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老人与海》语言风格在翻译中的特点探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老人与海》语言风格在翻译中的特点探析
【摘要】《老人与海》鲜明的语言风格成为其文学价值的显著体现,不仅为人物的塑造提供了良好的语言氛围,还使得该小说饱含深意,通过简洁凝练的语言呈现出磅礴的小说气势,充分体现了主人公顽强拼搏、坚韧不拔的人性魅力。
在该小说的翻译上,要想实现最佳的翻译效果,就需要充分研究其语言风格,并在此指引下,通过恰当的语言和风格的塑造,实现与原作的有效融合,使得读者能够尽可能原汁原味地阅读到作者的作品,体会到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构建的文学艺术氛围。
本文首先分析了文学翻译中语言风格的重要性,进而从翻译视角来探析《老人与海》的译本语言风格,以便读者能够更加充分体会到原作的意味,译者在今后的文学翻译中能够抓住翻译的重点,实现最佳的文学翻译效果。
【关键词】《老人与海》;语言风格;翻译;特点
《老人与海》作为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的代表作,不仅获得了美国普利策奖,还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可见该小说重要的文学价值和极大的艺术魅力[1]。
随着中国译本在社会的广泛流通,使得其在中国也引起了巨大反响,获得广大读者的喜爱和推崇。
该小说通过描写二十世纪中叶古巴的一位老渔夫出海打渔并在期间勇斗鲨鱼,以此来体现人的坚强意志和无限的潜力,歌颂了人的尊严和勇气,展现了人性光辉的伟大。
其简洁明快而又铿锵有力的语言风格是其作为一部文学作品的显著特点,充分展现了海明威深厚的文学功底和高尚的艺术追求[2]。
在对该小说的翻译上,我国已经有多种译本,虽然大体相同,但在语言风格的承继上仍有些许差别,有着各自的特点。
1.文学翻译中语言风格的重要性
文学作品是作者在经历了较长的生活体验并通过反复的思考,将自身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以及所要表达的观念和想法通过文学作品的形式呈现出来,既满足了自身对于人、人生和生活探索和追求,还使得读者通过文学作品阅读获得相应的感悟和体验,以开阔自身眼界,丰富自身的价值观念,能够为人生道路指明方向,为自身的生活带来更多的思考和诗意[3]。
文学翻译是进行跨文化交流、实现先进文化的引进和有效传播的重要工具,能够使得不同文化、不同语言的文学作品能够翻译成本国的语言表述方式,使读者不仅能够读懂文学作品,还能够通过译者对原作者的深入研究和对原作的反复研读以有效还原作品的精髓和内涵,使得读者能够尽可能地触碰到原作的意涵,了解到作者的创作意图。
也就跨越了语言的障碍,使得我国读者也能够享受到他国的文学作品带来的启迪和熏陶。
由于作者的出生和成长环境不同,人生的经历和阅历不同,受到的文学熏陶也各不相同,使得其在文学作品的创作上具有鲜明的个人特色,创作风格迥异,作品的语言风格也不同。
同时,不同的文学体裁和文学主体,需要文学作品运用对应的语言风格,以更好地描写人物,表现人物的性格和其为人处事的显著特征,这也会使得文学作品在语言风格上与其它作品有所不同。
因此,在文学作品的翻译上,也应当根据特定作品的特定语言风格进行有效翻译,确保译本能够尽量贴
合原作的语言风格,保持原作的风味和艺术个性,确保读者在跨越语言障碍进行文学阅读时不致丧失原作精华,使得阅读效果大打折扣[4]。
2.从翻译视角探析《老人与海》的译本语言风格
2.1在翻译视角下探析《老人与海》原作的语言艺术
《老人与海》之所以广为流传,并深受世界文学爱好者的喜爱,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其原作浓厚而独特的语言艺术。
作者使用凝练而简洁的语言,不仅刻画出了老渔夫的人物形象,且在独特而精练的语言风格之下,使得老渔夫的形象塑造极为鲜明和高大,且使得整体的文学创作风格和语言风格更为优秀和突出。
在作品行文中,海明威很少使用修饰性副词,在形容词的使用上也做到极尽克制,不致过于浮华而流于表面。
同时,其很少使用不易理解的生僻词语,以确保作品的语言更加质朴而隽永,于平淡处显出作品无穷的韵味。
海明威在行文上多以短小的语句进行描写,即使在描写老渔夫与鲨鱼搏斗时,也避开传统写作中极尽铺陈和夸张的表现形式,只以寥寥几句就将老人的性格和搏斗场景刻画得淋漓尽致,极富现场感和艺术美感。
《老人与海》原作鲜明的语言风格,对于人物塑造和主体表达有着重要意义。
从整体的语言风格来看,其语言简洁明快,且短促有力,并没有大量的语言修辞,且主体表达含蓄隐晦,需要通过读者的仔细阅读和细细品味,才能够体会到无穷的回味。
无论是在人物刻画、心理描写还是环境描写,都尽量简单自然而质朴无华,从简单和质朴中展现丰富的作品内涵和文学艺术魅力。
正如瑞典文学院院士霍尔斯陶穆所称赞的那样,“海明威创作的《老人与海》是一部异常有力而无比简洁的作品,具有一种无可抗拒的美”[5]。
在小说文字的运用上,海明威文学创作中的“冰山原则”得到很好体现,简单自然的文字表述成为冰山看得见的八分之一,而文学作品中看不见的八分之七则深藏在海面之下,充分体现着小说深厚的底蕴和无穷的内涵。
2.2以译本实例探析不同译本的语言风格特点
我国的《老人与海》译本有多个版本,不同的翻译家因其对于小说的理解不同,且自身的文学素养和文学喜好等各不相同,从而使得其译本带有明显的个人风格。
为具体分析《老人与海》语言风格在翻译中的特点,特选取我国的翻译实例进行具体分析。
首先,以朱海观先生和吴老先生的译本进行对比分析。
以小说开头一段描写,“He was an old man who fished alone in a skiff in the Gulf Seam and he had gone eighty—four days now without taking a fish.”为例。
该部分充分体现了海明威文学创作中的“冰山原则”,即通过对冰山露出海平面的状态进行描写,向读者展示暴露在外的冰山一角,而让读者通过对描写的想象和联想,从而在脑海中形成冰山的全貌,并体味到阅读和自我联想的乐趣和艺术享受。
该段落交代了人物、时间、地点和事件,并为整个故事交代了主要发生场景和背景。
对于该段落的翻译,从表面来看,并无复杂难懂的词句,且陈述的事物直观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