组(T1yn)、飞仙关组(T1f)、上二叠统长兴组(P3c)、龙潭组(P3L)、中二叠统大厂层(P2d)及茅口组(P2m),现从新到老分别述如下:
1、第四系(Q)
主要为坡积、残积、冲积物表土层,岩性以粘土、亚粘土为主。
厚度0-20m。
2、永宁镇组(T1yn)
岩性为灰、浅灰色薄层及中厚层白云岩、泥岩及灰岩。
矿区内出露不全,厚度不详,与下覆地层成整合接触。
3、飞仙关组(T1f)
第三段(俗称紫色层):均厚200m。
暗紫色粉砂岩,上部夹薄层紫灰色泥灰岩。
产瓣鳃类克氏蛤等动物化石。
该段在矿区内未出露全。
第二段(俗称灰岩层):均厚40m。
浅灰色,中厚层状,夹薄层泥灰岩,局部具鲕粒结构,缝合线构造,底部为薄层泥灰岩。
产头足类、瓣鳃类等动物化石第一段(俗称绿色层):均厚120m。
上部为黄灰色泥质粉砂岩,产瓣鳃类动物化石;下部为灰绿色粉砂岩,产腕足类、瓣鳃类动物化石。
4、长兴组(P3c)
岩性灰、深灰色、黄灰色薄-中厚层状粉砂岩、泥质粉砂岩。
厚度约30m。
5、龙潭组(P3L)
本组是矿区的含煤地层,岩性为灰绿、黄绿色薄至中厚层条带状粉砂岩、泥岩夹薄层石英砂岩。
含煤5-7层,可采煤层3层,即M1、M2、M3煤层。
厚度约260m。
6、大厂层(P2d)
岩性为紫红、黄褐色中厚至厚层状角砾状蚀变硅质灰岩,夹粘土岩。
厚度
变化极大,厚度20-60m。
与上覆地层呈平行不整合接触。
7、茅口组(P2m)
本组岩性为灰、浅灰色厚层状灰岩。
未出露完全,厚度不详。
与上覆地层呈平行不整合接触。
4、煤层赋存情况
二叠系上统龙潭组是矿区的含煤地层,岩性为黄褐色、黄绿色、灰绿色的粉砂质泥岩、石英细砂岩、粉砂岩、泥岩、泥质粉砂岩及煤组成。
厚度约260m。
该组中含煤层20余层,本区可采煤层3层,即为M3、M2、M1煤层。
M3煤层上距龙潭组顶界约80m,下距M2煤层约15m。
无夹矸,层位及厚度较稳定。
倾角10~18°,平均14°。
厚度1.10-1.8m,纯煤平均厚1.50m。
M2煤层下距M1煤层约43m。
无夹矸,层位及厚度稳定。
倾角10~18°,平均14°。
厚度0.8-0.92m,纯煤平均厚0.84m。
M1煤层下距大厂层顶界约150m。
无夹矸,层位及厚度稳定。
倾角10~18°,平均14°。
厚度0.9-1.4m,纯煤平均厚1.12m。
各煤层特征见表
煤层编号煤层
厚度
(m)
煤层平
均厚度
(m)
煤层
倾角
(°)
煤层平
均间距
(m)
煤层
结构
煤层
稳定性
顶底板岩性
顶板底板
M3 1.1-1.8 1.50 14
15
单一较稳定粉砂泥岩泥岩 M2 0.8-0.92 0.84 14 单一较稳定砂质泥岩泥岩
43
M1 0.9-1.4 1.12 14 单一较稳定粉砂岩泥质粉砂岩(二)矿井建设项目基本情况
朝阳煤矿建设项目(设计规模30万吨/年)是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立项(黔
府函[2006]201号),是国家西部大开发电厂燃煤供应的配套矿井。
该项目由贵
州省华源矿山设计有限公司2008年10月设计,经贵州省原煤炭管理局于2008
年12月以黔煤规字[2008]1356号文件对《兴义市朝阳煤矿(整合)开采方案设
计》进行批复,经贵州省煤矿安全监察局盘江监察分局于2008年12月以黔煤安监盘字[2008]260号文件对《兴义市朝阳煤矿(整合)安全专篇》进行批复。
黔西南州煤炭局于2010年5月以州煤字[2010]40号文对兴义市朝阳煤矿30万吨/年整合工程开工进行了批复。
因在技改过程中对设计进行了一些调整,加之国家对质量标准化、采掘机械化和六大系统的建设有新的规定,原矿井开采方案设计和安全设施设计需要重新修改才能满足矿井现状和新的规定和要求。
因此2013年3月我们又委托贵州省兴源矿山科技有限公司对矿井原开采方案设计和安全设施设计进行了修改。
贵州省能源局和贵州省煤矿安全监察局于2013年12月分别对兴义市朝阳煤矿变更开采方案和安全专篇进行了批复。
(三)矿井设计简介
兴义市朝阳煤矿设计生产能力为30万吨/年,矿井服务年限12.6年,矿井工程建设计划工期29个月,概算总投资1.97亿元,截止目前,项目实际总投资达1.65亿。
矿井采用平硐开拓,划分为二个水平,五个采区,上下山开采。
开采水平标高+1765m至+1650m,主平硐、副平硐及泄水平硐均布置在19#煤层底板岩石中,风井布置在18#层顶板岩石中。
各开采煤层属缓倾斜煤层,采用走向长壁后退式采煤法,全部垮落法管理顶板。
矿井现阶段开采2采区。
首采工作面为2011为炮采,自第二阶段为高档普采。
采掘比例为1:2。
采面接替关系为2011工作面→2012工作面。
(四)矿井开采技术条件
本矿井为煤与瓦斯突出矿井,煤尘不具有爆炸性,煤层自燃性为三级,不易自燃;地温正常,不存在冲出地压。
井田构造复杂程度为简单;矿区水文地质条件为中等类型。
1、瓦斯
矿井2012瓦斯等级级鉴定,朝阳煤矿绝对瓦斯涌出量10.82m3/min。
2、煤的自燃发火期
根据贵州省煤田地质局实验室检测报告,朝阳煤矿17#、18#、19#煤层均为不易自燃煤层。
3、煤尘爆炸性
根据贵州省煤田地质局实验室检测报告,朝阳煤矿17#、18#、19#煤层不具有爆炸性。
4、煤层突出危险性鉴定
根据中国矿业大学矿山安全实验室鉴定结果:朝阳煤矿M1煤层在+1650标高以上不具有突出危险性;M2煤层在+1710标高以上不具有突出危险性。
5、地温
区内未发现地温异常区,地温属正常。
6、水文地质特征
(1)、地下水类型
区内地下水类型为岩溶裂隙水、基岩裂隙水、孔隙水。
大厂层、茅口组岩溶裂隙水成条带状分布于矿区北西部;永宁镇组岩溶裂隙水为主分布于矿区南东部;龙潭组、飞仙关组基岩裂隙水成条带状分布于矿区中部;长兴组岩溶裂隙水成条带状分布于矿区中部;第四系孔隙水分布于区内缓坡及沟谷地带。
(2)、含水岩组及其含水特征
矿区地层按岩性来分,自上而下有含水岩组及隔水岩组:
A、第四系(Q):主要为坡积、残积、冲积物表土层,岩性以粘土、亚粘土为主,含孔隙水。
该带透水性好,地下水易于排泄,动态变化大,大部分是季节性泉水,富水性弱。
B、下三叠统永宁镇组(T1yn):岩性为白云岩、泥岩及灰岩,含岩溶裂隙水,为含水层。
富水性中等。
C、下三叠统飞仙关组(T1f):岩性泥岩、细砂岩、粉砂岩为主,含基岩裂隙水,为相对隔水层。
富水性弱。
D、上二叠统长兴组(P3c):岩性为灰岩,含岩溶裂隙水,为强含水层。
富水性强。
E、上二叠统龙潭组(P3L):岩性为粉砂质泥岩、石英细砂岩、粉砂岩、泥岩,含基岩裂隙水,为相对隔水层。
富水性弱。
F、大厂层(P2d):岩性为角砾状蚀变硅质灰岩,夹粘土岩,含岩溶裂隙水,富水性中等。
G、茅口组(P2m):岩性为灰、浅灰色厚层状灰岩,含岩溶裂隙水,富水性强。
4、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
地下水主要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由于矿区内岩层节理裂隙发育,大气降水通过基岩裂隙补给地下水,然后经短途径流后,通过井泉向低处泄流的方式排出。
(3)、矿井充水因素分析
矿井充水类型为裂隙充水矿床,其充水因素既决定于水文地质条件,又决定于开拓方式。
充水强度受充水水源和通道的影响。
(a)、大气降水对矿井充水的影响
矿井内龙潭组裸露,风氧化带沿倾向深度普遍达50米左右,地形又不平坦,补给面积大,植被发育较差。
尽管岩层富水性弱,由于大气降水的直接补给,可沿节理、裂隙等渗入矿井。
矿井见煤标高1924m,M1煤层与地表的垂高约5-120m,植被不发育,地下水迳流多沿裂隙渗入地下。
当矿井煤层开采后,易对顶部岩层造成破坏,产生“破裂带”、导水裂隙带,增大地表水对矿井的渗入。
(b)、地表水体对矿井充水的影响
主平硐标高1765.21米,位于冲沟处,因此当洪水来临时可能对矿井及工业广场有较大的影响。
矿井内充水,主要是以大气降水为主要补给源,季节性冲沟有沿裂隙溃入井下的可能。
(c)、老窑积水对矿井充水的影响
矿井自建井以来,炸封的生产井及老窑积水是矿井的主要水害。
本次调查矿区老窑6个。
老窑多沿主采煤层露头开采,开采深度0~200米,沿倾向或走向开挖。
主平硐井附近的老窑分布密集,标高较低,沿走向方向开挖,开采方式多为巷柱式。
开采煤层时,老窑长期废弃且积水。
当矿井巷道或采空区与之连通时即溃入矿井,造成突水灾害。
(d)、含水岩层对矿井充水的影响
当井筒和坑道揭露含水层时,便成为矿井充水水源。
龙潭煤组的粉砂岩、细砂岩为直接充水含水段。
含煤地层下伏大厂层、茅口灰岩岩溶水为直接充水含水层,煤层离大厂层约205米,因此发生底板突水的可能性较小,对矿井的充水影响较小。
(4).矿井水文地质类型
矿区内地下水类型为岩溶裂隙水、基岩裂隙水、孔隙水。
大厂层、茅口组岩溶裂隙水成条带状分布于矿区北西部;永宁镇组岩溶裂隙水为主分布于矿区南东部;龙潭组、飞仙关组基岩裂隙水成条带状分布于矿区中部;长兴组岩溶裂隙水成条带状分布于矿区中部;第四系孔隙水分布于区内缓坡及沟谷地带。
综上所述,本区水文地质类型属裂隙充水矿床,水文地质条件属中等类型。
矿井在建设生产中注意收集有关水文地质资料,对矿井的充水因素,补给条件、涌水量进行分析和测定,以便为矿井的生产提供指导,达到安全生产的目的。
(5).矿井涌水量
矿井采用比拟法进行预测,正常涌水量为14m3/h,最大涌水量为40m3/h。
综上所述,在矿井生产过程中,应加强水文地质工作,坚持“预测预报、有掘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采”的原则,严防水害发生。
二、矿井联合试运转领导机构
通过30多个月时间的建设,朝阳煤矿各主要生产系统和安全设施已按设计建设完成,贵州兴义朝阳煤矿于2012年7月10日向黔西南州能源局呈报《兴义市朝阳煤矿(技改)30万吨/年联合试运转方案》。
2013年7月26日州能源局以州能源(2013)第59号文,同意该矿按《兴义市朝阳煤矿联合试运转方案》(30万吨/年)进行联合试运转,联合试运转时间从2013年7月26日开始,最少不低于1个月,最长不得超过半年。
根据黔西南州能源局州能源(2013)第59号文批复,朝阳煤矿成立了联合试运转领导机构,对联合试运转期间的整体工作进行总体的协调与指挥,以确保联合试运转的各项工作顺利进行。
(一)联合试运转领导小组成员
组长:戴玉泉(矿长)
副组长:尚永辉(常务副矿长)
冯齐发(总工程师)
杨庭元(安全副矿长)
刘关发(机电副矿长)
汪开定(生产副矿长)
杜祖军(行政办主任)
成员:胡作文、刘关军、曹春生、唐清、李庭东、李帮胜、张杰、罗杰春、陈开权、尚超、尚春喜、郑中俊
汪家顶、杜劲松、仲伟化、何本军、杨健、陈俊
(二)联合试运转领导小组成员工作职责
1、戴玉泉:对联合试运转的各项工作全面负责。
2、冯齐发:对联合试运转采、掘、机、运、通技术管理等工作
负责。
同时分管“一通三防”的管理工作。
3、尚永辉:对联合试运转期间的试生产工作负责。
4、刘关发:对联合试运转期间的机电、运输与设备安装管理工
作负责。
5、杨庭元:对联合试运转的安全工作负责。
6、汪开定:对质量标准化建设、瓦斯综合治理工作负责。
7、杜祖军:对联合试运转的后勤工作负责。
8、陈俊:对联合试运转资料负责。
联合试运转领导小组成员对各自的分管专业工作负责。
(三)联合试运转领导小组工作内容
1、每天必须至少有1名矿领导值班,其他成员必须深入现场跟班,准确掌握联合试运转各项工作的施工进度。
2、按照竣工验收必须完成的工程统筹考虑,倒排工期,对每个施工环节制定目标,责任到人,抓紧工程进度,盯住关键工程,确保按期实现矿井联合试运转后通过竣工验收。
3、联合试运转领导小组定期开好工程平衡会,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各部门把联合试运转当作目前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千方百计
支持。
同时,建立各种工程例会制度,每周召开一次工程建设协调会,一周一总结。
联合试运转领导小组根据各个施工单位的施工特点,制定公平合理的奖罚制度,提高施工单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对没有完成工程进度的,如没有特殊原因,必须对其进行处罚。
4、矿在建工程各施工单位以联合试运转为契机,积极合理组织生产,在确保安全、质量的前提下,全面完成联合试运转的各项施工任务。
5、联合试运转领导小组负责组织采、掘、机、运、通、后勤等部门按照基建矿井验收标准对竣工工程进行验收,同时完善所有竣工资料,迎接竣工验收。
6、联合试运转领导小组要坚持实事求是、厉行节约的原则,严格工程计划和预算,把投资控制在概算之内。
7、联合试运转领导小组必须把安全生产作为首要工作来抓,切实加强职工的安全培训工作。
从努力提高广大职工的综合素质抓起,通过救灾演习、安全教育培训、安全知识竞赛、安全技术岗位练兵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培养职工安全工作的自主管理意识,不断提高职工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
三、矿井联合试运转起始及终止时间
根据黔西南州能源局州能源(2013)第59号批复,朝阳煤矿于2013年7月26日开始进行联合试运转。
联合试运转终止时间以满足生产与安全测试要求,最少不低于一个月,最长不得超过半年的规定,结合现朝阳煤矿实际情况,决定朝阳煤矿联合运转终止时间不得超过2014年元月26日。
四、矿井分系统安全设施设计要求及实际建设情况
第一节、矿井开拓方式、首采工作面布置及采掘系统
设计情况:
矿井采用平硐开拓。
上下山开采,二个水平,五个采区,开采水平标高分
别为+1765m 和+1650m 。
主平硐安装皮带机运输煤炭,主要担负矿井煤炭运输、
行人、矸石及设备材料的进出和管线敷设,并兼作矿井进风巷和安全出口;进风
行人井作矿井进风巷、安全出口和敷设管线通道;回风斜井作专用回风道.
矿井工业场地在主平硐和进风行人井井口之间。
通风方式:矿井为分区式,首采区为分列式通风。
通风方法抽出式。
井筒特征及服务范围见表:井筒特征表
矿井设计首采区为二采区,三条下山:运输下山、轨道下山、回风下山。
运
输下山采用皮带运输;轨道下山采用轨道运输。
矿井首采面为2011 采面,采用单体液压支柱进行支护,工作面的煤炭通过
刮板机运至皮带机至运输下山。
建设情况:
一、开拓及首采区建设
本矿自2009年6月开始施工建设至今,全部按照开采方案设计和安全专篇的井 筒
名 称 井口坐标 井口标高 (m) 方位角 倾 角 井筒长度 (m) 断 面(m 2) x
y 净 掘 主平硐 2762742.83 35474567.16 +1765.21 307
3‰ 367 11.36 12.5 进风行人井 2762902.456 35474690.914 +1795.72 324
3‰ 293 4.5 5.83 回风斜井 2762593.258 35474597.266 +1851.81 326
20 115 8.6 10.4 排水平硐 2762890.482 35474234.024
1642.84 321 3‰ 706 5.2 5.82
要求进行施工。
已完成主平硐、副平硐、泄水平硐、回风斜井等开拓系统掘进工程和安装工程,井筒断面与设计断面相符。
(1) 主平硐(利用)
主平硐坐标x=2762742.83;y=35474567.16;z=+1765.21m,布置在岩层中,方位角为307°,坡度为3‰°,全长367m;采用半圆拱形,表土段砌碹支护,基岩段锚喷支护,掘进断面积12.5m2,净断面积11.36m2。
(2) 进风行人井(利用)
进风行人井坐标x=2762902.456;y=35474690.914;z=+1795.72m,布置在M1煤层中,方位角为324°,坡度为3‰(井筒倾角变化大),井筒M1煤层落底于+1711.28 m,全长293m;采用梯形,表土段砌碹支护,沿煤层采用工字钢棚支护,掘进断面积5.83m2,净断面积4.5m2。
(3) 回风斜井(利用)
回风斜井坐标x=2762593.258;y=35474597.266;z=+1851.81m,布置在M2煤层,方位角为326°,倾角为20°,全长115m。
(4) 排水平硐(利用)
排水平硐坐标x=2762890.482;y=35474234.024;z=+1642.84m,布置在M1煤层底板,方位角为321°,坡度为3‰°,井筒布置在M1煤层底板岩层中落底于+1650.5 m,全长706m。
采用半圆拱,表土段砌碹支护,基岩段锚喷支护,掘进断面积5.82m2,净断面积5.2m2。
主平硐安装皮带运输煤炭,并担负矸石、设备、材料运输兼作矿井进风巷、敷设管线;进风行人井担负矿井人员进出、兼作矿井进风巷和敷设管线和安全出口;回风斜井作专用回风道;排水平硐作专用排水巷,各水平涌水自流至泄水平硐,排出井口。
(5)井底车场: 在副斜井井底+1650.5m标高布置甩道车场,长度为45m,双
道起坡,采用半圆拱形、锚喷支护,掘进断面积11.8m2,净断面积10.9m2。
(6)消防材料库:在一采区轨道下山井底落平处布置联络巷与一采区回风下山联通,形成回风系统,消防材料库长度为25m,采用半圆拱形、锚喷支护,掘进断面积6.8m2,净断面积6.2m2。
(7)永久避难硐室:根据矿井实际情况,设计在井底车场和1650石门之间设置永久避难硐室,服务于全矿井,长53m,采用半圆拱断面、锚喷支护。
掘进断面积5.8m2,净断面积5.72m2。
(8)临时避难硐室:根据矿井实际情况,在两掘进头风门以里附近及11101采面回风巷设置临时避难硐室,长5m,采用梯形断面、喷浆支护;掘进断面积
8.6m2,净断面积6.1m2.
(9)二采区运输下山:金属工字钢支护,毛断面9.1m2,净断面7.6m2,沿M1煤层布置,全长470m,梯形断面。
(10)二采区轨道下山:锚喷支护,毛断面6.8m2, 净断面6.2m2,全岩,距M1煤层顶板15m,坡度-14度,全长480m,半园拱型断面。
(11)二采区回风下山:风井井筒揭穿M2煤层后沿煤层倾向落底于+1765.0 m 水平,然后加大坡度至M2煤层底板距M2煤层底板15m以14度坡度向下施工,全长619m。
采用梯形,表土段砌碹支护,沿煤层工字钢棚支护,掘进断面积12.86m2,净断面积10.3m2。
二、工作面建设情况
2011首采工作面布置于首采区西翼,区段标高+1735—+1710水平,走向长为540m,平均倾斜长94m,平均煤厚1.12m.。
采用炮采,采掘比为1:2。
采煤方法为走向长壁后退式。
支护方式为单体液压支柱配绞接顶梁。
首采工作面回风顺槽、运输顺槽的支护方式为工字钢,断面为6.1m2,,工作面风量配备12.67m3/s。
2011运输顺槽内安装DSJ650/45型皮带运输机,工作面煤炭经SGWD420/40刮板机
→2011运输巷皮带运输机→二采区运输下山皮带运输机→主平硐皮带→地面煤仓。
采面接替关系:2011首采工作面(炮采)→2012工作面(炮采)→2013工作面(炮采)
第二节:矿进通风系统设计及建设情况
设计情况:
1、通风方式及通风系统
矿井的通风系统包括:通风方式、主要通风机的工作方法,通风网络及通风设施。
通风方式:
中央分列式通风。
通风方法:
矿井主要通风机通风方法采用抽出式,矿井安装轴流式对旋通风机负压通风。
回采工作面采用U型通风方式,利用全风压负压通风。
掘进工作面采用局部通风机接风筒压入式通风。
设计掘进FD-No6/44 2×22kW 局部通风机,其吸入风量取450~350m3/ min主要通风线路:
新鲜风流经主平硐→采区运输下山→工作面运输顺槽→工作面→工作面回风顺槽→采区回风上山→风井→引风道→地面。
2、矿井风量计算
本矿按开采方案设计和安全专篇计算,总配风为2400m3/min(40m3/min)。
设计选用FBCDZ-6-No15B型防爆轴流式风机两台,电机功率2×45KW,风量23~58m3/min。
3、通风设施
(1)为保证采、掘工作面的风量,并使风流按规定流动,在风流流动的路
线中设置有风门等通风构筑物。
为防止爆炸性气体冲击主要通风机,在回风斜井井口设置防爆门,引风道与回风斜井之间的夹角为30-45°,防爆门至井筒内引风道开口位置长10-15m,矿井主要通风机采用轴流式通风机,设置正反向启动装置,在井下井底进风大巷及主要井筒发生火灾时,经矿总工程师同意,可起用反风装置,使全矿井反风。
(2)防止漏风措施
风门等通风构筑物的设置应坚固、稳定,并设置专人加强通风管理,及时进行检查和维修。
(3)降低风阻措施
(a)砌碹、锚喷巷道表面应尽量光滑平整,以降低通风阻力。
(b)在容易产生局部阻力的地方,应尽量降低局部阻力系数。
巷道连接处应做成斜线或圆弧形,巷道拐弯处应尽量避免直角转弯或小于90°转弯,转弯处内、外侧施工成斜线或圆弧形,必要时设置导风板。
(c)在日常通风管理工作中,应避免在主要巷道中停放矿车、堆放杂物,巷道应随时修复,保证其完整性并保持足够的有效通风断面,以利于风流畅通。
通风设施见通风系统图
建设情况
通风方式为分列式通风,通风方法采用抽出式。
为满足矿井发展需要,矿井在设备选型上作了改进:
(1)整个通风系统基本按设计施工并形成采、掘独立的负压通风系统;回采工作面和掘进工作面均有独立的分区通风系统。
(2)主平硐、进风行人井、泄水平硐为进风井,风井为出风井,现已全部投入使用,断面和风量、风速达到设计要求。
矿井总进风2720m3/min,工作面配风760m3/min,掘进工作面最大配风量590m3/min见测风报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