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庄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江苏高考满分作文《庄子的智慧》推开庄子的门,他不在。

本想与他交谈,可惜,他不在。

我漫步于草庐旁,落叶已积了八层。

他真的在这里住过吗?还是让他的智慧随着自己的身影飘走了?
“不,我可以证明他在这儿住过。

”循声望去,原来是池中探出的鱼。

“我是他笔下快乐的鱼,他从未想过自己是怎么知道惠施是快乐的,但他却知道我是快乐的。

他现在的确不在这儿,但是你可以在任何地方找到他。

他可能在清风中与你交谈;也可能在这碧波里映出你的真实,你的心灵;他多半融入了你的心中。

”鱼摇动着尾巴,游远了。

我站起身来,这可以照透人之心灵的碧波,不就是庄子的智慧吗?
不知何时,肩上停了一只蝴蝶。

“他带走的是我,留下的却是他。

我们在梦中飞舞,在花间大笑,我们让后人疑惑已久,可我们却感知着对方。

他对这俗世累了、倦了,所以他为他妻子的解脱而开心。

他无时无刻不在微笑,也无时无刻不在思考。

他让生命的每一刻都如我翅膀上的花纹一样美艳。

他选择了我,让自身也升华得如此美丽。

”蝴蝶扑闪着翅膀,飞入花间。

我闭上眼,这直透心房的花香不也是庄子的智慧吗?
“你是官吏?”脚边爬来了一只老龟。

“不,不是,和你一样不是。

”我俯下身子。

“好得很,清爽得很,庄子曾以我为喻,拒绝相位。

其实,这泥土并不脏,曳尾于其中真的是世界最快活的事儿。

有人曾问我带着这么重的壳行走累吗?殊不知,我早就把壳视为自己的血与肉,又怎的会觉得累呢?就像有人问庄子读那么多书累吗?在自然中行走累吗?书与自然早已是他的血与骨,何谈受累呢?”龟转过身,爬向淤泥深处。

我直起腰来,原来这淤泥中也蕴藏着庄子的智慧呢……
庄子生于乱世,在世间唱着属于自己的狂想曲。

他赞叹有自然的伟大与人的渺小。

并不是我们离庄子的智慧太远,而是尘世的尘埃遮住了我们的心扉,困住了我们的脚步。

自然是伟大的,人类是渺小的,但当二者合为一体时,人的渺小也就不可见。

这才是庄子智慧的根本吗?
我不禁嘲笑自己的浅陋,竟在这里等庄子回来。

我应当去大自然,应当去世界上的每一角,去寻找,去拾起他遗留的智慧
高考满分作文惟愿此心无怨尤
总有些生命,酣畅淋漓地恣意挥洒,哪怕遍体鳞伤。

亦有些生命,宁静淡泊地安于一隅,哪怕无波无澜。

无论如何抉择,只要心中无怨无尤,一句轻描淡写的“我愿意”便有了九鼎千钧之力,不容他人置喙。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惟愿本心充实满足,无悔自己的决定,便是无憾。

托山为钵,剪水为衣,渺渺若垂天之云,悠悠自来去。

这便是庄子。

他是如此飘忽不定琢磨不透,他穿行于山林间,沉浮于云气中,纵使生活贫困潦倒亦不移本心。

他垂钓于濮水之滨,楚王派人寻他入朝为相,“愿以江山累矣!”话说得如此恳切竭诚,而庄子却吝于回头。

他凝视着水底匍匐的一只龟,笑言:“龟是愿意被人供养在庙堂里还是愿意自由地爬行在泥地里呢?”对曰:“后者。

”庄子笑了:“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或许有人为他放弃高官厚禄而安于贫穷感到不解甚至不值。

然我却为他拍手称快,他遵循了心的召唤,不被浮云遮蔽了双眼,坚持自我。

孤寂却不孤独地看守着他心灵的月亮树——诡谲难测,却自有一番风骨。

与庄子同样随心所欲的还有那轻裘缓带,不鞋而屐的魏晋名士。

在那愁云惨淡的天幕下,他们不愿循规蹈矩明哲保身,而是纵情狂歌,舍生忘死,他们白眼向权贵,折枝为美人,生命随心绽放得如此绚烂,光耀千古。

当洛阳东市刑场上奏起那广陵散之绝响,那亦是嵇康内
心的绝唱:“此身虽陨,此心无怨尤!”真名士,自有一派清峻超绝的风流。

于此番炽烈壮阔的生命相反的是另一种安然,二者的共同之处就在于内心的答案:“我愿意。


李叔同舍下尘缘,斩尽俗丝,遁入空门成为弘一法师。

此举令多少仰慕其才华的人唏嘘不已。

然他却是无怨无悔地从心而行。

“明镜止水以定身,青天白日以成事,光风霁月以待人”,这般偈语便是他心灵的写照。

倘若他不割舍红尘纷繁事,或许会为后人留下璀璨的绘画与篆刻作品,但又何来他圆寂前发自肺腑的“华枝春满,天心月圆”?
陶渊明“误落尘网中”,终是抵抗不了心底声声“归去来兮”!而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林逋厌倦污浊官场,终是隐于西湖之畔,梅妻鹤子,飘然不群。

沈复没有“人间百姓仰头看”的鸿鹄之志,只是随心生活,记录日常的一次出行或仅仅是一块石头,便成了《浮生六记》......
这般安然的心底的细小满足,实在不足为外人道矣。

生命仅有一次,但求随心,勿忘本心。

惟愿此心无怨尤,惟愿你能坦然一笑,道一声“我愿意”。

江苏2016年高考满分作文于无声处听惊雷《庄子·齐物论》里风吹万窍,声音各异,有呜咽声,有的像鬼哭狼嚎,也有动听的沉吟,“吹万不同”,可风一停,就没了声音,死气沉沉。

这自由的风来得真好。

一如自由的说话,别人无话可说处,你依然有话要说,也许是个性的彰显,也许是人来疯,也许是不相信皇帝真穿了新装的质疑,又或者,是创新意识的灵光一现。

有多少张牙舞爪的另类,也就有多少“老鱼跳波瘦蛟舞”的诗意,断不可少了这份自由。

别人无话可说,或许后知后觉,不及你聪明。

或许是大家畏惧权威,如童话故事里看皇帝的新装,心知肚明,不愿发声,装糊涂。

我们这个民族,似乎尤为喜欢沉默为金、韬光养晦。

按阿城说法,大概老庄孔孟中的哲学,都是老人做的哲学,我们后人讲究少年老成,与此有关。

那么,若为真理而发问,乃至质疑,这种个性的彰显,就是不畏权威,是“吾爱吾师,但吾更爱真理的”的执着。

但是,若一味为问而问,为说而说,彰显个性,便成了张扬个性,是叛逆,是青春荷尔蒙的旺盛,是刷存在感,标新立异。

这样的人,如今多了去,网络上随处可见暴跳如雷的键盘侠。

许多讲座提问环节,多有怪异的问题,言之无物,不知所云,却赚足了眼球。

可我们不会因噎废食,依然宽以待之,由他们各抒己见,因为,不把渠道堵死,才会有精彩之语,才有创新之见。

而创新之人,有时也是彰显个性之人。

创新意识,有时也闪现在愣头青的张扬里。

今日之彰显,是他日的独树一帜;今日之叛逆,是明日的不落窠臼。

木心说:“凡是伟大的,都是叛逆的。


就像黄遵宪写诗:“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

”他的创新,难免遭人讥讽,可他不在乎。

昔日义玄禅师,别人讲的他不这样讲,越发显得他是野狐禅,被骂得扫地出门,好不凄惨。

正所谓“一路行遍天下,无人识得,尽皆起谤”。

后开临济一宗,法脉延续最久。

当年马云四处游说,描绘网络购物的愿景,也四处碰壁,看上去更像是一个歪瓜裂枣的笑话。

一以贯之不易,独辟蹊径真难。

他们的个性、叛逆,是创新最初的倒影,可是,未能修成正果前,只是另类罢了。

所以,呼唤创新,不妨从尊重个性,甚至尊重一个偏见开始。

钱钟书在《论偏见》里说,假如我们不能怀挟偏见,随时随地必须得客观公平、正经严肃,那就像造屋只有客厅,没有卧室,又好比在浴室里照镜子还得做出摄影机头前的姿态。

罗素也说“须知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

千人一面,时刻保持一种姿态真让人腻味。

《红楼梦》里晴雯被撵出贾府,王
夫人回贾母似有若无的疑问时,说:“有本事的人难免吊歪。

”你看,有本事和吊歪,创新和个性,总是如影随形。

那么,何必绷着个脸呢?
可是,我们看见多少中规中矩的标准,扼杀了个性,也扼杀了创新。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社会上之习惯,杀许多之善人;文学上之习惯,杀许多之天才。

多少有棱角的后生被磨得合乎所谓的规矩,少有创见,没有创新,察言观色,人云亦云。

龚自珍诗说“不拘一格降人才”,这诗现在依旧不会过时。

有人曾批评如今的年轻人暮气沉沉,没有朝气,批评得对,可是,什么环境促使年轻人特有的蓬勃朝气日渐稀薄,更值得商榷。

否则,未来的年轻人依旧暮气沉沉。

《一代宗师》有句台词我很喜欢。

八卦掌掌门人年事已高,承诺退隐,说:“年轻人要出头,总要给他个机会不是?”世界是属于年轻人的,年轻人要出头,不妨就给他们个机会吧,彰显个性,锐意创新,由他们造反为王去。

人在江湖(庄子)
鲍鹏山
中国出世之说,至此乃始圆备。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
庄周……从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时纵恣而不傥,不以觭见之也。

以天下为沉浊。

不可与庄语。

……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
——庄子《天下》

往昔有人,名曰庄周。

周之奇不知其所以然也。

化而为书,名曰《庄子》,书之妙不知其所以然也。

是书也出于意想之外,而游于溟悻之初。

吾乌乎读之?句与为句乎?字与为字乎?庸讵知吾之所谓句即《庄》之所谓句,吾之所谓字即《庄》之所谓字邪?文与为文乎?义与为义乎?庸讵知吾之所谓文即《庄》之所谓文,吾之所谓义即《庄》之所谓义耶?
以上这段仿庄子的文字,乃是清代学者张潮读庄周时读出的感受。

(《读庄子法小引》)我看得出来,张潮先生读庄子是到了这样的境地了:爱不释手却又
终难释义,不能释义却又终于不能释怀。

古往今来,不知多少人像张潮一样,被庄子弄得进退两难,无所适从。

读庄子的人,定知道那是多层的愉快。

你正在惊异那思想的奇警,在那踌躇的当儿,忽然又发觉一件事,你问那精微奥妙的思想何以竟有那样凑巧的、曲达
圆妙的辞句来表现它,你更惊异,再定神一看,又不知道那(哪)是思想那(哪)是
文字了,也许什么也不是,而是经过化合作用的第三种东西。

(闻一多《古典新义•庄子》)
当一种美美得让我们无所适从时,我们就会意识到自身的局限。

“山***上,
目不暇接”之时,我们不就能体验到我们渺小的心智与有限的感官无福消受这天
赐的过多福祉么?读庄子,我们也往往被庄子播弄得手足无措,有时只好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除此,我们还有什么方式来表达我们内心的感动?这位“天仙才
子”(李鼎语)他幻化无方,意出尘外,鬼话连篇,奇怪迭出。

他总在一些地方吓着我们,让我们充斥经验、知识以及无数俗念的心灵惴惴不安,惊诧莫名。

而等我们惊魂甫定,便会发现,: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朝暾夕月,落崖惊风。

我们的视界为之一开,我们的俗情为之一扫。

同时,他永远有着我们不懂的地方,山重水复,柳暗花明;永远有着我们不曾涉及的境界,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造
化钟神秀”,造化把何等样的神秀聚焦在这个“槁项黄馘”的哲人身上啊!

庄子钓于濮水。

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

曰:“愿以境内累矣。


先秦诸子,谁不想做官?“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

”“在其位,谋其政。

”“君子之仕,行其义也。

”谁不想通过世俗的权力,来杠杆天下,实现自己的乌托邦之梦?庄子的机会来了,但庄子的心已冷了。

这是一场有趣的情景:一边是濮水边心如澄澈秋水、身如不系之舟的庄周先生,一边是身负楚王使命,恭敬不怠、颠沛以之的二大夫。

两边谁更能享受生命的真乐趣?这可能是一个永远聚讼
不已,不能有统一志趣的话题。

对幸福的理解太多样了。

我的看法是,庄周们一定能掂出各级官僚们“威福”的分量,而大小官僚们永远不可能理解庄周们的“闲福”对真正人生的意义。

这有关对“自由”的价值评价。

这也是一个似曾相识的情景——它使我们一下子就想到了距庄子约七百多年前渭水边上发生的一幕:八十多岁的姜太公用直钩钓鱼,用意却在钓文王。


成功了。

而比姜太公年轻得多的庄子(他死时也大约只有六十来岁),此时是真心
真意地在钓鱼。

且可能毫无诗意——他可能真的需要一条鱼来充实他的辘辘饥肠。

庄子此时面临着双重诱惑:他的前面是清波粼粼的濮水以及水中从容不迫的游鱼,他的背后则是楚国的相位——楚威王要把境内的国事交给他了。

大概楚威
王也知道庄子的脾气,所以用了一个“累”字,只是庄子要不要这种“累”?多少人在这种累赘中体味到权力给人的充实感成就感?这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
“重”。

庄子持竿不顾。

好一个“不顾”!濮水的清波吸引了他,他无暇回头看身后的权势。

他那么
不经意地推掉了在俗人看来千载难逢的发达机遇。

他把这看成了无聊的打扰。

如果他学许由,他该跳进濮水洗洗他干皱的耳朵了。

大约怕惊走了在鱼钩边游荡试探的鱼,他没有这么做。

从而也没有让这两位风尘仆仆的大夫太难堪。

他只问了两位衣着锦绣的大夫一个似乎毫不相关的问题:楚国水田里的乌龟,它们是愿意
到楚王那里,让楚王用精致的竹箱装着它,用丝绸的巾饰覆盖它,珍藏在宗庙里,
用死来换取“留骨而贵”呢,还是愿意拖着尾巴在泥水里自由自在地活着?二位
大夫此时倒很有一点正常人的心智,回答说:“宁愿拖着尾巴在泥水中活着。

”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你们走吧!我也是这样选择的。

这则记载在《秋水》篇中的故事(司马迁在
《史记》中复述了这个故事,文字略有出入),不知会让多少人暗自惭愧汗颜。

这是由超凡绝俗的大智慧中生长出来的清洁的精神,又由这种清洁的精神滋养出拒绝诱惑的惊人内力。

当然,我们不能以此悬的,来要求心智不高内力不坚的芸芸众生,但我仍很高兴能看到在中国古代文人中有这样一个拒绝权势媒聘、坚决不合作的例子。

是的,在一个文化屈从权势的传统中,庄子是一棵孤独的树,是一棵孤独地在深夜看守心灵月亮的树。

当我们大都在黑夜里昧昧昏睡时,月亮为
什么没有丢失?就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两棵在清风夜唳的夜中独自看守月亮的树。

一轮孤月之下一株孤独的树,这是一种不可企及的妩媚。


庄子就这样带着他特有的神秘莫测的微笑,从俗人的世界中掉转了头。

有人说,庄子到自然中去了,到江湖中去了。

但若我们再细心一点,我们会发现,庄子的自然是神性的自然,而不是后来山水田园诗人们的人性的自然。

他的自然,充满灵性,充满神性,充满诗性,超绝而神秘,清凉而温柔,它离俗人世界那么远,而离世界的核心那么近。

用现代哲学的话说,他走进“存在”了。

语言是存在的家。

这话说得真是太好了。

在庄子的语辞密林里,“存在”如同一只小鸟,在里面做巢。

在上一篇里,我说庄子是在永恒的乡愁中追寻着“家园”。

追寻就是构筑。

庄子用他的“无端崖之辞”“荒唐之言”“谬悠之说”构筑着家园。

这是一个被天仙贬嫡到无聊混乱人间后对理念世界模糊记忆的追踪。

虽然无奈,但仍执著,在固执的回忆中,他把头脑中模模糊糊影影绰绰的理念世界幻象捕捉到文字中。

这是在我们意料之外的另一个世界,这里云山苍苍,天风荡荡,处子绰约,婴儿无邪。

在这里活动的都是一些“大有径庭,不近人情”的高人,这是—些身上的尘垢糠粃都能陶铸出尧舜的高人:
——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

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

不食五谷,吸风饮露。

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

……之人也,将磅礴万物以为一。

……之人也,物莫之伤,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早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热。

(《逍遥游》)——圣人之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

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

……无天灾,无物累,无人非,无鬼责。

其生若浮,其死若休。

……其寝不梦,其觉无忧。

其神纯粹,其魂不罢(疲),虚无恬淡,乃合天德。

(《刻意》)
“礼乐囚姬旦,诗书缚孔丘”,可能囚缚得住这些人?儒家的“圣人”是人伦之圣。

庄子的“圣人”则是人格之圣。

这是冲决—切束缚的人生,这是莫之夭阏的人格。

这是一个无情的世界,又是一个大情大义的世界。

这些人超凡脱俗,这些人又激情满怀。

他们或击缶而歌,或凭几而嘘,或形为槁木,或心如死灰,有时踌躇满志洋洋四顾,有时或歌或哭不任其声,有时南首而卧为高士,有时却又拊脾雀跃做顽童。

“不失其性命之情”(《骈拇》),“恢恢乎游刃有余”(《养生主》)。

他们“无不忘也,无不有也,澹然无极而众美从之”(《刻意》),“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齐物论》),他们“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逍
遥游》)他们如此远离我们,却又如此吸引我们!他们那么无情,却又那么富于激情;他们那么丑陋其形,却又那么美妙其神。

他们对人间那么不屑,却又那么富于同情心,对人世间存有那么多的怜悯——一部《庄于》,—言以蔽之,就是对人类的怜悯!庄子似因无情而坚强,实则因最多情而最虚弱!庄于是人类最脆弱的心灵,最温柔的心灵,最敏感因而也最易受到伤害的心灵……

胡文英这样说庄子:
庄子眼极冷,心肠极热。

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肠热,故悲慨万端。

虽知无用,而未能忘情,到底是热肠挂住;虽不能忘情,而终不下手,到底是冷眼看穿。

这是庄子自己的“哲学困境”。

此时的庄子,徘徊两间,在内心的矛盾中作困兽之斗。

他自己管不住自己,自己被自己纠缠而无计脱身,自己对自己无所适从无可奈何。

他有蛇的冷酷犀利,更有鸽子的温柔宽仁。

对人世间的种种荒唐与罪恶,他自知不能用书生的秃笔来与之叫阵,只好冷眼相看,但终于耿耿而不能释怀,于是,随着诸侯们的剑锋残忍到极致,他的笔锋也就荒唐到极致;因着世界黑暗到了极致,他的态度也就偏激到极致。

天下污浊,不能用庄重正派的语言与之对话,只好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来与之周旋。

他好像在和这个世界比试谁更无赖,谁更无理,谁更无情,谁更无聊,谁更无所顾忌,谁更无所关爱。

谁更赤条条来去无牵挂,从而谁更能破罐子破摔。

谁更无正义无逻辑无方向无心
肝——只是,有谁看不出他满纸荒唐言中的一把辛酸泪呢?对这种充满血泪的怪诞与孤傲,我们怎能不悚然面对,肃然起敬,油然生爱?
鲁迅先生曾说,孔夫子是中国的权势者们捧起来的。

科举制度后,孔孟之道是应付考试的必读书,是敲开富贵之门的敲门砖。

而老庄哲学则全凭庄子的个性魅力(如前文所说,此魅力包括庄子的魅力与《庄子》的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士子们,并经过他们,进入我们民族记忆的核心。

可以说,孔孟之道是朝廷的,老庄哲学是民间的。

民间的庄子构成了我们民族心理中最底层的基石。

所以鲁迅先生又说,研究中国人,从道家这一角度去考察,就较为了然。

林语堂先生也说,街头两个孩子打架,拳头硬的是儒家,拳头软的是道家。

我们说若朝廷是
拳头硬的,民间不就是拳头软的么?古代那些温习功课准备科考的士子们,他们
桌子上摆着“四书五经”之类的高头讲章,但若我们去翻翻他们枕头底下,一定是放着一本《庄子》。

有庄子垫底,他们的心里踏实多了。

考中的,便高淡阔论高视阔步地去治国平天下,做儒家;考不中的,回到陋室,凄凄凉凉,头枕庄子,做一回化蝶之梦,或南柯之梦,也是一剂镇痛良方。

而梦醒之后,悟出“世事庄周蝴蝶梦”,齐贵贱,等生死,则眼前无处不是四通八达的康庄大道,身旁无处不是周行不殆的造化之机——庄周庄周,本即是康庄大道周行不殆之意也!
更向山水觅知音
文·顾晓蕊
初读《庄子》,正值芳华,如半开的花朵,忙于吐蕊绽芳。

我随意翻动几页,觉得晦涩
难懂,也就失去耐心,因此一放便是经年。

待步入社会后,想着赚更多的钱,过更好的生活,心里住着一只猛虎,哪有闲情细嗅蔷薇。

这些年来,总觉为名利所累,灵魂无处安顿。

在一个寂静无眠的夜晚,我重读庄子,顿感一种醍醐灌顶的清朗。

透过阅读,以天地自然之心去体悟人生,心中的困惑如烟散去。

庄子主张“清静无为”,即生活为贵,名位为轻。

不管是许由还是子州支父,皆不肯为王位,而失去自由之身。

只有心无挂碍,看淡名利,才能不被世俗所累。

如此安于淡泊,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呢?
若静下心来想想,那些细小的幸福,那些简单的快乐,皆和名利无关,只与心态有关。

然而,现实是,我们一边嘲笑那个“邯郸学步”的孩子,一边在重蹈覆辙。

看到他人升职,加薪,换房子,买新车,又是羡慕又是着急。

像那个无知的孩子一样,跟在他人后面学,结果却迷失了自我。

在尘世中奔走追逐的我们,何不让心慢下来,携一卷书去旅游,去访山问水,从草木的智慧中领悟生命的真谛。

惠施眼中“大而无用”的大葫芦、木瘤盘节的樗树,在庄子看来却是无用之大用。

我们总喜欢和他人比较,越比越觉得事事不如人。

可是你看,无用的大葫芦,可以绑在腰上做腰舟,使人在水中自由浮沉。

樗树不是好的木材,所以不会被砍伐,得以与岁月共老。

人世间的万事万物,存在皆有意义,我们不能以个人的好恶去评判。

同样人各有所长,何必去比较呢?如那位黏蝉的老人,捶制带钩的工匠,若能专注于自己喜好的事,心无旁鹜而乐此不疲,便能达到精妙的境界。

在人生的旅途中,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皆是大自然的智者。

你听过人吹的箫声,可否听过大地的箫声,天的箫声?风吹过树林,树木的孔穴发出或粗或细,或深远或急切的声音,如泣如诉,如梦如幻,这是来自大自然的音乐。

人们熟知的“庄周梦蝶”的典故,虽然是一个虚幻的梦境,却是对诗意生活的向往。

在梦里,庄周与蝴蝶已浑然一体,进入物我两忘的境界,这便是“天人合一”。

有时我们过于执着一念,烦恼如杂草丛生,不如抛开心中的羁绊,去聆听那自然的清音。

让身心徜徉于青山绿水之间,闻花香,听鸟语,观云海,赏星月,于山水间觅得心神相交的知音。

纵然不能时时亲近自然,也给心灵留一片净土,如此,心便是宁静的,也是淡泊的,就会拥有淡然而雅的人生。

重读《庄子》
温勇智
晨起对镜,忽见两鬓白发撮撮,不禁惊慌失措,继而静思躬省,结论两字:庄子!
吾本散漫之徒,引庄子为知己:为人率性,淡泊名利,与世无争,贫困不能改其节,利禄不能诱其志。

其天马行空的《逍遥游》更是让我流连忘返,于心戚戚。

我拽着庄子的衣袂,历游峻山险壑,化蝴蝶,成鲲鹏,与蓝天对话,与花草为伍,日月乃连璧,星辰乃珠宝,岂不快哉!
然,我终非庄子,吃着尘世的粮,难脱尘世的情。

昔日的同学,一个个立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