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历史人教版高中必修2高一历史必修二测试题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测试题(附答案)

必修二综合测试时间:90分钟总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1.图3是南宋李嵩绘制的《市担婴戏图》,作品以细腻的笔法描绘了一副生动的场景:货郎挑着货担走村串巷,货担上商品琳琅满目,货郎正在招揽生意,一位哺乳的妇女在一群孩童的簇拥下涌向货担。
从这幅图景中可以得出的认识是图3《市担婴戏图》①宋代商业环境较为宽松②民俗开始成为绘画题材③货郎群体深受百姓喜爱④体现理学的家庭人伦观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2.社日是农家祭祀土地神的日子,有春社和秋社之分。
古代百姓通过社日活动表达他们对减少自然灾害、获得丰收的良好愿望。
王驾《社日诗》云:“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社日活动传统主要反映了A.迷信思想根深蒂固影响深远B.农耕经济影响社会生活C.节日习俗成为传统文化的核心D.节日习俗促进了诗歌的发展3.《明律集解附例》载:“凡民间织造违禁龙凤文纻丝纱罗货卖者,杖一百,段匹入官。
机户及挑花、挽花工匠同罪。
”这样规定的主要目的是A.抑制私营手工业的发展B.维护封建等级制度C.宣扬封建王朝法律权威D.规范丝织行业秩序4.一个历史小组在讨论对于李鸿章的评价时,发生了分歧:甲:没有李鸿章就没有中国的近代化乙:李鸿章不但双手沾满了人民的鲜血,而且是一个大卖国贼丙:李鸿章领导的洋务运动改变了传统的“夷夏”观,开明的士大夫和官僚们认识到中国再不是“天朝之国”,而是世界各国的一员,并且是远不如西方各国富强的一员丁:李鸿章领导的洋务运动促进西方科学技术和其他社会事物的逐步传入,在通商口岸、沿海地区,社会风气也开始发生了一些变化以上几位同学的评价可能运用的历史史观的顺序是A.近代化史观社会史观革命史观全球史观B.近代化史观革命史观全球史观社会史观C.全球史观革命史观近代化史观社会史观D.社会史观革命史观全球史观近代化史观5.有人说:“中国如无一九三五年之币制改革,决不能有一九三七年之抗战。
(完整版)高一历史必修一二、三单元试题及答案(人教版)

高一历史2、3单元测试题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包括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公元前453年,由三名贵族组成的罗马考察团前往希腊,经过近一年的考察,认为雅典的政治制度是“外观的民主,实质的独裁”。
这种说法的主要理由是()A.雅典的民主制度是一种直接民主制B.广大妇女不能参加城邦的公民大会C.向雅典城邦纳税的外邦人无选举权D.城邦的实权掌握在少数奴隶主手中2.经平民与贵族的斗争而制定,允许拥有奴隶、维护私有财产的成文法典是()A.《十二铜表法》B.英国权利法案C.美国联邦宪法D.德意志帝国宪法3.古代雅典民主制实行抽签选举、轮番而治,这一做法()①有利于全体雅典人参与国家管理②提供了公民参与政治的均等机会③确保了公民大会决策的公正无私④忽视了参与政治者的能力与品德A.①④B.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4.实行民主制的雅典国家被称作“男性公民的俱乐部”,这意味着雅典国家的主人是()A.全体奴隶主B.除奴隶之外的全体成年男性C.除奴隶和外邦人之外的成年男性D.从事工商业的成年男性5.古希腊民主制的特征可以概括为人民主权、轮番而治。
体现这两项内容的制度包括公民大会制和()A.举手表决制、连选连任制B.比例代表制、与会津贴制C.抽签选举制、有限任期制D.政教分离制、公民兵制6.如果让你穿越时空隧道回到公元前6世纪中期的雅典,你不可能有的经历是()A.参加公民大会B.入选四百人议事会C.因破产沦为债奴D.参加审判活动7. 德国著名法学家耶林在其著作《罗马法精神》一书中指出:“罗马帝国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以武力,第二次以宗教,第三次以法律。
武力因罗马帝国的灭亡而消失,宗教随着人民思想觉悟的提高、科学的发展而缩小了影响,唯有法律征服世界是最为持久的征服。
”这段话说明( )A.罗马法对世界法律制度的发展影响深远B.世界各国的法律遭到罗马法的任意践踏C.法律是罗马帝国征服扩张的最有力工具D.耶林对罗马法的评价过高,不符合实际8.恩格斯指出:“罗马法……包含着资本主义时期的大多数法权关系”,是“商品生产者社会第一个世界性法律”。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模块综合检测试卷(解析版)

模块综合测评(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西周时“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
产生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公田变为私田B.铁犁牛耕的推广C.国家走向统一D.封建制度的确立B[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显然是在揭示生产力水平的显著提高,产生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铁犁牛耕的推广,故B项正确。
] 2.唐代诗人王维在《丁寓田家有赠》一诗中写道:“晨鸡鸣邻里,群动从所务。
农夫行饷田,闺妾起缝素。
”对其解读出的信息最恰当的是( )①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②以家庭为生产单位③男女分工明确④田园生活自然悠闲A.①②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D[材料反映了中国男耕女织式的自然经济的生活状态,自给自足虽然是自然经济的特点,但这仅仅说明生产经营形态落后,并不代表古代农民生活自然悠闲,故④项表述错误,故选D项。
]3.位于河南安阳的商代妇好墓,出土的随葬品数量巨大,种类丰富,充分反映了商代手工业制造水平。
下列文物应该出土于该墓葬的是( )A B C DA[文物A是商代的青铜器,它出土于河南安阳的商代妇好墓,故A项正确;文物B是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单衣,排除;文物C是东汉牛耕画像石拓片,排除;文物D属于彩色瓷器,出现于明清时期,排除。
]4.日本所藏中国宋代提举两浙路市舶司“公凭”(官方文书)记载:泉州客商李充“自己船一只”“往日本国”,随船货物有象眼四十匹、生绢十匹、白绫二十匹及大量瓷器。
该史料反映了宋代( )A.商贸活动不再受到官府的监管B.中日之间官民互惠贸易的繁荣C.“朝贡”贸易体制尚未发展起来D.“海上丝绸之路”商品外销情况D[从材料中可知李充是在官方“公凭”下才去的日本,“公凭”是市舶司发给经营海外贸易商人的凭证,这说明商贸活动受到官府的监管,故A项错误;材料中的描述仅是中国商人与日本贸易,无法体现中日之间官民互惠贸易的繁荣,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朝贡”贸易方面,C项与材料无关;从李充的随船货物可以了解到“海上丝绸之路”商品外销情况,故D项正确。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综合测试卷

威尼斯商人不再能找到他们几个世纪以来从亚历山大港和地中海东部港口购买的香料。
取而代之的是,现在香料正通过更长但更便宜的海洋航线运往里斯本。
”导致这一结果的直接原因是()A、新航路的开辟B、葡萄牙人战胜了威尼斯人C、地中海传统商路的衰落D、葡萄牙人战胜了阿拉伯人8. 16世纪的一位英国人曾说过,以前的农民及其一家都睡在地板上,厨房里仅有一两口锅;而到16世纪末,一位农夫可能拥有“在橱柜里摆有一套精致的锡铅合金餐具,三四张羽绒床,好几套床罩和挂毯,一个印制的盐罐,一罐酒……以及一打羹匙。
”这一现象说明()A、工业化推动了农业的商品化 B、世界性的贸易体系开始形成C、商贸中心转移推动了英国经济快速发展D、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9.《欧洲经济史》描述了18世纪中期以来欧洲某些地区出现的现象,“贵族的炫耀生活,受到财富日益增长的资产阶级的仿效,甚至受到挑战。
虽然他们有时被人轻蔑地说成是‘暴发户’,但是,他们的购买力形成了他们自己竞相仿效的基础”。
这段描述说明A、工业革命已经影响到社会生活B、启蒙思想的传播消除了人们的等级观念C、政治革命使封建贵族告别了昔日生活D、科技进步降低了生产成本,物价相对低廉10.19世纪末,许多国家成为某一种或少数几种产品的生产国,如:埃及生产棉花,巴西种植咖啡和橡胶,智利出产硝酸盐、铜,玻利维亚生产锡等。
这种现象()A、有利于当地民族工业的发展B、反映出殖民地经济越来越孤立于世界市场C、是资本输出导致的国际分工D、有利于抵制外来经济侵略11. 1853年的《顺德县志》载:“昔日女布(指土布)遍于县市,然自外洋以风火水牛运机成布,舶至贱售,女工几停其半。
”以下对该材料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中国近代工业兴起导致传统手工业破产B.外国廉价商品输入导致中国自然经济逐步解体C.工业革命成为资本主义征服世界的主要动力D.中国人以农耕文明的眼光看待工业文明12.1932年,国民政府成立国防设计委员会,调查全国的资源和工业情况,在此基础上,1934年9月到1935年4月制定了《重工业建设计划》《战时燃料及石油统制计划》《四川水利建设计划》《运输动员与统制初步计划》《粮食存储与统制计划》等。
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测试题及答案解析全套

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测试题及答案解析全套第一单元单元检测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00分。
测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西汉农书《氾胜之书》中载:“辄平摩其块以生草,草生,复耕之,天有小雨复耕之,勿令有块以待时……”这里所说的耕作工具主要是( )解析:《汜胜之书》是对西汉时期黄河流域的农业生产经验和操作技术的总结。
由所学知识可知,铁犁是西汉时主要的耕作工具,再结合材料可得出D项正确。
其他三项是夏商周时期的农具,且与材料不符。
答案:D2.(2015·南京高一期中考试)史书记载:“水激轮转,众筒兜水,次第下倾于岸上……以灌稻田,日夜不息,绝胜人力……”这种提水工具最早出现于( )A.东汉B.曹魏C.唐朝D.北宋解析:由“水激轮转”“众筒”“绝胜人力”可知,该灌溉工具以水流带动转轮上的竹筒打水。
由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唐朝的筒车,故答案为C项。
答案:C3.(2015·扬州高一期中考试)著名史学家王家范先生曾经精辟地指出:“小农经济一锄、一镰(或者再加上一犁,不是家家都有畜力,那就用人力拉犁)、一个主要劳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
”对这段话最正确的理解是( )A.小农经济具有稳定性B.小农经济具有顽强的生命力C.小农经济非常脆弱D.小农经济只需要一些简单的劳动工具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农耕经济的特点。
小农经济的稳定性一般是指其耕织结合、自给自足,与材料信息不符合,故A项错误;从题干材料“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可见其生命力的顽强,故B项正确;小农经济的脆弱性是指其抵抗天灾人祸的能力比较差,很容易破产,与材料信息不符合,故C项错误;简单的劳动工具只是小农经济组织生产的最基本的需求,并非仅仅限于简单的工具,故D项错误。
答案:B4耕作方式时间(天) 面积(担田)锄耕 1 1木牛 1 4牛耕 1 14A.B.农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C.牛耕是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D.封建小农经济得以确立解析:表格中的数据表明,采用牛耕技术,耕作效率大为提高,这说明牛耕是中国古代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故答案为C项。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2第二单元检测试题及答案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2第二单元检测试题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1. 1498年5月20日,一支欧洲船队航行到印度南部大商港卡里库特。
下列相关的推断正确的是( )。
A.这支船队的船员是第一批到达亚洲的欧洲人B.该船队是在两班牙王室支持下进行远洋航行的C.拓展海外殖民地是支撑他们远洋航行的精神支柱D.他们开辟了从欧洲绕过好望角到达亚洲的新航线2.有一篇文章这样写道:“1492年10月12日发现新大陆的消息传遍整个西班牙以后,他便成了闻名全国的英雄。
当他返回西班牙时,国王和王后以最高的礼仪迎接他,并在宫内设宴招待……。
”文中的“英雄”是指( )。
A.迪亚士B.达·伽马C.哥伦布D.麦哲伦3.梁启超在《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中说:“何以哥氏(指哥伦布)、维氏(指达·伽马)之绩,能使全世界划然开一新纪元,而郑君(指郑和)之烈,随郑君之没以俱逝?”下列哪一句话最能从根本上解决梁启超的困惑( )。
A.中国人缺乏持久探险、创新的精神B.支撑东西方航海活动的经济形态存在着巨大差异C.郑和船队缺乏强有力的、持久的政府支持D.西方拥有更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更加强大的武装力量4. 1524年,西班牙人说:“以前我们在世界的边缘,现在在它的中央了,这给我们的命运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改变。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西班牙成为世界商贸中心B.西班牙成为殖民大帝国,掠得巨额财富C.西班牙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D.西班牙打败荷兰,掌握世界殖民霸权5. 17世纪时荷兰建立了遍布世界的商业殖民帝国。
当时荷兰在亚洲拥有的殖民地有( )。
①好望角②新阿姆斯特丹③马六甲④巴达维亚A.①②B.②④C.②③ C.③④6. 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资本主义市场为框架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这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包括( )。
①国际贸易的发展②人口和资本的流动③武力威逼④工业革命的推动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7.观察右图,从图中可以获得的历史信息是( )A.英国逐渐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工业国家B.英国是世界上对外输出资本最多的国家C.英国已逐步取得“世界工厂”的地位D.工业革命促使英国的资本总额迅速增加8.“人被打上烙印像牲畜一样,被关在阴暗的地下室/只有经过永别之门,才能离开牢狱/许多人死在航程上──不愿意/被送到另一个国家,卖给另一个奴隶主/跳进海里,滋养了大群的鲨鱼……”。
历史人教版高中必修2高一历史必修Ⅱ期末试卷

高一历史必修Ⅱ期末试卷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题,每题2分,共60分)1.七月初七是中国传统的“乞巧节” (学习纺织工艺的节日)。
它起源于我国古代“牛郎与织女” 的美丽传说。
导致这一节日形成的根本原因是()A.古代人民对美好爱情的向往B.人们对神话传说的钟爱C.自然经济长期占据主导地位D.人们对牛郎与织女遭遇的同情2.下图呈现的是我国古代各个时期的生产工具,其中涉及动力革新的有()①牛耕②花楼机(花机) ③翻车④水排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3.《史记·货殖列传》记载“(江南)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不待贾而足……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说明汉代江南的经济状况是()①人烟稀少②耕作技术落后③商品交换不发达④贫富分化的程度高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D.③④4.司马迁引《周书》的话说:“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
”以上材料表明司马迁的经济主张是()A.肯定人们的求利活动B.对农工商业一视同仁C.以农为本D.重农抑商5.假如你是一位宋代商人,在经商中可能遇到的情况是()A.贩卖粉彩瓷器B.到会馆停宿C.在开封城中见到整齐划一的东、西二市D.在四川地区使用纸币6.据资料统计:在明后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拥有一流城市和最为密集、完善的市场网络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
然而当时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
其中内在的原因在于()A.“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压制B.大河流域的农耕文明不适于工商业发展C.由于鸦片大量流入导致白银的大量外流D.英国工业革命后对中国进行的商品输出7.明万历年间“镇(景德镇)上佣工,皆聚四方无籍游徒,每日不下数万人”。
这一记载包含的历史信息主要有①流动人口众多②制瓷业发达③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④出现资本主义萌芽()A.①②B.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8.清代陶煦的《租核•推原》记载:“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2第二单元检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2第二单元检测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7·湖北随州学测模拟)下图概述了新航路开辟的历史背景,应补充的是()对东方黄金和物产的渴望→天主教会希望传播天主教→航海技术和造船技术的进步→?A.《马可·波罗游记》在欧洲的广为流传B.土耳其控制东西方之间的商路,使东西方商路受阻C.西欧人传播天主教的热情D.西欧对铸造货币的黄金的需求量日益增大答案 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新航路开辟的背景的认识。
A项《马可·波罗游记》的广为流传和D项体现在对东方黄金和物产的渴望方面。
在新航路开辟的背景方面,缺少东西方之间的商路受阻,故选B项。
2.在一场有关“麦哲伦是否到过印度”的争论中,出现了以下四种观点。
你认为结论和依据最匹配的是()解析A项依据与史实相符,但不一定说明麦哲伦到过;B项依据也符合史实,但麦哲伦本人并没有完成整个航行,也就是说依据不充分,结论不科学;C项依据也与史实相符,但不能充分说明麦哲伦没有到过;A、B、C三项都不能充分说明麦哲伦是否到过印度,故应是待考证,D项最匹配。
3.明朝中后期,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甘薯等农作物经由吕宋(今菲律宾)传入中国,出产于美洲的白银也大量流入中国。
为开通美洲到吕宋航路做出贡献的航海家是()A.迪亚士B.达·伽马C.哥伦布D.麦哲伦答案 D解析题目中问的是谁开辟了亚洲和美洲之间的航路,迪亚士到达了非洲南端,没有到达亚洲,所以A项不正确。
达·伽马到达了印度,只是联系了欧洲和亚洲,没有联系美洲和亚洲,所以B项不正确。
哥伦布到达了美洲,建立了美洲与欧洲的联系,所以C项不正确。
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途径欧洲、美洲、亚洲,所以他开通了亚洲和美洲的航路,故选D项。
4.下表可以反映出()世界商船吨位表(单位:万吨)A.C.人类环保意识增强D.第一次工业革命刚刚起步答案 A解析从时间信息可排除C、D两项;汽船是美国人富尔顿发明的,排除B项;材料中商船吨位的不断增加,反映了世界贸易的不断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历史必修二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
1、黄梅戏《天仙配》里有一段经典唱词:“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
”这是古代中国传统经济的写照。
这种传统经济被称为
A.商品经济
B.小农经济
C.市场经济
D.计划经济
2、史料记载“所种之地,惟以伐木,纵火焚烧,用竹锥地成眼,点种苞谷。
”这反映的耕作方式是
A.铁犁牛耕
B.个体农耕
C.刀耕火种
D.石器锄耕
3、下列这种工具的名称、出现时间和用途是
A、耦犁、汉朝、松土工具
B、耧车、汉朝、播种工具
C、曲辕犁、唐朝、松土工具
D、耧车、唐朝、松土工具
4、某地发现一座古墓,考古人发掘出的随葬文物有以下物品,请判断此古墓的大致年代①丝织品②景德年间瓷罐③唐三彩④哥窑瓷瓶⑤珐琅彩
A、唐朝
B、北宋
C、南宋
D、清朝
5、明清时期中国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商人群体是
A、粤商和徽商
B、徽商和晋商
C、闽商和粤商
D、台商和港商
6、如果你是生活在唐朝的商人,你来到长安,能够进行的商贸活动有①可以到西市与波斯、大食商人进行交易②为了财产安全,你将大部分金银储存在柜坊③你通过设在长安的市舶使进行对外贸易④你通过飞钱方法,可以回老家再将钱取出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7、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是出现于唐朝的
A、邸店
B、柜坊
C、飞钱
D、坊
8、唐朝规定“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
所反映的实质是
A、杜绝在乡村以及边远地区设市
B、城市是商品交换的惟一场所
C、政府力图控制民间商业活动
D、州治、县治具备设立市场的条件
9、春秋后期,鲁国某贵族拥有封地400亩,另辟300亩。
按当时的规定,他应向国家交税的亩数是
A、400亩
B、300亩
C、700亩
D、100亩
10、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清政府向中国商人发海外渡船证明书(见右图)的主要目的是
A、保护中国商人经济安全
B、加强外航海管理
C、严格限制中外贸易往来
D、打击海上走私活动
11、北魏至唐朝中期,封建国家为抑制土地兼并,维护小农经济,实行的土地制度是
A、井田制
B、均田制
C、屯田制
D、摊丁入亩
12、我国瓷器“南青北白”两大系统形成于()
A.西汉
B.东汉
C.唐代
D.宋代
13、开辟新航路的环球航行,先后经过的海洋是:
A、印度洋——大西洋——太平洋——大西洋——欧洲
B、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欧洲
C、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地中海——欧洲
D、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北冰洋——欧洲
14、掌握着当时的世界商业霸权,成为“17世纪欧洲标准的资本主义国家”,被称作“海上马车夫”的国家是
A、西班牙
B、葡萄牙
C、荷兰
D、英国
15、在争夺殖民霸主的过程中,英国打败了下列哪三个国家,最终确立世界殖民霸权
A、西班牙、法国、葡萄牙
B、荷兰、德国、法国
C、西班牙、荷兰、美国
D、西班牙、荷兰、法国
16、有的学者认为:“从1492年哥伦布原航美洲使东西两半球会合之日起,全球化进程已经开始了。
”他所说的“全球化进程开始”主要指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逐步形成
B、世界历史从此开始
C、世界开始成为一个互相影响、联系紧密的整体
D、美洲与欧洲之间开始出现经济联系
17、15世纪,欧洲人狂热的追求货币并出现“寻金热”,这主要是
A.世风日下,奢侈腐化的生活方式需求
B.东西方贸易畅通,金银大量外流所致
C.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需求
D.资产阶级国家激进派的经济措施所致
18、英国在18世纪60年代开始的工业革命的内在动力是
殖民扩张 B、市场的需求 C、科技推动 D、生活享受
19、约翰。
威尔金斯于1840年成为曼彻斯特一家纺织工厂的厂主。
下列叙述中你认为不正确的是
A、他的工厂事业以蒸汽为动力的纺纱机
B、他能够坐火车上下班
C、他的车间里使用电灯照明
D、有时他到伦敦乘汽船在泰晤士河观光游览
20、科技史专家丹皮尔认为,以前的发明主要是“实际生活的需要推动技术家取得进一步的成就”,后来“为了追求纯粹的知识”而进行研究,“开始走到实际的应用与发明的前面,并且启发了实际的应用和发明”。
下列发明中,属于后者的是①蒸汽机②汽车③骡机④电灯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1、英国工业革命的条件是
①资本的原始积累②有大量的雇佣劳动力
③积累了丰富的生产技术④国内外市场的需求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 ②③④
D.①③
22、澳大利亚向英国输送羊毛和矿石、加拿大向其输送木材、开普敦向其提供钻石和驼毛、印度为其种植棉花。
英国则向这些国家输送工业制成品。
“以上现象说明了
A、英国资源很匮乏
B、世界市场的进一步形成
C、英国与其他各国平等贸
D、英国推动了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
23、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贸易的中心转移到
A.地中海沿岸 B.亚洲太平洋地区 C.大西洋沿岸 D.北美地区
24、第二次工业革命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领域产生的最重要的影响是
A、财富日益集中在少数资本家手中
B、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产生垄断组织
C、资本家加强对生产价格、市场的影响
D、股票交易市场的形成
――《永乐实录》卷二十七
材料二顺治元年,清政府颁发“迁海令”,将北起山东南至广东的沿海居民内迁三四十华里,并且将所有沿海船只悉行烧毁,寸板不许下水。
凡溪河装栅,货物不许越界,时刻瞭望,违者死无赦。
――《台湾外纪》卷十二材料三夷货非衣食所需,可谓中国不缺耶。
绝之则内外隔而构之衅无由生矣,夷虽窥伺我何也,何可得哉。
――《海防纂要》卷七请回答:
(1 )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明清两朝海外贸易政策的相似之处。
(2分)
(2)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海外贸易政策目的有何区别。
(4分)
(3)根据材料三分析,明清时期推行这种海外贸易政策的根本原因。
(2分)
(4)请简要分析上述政策的消极后果。
(4分)
28、(28分)1500年后,人类社会逐渐形成为一部统一的人类历史。
世界联系不断加强,大大促进了人类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和进步。
阅读以下材料,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读图
材料二
1992年是哥伦布航行到美洲500周年,许多国家纷纷举行纪念活动,但也引起美洲印第安人后裔强烈不满。
他们打着的一条标语上写着:“你们庆祝的是我们的苦难”。
材料三
18世纪中叶,英国人瓦特改良蒸汽机之后,由一西技术革命引起了从手工劳动向动力机器
生产转变的重大飞跃。
随后传播到英格兰到整个欧洲大陆,19实际传播到北美地区。
——《第一次工业革命》
1830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电子感应现象,提出了发电机的理论基础。
科学家们根据这一发现,从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起对点作了深入的探索和研究,出现了一系列电气发明。
19世纪90年代起,内燃机车、远洋轮船、飞机等也不断涌现出来。
人类交通工具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主要得益于一项重要的科学技术的发展。
——〈第二次工业革命〉
恩格斯说:“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
请回答:
(1)读图7,指出西方人了解的世界范围发生了什么变化,世界各民族、各地区之间的关系出现了怎样的发展趋势。
(4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全面评价哥伦布航行到美洲的历史影响。
(6分)(3)根据材料三,说说两次工业革命出现了哪些新兴工业部门?请各举两例。
(4分)
(4)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较,第二次工业革命有哪些突出特点?它所表现的新特点对我们有何启示?(8分)
第一,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第二,以发展重工业为主;第三,几乎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
启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的进步带动了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历史的进步。
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历史的进步。
(2分)
(5)过程:新航路开辟后,西方列强的殖民扩张,结束了世界各地的孤立状态,使世界各地间联系加强,揭开了形成世界市场的帷幕。
第一次工业革命,进一步增强了西方列强的实力,加快了西方列强殖民扩展的步伐,使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世界狂潮,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