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化学】化学一模试题分类汇编——科普阅读题综合含详细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中考初中化学科普阅读题
1.阅读短文并回答问题。

白炽灯泡
白炽灯泡的灯丝是由金属钨制作的,其灯丝发光时温度可达2000℃左右,为防止灯丝在高温下氧化,在制作灯泡时要抽真空,在制作大功率灯泡时,还要把灯泡内充入稀有气体氩等,主要是为了防止灯丝在高温下升华。

白炽灯泡工作时,电能转化为光能的效率较低,因此逐渐被节能灯和LED灯所替代。

(1)由于钨的_____较高,所以用钨制作灯丝;
(2)灯泡内充入稀有气体氦等,主要是为了_____;
(3)白炽灯泡逐渐退出市场,是由于_____。

【答案】熔点做保护气,使灯泡耐用白炽灯泡工作时,电能转化为光能的效率较低,浪费能源
【解析】
【详解】
(1)金属钨的熔点高,所以可以用来制灯丝;故填:熔点;
(2)稀有气体化学性质稳定,可以用作保护气,使灯泡耐用,题干信息中把灯泡内充入稀有气体氩等,主要是为了防止灯丝在高温下升华故填:做保护气,使灯泡耐用;
(3)白炽灯泡工作时,电能转化为光能的效率较低,浪费能源,因此逐渐被节能灯和LED 灯所替代;故填:白炽灯泡工作时,电能转化为光能的效率较低,浪费能源。

故答案为(1)熔点;(2)做保护气,使灯泡耐用;(3)白炽灯泡工作时,电能转化为光能的效率较低,浪费能源。

2.央视网消息:世界首条试验段光伏高速公路一山东济南南绕城高速,已于2018年3月28日正式通车。

这项交通行业与新能源产业深度融合的创新科技,引发脸书( Face Book)推特( Twitter)等境外社交平台上众多海外网友的关注,光伏电池的半导体材料高纯硅,可以利用石英砂(主要成分是SiO2)制得。

试回答:
①在SiO2中,硅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

②在高温下,SiO2和碳可以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硅和一氧化碳,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答案】+4 SiO2+2C 高温
Si+2CO↑
【解析】【详解】
①在SiO2中,氧元素化合价是﹣2,根据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知,硅元素的化合价为+4。

故填:+4。

②在高温下,SiO2和碳可以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硅和一氧化碳,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SiO2+2C 高温
Si+2CO↑。

故填:SiO2+2C 高温
Si+2CO↑。

3.阅读下面科普短文。

肼(N2H4)又称联氨,有类似于氨的刺鼻气味,贮存时用氮气保护并密封,用途广泛。

肼燃烧放热量大且燃烧产物对环境无污染,常用作火箭燃料,点燃时与助燃物质液态N2O4发生反应,生成N2和H2O。

高压锅炉水处理时用于脱除氧气以防止锅炉的腐蚀,也可以把锅炉内表面锈蚀后的氧化铁还原为结构紧密的四氧化三铁保护层,减缓锅炉锈蚀。

用于烟草、土豆、玉米的贮藏,用于食用盐酸的制造等。

熔点1.4℃,沸点113.5℃;有强烈的吸水性,形成水合肼(N2H4·H2O),可以用固体烧碱进行脱水;能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易溶于水;与液氧接触能自燃;长期暴露在空气中或短时间受热时易发生分解。

对眼睛有刺激作用,能引起延迟性发炎,对皮肤和粘膜也有强烈的腐蚀作用。

依据短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肼的下列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_____(填字母序号,下同)。

A.与氧化铁作用 B.易溶于水
C.易分解 D.有刺鼻的气味
(2)肼在常温下为______(填“固态”“液态”或“气态”)。

(3)肼作为火箭燃料燃烧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4)肼有强烈的吸水性,能吸收空气中的CO2,下列物质中的_____也具有这些性质。

A.NaCl B.Ca(OH)2C.NaOH D.NaHCO3
(5)肼需要密封保存的原因是______。

【答案】AC 液态 2N2H4+N2O4点燃
3N2↑+4H2O C 有强烈的吸水性;能吸收空气中的
二氧化碳;长期暴露在空气中易分解
【解析】
【详解】
(1)肼的下列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与氧化铁作用和易分解;(2)熔点1.4℃所以肼在常温下为液态;
(3)肼作为火箭燃料燃烧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2H4+N2O4点燃
3N2↑+4H2O;
(4)氢氧化钠具有吸水性和吸收二氧化碳的性质,故选C;
(5)肼需要密封保存的原因是:有强烈的吸水性;能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长期暴露在
空气中易分解。

4.科普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科普短文。

第24届联合国气候大会召开,讨论的核心物质就是CO 2.CO 2的浓度在过去很长的时间里都保持在一定的范围,随着工业的发展以及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CO 2的排放量不断增加。

全球碳循环如图所示:
如何降低大气中CO 2浓度,是人类一直在研究的重要议题。

海洋封存:利用庞大的水体使海洋成为封存CO 2的容器,但会引起海水酸化等。

地质封存:将CO 2注入特定的地层,该方法最大的风险是CO 2泄漏,局部CO 2浓度快速上升,直接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等。

矿石碳化:利用矿石中的氧化镁或氧化钙等,在一定条件下与CO 2反应,生成碳酸镁或碳酸钙等,但过程缓慢。

综合利用:工业上可以将CO 2转化成尿素[CO(NH 2)2]、甲醇(CH 3OH)等资源。

2017年8月,科学家发现了一种镍与有机物组成的混合催化剂,利用太阳光能,将水中溶解的CO 2转化成CO 和O 2。

在二氧化碳的处理过程中,化学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在全球碳循环中,能消耗二氧化碳的途径是____。

(2)化石燃料燃烧会产生二氧化碳,因为化石燃料中含有____元素。

(3)上述综合利用CO 2得到的产品中,属于氧化物的是____。

(4)写出上述将CO 2转化成CO 和O 2的化学方程式____。

(5)下列说法错误的是____。

A 碳循环中的“碳”是指碳单质
B CO 2是温室气体,对人类生活有害无利
C 海洋封存CO 2会引起海水酸化,发生了反应CO 2+H 2O ═H 2CO 3
D 矿石碳化过程中,可能发生反应MgO+CO 2 一定条件MgCO 3
【答案】光合作用 碳 CO 2
22CO 2CO+O 催化剂光 AB
【解析】
【分析】
【详解】
(1)在全球碳循环中,能消耗二氧化碳的途径是光合作用;
(2)化石燃料中均含有碳元素,所以化石燃料燃烧会产生二氧化碳;
(3)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其中含有氧元素,所以上述综合利用CO 2得到的产品中,属于氧化物的是一氧化碳;
(4)一种镍与有机物组成的混合催化剂,利用太阳光能,将水中溶解的CO 2转化成CO 和O 2,化学方程式为:222CO 2CO+O 催化剂光;
(5)A 、碳循环中的“碳”是指碳元素,故错误;
B 、CO 2是温室气体,对人类生活有害,也有利,可以缓解冰川时代的到来,故错误;
C 、海洋封存CO 2会引起海水酸化,发生了反应CO 2+H 2O ═H 2CO 3,故正确;
D 、矿石碳化过程中,可能发生反应MgO+CO 2 一定条件MgCO 3,故正确。

5.阅读下面科普短文(原文作者:袁越)。

二氧化碳是著名的温室气体,它能让太阳光顺利通过,却会阻止地表热量的散失。

在地球形成的初期,太阳的辐射强度只有现在的四分之一,为什么那时的地球没有被冻成冰球呢?最新的理论认为,液态的水(比如降雨)能够溶解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再把它变为碳酸盐,沉积到岩石层中。

同时,地球的内部很热,沉积在地壳中的碳经常会随着火山喷发而重新变为二氧化碳释放到大气中,这就形成了一个碳循环。

经过几亿年的时间,这个碳循环逐渐达到了某种平衡,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保持一定的含量。

正是由于这些二氧化碳产生的温室效应,使得地球的温度不至于太冷。

生命的诞生促成了另一个碳循环。

众所周知,生命的基础是光合作用,就是利用太阳提供的能量,把二氧化碳中的碳元素提取出来,连接成一条长短不一的碳链。

这样的碳链被称为“有机碳”,因为它既能作为生命的“建筑材料”,搭建成生命所需的各种有机分子(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氨基酸等),又能“燃烧自己”,产生能量供生命使用。

有机碳的燃烧过程又可以称之为“氧化反应”,其产物就是二氧化碳和水。

南极冰钻的结果证明,地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在过去的1万年里基本保持稳定。

但自工业化以来,由于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二氧化碳浓度开始逐年上升,同时段内地球大气层的平均温度也发生了变化。

(见表一和表二)
目前燃烧化石能源而产生的二氧化碳,大气中的实际含量比理论计算值少一倍。

有证据显示,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提高加快了森林的生长速度,促进了土壤对二氧化碳的吸收,这说明大自然正在努力地试图平衡人类带来的影响。

但是,大自然的平衡能力是有限的,面对突然多出来的这些“碳”,大自然一时也应付不过来了,所以人类必须自己想办法。

下图是当前人类为降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所采取的措施。

(有删改)
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在地球形成的初期,地球没有被冻成冰球的原因是。

(2)人类使用化石燃料使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逐年上升。

下列物质中,属于化石燃料的是(填字母序号,下同)。

A.天然气 B.煤 C.酒精 D.石油
(3)观察表一和表二后,小德认为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持续增加导致地球大气层平均温度持续升高,但小威却不同意他的观点。

下列不同年份间数据变化的总趋势能支持小威说法的是。

A.1900~1910 B.1910~1940 C.1940~1980 D.1980以后
(4)人类为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采取的措施有:开发新能源、植树造林、(写出一条即可)等。

(5)关于碳循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二氧化碳是温室气体,对人类的生活有害无利
B.保持自然界的碳循环处于平衡状态是至关重要的
C.人类过多的工业活动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打破了碳循环的平衡
D.当碳循环的平衡状态被破坏时,大自然完全具有自我修复的能力
【答案】碳循环逐渐达到了某种平衡,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保持一定的含量。

正是由于这些二氧化碳产生的温室效应,使得地球的温度不至于太冷ABD A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人工吸收二氧化碳(合理即可)BC
【解析】
(1)由题可知,碳循环逐渐达到了某种平衡,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保持一定的含量。

正是由于这些二氧化碳产生的温室效应,使得地球的温度不至于太冷,故地球没有被冻成冰球;
(2)煤、石油、天然气是化石燃料,酒精不是化石燃料,故选ABD;
(3)由图可知,在1900~1910年段,图一中生成二氧化碳的量在增加,但是在图二中该年段的温度却在降低,故选A;
(4)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采取的措施很多,比如绿色出行,人工吸收二氧化碳等等;(5)A、二氧化碳气体有有利的地方,比如光合作用、气体肥料等,但也会形成温室效应,故错误;B、自然界的碳循环不平衡的话会造成许多负面的影响,故正确;C、人类大面积的推行工业,难免会释放出较多的二氧化碳,打破了碳循环的平衡,正确;D、大自然的自我修复的能力有一点的限度,过多产生二氧化碳,超出了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范围,就会出现温室效应,错误。

故选BC。

6.阅读下面科普短文。

味精,是国内外广泛使用的增鲜调味品之一,为白色柱状结晶体,其主要成分为谷氨酸钠(C5H8NO4Na)和食盐。

味精被摄入人体中,谷氨酸钠与胃酸作用生成谷氨酸和氯化钠,很快被消化吸收为蛋白质,并参与人体中的多种新陈代谢。

最初的味精是水解蛋白质然后纯化得到的。

现代工业生产采用某种擅长分泌谷氨酸的细菌发酵得到,发酵的原料可以用淀粉、甜菜、甘蔗等,使得生产成本大为降低。

这个过程跟酒、醋、酱油的生产是类似的。

味精的使用浓度占食品重量的0.2% ~ 0.8%能最大程度增进食品的天然风味。

味精的鲜味受什么因素影响呢?经实验测定发现,当加热至100℃以上时,会引起部分失水,生成焦谷氨酸钠,失去鲜味,且有轻微毒性。

下表是焦谷氨酸钠含量与加热温度、加热时间的关系。

实验表明,味精的鲜味与水溶液的酸碱度有关,当pH值在5.5-8.0时,鲜味最强;当pH 值小于4.0时鲜味较弱;当pH值大于8.0时由于形成二钠盐而鲜味消失。

实验研究还表明,味精对婴幼儿,特别是几周以内的婴儿生长发育有严重影响。

它能使婴幼儿血中的锌转变为谷氨酸锌随尿排出,造成体内缺锌,影响宝宝生长发育,并产生智力减退和厌食等不良后果。

因此产后3个月内乳母和婴幼儿的菜肴不要加入味精。

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谷氨酸钠的物理性质有。

(2)谷氨酸钠进入人体后会转化为。

(3)谷氨酸钠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

(4)下列关于味精的说法中,合理的是。

A.炒菜时加入味精后生成焦谷氨酸钠的含量只与加热时间有关
B.烹饪时加入味精的最佳时间是大火翻炒时
C.婴幼儿的食品中不应该加入味精
D.味精应避免在酸性或碱性较强的条件下使用
(5)请你为饭店的厨师们提一条使用味精的建议:。

【答案】(1)白色柱状结晶体(2)谷氨酸和氯化钠(3)15:2(4)CD(5)适量加入【解析】
试题分析:(1)根据题给信息知道谷氨酸钠是白色柱状晶体(2)谷氨酸钠进入人体后会转化为谷氨酸和氯化钠(3)谷氨酸钠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12×5:1×8=15:2(4)根据题给信息知道焦谷氨酸钠含量受加热温度、加热时间的影响,味精对婴幼儿生长发育有严重影响,另外味精的鲜味与水溶液的酸碱度有关,故选CD(5)味精的使用浓度占食品重量的0.2%~0.8%能最大程度增进食品的天然风味。

考点:运用迁移信息的能力、物质组成元素的质量比
7.BTB即溴麝香草酚蓝。

溴麝香草酚蓝是一种酸碱指示剂、吸附指示剂。

BTB溶
液在pH < 6时呈黄色,在pH > 7.6时呈蓝色,在pH 为6~ 7.6时呈过渡颜色绿
色或淡蓝。

其实,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

通过光合作用,将无机物转变成了有机物,将光能转变成了化学能,同时维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平衡。

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光合作用的反应物是。

(2)实验1的目的是;澄清石灰水的作用是。

(3)实验2中,A、B、C、D 4个试管做了3组对照实验,其中能说明光合作用需要在光照条件下进行的对照实验是(填试管序号)。

(4)北京市蔬菜需求量庞大,请你为种植大棚蔬菜的农民提出一条增产的建议:。

【答案】(1)CO2、H2O
(2)证明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检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是否除尽
(3)CD(4)增加光照
【解析】
试题分析:光合作用的反应物是CO2、 H2O。

实验1的目的是证明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澄清石灰水的作用是检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是否除尽。

实验2中,A、B、C、D 4个试管做了3组对照实验,其中能说明光合作用需要在光照条件下进行的对照实验是CD。

北京市蔬菜需求量庞大,为种植大棚蔬菜的农民提出一条增产的建议:增加光照。

考点:基本概念和原理
8.化学与生活是紧密相联的。

阅读下列科普短文,然后回答问题:
酒精是一种无色透明、易挥发,易燃烧,不导电的液体。

有酒的气味和刺激的辛辣滋味,微甘。

学名是乙醇,化学式为C2H6O。

凝固点-117.3℃。

沸点78.2℃。

能与水、甲醇、乙醚和氯仿等以任何比例混溶。

有吸湿性。

与水能形成共沸混合物,共沸点78.15℃。

乙醇蒸气与空气混合能引起爆炸,爆炸极限浓度3.5-18.0%(W)。

酒精体积比浓度在70%时,对于细菌具有强烈的杀伤作用,也可以作防腐剂,溶剂等。

处于临界状态时的乙醇,有极强烈的溶解能力,可实现超临界淬取。

酒精可以代替汽油作燃料,是一种可再生能源。

酒精还常用于制酒工业。

但成年人长期酗酒可引起多发慢性胃炎、脂肪肝、肝硬化、心肌损害及器质性精神病等,青少年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对酒精的危害更为敏感,需要谨慎喝酒。

(1)酒精______________(填“易”或“难”)溶于水。

(2)酒精具有____________性,所以可以燃烧,写出酒精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

(3)70%酒精的用途。

(至少写1点)
(4)成年人长期酗酒的危害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至少写1点)
【答案】(1)易
(2)可燃 C2H6O + 3O22CO2↑ + 3H2O
(3)对于细菌具有强烈的杀伤作用
(4)可引起多发慢性胃炎、脂肪肝、肝硬化、心肌损害等
【解析】
试题分析:酒精能和水互溶,具有挥发性和可燃性,70%酒精的用途杀菌,可以作防腐剂,溶剂等,成年人长期酗酒的危害是可引起多发慢性胃炎、脂肪肝、肝硬化、心肌损害等
考点:物质的性质和用途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09年1月,某市酒吧发生一起特大火灾。

该事故的起因是几个年轻人在酒吧内燃放烟花,引燃聚氨酯泡沫塑料天花板,聚氨酯泡沫塑料燃烧产生大量有毒烟气,造成人员中毒伤亡。

材料二:氢氧化镁是一种新型的阻燃剂。

当温度达到380℃时,氢氧化镁开始分解出水蒸气,同时生成耐高温的氧化镁固体。

利用氢氧化镁这一性质,将它添加在塑料等易燃性材料中能起阻燃作用。

(1)聚氨酯泡沫塑料属于_________材料(填“有机”或“无机”)。

请回答聚氨酯泡沫塑料的一点化学性质____________。

(2)燃着的烟花在引发这场火灾中所起的作用__________。

(填标号)
A .提供氧气
B .使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
C .提供可燃物
(3)根据灭火原理初步分析氢氧化镁能作阻燃剂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

(答一点)氢氧化镁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有机物 具有可燃性 B 隔绝空气或降温至着火点以下
()22
Mg OH MgO+H ΔO
【解析】
【分析】 燃烧条件是物质是可燃物,温度达到可燃物着火点以上,有氧气参与,氢氧化镁受热分解生成氧化镁和水。

【详解】
(1)聚氨酯是含碳的化合物,故属于有机合成材料,引燃聚氨酯泡沫塑料天花板,聚氨酯泡沫塑料燃烧产生大量有毒烟气,故聚氨酯泡沫塑料的化学性质是有可燃性。

(2)燃烧条件是物质是可燃物,温度达到可燃物着火点以上,有氧气参与,烟花起到了点燃聚氨酯的作用,也就是提供了其燃烧时的温度,故选B 。

(3)灭火是阻断燃烧的条件,由叙述可知380℃以上是氢氧化镁发生分解吸收燃烧物表面的热量,释放出大量水份,分解出的氧化镁覆盖在可燃物表面,阻止燃烧的进行,氢氧化镁受热分解生成氧化镁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2Mg OH MgO+H ΔO 。

10.阅读下面科普短文。

化石能源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能源,但其储量有限,不可再生。

《2050年世界与中国能源展望》中提出,全球能源结构正在向多元、清洁、低碳转型。

由上图可见,太阳能、风能等其他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结构中所占比例日益增多。

太阳能的利用是热门研究方向之一。

例如,通过光催化可将H 2O 、CO 2转化为H 2、CO 、CH 4、CH 3OH (甲醇)等太阳能燃料,示意图右图。

随着科技的进步,能源将得到更充分的利用。

例如,利用照明灯、人体散发的热量灯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废热发电。

我国研发的“柔性、可裁剪碲化铋(Bi2Te3)/纤维素复合热点薄膜电池”,能充分贴合人体体表,实现利用体表散热为蓝牙耳机、手表、智能手环等可穿戴电子设备供电。

在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中,化学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比较2015、2030和2050年能源结构中的化石能源,所占比例降低的是
_____________。

(2)H2O、CO2转化得到的太阳能燃料中,属于氧化物的是_____________;该过程属于
_______________(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3)复合热点薄膜电池中Bi2Te3由_______种元素组成。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_(填序号)。

A.能源结构向多元、清洁、低碳转型 B.科技进步会促进能源的利用
C.石油和太阳能属于可再生能源 D.生活中的废热可转化为电能
【答案】常规能源煤炭、石油等比例降低;CO化学;两(或2);ABD。

【解析】
【详解】
(1)据图判断太阳能、风能等其他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结构中所占比例日益增多,常规能源煤炭、石油等比例降低;
(2)氧化物是指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根据光催化可将
H2O、CO2转化为H2、CO、CH4、CH3OH(甲醇),其中CO属于氧化物;该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故是化学变化;
(3)Bi2Te3由Bi、Te两种元素组成;
(4)A、根据材料和图可知能源结构向多元、清洁、低碳转型,故A正确;
B、由图可知,随着科技进步,会促进能源的利用,故正确;
C、石油是化石燃料,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太阳能属于可再生能源,故错误;
D、根据题意可知生活中的废热可转化为电能,正确。

故选ABD。

11.干粉灭火器在我们身边随处可见,常见的一种ABC型灭火器内充装物的主要成分是磷酸二氢铵(NH4H2PO4),使用时,磷酸二氢铵受热分解,产生有剌激性气味的氨气
(NH3),同时生成两种常见的氧化物,试写出磷酸二氢铵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_____。

【答案】2NH4H2PO4加热
P2O5+2NH3↑+3H2O
【解析】
【详解】
磷酸二氢铵受热分解,产生有剌激性气味的氨气(NH3),同时生成两种常见的氧化物,由质量守恒定律,两种常见的氧化物是水和五氧化二磷,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NH4H2PO4加热
P2O5+2NH3↑+3H2O
故答案为:2NH4H2PO4加热
P2O5+2NH3↑+3H2O
+3H2O
12.阅读下面科普短文,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碳酸氢铵(化学式为NH4HCO3)是一种常用的化学肥料,白色晶体,易溶于水,受潮时在常温下就能分解,温度越高分解越快,分解产物为氨气、二氧化碳和水,因为草木灰的水溶液显碱性,所以不能和碳酸氢铵混合使用,在密闭的大棚内放置碳酸氢铵和稀盐酸,两者反应生成氯化铵、水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可以促进植物的光合作用,而生成的氯化铵又可以作为氮肥再次使用.
(1)植物叶色淡黄,生长不茂盛,_________(填“需要”或“不需要”)使用碳酸氢铵.
(2)碳酸氢铵的物理性质:_________(写一条即可).
(3)碳酸氢铵能与稀盐酸发生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关于使用碳酸氢铵的说法中,正确到是_________.
A、碳酸氢铵的化学性质不稳定,受潮时易分解
B、碳酸氢铵在保存时,应该注意防潮防晒
C、碳酸氢铵分解生成的氨气和二氧化碳都是大气污染
【答案】需要易溶于水 NH4HCO3+HCl═NH4Cl+H2O+CO2↑ AB
【解析】
(1)植物叶色淡黄,生长不茂盛,需要使用氮肥;(2)根据物理性质的概念进行分析;(3)根据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进行分析;(4)根据题中信息结合二氧化碳不是大气污染物进行分析。

(1)植物叶色淡黄,生长不茂盛,需要使用氮肥,碳酸氢铵属于氮肥;(2)白色晶体,易溶于水都属于碳酸氢铵的物理性质;(3)盐酸与碳酸氢铵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H4HCO3+HCl═NH4Cl+H2O+CO2↑;(4)A、根据题中信息可知,碳酸氢铵
的化学性质不稳定,受潮时易分解,正确;B、受潮时在常温下就能分解,温度越高分解越快,因此碳酸氢铵在保存时,应该注意防潮防晒,正确;C、二氧化碳不是大气污染,错误。

故选AB。

二、中考初中化学综合题
13.化学兴趣小组同学进行如下实验与探究活动,请你参与。

Ⅰ.制取气体并验证气体性质。

(1)写出仪器a的名称:______。

(2)用A装置制取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装置C可以收集氧气,这是因为氧气具有______的性质。

(3)装置B与D组合制取并验证CO2的某些性质。

①检查装置B的气密性的方法:______。

②若装置D中盛放滴有紫色石蕊试液的水,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若盛放氢氧化钠溶液,则没有明显现象产生。

Ⅱ.在老师的指导下,兴趣小组同学多角度探究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确实能发生反应。

(4)小明进行如下实验:将收集满CO2的两支试管(相同规格)分别倒立在水和NaOH溶液中,轻轻晃动试管,产生了如下图所示现象。

①小明根据______,判断CO2和NaOH发生了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②甲实验的目的是______。

(5)小菁同学取氢氧化钠溶液于烧杯中,用pH计测定溶液的pH为13.5,通入二氧化碳一会儿,测得溶液的pH为11.2,继续通入二氧化碳,再测得溶液的pH为9.2,溶液的pH 降低的原因是______,该实验可以说明CO2和NaOH发生了反应。

(6)小菁根据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设计了另一个实验方案。

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____________CO2与NaOH发生了反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