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个支点 放飞课堂论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给个支点放飞课堂
摘要:教师在课堂上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往往害怕“节外生枝”,很多时候对待学生的回答过于草率,要么“断之”,要么“冷之”,要么“曲之”,不愿意过多地思考他们对知识不同的理解和更深层次的探究,或是为他们创造更多的思考机会和想象空间。

其实精彩的课堂不是让教师去充当知识的叙述者和解释者,而是让教师去倾听学生的思考,启迪学生的智慧,激发学生的思想,教给他们一定的方法,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让他们取之不尽,用之不完,这样的课堂才会有价值,才会有生命。

笔者总是认为,其实在那节外生枝处,才会喜闻花儿香。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10-043-02
在许多数学课堂上,我们经常看到教师充当“一手遮天”的慈禧太后,处处控制课堂教学,教案如一只“无形的手”,教师始终挣脱不了它的束缚,学生则总也跳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

当学生的回答与教师的预想“不谋而合”时,教师会兴奋不已,迫不急待地进入下一环节,很少有时间和耐心去倾听学生背后的思考;而当学生“节外生枝”时,教师们更多的是这样处理:断之——打断学生的发言,“剥夺”刚刚给他发言的权力,让其他同学取而代之,直至能得到满意的答案。

冷之——教师充当“心不在焉,视而不见,
听而不闻”的楷模,对学生的回答置之不理。

曲之——不去挖掘学生所回答内容原本的含意,进而发现学生的思想萌芽,而是生硬地将其千方百计地与自己预设答案相联系,力图顺利地完成本环节的教学内容。

这样的目的不外乎是教师想让“教”和“学”形成课堂上最理想的演绎。

那么,这样的课堂教学会精彩吗?有价值吗?有生命力吗?
一、会听——听出“弦外之音”
不久前听了一年级《8、7、6加几》的课时,一生在复习9+几的凑十法中,回答老师一道题:9+4=(),他没有将4分成1和3,而是将4分成2和2,于是老师就让他坐下了。

通过一节课8、7、6、加几的凑十法学习,在巩固练习时,多次举手的这位学生又一次得到回答问题的机会,在回答了老师这样一道题:8+9=()时,他将9分成了4和5,还没等他说完,同样地老师又让他坐下,在露出失望的表情后这位学生低下了头。

虽然这节课老师一直都在尽力地讲解两个加数不同的凑十法,但对这位学生却是无效的。

下课后,通过交流,我知道他不将复习题中的4分成1和3是因为这一道题的前一题是9+2=(11),于是他就在这道题的基础上,将4分成2和2,将11加上2就可以得出9+4=13。

而后面的8+9=(),他将9分成了4和5,也是因为他非常有把握知道8+4=(12),而12+5=17,所以8+9=(17)。

而“凑十法”他已经学会了,但他觉得凑十法不如他的这种方法算得迅速。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
主动探索、自主构建的过程。

在这里我们不难看到这位学生他不是被动地消化教师给予的最优方法,而是积极思考自己的最优法,而且他也很愿意将自己对知识的理解与同学们共享,我们不应该不给学生这种机会,做为教师我们要学会听出学生的“弦外之音”,听出学生自己的想法,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捕捉课堂上的“亮点”资源,使课堂不断涌现精彩、鲜活的画卷。

其实倾听本身也就是一种教育,即使你没有给学生什么指点和帮助,但有了倾听,你就是在心灵上给予他十分丰厚的馈赠了,你就能听到许多精彩的心灵之语。

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当一名合格的倾听者。

二、会享——共享“智慧心声”
在一节五年级《有趣的测量》教学中,教师在复习规则物体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后说:“孩子们,展开你们想象的翅膀,利用我们学过的知识,思考如何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呢?”于是在讨论的基础上有了许多方案:水升法——将不规则物体放入已有一定量水的正方体容器内,让物体完全浸没,水上升高度的水的体积即是这个物体的体积。

水降法——将完全浸没的不规则物体从正方体容器中取出,水下降高度的水的体积即是这个物体的体积。

水溢法——将不规则物体放入装满水的容器内,溢出的水的体积即是这个物体的体积。

教师又提出:“如何测量苹果的体积呢?”由于一般的苹果不能完全浸没在水中,不能再用以上介绍的方法,如何解决这一问题?这无疑又给了学生们更多的想象空间,在思考
和讨论后,“沙测法”“盐测法”“米测法”“捆绑法”等便应运而生,在学生交流方法、交换思想、智慧撞击的过程中,师生共享了“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情境。

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具有多种智慧,其差异之一,仅仅是某人这方面的智慧占优势,某人那一方面的智慧占优势,差异之二是某些智慧已被人显示(显能),某些智慧还没有被人显示(潜能)。

在这里这位教师善于将教材内容转化成适于学生探索的一个个问题,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氛围和情境,为学生提供了挖掘潜能、展示智慧、交换思想的空间,在学生深入交流和讨论的基础上,课堂就能灵动起来,围绕问题的精彩回答让课堂放发出异样的光彩,师生就在愉悦中共享智慧的硕果。

而我们要做的就是设计适度的课堂问题。

三、会激——激出“思想火花”
在三年级《估算》这节课中,吴正宪老师在学生板演自己的估算方法时说:“你想往哪儿写,就往哪儿写。

”看似“杂乱无章”的板演,经过分析才知道它们代表了各自不同的方法。

吴老师给了所有孩子“说话”的机会,她这样对孩子说:“你的这种方法后面肯定有思考,我相信你一定愿意说出来与同学们分享。

”“我们要勇敢的在众人面前表达自己的思想,凡事都要讲道理。

”“你的话太有‘份量’了”“你的方法真不一般,你真了不起!”……等等。

就在吴老师这样的话语中,学生一一道出自己的思考,自己不同于别人的想法,并用“大估”“小估”“中估”“大小估”“近估”“凑估”“精
估”“四舍五入估”等很形象化的名字来代表了各自不同的思想,而各种估算方法也就这样“润物细无声”了。

在“不经意”中吴老师激出了孩子们的“思想火花”,变“欲说还休”为“欲罢不能”,以自己独特的教学艺术,把学生推到自主学习的舞台上,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小主人。

“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在进入社会后几乎没有什么机会应用,通常一两年后就忘掉了,而唯有深深铭刻于头脑中的数学思想和方法等随时地发生作用,使他们受益终身。

”在这节课中,我们不然看出,吴老师在教给学生数学知识的同时,还教给了学生数学分类和逻辑思维等思想方法,真正对知识、能力、态度这“三维”进行了有机地整合,体现了教师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她用自己的爱心与学生的心灵相融,让学生在“好吃”中享受“有营养”的数学,展开一个富有诗意的课堂图景。

而我们要做的就是激励他们“说”的欲望。

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独特的教学手段与载体,都很想将所有的知识倾囊相授,也想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但就生怕课堂“节外生枝”,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就是这个“麻烦”给了课堂许多的限制,然而教师如果一味地照本宣科,照手中的“圣旨”按部就班,遵循固定的路线而没有别样精彩的行程,势必会带来更多的“麻烦”,更严重的后果。

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抓住课的主要元素,抓住“树的主干”,在“主干”上开花结果,寻求“纵向一条链,横向一大片”的意境,努力去发现不一样的通道,和不一样
的风景,重视学生对知识的思考,倾听他们智慧的心声,放手让他们的思想“自由翱翔”。

而我们要做的只是给他们一个“支点”,他们便能放飞课堂。

只有这样的课堂才会灵动起来、鲜活起来,才会有价值、有生命,才值得我们去追求、去努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