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通用版)2020版高考语文复习专题九古诗词鉴赏Ⅱ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国卷Ⅱ 1.(2018·全国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
陆游 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 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 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 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
读懂文本 约5分钟
(1)读标题,探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诗题点明了写作缘由,“醉”与“草书”暗示了诗的内容。
考情表览
年份 卷别 诗题 体裁 题材 题号
三年试题 题干
考点 题点 分值
诗的前四句描写了
鉴赏
8 什么样的景象?这 6分
景象
形象
《金陵望
即景
样写有什么用意?
2016 卷Ⅰ
五律
汉江》
抒怀诗
诗中运用任公子的
概括
9 典故,表达了什么 5分

典中情
感情
样的思想感情?
如何理解曹霸画的马
“一洗万古凡马空”? 读懂 句子
(2)读正文,明主旨 该诗使用了“ 群英”“ 战士 ”“ 贤 ”“ 公卿 ”等表情感态度词语,流露出_惜__才__ 爱才 的真挚感情;在尾联中,表达了 要为国选出英才 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真题训练 约6分钟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又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答案 BE(选对一项得2分,选对两项得满分)
读懂文本 约5分钟
(1)读标题,探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标题表明此诗为送弟弟苏辙出使契丹而作。
(2)读正文,明主旨 全诗以“ 送 ”字为中心,首联写 不因远适而伤心 ,颔联写_劝__勉__弟__弟__要__不__辞__辛__劳__,_ 不辱使命 ,颈联写 嘱咐弟弟不忘故国,不要辜负哥哥的期待 ,尾联写_望__归__,__希__望_ 弟弟小心谨慎,平安归来 。
(2)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评分标准:①意为凛冽的寒风终将过去,和煦的春风拂绿枯柳,缀满嫩 绿的柳条好像轻烟笼罩一般摇曳多姿; ②表达了诗人虽感叹不遇于时,但不甘沉沦的乐观、自勉之情。(第①点是描述句面 意义,3分; 第②点是揭示句子深层意蕴,3分)
2.(2017·全国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2)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6分)
参考答案 评分标准: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性格。苏轼兄弟情谊深重,但诗人远在杭 州,与在京城的苏辙已是天各一方。这次虽是远别,诗人表示也不会作儿女之态, 悲伤落泪。(答出性格2分,结合诗句分析4分)
答题提示:该题要求答出诗人的性格,并结合首联概括、分析。首联下句最能体现 诗人的性格,尤其是关键词“那因”表达的反问语气,同时它还化用了王勃“无为 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的典故,此时“旷达”性格呼之欲出,分析时主要解释此联 意思,也可结合典故分析。
(2)读正文,明主旨 整首诗前四句描写场景,后四句即事抒怀。颈联中“ 心不穷 ”“ 嗔 ”等情感语言, 表明了诗人 虽处逆境但不甘沉沦 的心态;尾联借景抒怀,抒发了他_对__未__来__充__满__信__心_ 的豪情。
真题训练 约6分钟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弯弓射鸿、麻衣冲风、饮酒高歌都是诗人排解心头苦闷与抑郁的方式。
(2)读正文,明主旨 首联出句一个“藏”字,表明诗人 胸有才华与抱负 。对句中一个“空”字,写出 了诗人 抱负无法实现的无奈 。中间两联借创作草书的过程表达他_仍__愿__为__国__杀__敌__的__ 决心 。尾联用一个“清”字表达他 希望天下一统、太平 的心愿。
真题训练 约6分钟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首诗写诗人观看自己已完成的一幅草书作品,并回顾它的创作过程。 B.诗人驰骋疆场杀敌报国的志向无法实现,借书法创作来抒发心中郁闷。 C.诗人把书法创作中的自己想象成战场上的战士,气吞山河,势不可挡。
(3)读注释,挖暗示 注释③暗示的是: 该句用典,含有深意 。
真题训练 约6分钟
(1)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氏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 C.从李揆的故事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D.苏轼告诫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E.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 答案 BD(选对一项得2分,选对两项得满分)
《内宴奉
即事抒
2016 卷Ⅲ
七律
诏作》
怀诗
要分析。 这首诗与辛弃疾的《破
阵子(醉里挑灯看剑)》 概括 感情
9 题材相似,但情感基调 6分 感情 比较
却有所不同,请指出二
者的不同之处。
下列对这首诗 形象、技巧
14 的赏析,不恰 5分 和思想感情
当的两项是
《礼部
贡院阅
即事
2017 卷Ⅰ
七律
进士
抒怀诗
本诗的第四句 “下笔春蚕食
第二部分 专题九 古诗词鉴赏
Ⅱ 真题研练 方向比努力更重要
解考点考情 磨高考真题 探命题特点
解考点考情
考点简释
总体要求 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简释:“浅易”指合格的高中毕业生能够基本读懂的程度。
分项考点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简释:该考点规定了鉴赏的内容。①形象。它也叫意象,包括景物、事物、人物三 类形象。②语言。包括品味词语、明确风格。③艺术技巧。指表达方式、表现手法、 行文结构、材料取舍、修辞手法等。 (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简释:评价包括内容主题的评价、思想感情的评价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评价” 要求较高。从近几年的高考命题看,真正要求作出评价的试题不多,倒是分析概括 诗歌思想感情的试题较多。
磨高考真题
全国卷Ⅰ 1.(2018·全国Ⅰ)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野歌
李贺 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读懂文本 约5分钟
(1)读标题,探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野歌”意思是在田野中放歌,有抒怀明志之意。
就试》
叶声”广受后
15
6分 鉴赏技巧
世称道,请赏
析这一句的精
妙之处。
赏句
2017 卷Ⅱ
《送子由 使契丹》
本诗尾联用了唐
代李揆的典故,以
14
5分
下对此进行的赏析
送别 七律
怀人诗
不正确的两项是
本诗首联表现了
15 诗人什么样的性格?6分
请加以分析。
鉴赏 技巧
鉴赏 形象
用典
人物 形象
《编集拙 诗,成一
以下对本诗的理 读懂
要分析。
分析 情感
尾联
下列对这首诗
思想
14 的赏析,不正 3分 内容、
确的一项是
技巧
《题醉中所
即事 2018 卷Ⅱ 作草书卷后 古体诗
诗中前后两次
(节选)》
抒怀诗
出现“酒”,
鉴赏 意象
15 各有什么作用? 6分
形象 作用
请结合诗句简
要分析。
下列对这首诗
14 的赏析,不正
确的一项是
一般认为,诗
2018 卷Ⅲ 《精卫词》 古体诗 咏史诗
√D.诗人豪情勃发,他在砚台中磨出的浓黑墨汁,也映射着烛光纵横飞溅。
答题提示 “烛光相射飞纵横”一句应该指烛光与墨色互相映射,写烛光映射着墨光, 渲染出诗人纵横走笔的磅礴气势,并非如选项中说“墨汁也映射着烛光纵横飞溅”。
(2)诗中前后两次出现“酒”,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评分标准:①第一个“酒”出现在作书之前,诗人把它比喻成战场上的 旗鼓,起到酝酿情绪、积蓄气势的作用; ②第二个“酒”则用来表现创作完成之后诗人的心理状态,他“如见万里烟尘清”, 似乎赢得了一场战役的胜利,心满意足、踌躇满志。(每点3分)
《丹青
8
5分
题画诗
曹霸是怎样做到的?
诗歌 理解
引赠曹
2016 卷Ⅱ
古体诗 (或咏
请简要分析。
将军霸
(节选)》
物诗)
为了突出曹霸的高超
鉴赏 结构
9 画技,诗人做了哪些 6分
技巧 技巧
铺垫?请简要分析。
诗的颈联又作“臂弱尚
嫌弓力软,眼昏犹识阵 鉴赏 句子
8 云高”,你认为哪一种 5分 语言 比较
比较好?为什么?请简
14 解和分析,不正 5分 诗歌
确的两项是
十五卷,
2017 卷Ⅲ
七律 题赠诗
因题卷末,
请从“戏赠”入
戏赠元九、 李二十》
手,结合全诗,
分析 全诗
15
6分
分析作者表达的
感情 感情
情感态度。
即事 2018 卷Ⅰ 《野歌》 七律
抒怀诗
下列对这首诗
技巧、
14 的赏析,不正确 3分 思想
的一项是
内容
诗的最后两句 15 有何含意?请简 6分
最后两句的内 容是以精卫的
口吻表达的, 15
你是否同意这
种解读?请结
合诗句说明你
的理由。
思想 3分 内容、
技巧
探究 结尾
6分 思想 感情
感情
数据密解
1.选诗特点 (1)由非名家到名家,名家作品或将回归。 (2)唐宋为主,律诗为主,偶有绝句和词。 (3)题材轮流,偏爱即事(景)抒怀诗,选材关注家国情怀。 (4)难易适中,稍偏难点。 2.考点、题型特点 (1)考向涵盖所有考点,偏重思想感情和表达技巧理解、分析。 (2)题型由一道选择题(或单选或双选)加一道主观题构成。选择题注重诗句的基本理 解,主观题考深层次理解,尤重思想感情、表达技巧的分析。
√B.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但意志并未消沉,气概仍然豪迈。
C.诗中形容春柳的方式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相同,较为常见。 D.本诗前半描写场景,后半感事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
答题提示 B项中“生活贫穷”错,“屈穷”中的“穷”偏重精神层面,指“不得志, 处境艰难、窘迫”。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读懂文本 约5分钟
(1)读标题,探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标题点明了写作的中心内容和情感触发点(“阅进士就试”)。
(2)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6分)
参考答案 评分标准:①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 ②动中见静,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 ③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每点2分)
答题提示:根据题意要求“赏析”“下笔春蚕食叶声”一句。“赏析”意谓要从表 达技巧切入,而且是“这一句”,可以按“局部先修辞,再看表现手法”的顺序思 考。这句诗可以拆分为“下笔”“春蚕食叶声”两部分,思考二者的联系可知,诗 句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用“春蚕食叶声”来比喻考生下笔写字的声音,以此表 现作者的喜悦之情;作者用“春蚕食叶声”来反衬考场的安静,是动中见静的方法。
2.(2017·全国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子由使契丹
苏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 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 时知杭州。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 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 李揆,安肯来邪?”
全国卷Ⅲ
1.(2018·全国Ⅲ)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精卫词
王建 精卫谁教尔填海,海边石子青磊磊。 但得海水作枯池,海中鱼龙何所为。 口穿岂为空衔石,山中草木无全枝。 朝在树头暮海里,飞多羽折时堕水。 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
编者注 精卫填海:(原文)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 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 。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漳水出焉, 东流注于河。——《山海经》 (译文)再向北走二百里,有座山叫发鸠山,山上长了很多柘树。树林里有一种鸟, 它的形状像乌鸦,头上羽毛有花纹,白色的嘴,红色的脚,名叫“精卫”,它的叫 声像在呼唤自己的名字。这其实是炎帝的小女儿,名叫女娃。有一次,女娃去东海 游玩,溺水身亡,再也没有回来,所以化为精卫鸟。经常叼着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 用来填塞东海。浊漳河就发源于发鸠山,向东流去,注入黄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