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日本画对现代工笔重彩画的影响

合集下载

【独家】浅析丁绍光工笔重彩画

【独家】浅析丁绍光工笔重彩画

浅析丁绍光工笔重彩画丁绍光先生是当今享誉世界画坛的华人画家,他的作品不仅受到东方人的喜爱,也受到西方人的欢迎。

每一个欣赏者都能从他的作品中找到共鸣,被其深深感染,这和他长期研究东西方美术史,各民族色彩心理,色彩搭配原理以及中国传统绘画和民间艺术分不开。

他的作品深沉典雅、浓重悠远,造型富有装饰感,强调线条的运用。

色彩明快绚丽,饱和度高,能够瞬间抓住观赏者的心理,让其产生幸福、美好、神秘的美感。

究其原因,这和在作品中的色彩的独特运用分不开,富有个性特点的色彩搭配,配合独具风格的造型,他将这两者和谐统一在一起,这也许就是丁绍光先生作品成功的原因之一。

本文从最基本的色彩三属性色相、明度、纯度三方面分别谈谈丁绍光先生工笔重彩画的用色特点。

1 色相是吸引欣赏者的第一要素色相,又叫做色彩的相貌,通俗地讲就是色彩给人的第一印象。

每种色彩都有自己的相貌,因相貌不同而构成色彩斑斓的世界。

“远观色,近观形”,色彩对一个物象非常重要,人眼的生理特点决定,人先感知色彩,后识别形状。

因此色彩对一个物体起到关键的作用,它不仅能够使人眼快速识别对象,而且能够给人带来强烈的心理效应,影响人的情感。

丁绍光先生的作品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曾经他的作品在日本展出时,有一位患者看到他的作品后,内心被深深感动,感觉立马恢复了健康。

虽然这说得过于夸张,也许两者并没有必然的联系,但可以肯定的是,色彩的确可以影响人的心情,当作品的形式美和色彩完美结合在一起的时候便会产生这种奇妙的效果。

每种色彩都有不同的象征意义,每个国家和民族因为不同的文化背景、生活环境和对色彩的认识和理解都不同。

丁绍光先生通过长期的研究发现,蓝色是一个世界各国人民普遍熟知的颜色,因为天空的色彩是蓝色的,占地球绝大多数面积的海洋是蓝色的,没有蓝色,人类简直无法生存。

所以在他的画作中,蓝色是他作品的主要支撑色彩。

通过蓝色渲染出来一种神秘悠远的意境,不同的蓝色营造出不同的作品氛围,有的给人以少女般天真无邪的浪漫,有的给人虔诚遥远的静谧,带给人无限的遐想。

日本传统绘画艺术

日本传统绘画艺术

日本传统绘画艺术日本传统绘画艺术源远流长,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传承。

这些绘画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技巧,吸引了世界各地的艺术爱好者和收藏家。

本文将探讨日本传统绘画艺术的发展历程、特点以及对现代艺术的影响。

日本传统绘画艺术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公元6世纪,当时日本从中国引进了绘画技术。

随着时间的推移,日本艺术家开始将中国的技巧与本土的文化特色相结合,形成了独具一格的绘画风格。

在平安时期(794-1185年),日本宫廷绘画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成为当时贵族社会的象征之一。

这一时期的绘画作品以描绘自然景观和宫廷生活为主题,注重细腻的笔触和精致的细节。

与中国的绘画相比,日本传统绘画更加注重表现意境和情感。

在日本绘画中,艺术家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简洁的线条来表现自然界的美和人物的情感。

他们追求的是一种内敛而含蓄的美感,而不是华丽和浮夸。

这种风格在江户时期(1603-1868年)达到了巅峰,成为日本绘画的黄金时期。

江户时期的浮世绘是日本传统绘画的一个重要分支。

浮世绘以描绘日常生活和戏剧表演为主题,以生动的色彩和夸张的姿态著称。

这些作品在当时的市场上非常受欢迎,成为广大民众的艺术享受。

浮世绘艺术家如歌川広重和葛饰北斋等人的作品至今仍然被人们津津乐道。

日本传统绘画艺术对现代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许多西方艺术家开始受到日本绘画的启发,将其独特的风格和技巧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

这一时期的印象派和后印象派艺术家如梵高和高更等人,受到了浮世绘的影响,他们的作品中常常可以看到日本绘画的痕迹。

此外,日本传统绘画还对现代设计和动漫产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许多现代设计师和动漫艺术家都受到了日本传统绘画的启发,将其独特的元素和技巧运用到自己的作品中。

这种跨界的艺术交流使得日本传统绘画在当代艺术领域中依然具有重要的地位。

总之,日本传统绘画艺术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它以独特的风格和技巧,表达了日本文化的独特魅力。

浅谈中西绘画同日本画之间的相互影响与融合

浅谈中西绘画同日本画之间的相互影响与融合

龙源期刊网 浅谈中西绘画同日本画之间的相互影响与融合作者:房子钰来源:《天津教育·上》2019年第12期一、日本画今天常用的“日本画”一词是从明治时期(中国晚清时期)开始为了与西方绘画相区别而使用的,之前的日本各个历史时期并没有这个词。

日本画和西洋画最大的区别是用于作画的材料不同,从明治时期开始就有这样的见解:由日本人画的画都是日本画。

同时,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无论素材如何,使用日本民族传统材料和绘画技法的民族繪画都为日本画。

日本画风造型严谨,运用空气透视角度,糅进其特有的细腻、柔和、优美、装饰、神秘及诗意的艺术感觉。

日本画风的形成,源自极富抒情和表意功能的中国画风的传入,其后不仅在日本生根发芽,而且得到充分的发展。

日本画延续了千百年来日本绘画的样式,其素材和技法一直传承到了今天,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日本绘画的风格样式符合日本人的精神性和日本的风土人情。

这也是日本在传承中国画风格之中把握住了革新的机会,让两种文明的碰撞绽放光彩。

在发挥中国画优势的同时,他们也糅合了本民族文化的特色,这是日本一种珍贵的绘画风格。

二、中国绘画对日本画的影响及日本画的历史沿革从很久以前,日本的艺术家们就在绘画材料方面拓展优势、克服限制,创作出从壁画到挂画等各种形式的作品,丰富了各个时代的生活和文化。

日本画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日本画具有两大特点:一是历经两千多年的发展;二是长期受中国和西方绘画的影响。

日本绘画的历史始于古墓内部描绘的壁画。

从公元5世纪左右开始,日本有了内部装饰的古墓,其中画有抽象的图案、人物、动物、武器等。

据说,这些都具有驱除恶灵等巫术含义。

真正的绘画被带到日本是在飞鸟时代。

随着佛教的传入,佛教绘画随之而来,法隆寺玉虫佛龛的版画就是代表性例子,来自中国的绘画技艺,传播了先进的绘画理念。

进入奈良时代,受中国唐朝文化影响,色彩鲜明的绘画开始被制作出来。

到了平安时代,具有日本独特技法的大和绘诞生,形成了日本绘画的第一阶段大发展。

中国工笔人物画与日本浮世绘技法比较研究

中国工笔人物画与日本浮世绘技法比较研究

中国工笔人物画与日本浮世绘技法比较研究作为人类文明发源地之一的中国,其传统绘画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卓越的地位。

它不仅是中国艺术与民族精神的象征,也是人类绘画艺术不断演变与发展的代表之一。

中国传统工笔人物绘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精湛的技艺和严谨的结构造型令世人惊叹。

而诞生并发展兴旺于岛国日本的另一艺术形式浮世绘亦有着令人叫绝的精细工艺,其装饰性的表现尤为深受世人喜爱。

劲细精炼的线条,平面简洁的构图,极具变化的色彩,以及夸张而又适度的造型,这诸般方面的相似出现在两种艺术中,不仅仅是中日两国毗邻的地理位置,更是其间交流影响的结果。

通过对中国传统工笔人物绘画与日本浮世绘的绘画技法的比较,主要是从明代工笔人物绘画大师陈洪绶和日本浮世绘代表喜多川歌麿的绘画作品比较,可以看到中日文化在绘画领域的交融与发展,这与每个时代的政策和画者个人的情感是分不开的。

在明代,相对于日本正是江户时期,是浮世绘艺术产生与繁荣的时期。

通过发达的航海运输,大量的明代绘画作品流入日本,为浮世绘艺术的孕育提供了土壤。

在绘画艺术的构成元素方面,通过对构图,用笔,造型,线条,色彩和绘制工艺等艺术要素之间的比较,可以使我们看到明代画家陈老莲的工笔人物绘画作品对日本浮世绘艺术深远影响,以歌麿作品为例,就处处体现出了中国传统工笔绘画的艺术特点。

在老莲和歌麿的作品中,带有装饰性的民族特色也十分鲜明。

此外,在画者的精神意念以及其绘画作品绘画性和工艺性等方面,老莲和歌麿的作品除了在形式上呈现出绘画的艺术性和精湛的工艺笔法,其绘画作品中体现的精神性也意义深远。

或许同样经历着人生的起起落落,他们的绘画已不仅仅体现对美的追求,同时也在相观者倾吐心声,述说着他们自己的心绪与感悟。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绘画艺术是没有国界的,它不会因为地域的差异而彼此孤立,因为“美”是人类共有的财富。

浮世绘在汲取中国传统绘画技法的同时融合自身的民族性,形成日本绘画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虽然受到历史与文化的影响,但艺术是相通的,而且是不断发展的。

日本传统绘画的表现手法与风格对现代平面艺术的影响与借鉴

日本传统绘画的表现手法与风格对现代平面艺术的影响与借鉴

日本传统绘画的表现手法与风格对现代平面艺术的影响与借鉴日本传统绘画源远流长,其独特的表现手法和风格对现代平面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与借鉴。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日本传统绘画的特点,以及它们如何影响和启发了现代平面艺术的发展。

首先,日本传统绘画以其精细的细节和细腻的表现方式而闻名。

在古代,日本绘画主要是以水墨为主,通过墨线的勾勒和淡墨的渲染,营造出一种富有诗意的意境。

这种表现手法对现代平面艺术的影响可见于许多插画和平面设计作品中。

艺术家们通过使用墨线和渲染技巧,创造出独特的纹理和层次感,使作品更加生动和富有质感。

其次,日本传统绘画注重表达自然界的美与和谐。

在日本绘画中,自然元素经常被描绘为主题,如山水、花鸟等。

这种表现方式对现代平面艺术的影响在于,艺术家们借鉴了日本传统绘画中对自然的观察和表现方式,创造出了一系列以自然为主题的平面设计作品。

这些作品以其简洁而优雅的风格,向观众传递出一种平和宁静的感觉,同时也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另外,日本传统绘画还注重捕捉瞬间的美与情感。

在日本绘画中,艺术家们通过精心的构图和细腻的表现,将瞬间的美和情感凝固在画面中。

这种表现手法对现代平面艺术的影响在于,艺术家们通过运用日本传统绘画的表现方式,创造出一系列具有情感共鸣的平面设计作品。

这些作品通过捕捉瞬间的美和情感,引发观众的共鸣和思考。

此外,日本传统绘画还注重细节和装饰。

在日本绘画中,艺术家们通过精心的细节描绘和装饰,使作品更加丰富多样。

这种表现方式对现代平面艺术的影响在于,艺术家们通过运用细节和装饰,创造出一系列富有个性和独特风格的平面设计作品。

这些作品通过细腻的细节和精心的装饰,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同时也展现了艺术家的创造力和独特性。

综上所述,日本传统绘画的表现手法和风格对现代平面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与借鉴。

通过细腻的细节和精心的表现方式,艺术家们创造出了一系列富有质感和独特风格的平面设计作品。

通过捕捉瞬间的美和情感,艺术家们引发了观众的共鸣和思考。

中国重彩画与日本岩彩画比较研究

中国重彩画与日本岩彩画比较研究

中国重彩画与日本岩彩画比较研究作者:曹暇来源:《颂雅风·上半月》2019年第02期摘要:中国重彩画与日本岩彩画在艺术发展的渊源上具有相当密切的联系,中国传统重彩画在艺术内容与形式上给予日本岩彩画的产生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艺术模本,而日本岩彩画对于中国近代以来的重彩画发展又产生了回流的影响,对于二者之间的比较分析有助于我们对传统与当代重彩画与岩彩画绘画艺术产生必要的思考启示,从而为我们梳理出重彩画与岩彩画今后的发展方向。

中国重彩画与日本岩彩画在艺术特征上具有高度相似性,但其具体的艺术面貌则是分别具有各自独特的社会背景与文化因素影响下决定塑造而成的,对于二者之间的趋同与差异性方面的内容实则需要予以辩证地看待理解。

关键词:重彩画岩彩画比较分析重彩画与岩彩画作为在艺术形式上具有颇多共同点的绘画门类,是绘画领域具有独特影响力的艺术表现形式,二者之间具有密切联系的同时也各自有着属于自己的艺术特点与内涵。

要对二者做出系统的理解认知,需要对重彩画与岩彩画的产生发展及其各自的艺术形式的具体表现特征分别进行探讨,同时还需要对二者之间的联系保持密切的关注与分析。

重彩画是我国传统绘画的主要门类之一,而在日本发扬光大的岩彩画实则脱胎于我国传统工笔重彩绘画。

对重彩画及岩彩画的研究实际不管对任何一方做出讨论,都或多或少包含着另一方的主要内容,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在具体围绕中国重彩画与日本岩彩画的探究过程中也便可以保持一定的理性与思路,以促进对二者各自内涵与彼此之间异同方面内容的理解。

近些年来,艺术界对重彩画与岩彩画的关注愈加明显,而有关重彩画与岩彩画自身的艺术创作上的一些具体问题也相继伴随产生。

例如,有关中国岩彩画的传入及其发展问题,以及其与中国传统或者现代重彩画的关系问题等。

我们在对中国重彩画与日本岩彩画做出比较研究的同时会涉及到类似的问题,并具体展开相应的说明。

实际上,对诸此类问题内容的关注是我们对中、日两国在重彩与岩彩艺术领域的比较分析过程中必不可免的探索,因为中国重彩画与日本岩彩画乃至涉及到中国岩彩画之间,其相关联结的内容部分很多。

重彩画韵_对现代重彩绘画的深剖析_邵筱凡

重彩画韵_对现代重彩绘画的深剖析_邵筱凡

192ART PANORAMA2007・12艺术理论中国传统重彩绘画是具有悠久历史的极具中国民族特色的艺术。

重彩绘画在民间装饰艺术和宗教壁画的沃土中得到发展和进步,其无论从画面构图气势到人物刻画,还是在生动流畅的墨线勾勒、绚丽和谐的色彩上都已经具备相当高的艺术成就。

当中国美术历史的长河进入20世纪,中国传统重彩绘画出现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重彩画前辈林风眠、黄永玉等致力于中国传统装饰艺术与西方艺术的构图、造型、色彩的研究,在宣纸上创作出西为中用、色彩绚丽的现代重彩画,开中国传统重彩绘画与西方现代艺术相结合之先河,画面中别具一格的装饰画风为现代重彩画开创了新的发展思路和实践榜样,在当代中国画坛形成了一股融合中西创新的潮流。

20世纪80年代,以丁绍光、刘绍荟、蒋铁峰、何能等为重要代表人物的云南重彩画派实现了现代重彩画的新的突破与创新。

这批具有民族探索精神的中国现代重彩画家们研究中国民族艺术融合西方艺术的精华,创作出大量具有鲜明时代特色和艺术个性的作品,有用中国传统笔墨线条融合西方绘画色彩的探索,也有以西方现代构成与彩墨融合的实践。

其中注重色彩的情感运用,偏重现代构成、强调装饰效果的重彩画尤为突出,并形成了一定的地域特色。

此外当代许多青年画家在现代重彩方面勇于开拓,作品令人耳目一新。

中国现代重彩绘画的创新震动了国内画坛,并在国际画坛上崭露头角,显示出强劲的生命力。

现代重彩绘画已成为当今画坛最具形式自由的画种之一。

它充分吸取了传统的中国绘画与西方现代绘画的精髓,兼容了古代与现代,东方与西方,充分利用了现代色彩、材质运用方面的特长,大胆地将西方抽象构成与装饰美感引进画面中来,线与色的结合,突出线的神韵与色彩的斑斓明快。

现代重彩绘画以其特有的造型、色彩、肌理交织而成的视觉美感和极具装饰风格与情趣的画面效果,为中国绘画开拓了一个新的领域、新的空间。

一、现代重彩画基于传统工笔重彩画的创新变革现代重彩画与传统工笔重彩画虽然有着异曲同工之处,但两者从艺术的角度来看仍然存在很多不同之处,不能将两者混为一谈。

关于重彩画新变的思考

关于重彩画新变的思考

关于重彩画新变的思考【摘要】中国重彩画发端并发展于仰韶文化的彩陶、秦兵马俑的彩绘、汉代的画像石画像砖以及汉代马王堆帛画、唐宋时期的卷轴画、五代十国时期的敦煌壁画。

现代重彩画是从传统的工笔重彩画发展而来,是当代中国画坛一个相对独立的画种,它融合了古代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绘画技艺,在当前美术艺术领域独树一帜。

本文立足于重彩画新变的思考本体研究,首先阐释了重彩画及基本概念,继而对重彩画新变做了探讨,以期对相关研究有所借鉴意义。

【关键词】重彩画中国艺术【中图分类号】j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6-0215-02一、重彩画及基本概念(一)传统重彩画传统重彩画是指利用“岩彩”作画,即使用明胶把从矿石中所提炼的颜料附着在一些木版硬材质,天然矿物颜料和高温烧制的仿石色颜料所形成的粗粒颜料及多遍厚涂的色层,使得传统重彩画表现出色域种类较宽、色质粗细差别明显的特点。

早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就出现了以t形帛画《人物夔风》、《人物御龙》为代表的重彩画,时至汉、魏、晋、唐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二)现代重彩画中国现代重彩画继承与创新以敦煌壁画为代表的中国民间传统工笔重彩,再加上现代文化因子和审美观念,综合形成的一个以传统为手段,视创新为目的,使之在形式与语言、材质媒介与艺术形式交相呼应的新画种。

中国现代重彩画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至今已有三十多年发展历史。

现代重彩画汲取现代色彩、材质运用方面的特长,积极引进西方抽象、构成与装饰美感因素,着力于造型、色彩、肌理等方面的有机融合,力求在视觉美感方面兼容古代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特点,既突出了绘画的本质特征,又丰富了中国绘画的表现力,使中国绘画艺术既紧跟世界潮流,又独具特色。

二、重彩画新变(一)继承敦煌壁画艺术,拓展古典美术领域在世界范围内,敦煌当之无愧而成为中国古代最大的绘画艺术博物馆,敦煌壁画的绘制全部是以纯天然颜料为手段,其斑斓绚丽及的色彩以及艺术水平令人叹为观止。

(完整版)浅析日本浮世绘的影响

(完整版)浅析日本浮世绘的影响
一辙。
梵高
文森特·梵高,《奥维尔的雨》,1890年
梵高虽然不是第一个受到日本艺术影响的 画家,但他对日本艺术的痴迷可属第一。为 此,他作为艺术品交易商的弟弟提奥收集了 上百幅浮世绘版画——这些作品现在陈列在 阿姆斯特丹的梵高博物馆里。从上面这张有 日本版画背景的自画像中,可以看出梵高对 此类作品的喜爱之情。
当时曾有一个词专门形容这一日本艺 术品大受追捧的现象:日本主义。日 本的浮世绘对西方美术造成了深远的 影响,尤其是对于印象派艺术家,如 梵高曾临摹过很多日本的浮世绘。
梵高临摹的歌 川广重的《雨 中的桥》
浮世绘的影响 《凯风快晴》
浮世绘的特点:艺术装饰性 更强的构图方式、精简的线 条排列、色彩鲜明互不混合、 平面上色不加阴影、取材于 民间,贴近生活。 当时的法国艺术家正在寻找
浮世绘兴起,葛饰北斋初露头角
1853年,日本的国门被美国的 「黑船」敲开,被迫放弃了闭 关锁国政策,日本的丝织品、 茶叶等商品开始流入全球市场。 在产品的包装上常印有浮世绘 画作。这些浮世绘版画画风大 胆、线条运用自由、整体有表 现力,对于当代的艺术界仿佛 是一阵清风,很快受到了一部 分西方艺术家的追捧,包括梵 高、莫奈等。作品,
平面装饰海报
IP的联动
结语
浮世绘艺术形式来源于中国传统绘画,它充分发挥了中国画不讲求焦点透视,不强调自然 界对于物体的光色变化,不拘泥于物体外表的肖似,而多强调抒发作者的主观情趣的特点, 但是又从中国画一波三折、自由洒脱、强调曲线美的随意性中脱颖而出,发挥了日本民族 严谨、细腻的思想作风。从设计技巧中体现了其空间布局精巧、饱满,技法上讲究线条工 整、色彩浓艳,对比强烈,画面力求简洁、精到与唯美。 总的来说,浮世绘已经从传统的绘画技法转变为现代设计元素,它充斥在我们的日常生活 之中,经久不衰。

浅论现代重彩画与传统工笔画之异同

浅论现代重彩画与传统工笔画之异同

是要染 到位 , 为下一个步骤 的罩染做铺 垫。分染结束 后, 据各 根 自对 象进行 罩染 , 作 的调 和媒介是 水 。工笔 画是要 露 出一部 制
分纸底 的 , 求要染得薄 , 色要饱 和透 明, 且要 墨不碍色 、 要 颜 而 色
不碍 墨 、 线不碍 色 、 不碍线 。从视 觉效果看 , 统工 笔 画总体 色 传 来说 更适合近 处欣 赏。 因其造 型的基础 是线条 , 色彩在 线条周
材 为 宣 纸 、 笔 、 汁 、 料 等 , 重 彩 画 的 画材 为皮 纸 、 、 石 毛 墨 颜 而 笔 矿 颜料、 、 、 等。 箔 泥 墨
1 笔 .
对造 型的理解和程 武化的创造及运 用最终落脚于 以线造型 的基 础上 。不论是 学 习绘 画还是创 作作 品 , 统工 笔 画都 是从 传 白描入手 的。纵观 中国绘画史 , 我们可 以说 , 传统工笔 画把线使
用 到 极 致 的程 度 。 在 对 线 的 效 果 要 求 上 , 统 工 笔 画 根 据 不 同 传 物 体 的 质 感 和 空 间形 成 了相 应 的表 现 技 法 , 如 : 透 纸 背 、 比 力 锥 画 沙 、 漏 痕 等 , 些 既 是 工 笔 画 的 绘 画技 巧 , 是 衡 量 线 条 质 屋 这 也
3 3
笔。 白云笔较好 , 因为 它外层是 羊 毫, 中间部分 是硬 而挺 的毛 ,
因此 既 能 含 水 分 又 有 弹 性 。 工 笔 画 经 常 需 要 涂 底 色 , 做 大 面 或
积 的平涂和 渲染 , 因此需备 有各 种宽度 的羊毛 板刷或 排笔 。重
彩 画 由于 颜 色 的颗 粒 、 浓度 不 同 , 使 用 的 笔 也 不 同 。颗 粒 粗 的 所

【浅议中国画与日本画之比较说】日本画和中国画

【浅议中国画与日本画之比较说】日本画和中国画

【浅议中国画与日本画之比较说】日本画和中国画摘要:中国画和日本画的简介,中国画和日本画的现状和发展关键词:中国绘画,日本绘画特点,发展中国绘画简述中国传统绘画的主要种类。

从美术史的角度讲,民国以前的国画我们都统称为古画。

中国画在古代无确定名称,一般称之为丹青,主要指的是画在绢、宣纸、帛上并加以装裱的卷轴画。

近现代以来为区别于西方输入的油画(又称西洋画)等外国绘画而称之为中国画,简称“国画”。

在世界美术领域自成独特体系。

它用毛笔、软笔或手指,用国画颜色和墨在帛或宣纸上作画的一种中国传统依照长期形成的表现形式及艺术法则而创作出的绘画形式,是琴棋书画四艺之一,在东周墓葬中出土过最早的画作“祈?的女人和夔龙”(亦称龙?仕女图),存世最早最完整的作品是南北朝时期顾恺之的“女史箴图”。

国画历史悠久,宋朝以前绘图在?帛上,材料昂贵,因此国画题材多以王宫贵族肖像或生活记录等,直至宋元朝后,纸材改良,推广与士大夫文人画兴起等,让国画题材技法多元,在画作上题诗,为书画同源之始。

明朝之后,绘画推广到大众,成为市民生活的一部份,风俗画因此产生。

清末,西风东渐,绘画材料多元,加入了西画元素,朝多方面发展。

国画和西方绘画的原则有许多不同的地方,其重在神似不重形似,强调观察总结不强调现场临摹,运用散点透视法不用焦点透视法,重视意境不重视场景。

现代国画的发展也开始吸收西方绘画的一些技巧,如明暗光影的配置,人体解剖的准确等,也有画家将国画的意境用于油画创作上。

在题材上有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动物画等之分。

在技法上又可分为工笔画和写意画两种,各有蹊径,各有特色。

在人物画方面,从晚周至汉、魏、六朝逐渐成熟。

山水、花鸟等至隋唐,始独立形成画料。

到五代、两宋、流派繁多,为高度发展阶段。

元代水墨画盛行。

明、清和近代,大体录袭前规。

在各个时期中,都出现了不少革新造性的画家。

在世界美术领域,中国画具有鲜明的民族形式和独特风格。

在描绘物象上,主动运用线条、墨色来表现形体、质感,有高度的表现力,并与诗词,款赋、书法篆刻相结合,达到“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的效果。

日本岩彩对当今中国绘画的影响——岩彩画的发展创新是核心

日本岩彩对当今中国绘画的影响——岩彩画的发展创新是核心

1岩彩 画的 历 史发 展 岩彩 是个 开 放 的概 念, 括泥 土 色 、水干 色 、 用 白土 、蛤粉 染制 而 成) 包 ( 金 属色 、箔 类 以及 对于 材质 硫化 及 热变 处理 … …强 调材 质肌 理 意识 , 展 材 扩 质肌 理美 感, 各种 材质 对 比交织 共 构同 一空 间, 是岩 彩最 大的特 点 。岩彩 画 艺 ( 术— —岩 彩画 技法 讲座 胡 明哲编 著? 黑龙 江美术 出版 ? 2 0 ) ? 0 1 1 1起源 . 就 岩彩 画表 现 的渊源 而论, 最初 可 以追 溯到 旧石器 时代 人类 的宝贵 艺术遗 产, 拉斯科 岩洞 壁画 , 如 阿旃 院石窟 壁画 , 以及中 国 的摩崖壁 画 , 有对 于很 多 还 中国人 来说最 熟悉 的敦煌 莫高 窟壁 画中, 我们 都能看 到岩 彩画在 当 时已经展 现 其令 人 折 服 的 艺术 魅 力 。 1 当今 的岩 彩材 料 2 当今 的岩彩 与 古典 时 期的矿 物 色尽 管在 材 料性 质 上没有 根 本 的区 别, 但 是, 现代岩 彩 则增添 了人 工研 制 的新岩 和水 干色 品 种, 以及 些参 加 的新 的化 一 学类彩 色 。这 样, 使现代 岩彩 拓展 了色相 , 度和 明度 扩大 了岩彩 的色 域 , 纯 超 过了传统 品种 的局 限而提供 了让 画家可 以自由选择 或个性 化 的可能, 色彩 上 在 也丰富 了岩彩 的表现 力和艺 术样 式 i 次, 用颗粒 粗细 不等 的岩彩 , 画面 出 其 使 使 现 了古 典时 期所 没有 的肌理 对 比和新 的 造型要 素 : 三, 典时期 就 开始使 用 第 古 的金属 箔和 天然矿 物 色, 在现代 科 学技 术介 入 的情况 下, 创造 性地 产生 了硫 化 和酸化 以及加热 变色 的表现 效果, 种程度 上进 一步拓 展 了古老 的岩彩 艺术 的 某 表 现 力, 到 了化 腐 朽 为神 奇 的 作用 。 起 由于 以上 三方 面的缘 故, 给现 代岩 彩 的表现 形式 带来 了新 的变 革, 当代 给 视 觉艺 术 提供 了新 的经 验 不 管是 色 彩 、材 质还 是 肌 理美 感 。突 破 了 以传 统 模 式 以水 墨 为主 的表现 形式 , 也给 当代 的 中国绘 画提 供新 的途 径, 丰富 了绘 语 言 的表 现 形 式 。增 添 了 反 映 时代 精 神 和 当代 生 活 新 的 表述 方 式 。 2岩 彩 画独 特的 绘 画语 言性 岩彩 画独 特 的 民族 艺术 性 岩 彩 画它 是 以宣 纸 、绢 、 以及 棉 、 麻 依 托 到 板 、 木 、 壁 上 ,把 不 同 颗粒 的岩 石粉 末 以及金 、银等 材料 媒材 , 根据 画家 的需 要按 岩石 的大 小 不同, 以食 用 明胶或 动物 胶 为粘 合 剂, 托定 到 画面上 。岩彩 画做 为 区别 于 中 国传 统 的 水墨 、 工笔 、重 彩等 。它注 重 肌 理 美 感 与造 型 的 对 比,追 求 的是 一 种 以 平面 为 主 的装 饰效 果 美, 强调 材 质 自身 的独特 美 感 。 3材料 的革 新 丰 富了绘 画主 体创 造 3 1 材料 的革 新 . 其 实, 次 美术 史上 的一 次 飞跃 都是 材料 的 一次进 步 和 革新 。就 拿 中 国 每 画来 说, 最初 是 在岩 石壁 上 , 是 陶, 再 后产 生 帛, 在绢 上作 画 。而 后宋 代 产生 纸, 人画 家 的大量 涌现 是建 立 了生宣 纸 的 出现 , 会 出现 笔墨 为之 的写 意 。 文 才 没有材 料 的革 新 是不 能在 美术 史 上 出现这 些 重大 的 革命 , 时代 绘 画的 大精 和 神 。材 料在 绘 画风 格 中的作 用 可想 而 知 。每 种 新材 料都 会 带来 新 的技 法, 而 新的 技法 必 然会 带 来新 风 格 。不用 质 疑,岩彩 画 它应 该 是 中 国 的和 东方 的 。 重要 的是要 形 成 自 己的体 系, 有独 特 的文 化特 征和 审 美特 征 。当岩 彩 冲破 了 传 统 的工 笔 画线 条 的局 限 时候 , 一定 要 注意 寻 找其 它 方 面 的表现 魅 力 。 《 ( 材 质 拓展 形 态创 新 》刘 曦 林访 谈录 ) ( 东方岩 彩 p 0 8) 岩彩 画虽然还 是沿用 了几千 年 中国文化 最古老 的传统 矿物 色这一 材质, 但 是在其 材 质本 身 与 表现 上 都 有 了一 些进 步 和 创 新 。 已从 一 石 一色 发 展 为 多 色, 同大 小 、粗细颗 粒 的材 质 。每 一种 矿物 色 折射 出 的材 质美 感 已与 传统 不 中的概念 截然 不 同, 而在 画面 中体 现 出晶 莹璀 彩 的独特 美感 也是 令人 惊喜 。 从 岩彩 画 的创作 表现 中呈现 的是更 宽泛 、 更 自由 的一种 艺 术语 言, 它可 以独立 完成 成 为一 件 作 品 ; 也可 以与 油画 、水 彩 、水 粉等 相 结合 使 用 : 然 也可 与 当 金 、银 、铜 、铝 等 金 属 箔及 麻 、 布 等 各种 物 质 材 料 相 结 合 :可 以 是 平 面 的、 也可 以 是立 体 的 、更可 以是装 置 的。他 所 涵盖 的语 言表 现 形 式 是丰 富 的、无 限扩 展 与外 延 的, 正是 因 为这 一 点, 彩画 更 具有 相 当发 展 的前 景 。 也 岩

现代多元文化背景下重彩画发展现状

现代多元文化背景下重彩画发展现状

现代多元文化背景下重彩画发展现状[摘要]现代重彩画由中国传统的工笔重彩画发展而来,在现代多元文化背景下,现代重彩画融合了东西方文化艺术的精髓,借鉴了西方现代绘画的表现形式,与传统的重彩画已经拉开了距离,在材料、技法上有所拓展和创新,并呈现出越来越浓厚的装饰风格。

[关键词]多元文化重彩画发展现状现代重彩画是中国传统绘画与西方现代绘画结合的绘画形式。

在现代多元文化背景下,现代重彩画呈现出蓬勃发展的现状,除了画家的个人创作外,还广泛应用于家居装饰、公共场合的壁画设计等等。

现代重彩画材料在传统重彩画的基础上不断拓展,技法的表现也不断创新和丰富,风格虽各不相同,但在构图、造型、色彩和肌理等方面却表现出浓厚的装饰化倾向。

一、材料不断拓展重彩画的材料包括了纸张、颜料和各种工具,在现代多元文化背景下,现代重彩画的材料不断拓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纸张。

纸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四大发明之一,它与指南针,火药,印刷术一起,为我国古代文化艺术的繁荣提供了重要的物质技术基础。

纸的发明结束了古代简牍繁复的历史,大大地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据考证,在西汉时期已开始了纸的制作。

如1957年在西安东郊灞桥附近西汉墓中出土的“灞桥纸”,其制作年代大约比东汉建初至元兴年间的宦官蔡伦所造的纸要早150年至200年。

之后的唐、宋、元、明、清等朝代,在纸张的制作工艺上不断改进,加上邻国进贡的各种纸张,丰富了纸的种类,为书画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现代重彩画所用的纸张,已经大大超出传统纸张的种类,不再只是单纯的传统宣纸。

为了追求各种不同的画面效果,现代的纸张用上了各种材料,如金箔、银箔、树皮、毛发等等。

现代的重彩画家也在各种纸张上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如黄永玉使用高丽纸画重彩;刘德功采用牛皮纸进行创作;刘国松为了找到更适合表现个人风格的纸张,与纸厂合作,制作“国松纸”等等。

此外,现代重彩画在载体上突破了纸张的局限,除了绢、帛之外,有的画家还在各种布料和木板上创作,拓展了重彩画的载体。

日本传统美术与绘画在现代艺术中的影响

日本传统美术与绘画在现代艺术中的影响

日本传统美术与绘画在现代艺术中的影响日本传统美术与绘画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对现代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艺术家的创作技巧上,更体现在他们对自然、人生和审美价值的态度上。

本文将探讨日本传统美术与绘画在现代艺术中的重要性和影响。

首先,日本传统美术与绘画在现代艺术中的影响可以从艺术家的创作技巧上得到体现。

传统的日本绘画以线条勾勒和平面色彩为主要特征,这种简洁而精确的表现方式在现代艺术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例如,许多现代艺术家在创作中采用了日本水墨画的技法,通过墨色的深浅和线条的粗细来表现物体的形态和纹理。

这种技法的运用使得他们的作品更加富有层次感和立体感,同时也赋予了作品一种独特的东方美感。

其次,日本传统美术与绘画在现代艺术中的影响还体现在艺术家对自然、人生和审美价值的态度上。

传统的日本美术注重表现自然界的美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这种观念在现代艺术中得到了继承和发展。

许多现代艺术家通过绘画来表达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的思考。

他们以自然为灵感,以自然中的景物和生物为题材,通过艺术的手法来传达自己对自然的感受和思考。

这种表达方式使得他们的作品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和情感,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自然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另外,日本传统美术与绘画在现代艺术中的影响还体现在艺术家对审美价值的追求上。

传统的日本美术注重平淡、朴素和内敛的审美,这种审美观念在现代艺术中得到了回归。

许多现代艺术家在创作中追求简约、纯粹和平和的审美效果,他们通过简单的线条和色彩来表达情感和思想,使得作品更加纯粹和内敛。

这种审美追求使得他们的作品具有一种独特的静谧和内省的美感,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于审美标准的重新思考。

总之,日本传统美术与绘画在现代艺术中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它不仅体现在艺术家的创作技巧上,更体现在他们对自然、人生和审美价值的态度上。

这种影响使得现代艺术更加多样化和丰富化,同时也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工笔当代 多维探索

工笔当代 多维探索

工笔当代多维探索作者:皮理文徐娜来源:《美与时代·中》2023年第08期摘要:近年来,中国工笔画创作涌现出诸多优秀作品,创作内容选材丰富,绘画语言多元并举,当代画家从不同维度进行着工笔画创作探索。

以近十五年时间内的工笔创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从材质与技法、方法与理念、风格与语言、题材与内容、形式与展陈等几个维度来分析解读当代工笔画的创作,试图以宏观的视角梳理当代工笔创作实践,研读工笔画创作的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当代工笔;创作综述;类型分析;语言解读一、材质与技法不同的创作材质,衍生出不同的技法语言。

工笔画创作材质承接传统,连接当代,从常规的纸与绢,到多样综合探索,材料亦当随时代。

绢本工笔:在中国传统工笔画中,绢本材质是常见的载体。

绢本材质因精巧工细,可在微妙之处留下艺术家轻微的用笔着色的痕迹,因此可精致格物,绘制入微。

这也使得丝绢这种材质与工笔画精工细作的艺术语言完美契合,深受艺术家青睐。

艺术家以线立骨、随类赋彩,把绢本工笔的传统魅力又激活于当代,如何家英作品绢本材质居多,《秋冥》《舞之憩》等作品均为绢本工笔代表作。

当代工笔画家张见、陈治、武欣、徐华翎等,工笔画创作也是以绢本为主要材质。

纸本工笔:在工笔画创作实践中,宣纸的运用也是非常普遍的。

宣纸对于墨、色等有着独特的渗透力与吸附感,且宣纸可以有效抵御时间的侵蚀。

所谓“人活百载,纸寿千年”,中国古代美术史上的众多经典作品流传至今,宣纸功不可没。

工笔画的创作一般选用熟宣居多,熟宣墨色不易渗透,遇水不化,可做细致描绘,可反复渲染上色。

近年来,亦有艺术家使用皮纸、麻纸等材料加以胶矾处理进行工笔画创作,逐渐拓展了纸本工笔的材料范畴。

何家英的早期作品《山地》《魂系马嵬》等都是纸本工笔的代表作,设色厚重,质感古朴,很好地发挥了纸本工笔的材质美感。

江宏伟、罗寒蕾、高茜、王冠军等艺术家的作品也多使用纸本绘制。

在艺术家的精妙绘制下,纸本工笔的细腻语言被推向了极致。

日本画对中国现代工笔重彩画的影响及发展

日本画对中国现代工笔重彩画的影响及发展

日本画对中国现代工笔重彩画的影响及发展作者:尚建军来源:《名作欣赏·评论版》 2017年第5期尚建军[太原画院,太原030012]摘要:工笔重彩画因材料的特殊性,技法与制作的繁杂性,自文人画思想入主以来,导致其技法的失传缺失,因此可以从成功改良的日本画中学习和借鉴来丰富和发展中国工笔重彩画。

关键词:技法材料意境自1868年明治维新日本改变了过去封建式的闭关锁国状态后,日本画家也开阔了视野,改变了以往一千多年日本文化艺术的中国依赖,可以借鉴更多世界范围内的文化艺术,尤其是西方油画的绘画技巧,逐渐形成了新的日本画。

但是日本画家并没有走上“全盘西化”的道路,而是以自己民族的传统为基础,在浮世绘、大和绘、屏障画(障壁画)的基础上,创造出具有时代性、民族性和更强生命力的日本画。

其既有西方的现代意识,又具有自己民族的审美情趣。

而中国的工笔重彩画的发展,自宋元以来,随着文人画的兴盛而势趋衰微,逐渐退出主流而趋末势。

时至今日,工笔重彩也是弱势于水墨大军,而日本画把从中国古代学习到的重彩技法很好地保留和成功发展起来,中国工笔重彩画的发展,可借鉴学习日本画。

一、技法的借鉴中国有大量分布于全国各地的石窟壁画、寺观壁画,这是可以借鉴学习的活的工笔重彩教科书,如永乐宫、法海寺、敦煌莫高窟等。

古人在虔诚地绘制时曾创造使用过大量的技法,有分染、罩染、平染、提染、褪染等,更有喷、洒、贴、状、洗等技法。

但大量的表现技法,因材料的特殊性,使用和制作的繁杂性,今人多不用或不会正当使用。

就如近代于非的《玉兰黄鹂图》背景大片的石青底色,今人在不浪费材料的前提下,涂平、涂均的技术就非易事!而各大院校的课程设置,仍以淡彩设色为主,鲜有涉及重彩方面的研究学习,因而重彩画的发展也大受影响。

日本画的设色以石色粉质颜料为主,由较强稳定性的化学颜料和植物水色颜料辅之,其画坛仍讲究派系与师承。

对材料的研究使用,技法的保留与传承都有很好的衔接继承,如镰仓时代的佛像画《大日金轮像》,其背景使用的是一种“截金”技法,即把金箔切成细丝线状,再贴到画面所需位置。

论述中日甲午战争对“美术”的影响

论述中日甲午战争对“美术”的影响

论述中日甲午战争对“美术”的影响开创了新兴画风。

1、甲午中日战争爆发于1894年,最终影响是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从而流传进国内很多洋画。

2、通过洋画的广泛流传,从而推进中国美术的进一步发展,开拓出很多新兴画风,包括素描,油画在内。

一、对可能发生的侵略战争缺乏预见,准备不足,是战争失败的认识原因日本在19世纪60年代“明治维新”以后,资本主义得到较快发展,与封建的武士道精神结合在一起,产生了军国主义怪胎,极具扩张性和掠夺性。

侵略并战胜中国,是近代日本的既定国策。

早在1855年,日本的改革派政治家吉田松阳子就主张:“一旦军舰大炮稍微充实,便当开拓虾夷。

晓喻琉球,使之会同朝觐;责难朝鲜,使之纳币进贡;割南满之地,收台湾、吕宋之岛,占领整个中国,君临印度。

”吉田的这一思想,对他的弟子,后来成为日本政要的伊藤博文(内阁总理大臣)、山县有朋(参议院议长)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成为日本政治家的主流思想。

明治维新初期,日本奠定了大陆政策,大臣田中义一在奏折中说:“明治大帝遗策是第一期征服台湾,第二期征服朝鲜,第三期征服满蒙,第四期征服支那,第五期征服世界。

”如果说这些议论还是一个“蓝图”,到了1887年就非常具体了。

日本政府制定了《清国征讨方略》,决定在1892年前完成对华作战的准备,进攻的方向是朝鲜、辽东半岛、山东半岛、澎湖列岛、台湾、舟山群岛。

7年后,日本正是按照这个时间表和路线图发动侵略战争,并几乎达到了全部目的。

日本在几十年里将上述国策一以贯之,进行各方面的充分准备,前后实施了8次《扩充军备案》。

甲午战前的几年,平均年度军费开支高达总收入的31%。

1887年天皇下令从皇室经费中挤出30万元作为海军补助费,这笔钱虽然不算很多,但表达了最高统治者的决心,势必对全国产生很大激励。

果然,在天皇的感召下,全国富豪纷纷捐款,一年就有100多万元。

这不仅增加了军费,也极大地鼓舞了民心士气。

日本一面扩军,一面派出大批间谍在中、朝活动,在甲午战前绘成了包括朝鲜和我国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和渤海沿线的每一座小丘,每一条道路的详图。

浅析日本浮世绘艺术对现代艺术设计的影响

浅析日本浮世绘艺术对现代艺术设计的影响

浅析日本浮世绘艺术对现代艺术设计的影响
日本浮世绘艺术是17世纪末到19世纪末日本的一种流行艺术形式,对现代艺术设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色彩运用、平面构图、线条表现以及主题内容等方面,来浅析日本浮世绘艺术对现代艺术设计的影响。

日本浮世绘艺术在色彩运用方面对现代艺术设计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浮世绘作品以鲜艳的色彩和强烈的对比为特点,运用了大胆的色彩组合和鲜明的局部突出,使整幅作品充满了活力和视觉冲击力。

这种色彩运用方式在现代艺术设计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例如印象派、立体主义和抽象艺术等流派都受到了日本浮世绘的影响。

日本浮世绘艺术对现代艺术设计的色彩运用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使得作品的色彩更加丰富多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喻和表述共 产党员 的道德理 想 内容 ,来衡量 当代社 会 主义接班人 的人生价值观念 。如 ,他说 ,人 固有一死 , “
[ ] 毛 泽 东 书信 选 集 [ ] 北 京 :人 民 出版 社 ,9 3 4 M 18 :
1 6, 44 49, 63 3 1 -1 1 .
[ ] 泽 东 选 集 ( 珍 合 订 本 )M ] 京 : 民 出版 社 ,9 9 5毛 袖 [ . 北 人 16 :
[ ] 泽 东传 (8 3 9 9 [ ] 京 : 3毛 19 —14 )M . 北 中央 文 献 出版 社 ,99 19 :
1 —1 8 9.
其次 ,把传 统美德作 为共 产党员 和社会 主 义新 人 的道德标准 。毛泽东对传统文化 , 特别 是 中国传统美德 是相 当赞许 和肯定 的 ,他经 常引用历 史上 的名 言来 比
50 0
[ ] 泽 东早 期 文 稿 [ ] 沙 : 南 出版 社 ,9 0 44 6毛 M . 长 湖 19 :6 . [ ] 泽 东早 期 文稿 [ ] 沙 : 南 出版 社 ,9 0 44 7毛 M . 长 湖 19 :7 .
或重于 泰山 , 或轻 于鸿毛 ” 共产党人 应该 “ , 大公无 私” , “ 己奉公” “ 克 ,毫不利 己, 门利人 ” “ 专 ,鞠躬尽瘁 , 死而后 已” 开展批评和 自我批评 , , 等等 。这些话许 多直接取 自 于历史文化古籍 , 的经过他用 现代语 言的改造 。 有
要 方 向之一 , 近年来一批工笔重彩 画家 为了建 立现代 中 国画的色彩新体系作 了不懈努力 , 使工 笔重彩 出现了蓬
勃 发展的新局面 。 日本重彩 画的发展 , 为中国画的发 展
创 新提供了有益启示 。 具体体现在工笔 重彩 画在语 言形 式 的探索方面有 了全方位 的拓展 , 从而使古典 工笔 画向 现 代重彩画转型 。 现代工笔重彩 画由于受 H 绘画的影 本


丰 厚 的 传 统 绘 画底 蕴 以及 对 日本 绘 画 的 有 利 借 鉴 , 现 代 工 笔 重 彩 画 无 论 在 色彩 表 现 上还 是在 材 料 创 新 上 提 为 关键词 : 日本 画 ; 笔 重 彩 画 ; 工 色彩 ; 材料 ; 现 表
供 了更为广阔的发展 空间 , 使其更具表现 力与视 觉冲击力。
一147专题研讨统工笔画的方式首先在绘画的材料和手法上使现代的重彩画的色彩有了更大的表现空间并希望从材料到观念建设性的构架新的绘画形式使之成为别开生面的扎根于中国文化土壤并具有现代意义的本土艺回顾日本画的发展也同样走过一段相当长的吸收借鉴的道路
【 专题研讨 】
论 日本画对现代工笔重彩画 的影响
总之 , 毛泽东对历 史人 物的评价 态度 上 , 从 从他 对
[] 8 毛泽 东文集( )M] 三 [ . 北京 : 民出版社 ,9 3 47 人 19 :0 .
[ ] 泽 东文 集 ( )M ] 京 : 民 出版 社 ,9 3 17 9毛 三 [ 北 人 19 :7 . [( 毛 泽 东早 期 文稿 [ ] 沙 : 南 出版 社 ,9 ( 1 1] ) M . 长 湖 19 :. ) [ 1 陈独 秀. 国 国 民革 命 与 社 会 各 阶 级 [ ] 独 秀选 集 . 1] 中 M . 陈 [2 毛 泽 东选 集 ( )M ] 京 : 民 出版 社 ,9 16 5 1] 二 [ . 北 人 19 :2 . [3 毛 泽 东早 期 文 稿 [ ] 沙 : 南 出版 社 ,9 5 3 8 1] M . 长 湖 19 :3 [4 毛 泽 东文 集 ( )M ] 京 : 民 出版 社 ,9 3 3 — 5 1] 一 [ . 北 人 19 :4 3 .
响强化 了色彩意识 , 关注 了色彩的各种 美 的潜 质 , 而 从 极 大的丰富 了重彩画 的表现方法 。 画家们期望藉 由自己 个 性化的艺术实践 , 寻求现代工笔重彩 画的更新之道 和
工 笔重 彩 画是 中 国传 统绘 画 的重 要组 成部 分 , 是 宋元 以前美术 的主流样式 , 中国的传统工 笔重彩 画 , 是
张 宁
( 济南 大学
艺术学 院 , 山东
济南
2 00 ) 50 2
摘要 : 现代 工笔 重彩 画是从传 统的工笔 重彩 画发展 而来的, 但又与传统的工笔重彩画有所不 同, 它是 工笔 重彩
画 的 开 放 形 态。 注 日本 画 色彩 的 语 言 特 性 , 关 并研 究其 发 掘 材 质 的表 现 力 , 为 当今 工 笔 重 彩 画 发展 的 主要 方 向之 成

可能性 , 以深蕴的 中国精神 内涵和迥异 于千年一 面的传
n —- 一 —

“ + +
- +
- +
一 +
一 +
一 +
一 +
一 十

一 +
一 +
一 +
一 +
一 +
一 +
一 +
一 +
一 +
* +
” +

+ 一一— 一—+ —+. - -一 一+
一—+ -
青少年 时期 对英雄 圣哲 的个 人敬仰 演化为他 对全 体干 部的共 同要求 。
随着 中 日文化 的交 流 , H本 画被 大量 的介 绍到 中
以“ 工整谨细 ” “ 和 色彩 明丽” 为特征 的。 现代的重彩画是
国。其色彩斑 斓 , 手法 多样 , 合东西方 绘画 式样 于一 综 体 的独特风格 立刻对 寻求发展 的 中国绘 画带来 了巨大 影 响 , 中国绘画逐渐 有 了新 的面貌 , 使 在追求 直接美感 方 面都作 了不 同程度 的尝试 , 这是进 步 , 是艺术 发展 的 必然趋势 。当然 , 本人并不认 为当代工笔重彩画 的创新 要走 向模仿 日本画 的道路 ,而是从 研究 H本 画发展 的 历程 中得到借鉴 , 中国当代工笔 重彩 画要 更新 观念 、 摆 脱 困境 、 加大拓展 的步伐 。值 得研究学习 的是现代 H本 画发 展过程 中所 体现 的创 造精神 和独特 民族风 格包括 绘 画技 术等等 ,当然这不仅 仅只是 作 品本 身 的形式 问
题 。此外 , 中国深厚 的绘 画传 统资源也应该重新认识 对 和挖掘 。
从传统工笔重彩 画发展 而来 的 , 它是 工笔重彩画的开放 形态 , 已与传统 的工笔重彩 拉开 了距 离 , 它正 在创造 其 新的艺术语言体系 。关注 日本 画色彩 的语 言特 性 , 并研
究其发掘材质 的表现力 , 成为 当今工笔 重彩画发展的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