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秦王语法总结[完整全面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荆轲刺秦王(语法点汇总)
一、通假字
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高兴。
2.燕国见陵之耻陵,通“凌”,凌辱、侵犯
3.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
4.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返回
5.请辞决矣决,通“诀”,告别
6.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害怕
8.燕王拜送于庭庭,通“廷”,朝廷
9.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出现。
10.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11.卒起不意卒,通“猝”,突然
二、古今异义
1.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信:古义:信物;今义:书信)
2.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穷困:古义:走投无路,处境困难;今义:贫穷,生活贫穷,经济困难)
3.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长者: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处指樊於期;今义:年长之人)
4.今闻购将军之首(购:古义:重金收买;今义:购买)
5.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深:古义:刻毒今义:有深度,与“浅”相对)
6.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7.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可以:古义:可以用(它);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
8.将军岂有意乎(有意:古义:同意,愿意;今义:故意)
9.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
(偏袒:古义:袒露一只臂膀;今义:偏护双方中的一方)
10.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于是:古义:在这时;今义:表顺承关系或另提一事)
11.终已不顾(不顾:古义:不回头;今义:不照顾,不考虑,不顾及)
12.持千金之资币物(币:古义:礼品;今义:货币)
13.北蛮夷之鄙人(鄙人:古义:粗鄙的人;今义:卑鄙的人)
14.愿大王少假借之
(假借:古义:宽容,原谅;今义:不是自己的,偷别人的,如:假借名义)
15.图穷而匕首见(穷:古义:穷尽;今义:缺少钱财)
16.秦王还柱而走(走:古义:跑;今义:行走)
17.诸郎中执兵。
(郎中:古义:宫廷的侍卫;今义:称中医医生)
18.左右既前(左右:古义:身边侍臣;今义:方位名词)
19.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
(提:古义:投掷,投打;今义:用手“提”着篮子之类)
20.荆轲废(废:古义:倒下;今义:残废)
21.秦王复击轲(复:古义:又,再;今义:往复,重复,复习)
三、词类活用
(一)名词
1、名词作状语
进兵北略地(北:名词作状语,向北)
秦兵旦暮渡易水(旦暮:名词作状语,早晚)
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名词作状语,每日每夜
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函:名词作状语,用匣子)
发尽上冠(上:名词作状语,向上)
箕踞以骂曰(箕:名词作状语,像箕一样)
2、名词作动词
皆白衣冠以送之(白衣冠,名词作动词,使……衣冠白,可译为:穿着白色的衣服,戴着白色的帽子)
(秦王)乃朝服(朝服,名词作动词,穿上朝服)
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前:名词作动词,走上前)
(二)形容词
1、形容词作状语
乃欲以生劫之(生:形容词作状语,活生生地)
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厚:形容词作状语,用厚礼)
2、形容词作动词
则秦未可亲也(亲,形容词作动词,接近)
图穷而匕首见(穷,形容词作动词,穷尽)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迟: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迟)
群臣怪之(怪: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怪,认为……奇怪)
(三)动词
使动用法
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
(闻: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知道或者听到)
绝袖(绝:使袖子断)
断其左股(断:使……断)
四、一词多义
愿
①臣愿得谒之。
(动词,愿意)
②愿足下更虑之。
(动词,希望)
诚
①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副词,如果,果真)
②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副词,实在)
顾
①顾计不知所出耳(句首,不过、只是)
②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动词,回头)
③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动词,拜访)
以
①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介词,因为)
②可以解燕国之患(介词,用)
③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连词,表目的,来)
④使工以药淬之。
以试人(介词,用)
⑤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
⑥皆白衣冠以送之(连词,而)
⑦以次进(介词,按照)
⑧以故荆轲逐秦王(连词,因此)
⑨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连词,表目的,来)
乃
①乃欲以生劫之(判断动词,是)
②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副词,于是,就)
③乃今得闻教(副词,才)
之
①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代词,您)
②秦王购之金千斤(代词,指樊将军的首级)
③为之奈何(代词,这件事)
④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结构助词,的)
⑤顷之未发(用在时间副词后面,凑足音节,不译)
⑥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结构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为
①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被)
②为之奈何(对付,处理)
③乃为装遣荆轲(准备)
④乃令秦武阳为副/愿举国为内臣(作为)
⑤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嘉为先言于秦王(为了)
⑥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复为慷慨羽声(发出)
⑧又前而为歌曰(唱)
五、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1)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者,……也)
(2)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也”表判断)
(3)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者”表判断)
(4)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所以……者”,“乃……也”表判断,意思是“之所以……,是因为……)
规律:判断句一般是由“……者,……也”构成,有时候两者都有,有时候省掉前者,有时候省掉后者,有时候会两者都省掉,如“失其所与,不知”,这种判断句就靠我们对意义的把握,称之为“意念判断句”或者“无标志判断句”!不过一般情况下都有标记,我们在遇
到判断句翻译的时候要牢牢的记住一定要带上“是”!
(二)、省略句
(1)省略“之”,有特指
①人不敢与(之)忤视
②荆轲有所待,欲与(之)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之)留待(2)省略“于”
①与燕督亢之地图献(于)秦王
②见燕使者(于)咸阳宫
③皆陈(于)殿下
(3)省略“以”
今闻购将军之首,(以)金千斤,邑万家
规律:省略的词语有规律可循哦!通常省略的是主语(翻译时记得补!)做动词和介词宾语的“之”和常见的介词“于、以”。
遇到省略句时,记得一个原则:先补后译!
(三)被动句
①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②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规律:被动句一般由“为+动词”“见+动词”来形成。
以后我们还会
学到其他的被动句,所以先把这两种记牢!
(四)倒装句
(1)状语后置
①秦王购之(以)金千斤,邑万家(应“(以)金千斤,邑万家购之”)
②常痛于骨髓(应“于骨髓常痛”)
③嘉为(之)先言于秦王(应“于秦王先言”)
④燕王拜送于庭(应“于庭拜送”)
⑤见燕使者(于)咸阳宫(应“(于)咸阳宫”见燕使者)
规律:常常是由“于”“以”引导地点状语、工具状语、对象状语放在动词后进行修饰,称之为状语后置,所以在文言文阅读中,我们应重点注意这两个介词,翻译时,记得四个字:先调语序,后翻译!
(2)定语后置
①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应“千斤金”和“万家邑”)
②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应“知其事者宾客”)
③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应“侍(于)殿上者群臣”)
规律:“者”是一个标志,当一个表示人如“宾客、群臣”的词放在前面,后面有“者”,且内容上和前面构成修饰关系,就是定语后置啦!翻译时,记得四个字:先调语序,后翻译!
(3)主谓倒装
初中例子:甚矣,汝之不惠!
(4)宾语前置
则秦未可亲也。
(应为“则未可亲秦也”)
六、固定句式
1.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有以”,意为:有用来……的办法)
2.然则将军之仇报(这样……那么)
3. 荆轲有所待(所”后常跟动词组成“所字结构,作“有”的宾语。
)
4.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复音虚词“所以”常引出表原因、手段等的分句,译为:……的原因。
)
5.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6.以故荆轲逐秦王(因此)
7、将奈何(表疑问,怎么……。
下文“为之奈何”“既已无可奈何”意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