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江苏专用大一轮课件:第一单元 第2讲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点一
解析 本题考查唐代三省六部制。题干材料显示,唐代 时宰相的行 政级别有所降低,行政权力有所下降,这意味着皇权进一 步打压了相权, 说明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有所调整,故C项正确。A项表述 不符合史实,故 排除。材料所述变化并不会极大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 故B项错误。中 书省、门下省地位提高并不代表决策权扩大,故D项错误
思维启迪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它
的确立、完善和 不断加强,反映了封建专制制度发展的基本轨迹。据此 指出: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核心是什么?其发展过程中 的两对矛盾是 什么?
(2)以唐朝和明朝为例,说明统治者是如何解决中央
考盾:皇权和相权;中央集权和地
(3)元朝行省与郡县制的不同。郡县是地方机构,郡 县长官是地方 官员。中央政令直达郡县,是直线统治,有利于多民族国 家的统一。行 省是中央政府的派出机构,行省长官是中央官员。元设 中书省,即中央 政府,职责是总理全国政务,并直接管理河北、山西、山 东,其余地方设 行省,是分区统治,不是直线统治。
考点一
考点一
5.(2013江苏单科)某学者评唐朝三省制时指出:“凡未加 盖‘中书门下 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 在当时是被认A 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这里所谓“违制 ”的论断,主要 指皇帝背离了 ( ) A.诏令须由政事堂议决的制度 B.门下省执掌诏令草拟的职能
制度、行省制度 等都体现了继承性的特点,而内阁、军机处的设置则是 一种新举措。
考点一
二、三省六部制
职能 中书省
负责决策
门下省
负责② 审议
尚书省
负责执行,下设吏、户、礼、兵、刑、 工六部
评价
(1)三省最高长官都是③ 宰相 ,相权一分为三,削弱 了相权 (2)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是古代中 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创新
三、元朝的行省制度
考点一
措施 作用
(1)④ 中书省 作为最高行政机关,直接管理河 北、山西、山东,⑤ 宣政院 管辖西藏等地区, 其 他地方设⑥ 行中书省 ,简称行省 (2)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行使权力受中央节制 (3)行省之下,分设路、府、州、县
考点一
解析 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是“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 其言外之意 是皇帝的诏令必须经过政事堂的议决副署才算是合法的 ,据此分析可知 A项符合题意。B项表述不符合史实。中书省执掌诏令 的草拟,并不负 责监察地方政务,C项不正确。题干强调的是诏令的合法 性,未涉及诏令 的执行,故D项与题干材料不符。
考点一
特别提醒 (1)唐代中书省与元代中书省名称相同, 但职权差
别较大。唐代中 书省掌管政令的草拟,经门下省审议,再经皇帝决断,中 书省只能参与决 策;元代中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
(2)唐朝三省六部制与近代西方的“三权分立”形 式上相似,都体 现了分权的特点,但二者的本质不同。三省六部制的目
考点一
(3)有利于民族大融合,有利于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 和发展。 2.消极影响
(1)容易导致暴政和腐败现象,阻碍历史发展。 (2)思想上独尊一家,钳制了人们的思想。 (3)明清时期,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与发
考点二
图解历史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演变
考点二
特别提醒 (1)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有继承有发展。如选官
考点一
(2)据史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所具有的政 治、思想以及 整答体案统合加的强功中能央。集权;保证儒家思想的主流(正统)地位; 维护文明的稳定 性和(3连)据续史性料。三,说明科举制对于现代人才选拔的历史 借答鉴案价值。人才流动机制;客观公平理念;人才激励机制。
核心突
考点一
深破入理解三省六部制及选官制度的变化
考点一
4.(2016江苏单科)“宋沿唐制,亦贵进士科。然唐时犹兼 采誉望,不专辞 章。A宋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由此可见,与唐代 科举相比,宋代 ( ) A.考试程序更加公正 B.取士科目有所减少 C.进士及第尤为尊贵 D.录取人数大大增加
考点一
解析 从材料信息可知,唐代科举“兼采誉望,不专辞章 ”;而宋代 实行糊名法,依据考试成绩择优录取。这说明宋代考试 程序更加公正, 故选A项。材料信息未涉及取士科目和录取人数的变化, 可排除B、D 两项;C项与材料信息相矛盾。
(1)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 (2)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考点一
四、选官制度 1.汉朝:察举制 郡国每年举荐孝、廉各一人,⑦ 孝廉 成为士大
夫做官的主要途 径。
2.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选官标准为⑧ 门第 。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 入仕途。
3.隋唐至清末:科举制
考点一
(2)评价 进步性:打破了⑨ 特权垄断 ,扩大了官吏来源,提 高了官员文化 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化教育事业的 发展。 局限性:其本质上属于皇权控制知识分子的有效工 具,而且科举考 试的内容狭窄,在封建政治影响下日趋腐朽,人才的选拔 日益受到干扰,
考点二
考点二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自主学 一、明习朝宰相制度的废除与内阁的出现
明朝宰 原因 明太祖朱元璋认为相权过重,妨碍皇权集中
相制度 经过 明太祖废丞相、裁撤中书省,① 六部 直接对皇帝负责 的废除
影响 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内阁的 起源 废除丞相后,皇帝政务繁多。明太祖设立② 殿阁大学士 ,作为侍从
考点一
……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 登天子堂”式的 “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 种塑造,客观上 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摘编自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考点一
读史指导
史料一 从文明史观的视角论述了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的发展演变。“ 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表 明汉晋时期的选官制度是地方向中央举荐人才为官。而科举制“能破朋 党之私”“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即破除结党营私之弊,限制了徇私 舞弊的发生;通过考试选拔,能有效地提高官员的文化素养,扩大官吏的来源 ,因此具有很大的进步性
第一部分 政治文明历程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 权制度
第2讲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
考纲要
制的加强
求1.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①郡国并行制;②三省六
部制;③行省制
度;④选官制度。
2.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①明朝宰相制度的废除与
内阁的出现;②
清朝军机处的设置;③君主专制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
将铸币权由地方收归中央,这削弱了地方权力、加强了
中央权力,故A项
正确。B项本身表述有误。铸币权收归中央并不会加重
考点一
3.(2017江苏单科)唐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后来发生了两 种变化:一是皇 帝选拔中级官吏出任宰相;二是执掌行政职C能的尚书省 地位下降,与决 策B.政职府能的相行关政联效的率中极书大省提、高门下省地位上升。这表明 ( )C.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有所调整 AD.三中省书六省部、制门基下本省上决已策被权废扩除大
出现
顾问
形成 ③ 明成祖 时,内阁出现
演变 后来内阁地位日益提高,大学士有了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 权,首辅更是权压众臣
考点二
二、清朝军机处的设置 1.目的:⑤ 雍正帝 时设置,初为办理西北军务,后
扩大到处理其 他政务。
2.特点 (1)是辅助皇帝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 (2)机构简单,有官无吏。 (3)军机大臣皆由钦定。 (4)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
考点一
考点集
1.(201训8江苏单科)有学者认为,唐代前期中央各级行政机
关以及地方诸
道州府,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有事皆申尚书省取
裁闻奏D ,不能径 奏君相;诏令制敕亦必先下尚书省详定,然后下百司。”
由此可见,尚书
省 ( )
A.剥夺中书与门下省的权力
B.拥有起草诏令制
考点一
解析 从材料信息看,中央和地方机关皆“承受于”尚书 省,“有事 皆申尚书省取裁闻奏”,“然后下百司”。由此可见,唐 代前期,尚书省 成为全国行政运行的枢纽,故选D项。材料没有涉及中书 省、门下省的 信息,排除A项;起草诏令是中书省的职权,排除B项;尚书 省管辖全国行 政,有利于加强皇帝与各州府的联系,故C项错误。
方分权。 (2)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明朝:废丞相和中书
省,设内阁。
考点一
合作探 主题究 封建官僚政治的重要保障——选官制度
史料呈现 史料一 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
举,皆权在举之 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不 能应试者,有司 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 也。此实选举
考点一
问题思考 (1)据史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晋时期的选官制
度,并通过与上 述选官制度的比较,说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 答案 选官制度:察举制;九品中正制。进步性:有利于破 除结党营私之 弊;限制了徇私舞弊的发生;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 特权;扩大了官 员的来源;提高了从政人员的文化素质。
史料二 从整体史观的视角论述了科举制所具有的政治、思想以及整体统合的功 能。科举制“集中于文学体裁和儒家正统观念”表明考试内容是文学和 儒家的伦理纲常,在思想方面维护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政治方面,科举 制把选拔官员的权力从地方世家大族集中到中央,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只要中国仍相对地孤立在东亚,它就会继续提供稳定性和连续性”说明 科举制维护了中华文明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考点二
3.影响 (1)提高了行政效率。 (2)全国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⑥ 皇帝 手中, ⑦ 君主专制制度 发展到顶峰。 三、君主专制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1.积极影响 (1)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 抵抗外来侵略, 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完整。
考点二
(2)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组织大规模的 经济建设和生 产活动,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总纲目 录
考点呈 考现点一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考点二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考点一
考点一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自主学 一、郡习国并行制
1.实行:西汉初期,在地方上继承秦朝的① 郡县 制 ,同时又分封 王国,郡县、封国两制并行。
2.结果:诸侯国势力不断强大,威胁中央集权。 3.解决:汉武帝颁布“推恩令”,王国问题基本解决, 中央集权加
考点一
提高了行政效率,充分发挥了国家机构的效能。 ④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它标志
着封建政治制度 的成熟。此后,历朝基本上沿用这种制度。
考点一
2.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趋势及实质 (1)变化
时期 汉朝 魏晋南北朝
隋唐至清末
制度 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选官方式
选官标准
地方官推荐 道德品行
专职中正官推 门第 荐
分科考试 择优录用
考试成绩 知识能力
考点一
(2)趋势 ①制度上,由简单到复杂,日趋完备健全。 ②方式上,由征召、荐举到考试,日益强调择优录用 。 ③标准上,越来越重知识和才能,有一定的客观标准, 愈益具有科学 性、合理性、开放性和竞争性。 ④作用上,越来越有利于加强皇权和中央集权。 (3)实质
考点一
史料二 渐渐地,这些考试(指科举)开始集中于文学 体裁和儒家正 统观念,最后的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为中国提供了一种 赢得欧洲人尊 敬和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只要中国仍相 对地孤立在东 亚,它就会继续提供稳定性和连续性。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史料三 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
1.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及影响 (1)特点 ①集体宰相制。在秦汉三公九卿制的基础上,增加 宰相员额,且相 权一分为三,分散相权,加强皇权。 ②分工明确。总结了汉朝以来内朝与外朝相制约的
经验,重设中央
考点一
③相互牵制。吸取了汉魏以来君权与相权长期争夺 的教训,避免了 专权与独裁。
(2)影响 ①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提高了行 政效率,加强了 中央的统治力量。 ②三省六部制的设立,三分相权,有利于解决皇权与 相权的矛盾,加
考点一
2.(2017江苏单科)公元前113 年,汉武帝下令禁止郡国和
民间私铸钱币,
A
指定专门官吏负责铸造五铢钱,作为法定货币。这一举
措 ( )
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首次实现了国家统一 解析 本题考查汉代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化。材料信息表 C.加重了百姓赋税负担 D.空前强化了君主专制 明,汉武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