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镇规划的发展历程及未来趋势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城镇规划的发展历程及未来趋势分
析
摘要
我国的城镇是伴随着国民经济发展而建立起来的,城镇规划在城镇建设中起
到了不可替代的职能作用。
如今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已经到了关键性的转型时期,城镇规划建设也需要适当地调整与优化,确保城镇与农村的经济协调发展,推动
城镇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因此对我国城镇规划建设的发展历程展开全面细致
地统计整理,结合我国城镇规划的现实状况以及社会发展的本质需求,对未来的
城镇规划进行合理的憧憬与展望,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城镇规划;发展历程;未来趋势
一、城镇规划的基本概念
城镇规划指的是在城镇建设工作开始之前,对形式结构、空间布局、施工进
展进行优化设计,从而确保城镇建设的合理性,提升城镇的宜居性。
城镇规划通
常体现在交通设施、房屋建筑、景观绿化、公共场所等诸多方面。
城镇规划主要
分为两方面内容:其一是规划设计,也就是根据区域内的自然资源、风俗习惯、
水源结构、人口分布,对城镇功能进行合理划分,坚持科学发展的理念,优化整
合自然资源和环境资源,规划出城镇建设的蓝图;其二是建设与管理,是指将城
镇建设蓝图落实到实际行动当中,并结合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对城镇建设进行全
方位的管理,从而达到城镇空间性、区域性均衡发展的目的。
二、我国的发展历程
我国城镇发展主要经历了起步阶段、发展阶段、平稳阶段等三个阶段,具体
内容如下所示:
(一)城镇的起步阶段
城镇起步阶段(1949-1965年),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城镇规划还
处于萌芽状态,此时我国的城镇数量只有132个,城镇地区的人口数量只有区区3949万人,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例只有7.3%。
到了1957年,我国的城镇规划有
了少许起色,城镇数量增长到176个,城镇人口数量增长到7077.27万人,在全
国总人口中的比例提升到10.9%,与1949年相比提高了3.6个百分点。
1958年
之后,我国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大跃进”活动,此时城镇的数量和规模呈现出爆
发式增长,城镇数量突破了200个,达到了惊人的208个,城镇人口也突破了1亿,达到了1.01亿。
但是在1962年国民经济调整期间,我国政府撤销了一大批
城镇,城镇人口数量也出现了锐减态势。
据有关资料统计,截止到1965年,我
国的城镇数量为168个,城镇人口减少到8857.62万人,至此,我国的城镇规划
初具规模,但是交通设施、公共设施都非常落后。
(二)城镇的发展阶段
城镇发展阶段(1966-1991年)。
1966年,我国开始了长达十年的文化大革命,国民经济发展几乎处于停滞状态,城镇发展的速度十分缓慢,基本谈不上城
镇规划。
截止到1978年,我国的城镇数量只增长了26个,城镇人口数量约为17245万人,在全国总人口中的占比为17.92%。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后,我国
的城镇化建设正式进入了黄金发展阶段,尤其是经济开发特区的建立,极大地带
动了周边城镇的发展。
在这个阶段中,我国的城镇数量呈现出快速增长趋势,平
均每年新增15个城镇,诸如上海、广州、江苏等沿海城镇的交通设施逐渐完善,公路里程、铁路里程都呈现出指数型增长,高楼大厦也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
城镇周边地区的工厂企业陆续建成投产,吸引了大量的人口流向城镇,为城镇化
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推动力。
(三)城镇的平稳阶段
城镇平稳阶段(1992年至今)。
我国政府在十四大会议上确立了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建设的总目标,明确指出城镇是区域经济建设的核心,城镇的地位和作用
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在十六大会议上,党中央领导人强调:“要不断提高城
镇化发展水平,推动大型城镇和小型城镇的和谐发展,坚持走中国社会主义特色
的城镇化道路”。
至此,我国开启了城镇化建设的全新篇章,截止到2014年年
底,我国的城镇化率达到了54.77%,与1991年相比提高了17.83个百分点。
这
一时期,我国的城镇人口呈现出爆发式增长,诸如房地产、医疗卫生、建筑施工、餐饮服务行业都得到了充足有效的发展,衍生出了一大批知名度超高的现代化企业,甚至有些企业的产品和服务走出中国、走向世界,这一切都与城镇化规划建
设有着脱不开的联系。
三、我国城镇规划的发展趋势分析
(一)向着渐进式的方向发展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耕地资源十分有限,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必然会侵占部
分耕地,如何化解城镇规划发展与耕地保护之间的矛盾,是未来城镇规划过程中
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与此同时,我国的农村居民文化程度低,经济收入水平低下,在经济发展当中困难重重,这也是我国城镇规划建设的制约因素。
因此在以
后的城镇规划过程中,应该综合考虑城镇周边土地资源结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合理规划城镇发展体系,把握好城镇建设的速度和节奏,在保证城镇化进程逐步
推进的前提下,尽可能不破坏耕地资源。
城镇规划的规模和速度应该保持适度,
必须与当地的经济水平相适应,向农村经济发展的方向倾斜,带动周边乡村的经
济发展,从而实现城镇与农村经济的协调发展。
(二)向着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未来的城镇规划必须将环境保护放在首要地位,合理利用森林、农田、淡水
等自然资源,积极打造环境友好型城镇,建立健全城镇生态网络。
积极引入节能
环保技术,推广普及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减少城镇地区的碳排放量,提高
城镇地区的环境质量,为广大人民营造一个舒适、祥和的生活环境。
在城镇规划
过程中应该科学设计开发强度,合理布局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良性循环发展。
(三)向着智慧化的方向发展
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多的现代化设备应用到人们
的生产生活当中,这已经成为现代化城镇的重要标志。
因此在未来的城镇规划过
程中,应该坚持城镇建设与智慧系统相结合的基本理念,加快城镇信息建设速度,做好智慧城镇、智慧社区、智慧园区的规划和建设工作,提高城镇地区的智能化
水平。
未来的城镇规划应该做好顶层设计,将信息化建设融入到城镇建设的方方
面面,打造一个“万物互联”的智慧型城镇。
总结
我国的城镇规划建设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即起步阶段、发展阶段和平稳阶段,每个阶段的城镇规划目的不同,方式不同,最终的结果也有所差异。
随着社
会经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对城镇规划建设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因
此城镇规划必须做好顶层设计,统筹全局,把握好城镇建设的速度和节奏,推动
城镇和农村经济的协调发展。
未来的城镇规划应该朝着环境节约型的方向发展,
打造一个循环可持续的发展体系;向着智慧化的方向发展,提高现代城镇的智能
化水平,为人们的生产与生活提供更大的便利。
参考文献
[1]胡嘉佩. 国家-地方管制视角下的城镇体系规划发展历程[J]. 智能城镇, 2018 (09): 14.
[2]何锦. 国土空间规划趋势下城镇发展转型的若干思考[J]. 城镇建筑, 2020 (05): 25.
[3]我国新型城镇与乡村振兴协调发展趋势研究[J]. 经济纵横, 2021 (11):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