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保护性通气在严重胸部创伤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肺保护性通气在严重胸部创伤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应
用
韩医峰
【摘要】目的探讨肺保护性通气在严重胸部创伤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12月~2017年10月期间诊治的严重胸部创伤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98例,按肺通气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9例.对照组应用常规机械通气治疗;研究组应用肺保护性通气.比较两组患者通气前、通气24h后的动脉血气分析指标及呼吸机相关肺损伤发生率.结果(1)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血气分析指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PaO2、PaCO2、PaO2/FiO2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研究组呼吸机相关肺损伤发生率为4.08℅,低于对照组的18.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保护性通气在严重胸部创伤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应用效果确切,可有效纠正患者动脉血气指标,并降低呼吸机相关肺损伤发生率,安全有效,值得借鉴.
【期刊名称】《现代诊断与治疗》
【年(卷),期】2018(029)021
【总页数】2页(P3488-3489)
【关键词】肺保护性通气;严重胸部创伤;血气分析;肺损伤;ARDS
【作者】韩医峰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附属郑州颐和医院胸外科,河南郑州 450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41.8
近年来,临床上对于严重胸部创伤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研究日益深入,机械通气治疗的核心目标已经转变为“维持机体通气换气、改善氧合需求和降低呼吸机相关肺损伤”,即肺保护性通气治疗策略,但在本病中具体应用效果如何,尚待进一步分析[1]。
本研究为明确肺保护性通气在严重胸部创伤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应用效果,对一组严重胸部创伤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应用肺保护性通气治疗,而对另一组采取常规机械通气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血气分析指
标变化以及呼吸机相关肺损伤发生率。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胸外科2015年12月~2017年10月诊治的严重胸部创伤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98例,根据通气治疗方案不同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9例。
研究组中男26例、女23例;年龄 21~66(4
2.86±
3.16)岁;致伤原因:车祸伤 29例、坠落伤15例、挤压伤5例。
对照组中男27例、女22 例;年龄 22~66(42.97±3.05)岁;致伤原因:车祸伤28例,坠落伤16例,挤压伤
5例;两组患者的致伤原因、性别分布、年龄等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1)患者均存在严重胸部创伤,属于闭合型胸部创伤,且经临床接触、血气分析、肺功能检测以及胸部X线片等影像学检查明确
诊断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2)临床资料完整;(3)有机械通气治疗指征。
排除标准:(1)开放性胸部创伤;(2)合并腹腔脏器破裂、颅脑损伤、脊柱与
骨盆骨折等严重创伤者;(3)中途转院或死亡者。
1.3 方法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综合治疗,包括抗感染、镇静、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扩容等对症支持治疗,并经气管插管、气管切开予以呼吸机辅助呼吸治疗;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机械通气治疗,潮气量9~12ml/kg,呼气末气道内正压3~
10cmH2O,I/E 1:1.5~2.0,呼吸频率是每分钟12~16次;研究组患者应用肺保护性通气,潮气量6~8ml/kg,呼吸比1:1.5~2.0,呼气末气道内正压5~
15cmH2O,呼吸频率18~28次/min。
两组患者均积极处理其胸部创伤,并控制感染,纠正休克,维持其内环境稳定。
1.4 临床观察指标(1)对患者通气前、通气24h后进行动脉血气分析,统计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动脉血气指标水平,包括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
分压(PaCO2)、氧合指数(PaO2/FiO2);(2)统计两组患者的呼吸机相关
肺损伤发生率。
1.5 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计数资料分别
实行t检验、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例(百分率)表示,P
<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气分析指标比较治疗前,研究组、对照组患者的血气
分析指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 PaO2、Pa-
CO2、PaO2/FiO2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附表。
2.2 两组呼吸机相关肺损伤发生率研究组患者发生呼吸机相关肺损伤者2例,其
呼吸机相关肺损伤发生率是4.08%;对照组患者发生呼吸机相关肺损伤者9例,
其呼吸机相关肺损伤发生率是18.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18,
P=0.025)。
3 讨论
附表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气分析指标比较(±s)PaO2(mmHg) PaCO2
(mmHg) PaO2/FiO2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研究组对照
组t P 50.37±5.31 50.29±5.91 0.070 0.472 85.98±6.67 71.94±6.32 10.696
0.000 41.36±6.03 41.83±6.18 0.381 0.352 58.43±7.48 40.83±5.26 13.473
0.000 239.74±16.22 239.19±16.86 0.165 0.435 390.46±12.63 334.16±13.59 13.590 0.000
胸部创伤为临床常见急症之一,是创伤所致死亡的第二大病因,而严重胸部创伤后并发的呼吸窘迫综合征则可进一步加重患者病情,增加其死亡风险,应高度重视,及时提供合理干预[2]。
经分析,严重胸部创伤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是一种急性呼吸衰竭,以进行性呼吸困难、顽固性低氧血症为主要临床特征,应及时予以呼吸机辅助治疗[3,4]。
机械通气能够满足机体通气、气体交换需求,维持机
体组织氧供,从而控制患者病情,降低死亡率,但不恰当的机械通气参数和模式可引起肺泡炎症反应,或加重肺泡损伤,即呼吸机相关肺损伤,从而进一步加重患者病情,应慎重选择机械通气模式,积极预防呼吸机相关肺损伤[5~7]。
肺保护性通气是现阶段临床治疗严重胸部创伤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主要干预策略,主要包括如下几方面:(1)肺通气为小潮气量,允许一定程度的高碳酸血症存在,目标是改善低氧血症、预防肺泡容积与跨壁压过高所致气压伤[8,9]。
据报道[10],小潮气量通气并非是6ml/kg的潮气量,应根据肺顺应性变化调
节潮气量,若肺顺应性下降,证明参与通气的肺泡明显减少,则需降低潮气量;(2)最佳呼吸末正压。
本病患者肺泡表面的活性物质若减少,则肺泡表面张力可明显增加,发生呼气末肺泡水肿、塌陷的风险较大,若机械通气期间呼气末肺泡大量塌陷,而吸气初骤然开放,其所产生的剪切力可损伤患者肺部[11,12]。
而最佳呼吸末正压则可在增加患者功能残气量的同时,改善通气/血流失调,增加肺顺
应性,从而改善低氧血症,并消除肺泡塌陷产生的剪切力,预防患者发生气压伤。
据报道[13],肺保护性通气要求同时给予小潮气量通气和最佳呼吸末正压,因
小潮气量通气对塌陷肺泡复张不利,需联合最佳呼吸末正压,将肺泡维持在开放状态,最佳呼吸末正压不但可维持复张肺泡开放,同时还可预防非依赖区肺泡过度膨胀,尤其适用于严重胸部创伤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应用。
然而,应用小潮气量通气可增加二氧化碳潴留,本研究结果提示:研究组治疗后的PaCO2明显升高,但并无不良预后,该组呼吸机相关肺损伤发生率也较低,可见一定范围内的高碳酸血症是允许存在的,但需注意不可使PaCO2上升过快,应保证肾脏有足够时间发挥代偿作用,必要情况下可以提升呼吸频率和补充碳酸氢钠等手段缓解高碳酸血症。
综上所述,严重胸部创伤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适宜采取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安全、可靠,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相关文献】
[1]张延林,穆恩.新的肺保护性通气策略治疗重症创伤并发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疗效
观察[J].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2016,28(9):857-857.
[2]蔡英丽,詹红.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联合平台压监测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机械通气中的应用
进展[J].医学综述,2017,23(6):1210-1214.
[3]华天凤,尹路,李惠,等.大剂量乌司他丁联合肺保护性通气对危重疾病合并急性肺损伤(ALI)/急
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呼吸功能的影响[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7,17(4):379-382. [4]王卫利,高思楠,康一生,等.儿童肝移植后急性间质性肺炎相关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八例诊疗[J].中华器官移植杂志,2017,38(3)172-177.
[5]宋邵华,田惠玉,杨秀芬,等.气道压力释放通气应用于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研究[J].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2016,21(1):15-21.
[6]姚元波,张应琼.双水平气道无创正压通气在开放性胸部创伤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患者中应用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6,13(22):3216-3219.
[7]袁婷,姚尚龙,尚游.超声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合并急性肺源性心脏病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J].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2016,28(6):573-576.
[8]喻文亮.小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诊疗技术规范--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儿童医院急诊医学科/重症医学科诊疗技术规范[J].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16,23(4):217-221.
[9]提俊响,韩冠杰,李家琼,等.高频振荡通气对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犬肺组织炎性反应的影响[J].中华麻醉学杂志,2016,36(7):878-881.
[10]刘艳秀,瞿长春,汪利华,等.血必净注射液联合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中、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观察[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16,33(5):855-857.
[11]王华芬,陈林招,余珍玲.肺保护性通气结合肺复张治疗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并发急性呼吸功能不全患者的监测与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6,32(7):517-519.
[12]邱晓东,周晶,叶卉,等.术中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对开腹手术老年患者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影响[J].临床麻醉学杂志,2016,32(1):28-32.
[13]蒋惠芬,赵勇,王金秀.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肺保护通气策略治疗新生儿重型胎粪吸入综合征合并急性肺损伤的疗效观察[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7,21(21):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