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无菌实验室的建设及管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随着微生物科学不断地发展,交叉学科的研究日益深入,对实验的无菌操作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在自动化专业的基础上,规划筹建一间无菌实验室,用于微生物分析、基因处理等无菌实验,在实验获得数据后,运用自动化专业知识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现无菌实验室已建设完成,通过检测,可以投入使用。

1 无菌实验室的总体设计思路
无菌实验室是在科研办公室与生化分析实验室的基础
上,开辟了一个20 m 2的封闭空间作为无菌实验室,既方便了实验操作,也方便后续的理论分析与数据应用。

因此,在无菌实验室设计时需要充分考虑无菌间的实验可行性,也要做到与其他实验区域的合理衔接。

2 无菌实验室的建设
2.1 建设原则
无菌实验室在遵循整体设计思路的基础上,结合实验室位置及面积,主要遵循以下建设原则。

(1)可靠性,建设时需保证无菌操作的可靠性,方便维护和灭菌处理。

应对无菌实验室进行合理规划,严格区分无菌区,使用紫外灯进行灭菌,同时保证良好的空气流通。

(2)实用性,无菌实验室的建设要保证建而有用,更要切实保证实验操作人员的人身安全。

无菌实验室与生化分析实验毗邻,为了方便快速准确的进行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将
无菌实验室与生化分析实验室之间设置连通门,既保证实验
的连续性,又为彼此提供安全通道。

(3)合理性,在无菌实验室建设初期,要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对有限的土地进行合理的空间布局;合理运用资金,在保证实验室质量和可靠性的基础上,用最低的成本获得最高的效用。

2.2 建筑要求
无菌实验室进行的是无菌的实验操作,因此,无菌实验室在设计及验收测试时对各种数据有着严格的要求。

(1)洁净度,无菌实验室要符合国家规定满足洁净度为10000级的净化度操作室。

(2)静压差,设计时要求静压差大于20 Pa,验收时检测符合设计误差。

(3)照度,设计时各间室的设局照度要求不小于300LUX,建成后实测照度均合格。

(4)温湿度,各间室的设计要求温度18 ℃~26 ℃,湿度45%~65%,实测温度为20 ℃,湿度为52%,符合标准。

(5)噪声,无菌实验室在办公室内,与分析实验室相邻,因此,对风机噪声有一定要求,设计要求噪声小于65 dB,打开风机后测试噪声为43 dB,符合设计要求。

2.3 无菌实验室的布局
依据无菌实验室建设原则和建筑要求,将无菌实验室规划分为更衣间、缓冲间、培养间和无菌室。

各间室均安装具备空气过滤功能的通风装置;除更衣室外均安装紫外灯,进行灭菌处理;同时利用风冷恒温恒湿机组实现对温湿度的控制。

更衣间主要用于操作人员更换无菌衣物、鞋帽等;缓冲间主要用于初步灭菌处理,以保证后续实验的无菌进行;培养间主要用于生化的无菌培养;无菌室的净化工作台可保证无菌试验的可靠进行。

(如图1)
无菌实验室主要由复合彩钢板构成,安装管道式空调器,配备JHF14风冷恒温恒湿机组。

在与办公室连接处安装玻璃窗,方便办公室人员对实验室内的瞭望。

3 无菌实验室的管理
无菌实验室建成投入使用后,为了保证实验的稳步进行,
①作者简介:李帅(1989—),女,汉,辽宁沈阳人,硕士研究生,沈阳化工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实验员,研究方向:智能控制。

DOI:10.16660/ki.1674-098X.2015.33.239
高校无菌实验室的建设及管理

李帅
(沈阳化工大学信息工程学院自动化教研室 辽宁沈阳 110142)
摘 要:文章主要对高校无菌实验室的建设进行设计分析,在充分结合无菌实验室的建设原则及建筑要求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设计布局了无菌实验室,实现了与科研办公室及生化分析实验室的有效结合。

实验室建设完成后,针对无菌实验室的日常管理、洁净管理、后期使用及维护情况进行了深入分析,从而达到更好地维护及使用无菌实验室的目的。

无菌实验室的建立及使用,为生物实验与自动化专业技术的结合奠定了基础,实现了实验操作与理论分析的结合。

关键词:无菌实验室 建设 管理 维护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098X(2015)11(c)-0239-02
图1 无菌实验室布局图
(下转241页)
为“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有好奇心,能参与数学活动”,降低了目标要求,更符合小学生的实际能力。

将“在他人的鼓励与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修改为“在他人的帮助下,感受数学活动中的成功,能尝试克服困难”,适当降低了目标要求。

《课程标准(正式版)》第一学段情感态度目标删除了《课程标准(实验稿)》中的“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增加了“能倾听别人的意见,尝试对别人的想法提出建议,知道应该尊重客观现实”这一目标要求,即要求学生在倾听别人的意见的同时,还要大胆质疑,敢于提出自己的建议。

2.4.2 内容综述
与《课程标准(实验稿)》相比,《课程标准(正式版)》学段目标更加准确、规范、明了和全面。

“情感态度”目标是该学段目标中的重要一环,也是目标中最难以贯彻和教学中最容易被忽略的一环。

实现这个目标,就需要老师正确的引导,培养学生“不抛弃,不放弃,积极参与”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持之以恒,不骄不躁的学习精神;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2.4.3 内容剖析
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有好奇心,能参与数学活动;在他人的帮助下,感受数学活动中的成功,能尝试克服困难;了解数学可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有密切联系数学课程是指向真实生活的课程。

从数学的本质来说,新知是建立在旧知的基础上,如,不考虑学生的生活经历,完全从抽象到抽象,时间一长学生就会感到数学太难了。

实际上数学就在学生身边,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乐于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现实生活中的客观事物,用数学的角度观察认识现实生活,要让学生喜欢用数学知识去思考、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简单问题,真切地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总之,小学数学课程目标反映的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对数学相关的基本素养方面的要求。

我们一定要认真理解、全面掌握《课程标准(正式版)》与《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课程总目标上主要的变化:从“双基”发展到“四基”的变化;从“两能”发展到“四能”的变化;继承“传统”,不断“创新”。

在教学中不折不扣的实施,优化教学过程,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向素质教育的新水平进军。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小学数学课程目标的要求,才能在新课改中不断地前进,才能加快素质教育的步伐,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 义务教育教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
版社,2012.
[2]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
学出版社,2001.
[3] 詹明道,于永正.名师课堂经典细节:小学数学卷[M].江苏
人民出版社,2007.
[4] 周成平.中国著名特级教师课堂魅力经典解读[M].江苏人
民出版社,2007.
[5] 柳菊兴.数学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小学卷[M].华中师范大
学出版社,2002.
[6] 刘兼,孙晓天.数学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社,2002.
[7] 熊生贵.数学教学实施指南:小学卷[M].华中师范大学出
版社,2003.
[8] 傅道春.新课程学生发展性评价[M].新华出版社,2003.
维护实验室的良好秩序,需要对实验室进行规范化和制度化的管理。

3.1 日常管理
实验室指定专人管理,主要负责对实验室总体的操控及对操作人员的培训,并对使用情况进行准确记录。

所有进入无菌实验室的人员必须接受培训,明确使用方式及注意事项,严格按照要求穿戴工作服。

同时,管理员需每日对实验室内仪器、药品等进行严格记录,对实验室内温湿度、风机等数据进行准确监控。

3.2 洁净管理
洁净管理主要是无菌实验室的无菌条件进行管理。

(1)人员的洁净管理。

首先,操作人员进入无菌实验室必须在更衣间穿无菌洁净服、戴无菌口罩、无菌手套等,并在缓冲间进行灭菌处理;其次,操作人员在交替进入培养间和无菌室的过程中,也要经过缓冲间的灭菌处理,以防交叉传播,影响实验。

(2)物料的洁净管理。

在走廊与培养间、培养间与无菌室之间,分别有一个带消毒装置的传递窗。

主要为了方便不同区域的实验人员进行物料的传递,而带消毒装置的目的是物料可在传递过程中保证清毒洁净。

3.3 操作要求
使用无菌实验室的操作人员必须严格按照实验室的操作要求进行实验。

无菌实验室首先必须符合无菌实验的使用条件,使用人员必须听从管理人员的管理,保证生命安全和实验的准确进行,实验后的废弃物应及时处理到指定位置,同时清理好实验现场和实验用具。

后期应确保室内清洁卫生,每天安排专人进行清扫消毒,保证没有灰尘,减少污染。

4 结语
现阶段交叉学科的不断发展,使得综合创新研究更具有可行性。

无菌实验室是由于微生物科学不断地发展,为满足高要求的实验而建立的。

实验室条件充足,有助于研究人员更好的进行科学研究。

经过近1年的努力,从初期需求到设计最后成功投入使用,无菌实验室将为未来的生物实验及数据分析提供必不可少的帮助。

参考文献
[1] 钱向荣.高校无菌实验室建设的探索[J].牡丹江大学学
报,2007,16(10):67-68.
[2] 刘军.无菌实验室建设的探索[J].建材与装饰,
2015(1):124-125.
[3] 祁少芳.无菌实验室设计及管理[J].工艺探讨与系统设计,
2008,12(8):34-37.
(上接239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