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苏浙鲁四省国家级高新区创新能力比较分析——基于《国家高新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粤苏浙鲁四省国家级高新区创新能力比较分析——基于《国家高新区创新发展报告2013》
作者:郑博儒
来源:《广东科技》 2015年第14期
郑博儒
(广东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广东广州 510033)
摘要:高新区作为产业集成创新高地,是支撑和引领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也是能推动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试验田。
基于科技部火炬中心《国家高新区创新发展报告2013》
相关研究成果,以粤苏浙鲁四省为比较对象,对四省各国家级高新区创新能力进行比较分析,
为广东加快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各类创新型园区,着力提升高新区核心竞争力提供借鉴
参考。
关键词:粤苏浙鲁;国家级高新区;创新能力;比较分析
当前,全国经济进入以中高速、调结构、新挑战为特征的新常态发展阶段,科技创新将成
为推动经济迈入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新引擎和源动力。
高新区作为产业集成创新高地,是支
撑和引领广东新一轮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也是能推动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试验田。
近年来,国家着力构建一个向社会开放的国家科技报告制度和创新调查制度,全面提升科技成果的
使用率和转化率。
科技部火炬中心于2014年发布了国家创新调查制度系列报告之《国家高新区创新发展报告2013》,对全国106家国家级高新区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
本文基于该报告研
究成果,以粤苏浙鲁四省为比较对象,对四省各国家级高新区创新能力进行比较分析,为广东
加快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各类创新型园区,着力提升高新区核心竞争力提供借鉴参考。
1 粤苏浙鲁四省国家级高新区基本情况
近年来,国家全面推进高新区创新化、集约化、特色化发展,已初步形成包括北京中关村、武汉东湖、上海张江、深圳、苏南、天津滨海、长株潭及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的“7+1”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序列及“6+22+12+n”的“四类园区”建设体系。
在国家主推的这40家
创新型园区中,粤苏浙鲁四省占据了17家,整体实力可见一斑。
2015年,全国国家级高新区
新增15家,规模达到129+1家(“1”为苏州工业园),粤苏浙鲁四省合计40家,占比接近三成。
其中,广东省是全国唯一同时拥有四类园区的省份,国家级高新区数量达到10家(2015
年河源高新区晋升为国家级高新区),形成以珠三角地区为核心,粤东西北地区各省级高新区
竞相追赶的基本格局。
江苏省国家级高新区数量赶超广东,累计14家,呈现“以苏州三区为主体,一市多区”的分布特征。
山东省数量与广东持平,主要集中于中东部地区,济南、青岛实
力相对较强。
浙江省数量偏低,仅有6家,形成以杭州、宁波、绍兴三区“一线式”发展模式,辐射带动温州、衢州和萧山高新区的分布格局。
2 总指标比较分析
从总指标看,广东高新区创新能力与江苏旗鼓相当,强于山东和浙江。
广东国家级高新区
整体创新能力较强,但各区发展并不平衡。
广深两区创新能力突出,分列全国第5和第8名,
跻身第一梯队,珠海、中山两区紧随其后,但排名相对靠后,东莞、肇庆和江门等后认定高新
区排在全国60名以后。
江苏高新区梯队分布层次分明,次第减弱,呈“苏州独大、苏南为主、苏北苏中为辅”的格局,苏州工业园创新能力突出,位居全国第六。
浙江高新区断层现象严重,杭州高新区“一枝独秀”,创新能力位列四省首位;山东高新区第一梯队力量尚缺,二三梯队
高新区数量分布均匀,各区差距不明显(见表1)。
从各类园区排名看,广东高新区整体实力最强,有5个高新区入围各类园区前十。
深圳高
新区作为四省唯一的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排名该类园区的第5名,仅次于北京中关村、上海
张江、成都和武汉。
在全国22家创新型科技园区中,四省占据了13家,且排名相对靠前,数
量以江苏和山东居多,杭州、广州、苏州工业园排名该类园区前三名。
四省3家创新型特色园
区均排名该类园区前十,其中南京位次最高,排在第2位。
在其他类型园区中,四省园区数量
在3-5家之间,跻身全国该类园区前十的有珠海、佛山和济宁高新区(见表2)。
分指标看,粤苏浙鲁四省国家级高新区在资源集聚、创新环境、创新绩效、创新国际化、
创新驱动发展等方面各具特色(见表3)。
(1)从创新资源集聚看,广东广州、深圳两区排名跻身全国前十,江门、肇庆等高新区排名靠后。
江苏苏州工业园、苏州两区排名四省最高,南京、无锡两区紧随其后;浙江杭州高新
区独占鳌头,其余各区均在40名开外;山东高新区整体实力雄厚,集中在10-40名之间。
从指标看,广东广深珠三区研发经费投入在四省中排名前四,但财政科技支出强度不高,最高者
(东莞6.6%)仅排名15位,企业办研发机构总量及覆盖率明显不足,机构数不及苏州两区。
(2)从创新创业环境看,广东广州高新区排名四省最高,深圳高新区创新创业环境略有不足,各区排名相对分散。
江苏整体实力相对较强,有5个高新区进入前三十。
浙江唯有杭州一
区跻身前十。
山东各区势均力敌,整体实力较强。
从指标看,广州、深圳、杭州、南京高新区
产学研合作经费支出位居四省前四,广州高新区创新服务机构数量最大,深圳高新区相对偏少(22个);广东各区国家级创新平台与科技企业孵化器数量与北京、江苏相差甚远。
(3)从创新活动绩效看,广东广州高新区跻身全国第二,深圳高新区紧随其后,各区创新绩效水平四省领先。
江苏属苏州工业园位次最高。
浙江杭州高新区绩效水平突出,位居全国第3。
山东各区排名最高者为济南,淄博、潍坊、青岛等区紧随其后。
从指标看,广东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收入与营业收入比例普遍较高,水平接近70%,领先于其他省份,广深两区高技术服
务从业人员比例高达30%,四省领先;广东技术市场相对活跃,企业技术合同交易额普遍较高,是广州、深圳、中山等区排名靠前的主要原因。
(4)从创新的国际化看,广东深圳高新区排名最高,中山、佛山等区排名相对靠前。
江苏苏州工业园排名全国首位,其余各区集中于第三梯队。
浙江杭州高新区排名全国第9,其余各
区排名靠后。
山东排名最高者为威海,潍坊、青岛等区紧随其后。
从指标看,深圳、中山和广
州三区境外创新活动相对活跃,但高端创新人才相对缺乏,阻碍了高端产业向全球最前端产业
链发展,境外研发机构、研发经费支出、海外人才比重及技术服务出口等指标与江苏差距明显,广东九区境外技术研发机构数和海外留学归国人员、外籍常驻员工总量仅接近苏州工业园一区。
(5)从创新驱动发展看,广深两区跻身全国前十,中山高新区紧随其后,肇庆、东莞、江门等区排名靠后。
江苏排名靠前者为苏州工业园和南京两区。
浙江杭州高新区高居全国第3,
但绍兴和温州两区排名靠后,断层现象严重。
山东济南、青岛两区跻身第二梯队,其余各区排
名相对靠后。
从指标看,广东各区在综合能源消费效率、企业净资产利润率等方面具有相对优势,特别是深圳、广州、中山等区。
受区域经济形态及园区发展空间限制的影响,高新区GDP
贡献率相对较低,广深两区实现GDP占所在城市比重均在10%左右,在四省乃至全国排名相对
靠后。
3 关于提升广东国家级高新区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
综上分析,广东省国家级高新区基本形成“一市一区”的区域布局,高新区发展不平衡、
科技投入产出效益偏低、创新平台布局不够等问题突出,且整体优势在逐步减弱。
因此,全省
有必要认清形势,加快推进全省国家级高新区建设,具体建议有以下四点:
一是加强统筹规划,提升产业集聚与辐射性能。
统筹制定高新区产业规划和创新布局,在
国家级高新区重点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产业外溢与渗透水平,带动高新技术产业向粤东
西北地区扩散转移。
加快推进珠三角地区建设创新型城市和自主创新示范区,借鉴江苏“一市
多区”的模式,鼓励有条件的珠三角地市创建新的国家级高新区,发挥河源高新区示范带动作用,支持湛江等条件成熟的省级高新区升级为国家级高新区。
二是推动深圳高新区下一代互联网、惠州云计算智能终端、广州个体化医疗、中山数字医疗、珠海智能配电网装备等创新型产
业集群建设,加大产业关键技术攻关和创新体系建设,提升高新区发展质量和效率水平。
三是
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完善创新平台及服务体系建设。
营造良好创新创业环境,加强人才引致,加大财政科技投入,深入实施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研发后补助、创新券等普惠性政策,
引导企业加大创新投入,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设研发机构及创新服务平台;完善“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专业园区”孵化链条,加强引导科技型企业孵化器建设,扶持科技型企业做大做强,通过协同创新产生巨大裂变效应。
四是以全球视野谋划高新区创新发展。
在招商引资、招科引智及延揽创新人才等方面更多的面向国外,倡导科技人员派送与引进、研发机构外驻与内设、技术软件外包与内购等合作方式。
探索国际技术转移新模式,推动各高新区建立国际科技与商务合作载体和平台,建立一批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和联合研发中心,强化创新创业的国际化高地。
参考文献:
[1]科技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中国高新区研究中心. 国家高新区创新发展报告(2013)[M]. 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4:12-24.
作者简介:郑博儒(1987-),男,研究实习员,硕士,从事科技统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