澜沧县南岭乡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发生状况及防治技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澜沧县南岭乡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发生状况及防治技术
鲁艳芳
【期刊名称】《云南农业科技》
【年(卷),期】2016(000)003
【总页数】2页(P20-21)
【作者】鲁艳芳
【作者单位】澜沧县南岭乡农业工作站,云南澜沧665613
【正文语种】中文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是一种分布于亚热带地区的细菌病害,国内主要分布于华南、华中及西南地区[1]。
20世纪90年代随着杂交稻的推广,发病面积逐渐扩大,危害加重,为国内植物检验对象。
澜沧县于1996年开始零星发现,近几年发展较快,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种子经营流动性大,市场混乱,传染扩散快。
2012年后发病面积逐年增加,危害程度逐年加重,特别是低热河谷小坝区杂交水稻发生严重,目前已发展成为水稻主要病害之一,严重威胁水稻安全生产。
南岭乡为全县水稻生产主产区之一,位于澜沧县境中部,全乡国土面积471 km2,有耕地面积4 308.3 hm2,其中水田1 402 hm2,旱地2 906.5 hm2。
有8个村民委员会,126个自然村,175个村民小组,2014年末共有6 494户,24 210人,其中:农业人口6 133户,23 389人,占全乡总人口的96.6%;2014年,
全乡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6 014.7万元,人均纯收入达1 911元,粮食总产量为1 161.7万kg,人均有粮349 kg。
从2012年开始,全乡大面积发生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到2014年全乡发生353.3
hm2,已经成为该乡水稻生产的主要病害,严重影响了水稻的产量和品质。
根据
澜沧县植保站调查,水稻发病后一般田块损失率达10%~15%,中等损失率达20%~40%,严重田块损失率达60%以上,特别是水稻千粒重降低,空秕率增加,产量损失严重。
细菌性条斑病主要危害稻叶,病菌多从气孔侵入,病斑初显暗绿色水渍状半透明小点,迅速在叶脉间扩展,后变成黄褐色的细线状或短虚线状条斑,条斑可连接、合并形成枯死块。
病斑上常溢出大量串珠状黄色菌脓,干后呈胶状小粒。
发病严重时条斑融合成不规则黄褐至枯白大斑,与白叶枯类似,但对光看可见许多半透明条斑,叶片卷曲,田间呈现一片黄白色或铁锈色。
在发病重或感病品种上,叶片大面积干枯死亡,或病株不能抽穗,即使抽穗结实,但秕谷增多,千粒重降低。
带菌种子的调运是病害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在病稻谷和病稻草上越冬的病菌,是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主要初侵染源,土壤不能成为越冬之处,病稻秆在田间沤烂,病菌短期内就可死亡。
病菌主要通过气孔侵染。
在夜间潮湿条件下,病斑表面溢出菌脓。
干燥后成小的黄色珠状物,可借风、雨和昆虫等蔓延传播,也可通过灌溉水和雨水传到其他田块。
粳稻通常较抗病,而籼稻品种大多感病,受害严重。
3.1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发生条件
此病发生与温度、雨水、大风、品种抗性、栽培管理等关系密切,高温、高湿有利于病害发生;大风暴雨造成伤口,容易造成病害流行;偏施氮肥、灌水过深加重发病。
不同类型水稻对细菌条斑病感染程度差异很明显,杂交稻比常规稻要重,籼稻比粳稻发病要重。
细菌性条斑病菌主要在病谷和病稻草中越冬,当病谷糠直接施于稻谷中,能致水稻发病;病菌除危害水稻外,还可侵染杂草。
细菌性条斑病菌潜育期的长短与气温有关。
气温16℃以下,无新病斑出现。
当平均气温在27℃以上、相对湿度为88%时,发病最快;病菌从气孔侵入,当田间湿度接近或达到饱和程度,叶面有一层水膜时,病菌易被传播和侵染,大风、暴雨会使水稻叶片造成伤口,
有利病菌侵入,又可把菌源传给附近稻田。
3.2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发生特点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病菌属于原核生物界、薄壁细菌门、黄单胞菌科黄单胞菌属的稻黄单胞菌。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病菌生长适温28~30℃。
一般水稻生育前、中期较轻,生育后期发生较重,特别在孕穗-抽穗期发病重,在澜沧县南岭乡一般发生时间为7月下旬至8月上旬,此时正处在高温高湿天气,发病高峰期为灌浆期至乳熟期。
3.3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发生流行规律
病菌主要由稻种、稻草和自生稻带菌传染,成为初侵染源,病菌主要在病稻种、稻草和自生稻上越冬。
病菌主要从气孔或伤口侵入,借风、雨、露等传播。
在无病区主要通过带菌种子传入。
高温高湿有利于病害发生。
晚稻比早稻易感染,后期水稻易发病蔓延;大风暴雨造成伤口,病害容易流行;偏施氮肥,灌水过深加重发病;晚稻在孕穗、抽穗阶段发病严重。
4.1 加强检疫
种子带病传入是新区发病的主要原因,所以必须加强农业综合执法力度,加强植物检验,防止调运带菌种子远距离传播。
严格禁止从疫情发生区调种、换种,严格控制病源扩散传播。
4.2 农业防治
选择抗病品种,合理密植、轮作,减少菌源,加强肥水管理等。
4.2.1 选用抗病品种
选用抗病品种是预防和控制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发生的有效途径,目前南岭乡生产中推广应用抗病性好、适应性广、丰产性高、综合农艺性状相对较好的品种有宜香优2115、宜香725,两优2161、川江527、楚粳27、楚粳28等品种。
4.2.2 做好种子处理
用强氯精浸种消毒,可将细菌性条斑病菌杀死。
4.2.3 合理轮作、减少菌源
水稻收获后,及时清除水稻秸秆等病残体,减少田间初侵染源;或集中烧毁,减少翌年田间初侵染源引起发病机会。
农家肥作田间底肥要经过充分腐熟后方能施用。
有条件的地区提倡水旱轮作,南岭乡目前主要结合冬季农业开发进行冬玉米等轮作。
4.2.4 适时播种,合理密植
在澜沧县南岭乡水稻为中稻,播种期一般为山区3 月25日至4月10日,半山区
4月10日至4月25日,坝区4月25日至5月10日。
规格化种植,实施拉绳条栽;根据品种特性和肥力水平,决定栽插密度。
移栽规格一般为株行距13.3
cm×26 cm或13.3 cm×30 cm,每公顷栽插30~33万丛,杂交稻每丛1株,常规稻2~3株。
做到合理密植,以改善田间的通风透光条件,降低田间湿度,减轻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发生。
4.2.5 合理施肥,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增加抗病性
避免偏施、迟施氮肥,配合磷、钾肥,采用测土配方施肥,科学施肥,施足底肥,增施磷钾肥,合理施用微肥。
根据测土配方施肥建议卡提供施肥量,在每公顷施农家肥15 t的基础上,一般每公顷产量7 500 kg左右的田块,每公顷施尿素300~375 kg、普钙750 kg、硫酸钾150 kg、硫酸锌15 kg,使植株生长健壮,增加
抗病能力。
4.3 水稻生物多样性栽培示范
间套种有利于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单位面积复合产量,同时也能有利于控制和减少病害发生,值得大面积推广应用。
如杂交水稻-本地良种二元栽培、籼稻-粳稻间种等。
4.4 化学防治
施药应根据田间病情调查及县植保植检站的预测趋势,重点在于秧苗期喷药保护和
大田期封锁发病中心,大风暴雨后及时进行预防和防治;常用的药剂为20%叶枯宁,具有良好保护和内吸治疗作用,有较长的持效期。
秧田期一般掌握在4~5叶期用药,但老病区,特别是秧苗受水淹而感病时,应在3叶期和移栽前3~5 d各喷1次,每公顷用20%叶枯宁可湿性粉剂1.8~2.25 kg。
大田喷药应注意封锁发病中心,控制病害蔓延,每公顷可用20%叶枯宁可湿性粉剂3 kg预防病害扩展;每公顷用40%的禾枯灵1.5 kg或3%的中生菌素300 g兑水675 kg防治效果也相当理想。
也可以参照水稻白叶枯病防治方法。
【相关文献】
[1]陈德西,何忠金,封传江,等.水稻主要病害发生区划研究[J].西南农业学报,2014,27(3):1072-1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