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2同步练习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Word版含解析.doc
人教版必修2: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作业】

第七单元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跟踪检测|基础达标练|1.20世纪50年代中期,苏联开始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的主要原因是() A.斯大林模式弊端日益暴露B.战后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C.苏共二十大打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D.斯大林的逝世解析:选A20世纪50年代中期,斯大林模式日益僵化,弊端日益暴露,因此苏联开始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故A项正确;战后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与苏联改革没有直接联系,故B项错误;苏共二十大打破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这并不是“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斯大林的逝世显然不是苏联开始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的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
2.下图为1954~1963年苏联玉米种植面积和玉米产量统计图。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赫鲁晓夫农业改革()A.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B.利用了自然环境因素C.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D.是新经济体制的体现解析:选C由于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的限制,赫鲁晓夫扩大玉米种植面积的措施却并未使玉米产量持续提高,他的改革措施严重脱离了实际,忽视了客观规律,所以赫鲁晓夫的改革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故C项正确;苏联赫鲁晓夫改革并未突破计划经济体制,故A项错误;玉米种植面积的扩大没有带来玉米产量的持续增长,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赫鲁晓夫扩种玉米的改革措施失败,显然是没有利用自然环境因素、盲目种植,故B项错误;新经济体制是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措施,故D项错误。
3.有学者称赫鲁晓夫为“蛮干家”,所谓“蛮干”是指他()A.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方向B.扩大地方和企业的经营管理权C.强行推广种植玉米运动D.彻底废除了“斯大林模式”解析:选C戈尔巴乔夫改革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方向,赫鲁晓夫没有,故A项错误;赫鲁晓夫改革扩大地方和企业的经营管理权,这符合国情,不是“蛮干”,故B项错误;赫鲁晓夫不顾苏联的实际强行推广种植玉米运动,因此被称为“蛮干家”,故C项正确;赫鲁晓夫只是对斯大林模式部分改革没有彻底废除,故D项错误。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同步课后强化作业: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21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1.下图为1954~1963年苏联玉米种植面积和玉米产量统计图。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赫鲁晓夫农业改革( )A.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B.利用了自然环境因素C.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D.是新经济体制的体现2.赫鲁晓夫在上台之初说:“我们共产党员……好像是布道的神甫,许诺说天上有个天国,可眼下却没有土豆吃。
……我们又不是神甫,我们是共产党人,我们应当在地面上给予这种幸福。
”对这段话理解错误的是( )A.赫鲁晓夫批评斯大林经济体制存在的一些弊端B.反映农业集体化的消极影响日益明显C.赫鲁晓夫决定全盘否定斯大林体制,对苏联进行全方位的改革D.表明赫鲁晓夫试图改变苏联农业的落后状态3.如图为苏联农业生产方面的统计数据示意图。
该示意图反映出( )A.新经济政策促进了经济发展B.农业总产量有了大幅度提高C.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得到缓解D.赫鲁晓夫改革推动农业发展4.1971年,苏联政府在关于五年计划的报告中说:“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
”这表明苏联政府试图( )A.废除原有的经济体制 B.推进经济领域的改革C.重新推行新经济政策 D.打破单一公有制结构5.勃列日涅夫的经济体制改革主要包括减少中央下达给企业的计划经济指标、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等,这些改革( )A.突破了斯大林时期的框架B.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C.改变了此前苏联改革的方向D.不利于经济的恢复与发展6.勃列日涅夫改革推行新经济体制,在某些方面比赫鲁晓夫改革更加深入,这表现在( )A.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B.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形式C.突破了斯大林体制的框架D.一定程度上运用价值规律调节生产7.口号是历史的浓缩,通过它们可以还原一段真实的历史。
下列口号出现在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的是( )A.“废除余粮收集制,拥护固定粮食税”B.“谁不加入集体农庄,谁就是苏维埃政权的敌人”C.“开垦、开垦、再开垦”D.“建立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8.据统计,在勃列日涅夫执政的三个五年计划时期,仅在由国家计委编制下达的工农业生产计划中,就包括了约4 000个产品品种,约占工农业产值的80%~90%。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同步模拟训练试题单元七: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1.1953年,赫鲁晓夫在苏共中央全会的报告中提出:提高某些农产品征购和收购价格,降低私有牲畜向国家义务交售的标准,支持集体农庄社员发展私人畜牧业,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等。
这表明赫鲁晓夫认识到( )A.工、农业的发展极不协调B.新经济政策出现严重弊端C.农业集体化存在问题D.优先发展重工业决策失误答案:C本题考查赫鲁晓夫改革。
材料中所述措施有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说明赫鲁晓夫意识到农业集体化存在问题,故答案为C项。
2.下表为苏联部分年份粮食产量的统计数据。
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苏联当时( )1953—1958年苏联的粮食产量(单位:百万吨)年份总产量生荒地的产量其他地区的产量1953 82.5 26.9 55.61954 85.6 37.3 48.31957 105.0 38.1 66.91958 141.2 58.4 82.8A.把发展农业作为经济建设重点B.注重了农业生产技术的革新C.大力垦荒和调整农业生产关系D.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答案 C 从材料信息可知,1953—1958年,苏联生荒地的产量在增长,其他地区的粮食产量也在增长。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赫鲁晓夫执政时期,苏联政府鼓励垦荒,同时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故选C项。
A项与史实不符;当时农业技术并未进行大的革新,故B项错误;当时苏联实行计划经济,并未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排除D项。
3.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执政后,承认物质利益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国家对经济效益好、上缴利润多的工矿企业给予奖励,允许企业对成绩好的工人给予奖赏,拉开企业中劳动者的收入差距。
对赫鲁晓夫上述举措的正确认识是( ) A.—定程度上发挥了商品市场的作用 B.与新经济政策有相通之处C.彻底颠覆了斯大林模式D.使企业获得了经营自主权答案:B本题考查赫鲁晓夫改革。
材料没有涉及发挥商品市场的作用,故A项错误;新经济政策允许私有制存在,实行按劳分配,与材料中重视物质利益,承认个人和企业利益相似,故B项正确;C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材料没有体现企业有了经济自主权,故D项错误。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同步练习及答案

第七单元第二十一课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1.(2018·福建学业水平测试)口号是历史的浓缩,通过它们可以还原一个真实的历史,下列口号出现在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的是( )A.“开垦、开垦、再开垦”B.“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C.“废除余粮收集制,拥护固定粮食税”D.“谁不加入农庄,谁就是苏维埃政权的敌人”解析:赫鲁晓夫执政时期大规模开垦荒地,提高粮食产量,提倡种植玉米。
B项是戈尔巴乔夫时期政治改革的内容;C项是列宁时期;D项是斯大林时期的农业集体化运动。
答案:A2.(2018·合肥高一模拟)1956年11月,一位乡村女教师写信给赫鲁晓夫:“改善我们人民的物质生活是完全必要的……全国都感到粮食很紧张。
”这反映了当时的苏联( )A.农业集体化出现严重问题B.人民生活水平显著下降C.世界经济大国地位的丧失D.国民经济开始负增长解析:从题干“粮食很紧张”可知,当时苏联农业出现了严重的危机,这是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开展的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弊端所带来的,故正确答案为A项。
答案:A3.(2018·揭阳高一检测)下图为20世纪50年代末苏联的一幅题为“推广种植玉米,提高粮食产量”的宣传画。
当时的苏联( )A.促进农业市场化B.推动农业集体化C.进行农业改革D.加快工业建设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时代特征、分析材料的能力。
题干事件为赫鲁晓夫改革推广玉米运动,C项正确;A项不存在;B项发生在斯大林时期;D项与材料不符。
答案:C4.关于苏联赫鲁晓夫改革,下列评价正确的是( )A.没有突破原有经济体制B.导致了苏联的解体C.促进了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D.没有取得任何成效解析:赫鲁晓夫改革在理论上没有突破原有经济体制,A项正确;但取得了一定成效,D项错误;B项是戈尔巴乔夫改革造成的;C项在苏联时期没有出现。
答案:A5.(2018·长沙高一检测)俄罗斯民调显示:61%的受访者认为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国家发展最好的时期。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作业

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一、选择题(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1.下列关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表述正确的是()A.在社会主义国家中进行得最早B.没有摆脱斯大林模式得束缚C.只局限于农业领域D.没有取得任何成效解析:社会主义国家中最早的改革开始于南斯拉夫,故排除A 项;勃列日涅夫改革的重点是重工业并使苏联的势力增强,可以排除C、D两项。
答案:B2.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接近国民生产总值的40%。
从长远来看,这一现象对苏联社会发展产生的最大影响是()A.人民生活水平提高B.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C.科技水平大大提高D.民用工业迅速发展解析:着重于研究军事等重工业,造成农业和工业之间的比例失调。
答案:B3.有的史学家认为:“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有一半是失败的,但也说明另一半是成功的。
”上述观点表明赫鲁晓夫的改革() A.彻底冲破了苏联原有模式的束缚B.抛弃了以计划经济为主导的模式C.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D.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解析:赫鲁晓夫的改革最终是失败的,但是在教条主义盛行、思想僵化的时期,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并取得一定成效。
答案:C4.观察以下两幅漫画,根据图一反映的政治主题,判断图二走在送葬队伍的最前头的人是()图一图二A.赫鲁晓夫B.勃列日涅夫C.戈尔巴乔夫D.叶利钦解析:图一反映的政治主题是苏联的解体,而苏联就是解体于戈尔巴乔夫之手。
答案:C5.从内容上看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的最大不同是()A.导致了苏联的解体B.在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进行了政治体制改革C.注意经济方法在改革中的应用D.对原有的经济体制进行了彻底的改革解析:题干要求从“内容”入手,A项是错误的;B项错在“同时”;C项经济方法的应用在勃列日涅夫改革中也有体现;戈尔巴乔夫改革对原有的经济体制进行了根本性的改革,这是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所没有的。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七单元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同步练习

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同步练习1.苏俄(联)在实施某一政策时出现如下状况:“自制造火车头至开公众浴室、自供应面包至蘑菇,企图全部由国家主持。
积习既久,则索性由武装部队进入村庄,挨户搜索,除了农家本身食用之外,多余粮食一概拿走,并且主张停用货币。
”上述评价忽视了这一政策( )A.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 B.改变了工业落后面貌C.恢复发展了国民经济D.保障了军事上的胜利2.复旦大学历史学家姜义华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旧俄国专制主义长期统治下形成的政权万能论以及宗法式的情绪对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头脑侵袭的结果。
”其意在说明(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具有专制色彩 B.旧俄国宗法传统在苏联得到推崇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适合社会主义 D.无产阶级革命彻底失败3.1921年,列宁宣布说,我们搞错了,我们的一举一动似乎表明可以在一个几乎不存在资本主义的国家建成社会主义。
在建成一个社会主义社会之前,我们必须重建资本主义。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俄国从未经历资本主义阶段 B.列宁主张积极发展资本主义C.“搞错了”的原因是脱离了国情 D.“重建”的手段是加强国家干预4.“只有农村居民流入城市,只有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混合和融合起来,才能使农村居民摆脱孤立无援的地位。
”苏俄的下列措施中最有助于实现这一点的是( ) A.余粮收集制 B.建立集体农庄C.固定粮食税 D.允许自由贸易8.列宁说:“我们宣布新经济政策后,提到日程上来的竞赛和比赛,是一场严重的竞赛……这是两个不共戴天的敌对阶级斗争的又一斗争形式。
”这表明新经济政策( ) A.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一种途径 B.实质是鼓励两种经济形式的斗争C.是非常时期的非常政策 D.避免了阶级斗争的发生5.20世纪30年代,当有人质疑在五年计划的指导下,苏联却有三分之二的大型企业利用美国的先进技术建成,会造成对资本主义国家的依赖时,斯大林表示:“以为社会主义的经济是一种绝对闭关自守,绝对不依赖周围各国,是愚蠢之至的。
高中历史 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必修2

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时间:25分钟分值:30分)A组(基础题)1.赫鲁晓夫上台后,首先对农村作了实际调查,对农业和粮食问题提出了一些新看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农业改革。
下列结论不符合其调查结果的是 ( )。
A.农业生产管理过于集中B.农民对劳动生产的成果漠不关心C.农产品的收购价格过高D.农业发展不能满足居民生活需求解析赫鲁晓夫时期,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已经阻碍了社会发展和进步,在这种体制下,农业生产实行集体化,管理集中,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农业发展不能满足居民生活需要,故A、B、D三项正确;斯大林体制下,农产品价格过低而不是过高,故C项错误。
答案 C2.赫鲁晓夫改革最深远的影响是 ( )。
A.农民得到了一定的自留地,生活水平有所改善B.通过推行“物质利益原则”,工人的收入有所提高C.赫鲁晓夫时苏联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达10%以上D.一定程度上冲击了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解析赫鲁晓夫改革的主要原因就是僵化的“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虽然他的改革在理论上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但在实践上却是对传统模式的一种冲击,这一举措影响深远。
答案 D3.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接近国民生产总值的40%。
从长远来看,这一现象对苏联社会发展产生的最大影响是( )。
A.人民生活水平提高B.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C.科技水平大大提高D.民用工业迅速发展解析着重于研究军事等重工业,造成农轻重之间的比例失调。
答案 B4.“改革不是某种心血来潮,不是恍然大悟……改革的实质恰恰在于:它把社会主义和民主结合起来,从理论上实践上完全恢复列宁的社会主义构想。
”材料中所说改革的情况是指( )。
A.斯大林改革B.赫鲁晓夫改革C.勃列日涅夫改革D.戈尔巴乔夫改革解析在以上四个人的改革中,斯大林改革、赫鲁晓夫改革和勃列日涅夫改革仅仅是在经济领域,只有戈尔巴乔夫改革把社会主义和民主结合起来。
高中历史必修2课时作业20: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练习题

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一、选择题1.赫鲁晓夫在农业方面的改革最能直接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措施是()A.大规模的垦荒运动B.把所有的农业机械卖给集体农庄C.放弃部门管理体制D.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提高农产品的价格,增加农民收入『解析』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提高农产品的价格,增加了农民收入,满足了农民的愿望,直接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故D项正确。
『答案』 D2.赫鲁晓夫在回忆录中称,当时苏联领导和他自己在走向“解冻”的同时,又担心“解冻”引起洪水泛滥,局面难以控制,“因此我们似乎曾经阻止过解冻”。
这表明赫鲁晓夫的改革()A.是对斯大林模式的维护B.反对公开地否定斯大林模式C.明显存在着犹豫和徘徊D.阻碍了苏联社会制度的变迁『解析』材料“当时苏联领导和他自己在走向‘解冻’的同时,又担心‘解冻’引起洪水泛滥……因此我们似乎曾经阻止过解冻”说明赫鲁晓夫在改革的时候对斯大林模式明显存在着犹豫,故C项正确。
『答案』 C3.(2018·山西太原高一下学期期中)有学者认为:“赫鲁晓夫宛如一个政治万花筒:顶上阴谋家的帽子刚脱,头上便戴上了改革家的桂冠;策略家的徽章未送进门庭,蛮干家的门牌就已挂出。
”下列措施中能够验证赫鲁晓夫是“改革家”的是()A.打破了单一的公有制形式B.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C.从根本上触动斯大林模式D.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解析』戈尔巴乔夫打破了单一的公有制形式,故A项错误;赫鲁晓夫依旧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故B项错误;赫鲁晓夫没有从根本上触动了斯大林模式,故C 项错误;赫鲁晓夫在工业领域推行“物质利益原则”,在一定程度上改革了斯大林模式,故D项正确。
『答案』 D4.1964年,苏联中央全会认为必须按部门原则组织工业管理,按工业部门成立联盟兼共和国部、全联盟部。
这实际上是()A.纠正赫鲁晓夫时期的工业改革措施B.废弃部门管理体制C.改变集中计划管理D.运用行政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解析』勃列日涅夫改革是恢复部门管理体制,所以A项正确;赫鲁晓夫时期在工业方面废弃部门管理,题干正好与此相反,排除B项;勃列日涅夫改革坚持在集中计划管理的前提下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排除C、D两项。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同步训练:第七单元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第2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1、1953年,赫鲁晓夫在苏共中央全会的报告中提出:提高某些农产品征购和收购价格,降低私有牲畜向国家义务交售的标准,支持集体农庄社员发展私人畜牧业,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等。
这表明赫鲁晓夫认识到( )A.工、农业的发展极不协调B.新经济政策出现严重弊端C.农业集体化存在问题D.优先发展重工业决策失误答案:C本题考查赫鲁晓夫改革。
材料中所述措施有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说明赫鲁晓夫意识到农业集体化存在问题,故答案为C项。
2、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执政后,承认物质利益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国家对经济效益好、上缴利润多的工矿企业给予奖励,允许企业对成绩好的工人给予奖赏,拉开企业中劳动者的收入差距。
对赫鲁晓夫上述举措的正确认识是( ) A.—定程度上发挥了商品市场的作用 B.与新经济政策有相通之处C.彻底颠覆了斯大林模式D.使企业获得了经营自主权答案:B本题考查赫鲁晓夫改革。
材料没有涉及发挥商品市场的作用,故A项错误;新经济政策允许私有制存在,实行按劳分配,与材料中重视物质利益,承认个人和企业利益相似,故B项正确;C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材料没有体现企业有了经济自主权,故D项错误。
3. (2018河南洛阳二模)下表为苏联部分年份粮食产量的统计数据。
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苏联当时( )1953—1958年苏联的粮食产量(单位:百万吨)年份总产量生荒地的产量其他地区的产量1953 82.5 26.9 55.61954 85.6 37.3 48.31957 105.0 38.1 66.91958 141.2 58.4 82.8A.把发展农业作为经济建设重点B.注重了农业生产技术的革新C.大力垦荒和调整农业生产关系D.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答案 C 从材料信息可知,1953—1958年,苏联生荒地的产量在增长,其他地区的粮食产量也在增长。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赫鲁晓夫执政时期,苏联政府鼓励垦荒,同时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故选C项。
2024-2025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2)课后同步练习: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一、选择题。
本卷共10小题。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中国当时仍是一个农业国,农夫和农业人口占80%,生产力主要还靠人力,农夫渴望在自己的土地上耕作,邓小平给了他们这样的权利,农村形势立刻改观。
苏联的农村人口只占1/4左右,戈尔巴乔夫提出把土地出租给他们50年,却没人情愿承包,因为他们无钱投资购买机器,靠人力有宅旁园地就够了。
材料表明A.“包干到户”不适合苏联B.苏联改革走“中国模式”C.经济改革导致苏联解体D.苏联变更单一的公有制【答案】A2.1973年6月,勃列日涅夫在访美时谈到:“我们知道就力气和影响来说,世界上只有苏联和美国这两个国家真正管事。
任何事情只要我们两国之间确定了,世界上其他国家即使可能不同意也不得不跟着我们。
”这反映了当时A.两极格局已悄然发生了变更B.美苏此时力气对比相对平衡C.苏联打算联手美国制约中国D.美苏两国停止争霸关系缓和【答案】B3.1984—1986年苏联农产品年均增产速度为2.6%,1987—1989年下降为1.5%;1986—1989年,年均进口粮食3430万吨;另外,肉、糖、黄油、土豆和水果等的进口量也日益增加。
据此可推知,苏联A.重工业的增长过快B.国产粮食用于工业C.经济结构持续恶化D.农夫生产主动性低【答案】C4.20世纪70—80年头,苏联每年的新技术独创大约占世界总数的三分之一,但只有四分之一的科技成果在经济中得以应用,而一项新技术从探讨到应用的周期长达10—20年。
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缘由是A.苏联忽视民用工业的技术革新B.苏联过分倚重军工生产C.苏联安排经济体制的严峻制约D.苏联民众消费水平有限【答案】C5.1971年,苏联政府在关于五年安排的报告中说:“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
当然,我们要批驳主见用市场调整作用取代国家集中安排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
”在这一相识的基础上,苏联政府A.严格执行斯大林模式B.推行扩大企业自主权改革C.激励发展私有制经济D.强化行政干预经济的实力【答案】B6.1933年,苏联起先推行农产品义务交售制,规定集体农庄和个体农户按固定价格给国家缴纳肯定数量的农产品。
历史必修ⅱ人教新课标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同步练习(精)

(Ⅱ)课后作业——点对点的训练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训练点1赫鲁晓夫改革1.20世纪50年代中期,苏联开始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的主要原因是()A.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B.战后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C.打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D.斯大林的逝世解析:二战结束后,苏联进入和平建设时期,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
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上台,他在稳固了自己的地位之后,开始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但以失败告终。
答案:A2.读右图漫画《赫鲁晓夫在窥探欧洲共同市场》,结合所学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图片反映了苏联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进行探索B.其背景是欧盟的成立刺激了欧洲经济的快速发展C.推动了苏联经济体制向良性发展D.其学习的效果是纠正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弊端解析:漫画中赫鲁晓夫试图从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建设中借鉴有益的地方来服务苏联的经济改革。
B、C、D三项均不正确。
答案:A3.1959年,美国国家展览会在莫斯科举办。
对于榨汁机和洗碗机等展品,赫鲁晓夫表示工人阶级决不会购买这些无用的小器具,当场引起了美国副总统尼克松的反对。
这反映了当时() A.美苏冷战的重点从军事领域转向经济领域B.美国霸主地位动摇,急需打开苏联市场C.苏联轻工业发达,不需要进口这些器具D.经济文化交流没有改变两国意识形态的对立解析:本题考查二战后的国际格局,意在考查考生调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A不能从材料中反映出来,B、C不符合史实。
美国国家展览会在莫斯科举办,体现了冷战时期美苏经济文化的交流,但这种交流没有改变两国意识形态的对立。
答案:D4.一些史学家认为,“以‘一半是失败了,因而也就有另一半是成功’这种较长远的政治眼光看来,诸如赫鲁晓夫这样伟大的革新者们,只有在当他们的经历成为历史以后,才得到我们充分的理解和尊敬”。
上述观点表明赫鲁晓夫的改革()A.彻底冲破了苏联原有模式的束缚B.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C.抛弃了以计划经济为主导的模式D.打破了单一的公有制形式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高一(人教版)历史必修二课时同步练习:第21课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高一(人教版)历史必修二课时同步练习:第21课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1.下图为苏联农业生产方面的统计数据示意图。
该示意图反应出()A.新经济政策促进了经济成长B.农业总产量有了大幅度进步C.百姓经济比例失调得到缓解D.赫鲁晓夫改革推动农业成长答案D2.赫鲁晓夫在团体农庄和国营农场因地制宜地建立了各种形式的承包责任制,主要有:承包到队的综合机械化生产队;承包到组的机械化小组;承包到家的农机手家庭承包。
这一措施A.改变了原有经济布局B.变动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C.破除了“斯大林模式”D.为中国的农村改革提供模式答案B3.赫鲁晓夫在联合国大会脱鞋敲桌子被罚而成为笑谈,他鲁莽的经济办法是()A.恢复产业部门治理体制B.创办与外洋合资的企业和家庭农场C.20世纪50年代苏联推广玉米种植D.扩大了团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答案C4.1958年,苏共中央议决决议要求对拖沓机站举行改组,把其拥有的农业机械转卖给团体农庄。
至1959年底,在苏联天下原有的近8 000个拖沓机站中只剩下了34个,同时,从7月1日起又取消了团体农庄的农产品义务交售制,代之以联合购买的办法。
这一措施()A.彻底摆脱了斯大林体制的束缚B.实现了农业团体化改革目标C.反应出赫鲁晓夫改革的盲目性D.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农业成长答案D5.一些史学家以为:“以‘一半是失败了,因而也就有另一半是成功’这种较长远的政治眼光看来,诸如赫鲁晓夫这样伟大的改革者们,只有在当他们的履历成为汗青以后,才华得到我们充分的理解和尊敬。
”上述看法表明赫鲁晓夫的改革()A.形成了一套全面一贯的改革思路B.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原有看法的束缚C.遗弃了以筹划经济为主导的模式D.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苏联的军事力量答案B6.苏联某领导人在他任期内,将85%以上的产业投资用于成长重产业和军事产业,并夸大成长战略核武器和远洋海军是苏联军事产业成长的重点。
苏联由此取得了对美国的战略均势身分,逐步改变了美苏军事力量的比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一、选择题
1.“作为苏联的领导者……外交的失败更进一步损害了他在其同事们之间的声望。
他在古巴部署导弹这一鲁莽计划成为压倒他的最后一根稻草。
”材料中的“他”()
A.始终是斯大林政策的忠实追随者
B.一直致力于援助中国的建设
C.开展了以农业为突破口的改革
D.把社会主义发展到了新高度
解析:根据材料中“苏联的领导者”“他在古巴部署导弹”可以判断“他”为赫鲁晓夫。
在他统治的时期,对斯大林进行了批判;由于其推行霸权主义政策,中苏关系破裂;他在改革中,以农业作为改革的突破口,但由于并未触动“斯大林模式”,苏联的社会主义并未发展到新高度,排除A、B、D三项。
C项是正确答案。
答案:C
2.格·阿·阿尔巴托夫在《苏联政治内幕:知情者的见证》一书中指出:“赫鲁晓夫揭露的、批判的并力图战而胜之的是斯大林,而不是斯大林主义。
也许,他真诚地相信,整个问题也就是这样,只要揭露斯大林,他就解决了使社会从过去的极权主义桎梏中解放出来的全部问题。
”作者通过这段材料意在说明赫鲁晓夫改革()
A.存在就人论事的局限性
B.实际未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C.着力于批判个人崇拜
D.不能正确评价前人的功过得失
解析:“就人论事”属于材料中赫鲁晓夫的观点,作者意在批判这一观点,故A项错误;“只要揭露斯大林,他就解决了……从过去的极权主义桎梏中解放出来的全部问题”说明改革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故B项正确;“着力于批判个人崇拜”是材料中赫鲁晓夫的观点,不符合材料主旨,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显示评价斯大林功过的信息,故D项错误。
答案:B
3.历史学家尤·叶梅利亚诺夫撰文写道:“对斯大林作用的评价不应该脱离当时的时代。
那时候主要注重实际成就,不太注重为了促进经济增长付出了多大代价这样的问题。
……那些指责
斯大林的人却用其双手毁灭了这个超级大国!”与此有关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当时的时代,苏联面临帝国主义威胁,经济文化落后
B.付出的代价包括农业、轻工业、重工业比例严重失调
C.二战后,苏联为应对“冷战”的威胁,建立了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D.戈尔巴乔夫主持的民主化改革是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解析:本题解题关键:一是审题要求“错误的是”,二是材料内容。
斯大林时代苏联受到帝国主义的包围,面临战争威胁,故A项正确。
C项错在时间上,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建立于1936年,“斯大林模式”下经济结构严重失调,戈尔巴乔夫主持的民主化改革毁灭了超级大国,所以B、D两项正确。
故C项符合题意。
答案:C
4.1973年,苏联作为富油国从石油危机中获得了一大笔财富,也正是从这一年开始,苏联在历史上第一次成为粮食净进口国,并且一发不可收拾,对粮食的进口依赖越来越大。
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国家为准备战争需要储备大量粮食
B.进口大量粮食是为了控制粮食出口国
C.苏联政府长期忽视产业结构的调整
D.玉米运动失败导致苏联粮食大量短缺
解析:进口大量粮食,是苏联政府长期重视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的发展,忽略农业发展的结果。
20世纪70年代,在勃列日涅夫时期,为了同美国争霸,苏联大力发展军事工业,农业生产发展滞后,使苏联不得不大量进口粮食。
答案:C
5.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史》中写道:“勃列日涅夫政府基本上只是试图作表面的改革,而不考虑从根本上进行改革。
”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A.勃列日涅夫开创了苏联改革的先河
B.勃列日涅夫把改革限制在政治方面
C.勃列日涅夫不打算触动“斯大林模式”
D.勃列日涅夫首次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答案:C
6.某学者描写苏联的一位领导人:“他摆弄这个国家,就像家庭主妇摆弄卷心菜一样。
他以为只要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就会有里边的好心子,他不停地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止。
”这位领导
人是()
A.斯大林
B.赫鲁晓夫
C.勃列日涅夫
D.戈尔巴乔夫
解析:“一直到剥光为止”,表明其统治一直到苏联解体。
因此,D项符合题意。
答案:D
7.《华盛顿邮报》在某一时期陆续刊登了几篇新闻评论,其标题分别是:“莫斯科:是巨大的机会吗?”“西方的援助应当使苏联实行改造而非改革”“大学对俄国如何走向资本主义观点不一”。
由此推断,该时期是()
A.赫鲁晓夫执政时期
B.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
C.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
D.普京执政时期
解析:苏联接受西方的援助开始于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普京执政时苏联已经解体。
因此,C项符合题意。
答案:C
8.俄罗斯前总统普京在回答“您怎样看待苏联解体”时,引用俄罗斯家喻户晓的一句话说:“谁不为苏联解体而惋惜,谁就没有良心;谁想恢复过去的苏联,谁就没有头脑。
”大多数俄罗斯人不想恢复“过去的苏联”,主要原因是苏联()
A.片面发展重工业
B.忽视民主与法制
C.体制僵化,社会缺乏活力
D.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造成经济困难
解析:受“斯大林模式”的影响,苏联社会缺乏活力,人民生活长期得不到改善,这就是大部分人不愿意回到苏联时代的真正原因。
答案:C
二、非选择题
9.苏联的崛起和解体都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关注和争论。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从1929年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陷入一片困顿和恐慌之中,而此时的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却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大大提高了社会主义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材料二西方史学家认为,共产主义在东欧的消失、苏联的解体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日益转向市场经济,在实际上表明共产主义模式的普遍性的萎缩。
——[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请完成:
(1)20世纪30年代,造成资本主义世界和苏联经济形势反差的经济政策各是什么?这一时期,苏联在经济建设领域取得了怎样的辉煌成就?
(2)结合你对市场经济和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的认识,驳斥“中华人民共和国日益转向市场,在实际上表明共产主义模式……萎缩”的观点。
参考答案:(1)政策:西方:自由放任;苏联:计划经济(或五年计划建设、“斯大林模式”)。
成就:苏联重工业发展迅速,工业总产值跃居世界第二位,欧洲第一位。
(2)观点:中国转向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模式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而不是社会主义模式的萎缩。
转变的必要性:市场经济不是区分社会制度的标准,而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和要求;转向市场经济,是经济全球化提出的客观要求;转向市场经济,是吸取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教训的必然结果;转向市场经济,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经验总结和自身发展的要求。
转变的结果: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蓬勃发展,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