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腧穴的作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节腧穴的作用
腧穴的作用,古今文献论述颇多,概括起来不外输注气血、反应病证、协助诊断和防治疾病四个方面。

一、输注气血
腧穴作为脏腑经络气血转输出入的特殊部位,其功能与脏腑经络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人体脏腑以及皮肉筋骨、四肢百骸所以能维持其正常的功能,都需要气、血的滋养濡润。

而气血的传注输布,主要是通过经络系统而实现的,经脉和络脉都是气血输注的径路。

经络与腧穴本是一体,分之可二,合之为一,腧穴同样具有经络输注气血的功能。

《素问·气穴论》说:“肉之大会为谷,肉之小会为溪,肉分之间,溪谷之会,以行荣卫,以会大气。

”‘灵枢*九针
十二原,说得更加明白:“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

”说明腧穴是气血通行出入的部位,并非指一般的皮肉筋骨。

因此,人体气血的虚实盈亏,必将通过经络反映
到腧穴,这就是所谓腧穴“通营卫”、“缢奇邪”的作用。

所以《千金方》说,“凡孔穴在身,皆是
脏腑营卫血脉流通,表里往来,各有所主”。

二、反应病证
在疾病的情况下,经络有抗御病邪、反映证候的作用。

经络反映病证,一般以症候群的形式居多,所以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五络脉等都有各自的病候;或经脉之间的互相传变,如伤寒六经相传;或病变部位的红肿热痛,麻木不仁等,范围较大。

而腧穴所反应的病证,则
是指仅限于腧穴范围的压痛、酸楚、结节、肿胀、瘀血、丘疹、虚陷等现象。

疾病的发生必取决
于邪正的盛衰,邪盛则可以导致气血失调,气血失调可以通过经络的功能直接反应于与之有关的“脉气所发”的部位。

《灵枢·邪客》说:“肺心有邪,其气留于两肘;肝有邪,其气留于
两腋;脾有邪,其气留于两髀;肾有邪,其气留于两国,”张介宾在《类经》注说:“凡病邪久留不
移者,必于四肢八溪之间有所结聚,故当于节之会处索而刺之。

”结聚,指气血凝滞、脉络不
通,或由此而形成的硬结等。

这就是《素问·气穴论》所以说的“溢奇邪”。

但这种情况的出
现并不限定于四肢,临床上更多见于躯干。

它既可以反映局部的软组织疾患,如经筋病变;也可以反映脏腑疾患,如躯干部的背俞穴和募穴,是反映脏腑病痛的重要腧穴。

当然,四肢部的腧穴也同样可以反映脏腑病证,如原穴与五脏病、下合穴与六腑病等。

对于腧穴的这种作用,近年有不少新的发现,如呼吸系统病证多在中府、肺俞、孔最处出现反应;肝胆系统的
病证多在肝俞、胆俞、胆囊穴处出现压痛等。

三、协助诊断
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各个组织、器官的功能是彼此协调统一的。

腧穴作为人体的一个特殊部位,通过经络与机体各部紧密联系,因此某一个组织、器官发生疾病时,也可以通
过经脉在其相关腧穴上出现异常反应。

这种反应的出现对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灵枢·官能》说:“察其所痛,左右上下,知其寒温,何经所在。

”就是利用“荣输异处”诊察
疾病。

在这方面,中医学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且近年又有较快的发展。

望、闻、问、切是中医诊病的
主要方法,其中望诊、切诊更是离不开经络腧穴。

望诊包括诊察络脉色泽,近代多用于耳壳视诊。

脉诊中的切寸口、切人迎、切三部九候、切肾间动气等无不以腧穴作为依据。

‘灵枢·背腧》记载了背俞穴的位置与取法。

切其所异,可以作为定向诊知脏腑疾患的重要参考。

募穴也具有相同的作用,如《圣惠方》利用募穴的压痛及局部变异诊断脏腑“痈”、“疽”之患。

除上述内容外,四肢部腧穴对部分疾病的诊断也具有重要意义。

如阑尾穴出现压痛表明有患阑尾炎的可能,胆囊穴的压痛则有患胆囊炎或胆结石的可能。

以上这些内容都应结合临床征象综合考虑,才能完整了解病情,作出合理判断。

近年,应用光、声、电、磁等物理学方法,
对腧穴的某些变异还可以用仪器进行检测,如经络穴位测定仪、生命信息诊断仪等。

总之,检查有关经络腧穴部位的病理反应,测定腧穴的电位、电阻和导电量的变化,有助于病位和虚实状态的诊断。

腧穴协助诊断的另一方面,可以协同现代医疗仪器对某些疾病进行鉴别诊断。

如采用针刺足三里的方法,在x线下对胃窦部变形、蠕动消失的患者进行观察,如胃窦部变形部分重新出现蠕动,而且轮廓、宽度发生改变者,说明胃壁柔软,正常收缩扩张功能
存在,一般为良性的炎症;如在同样条件下,胃壁无收缩、扩张功能,说明胃壁增厚僵硬,是癌细胞沿胃壁生长的结果。

四、防治疾病
运用各种治疗性刺激作用于腧穴,可以预防和治疗疾病。

《素问.五藏生成》在解释腧穴的特点时说:“此皆卫气之所留止,邪气之所客也,针石缘而去之。

”指出腧穴不仅是气血输注的部位,而且是邪气所客的处所,也是针灸用以补虚泻实的部位。

针灸预防疾病,主要就是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

‘千金方》说:“凡人吴蜀地游官(宦),体上常须三两处灸之,勿令
疮暂差,则瘴疬温疟毒气不能著人也。

”这是关于用艾灸腧穴预防时疫传染的早期记载。

《扁鹊心书》推祟灸法,有不少关于艾灸腧穴健身防病的论述。

如“灸气海、丹田、关元,各三百
壮,固其脾肾。

夫脾为五脏之母,肾为一身之根。

”充分体现了扶正固本,祛邪却病的学术思
想。

近年,利用针刺足三里能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的特点,用来预防感冒;针刺合谷穴预防痄腮;经常按摩中脘、建里,可以帮助消化;按摩眼区周边腧穴,可以恢复眼肌疲劳,防止近视
等,都是应用腧穴预防疾病的具体体现。

通过腧穴以治疗疾病,早见于帛书《五十二病方》。

《内经》记述疾病治疗大多也是采用这种方法。

以后历代医家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成为中医外治法中的主要手段,实践证明,临床各科都有大量适应于刺激腧穴治疗的病证,包括许多功能性疾病、传染性疾病和某些器质性疾病。

特别是对各种痛证、感觉障碍和各种功能失调的病证,尤其适合刺激腧穴进行治疗。

1980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43种疾病,建议各国采用针灸治疗,这是国际上对针
灸腧穴防治疾病的具有重要意义的推广运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