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重五中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蒙古北重五中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2019.5)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小题60分)
1.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不仅是周朝分封制的基础,对后世也有深刻影响。这表现在
A. 重视法制与规则意识
B。 注重个体自主意识与平等权利
C。 婚姻中的“门当户对”
D. 家族中的“长兄如父.小儿不及长孙"
4. 战国以前,“百姓”是对贵族的总称;战国以后,“百姓"成为民众的通称.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分封制的加强B. 宗法制的衰落
C。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D. 井田制的推行
【答案】B
【解析】
在战国以前的时代,“百姓”是指有姓之人。“姓”这个字,分开来就是“女”、“生”,什么样的女人生的(或者在一个什么地方生的)儿子,就得了一个相应的姓.相传黄帝的母亲是住在姬水边上的,所以黄帝就姓姬;舜的母亲是住在姚虚的地方,所以舜就姓姚了,那时候,子并不跟着父亲姓,比如黄帝,就给他的后代分别赐了12个不同的姓,由此可知战国以后,百姓成为民众的通称的原因是宗法制走向衰落;分封制在战国开始走向衰落,A选项与史实不符。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与题意无关;井田制是我国古代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走向瓦解,与史实不符。
15.唐宪宗元和十三年,户部侍郎皇甫铸“以巧媚自固,奏减内外官俸钱以赡国用.敕下,给事中崔祜封还诏书,其事方罢”。根据所学知识,给事中崔祜应任职于
A。 门下省
B。 中书省
C. 尚书省
D。 枢密院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说明皇帝想减少内外官的俸禄以赡国用,结果遭到给事中崔祜的封驳,根据唐朝的三省六部制的规定,中书省负责草拟政令,门下省负责审查诏令,签署章奏,有封驳之权,尚书省执行,故正确答案为A,排除BC。枢密院是宋朝管理军事的机构,故排除D。
A。 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
B。 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
C. 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
D。 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武则天时期,中书门下二省的名称改为了凤阁、鸾台,使低等级的官员可以参与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换频繁”,这些措施加强了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故D项正确。题干只说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发生了变化,并没有提及其职权扩大的相关内容.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没有反映官员晋升的相关内容.故B项错误。材料主要说的是凤阁、鸾台及宰相数量的增加,没有体现宰相参政议政职能的加强。故C项错误。
D。 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答案】D
【解析】
材料中“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说明战国时期分封制在秦国已遭破坏,集权统治模式基本建立起来,D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春秋战国时期经济的发展是分封制瓦解的根本原因,A项说法错误,分封制是地方分权模式而非君主集权,B项说法错误;战国时期东方六国等级差别明显并不能说明严格遵循分封制度,其实分封制在东方六国也遭到破坏,C项表述错误。
【考点定位】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5.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
A。 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 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 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
12。某人为了让弟弟顺利取得任官 机会,故意在分家时,将优厚的部分归于自己,让弟弟取得贫瘠的土地。乡里民众因此盛赞其弟“能让”,推荐这位弟弟参加政府的任官考试。这个故事里的选官制度最可能出现在哪个朝代
A。 秦朝
B. 两汉
C. 魏晋南北朝
D. 唐宋
【答案】B
【解析】
从材料中“乡里民众因此盛赞其弟”“推荐这位弟弟参加政府的任官考试"等信息可知,材料反映了察举制,这一制度盛行于两汉,故B项正确。A项实行军功爵制,C项实行九品中正制,D项实行科举制,均排除。
16。《中国古代职官》中总结到:两宋时期50%以上的进士出身平民,明清时43%的进士出身贫寒家庭,这反映了科举制度
A. 实质是地主阶级的选官制度
B。 扭转了传统等级和门第观念
C。 促使部分社会阶层变动
D. 完全实现了官员选拔的公平、公正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材料中出身“平民”“贫寒家庭"的进士比例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的官吏在任官前的出身。因此反映了科举制度使一般的平民百姓有了参政的机会,促进了部分社会阶层的变动,扩大了官吏来源,有利于现固统治,故C正确。A本意是对的,但是与题目材料不符合,排除。依据材料数据可得出进士中只有不到一半出身于平民或贫寒家庭,不能代表扭转了传统等级和门第观念,故B错误.D表述过于绝对,不可能完全实现公平公正,D错误。
17。唐朝六部尚书不能参与决策,仅作为尚书省下执行机关的首脑,而明朝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明朝
A. 中央政府精兵简政
B. 君主专制的加强
C。 宰相的权力被削弱
B. 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C。 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D. 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答案】C
【解析】
科举制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结合起来,有利于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有利于提升社会文化水平。故答案为C项.A项说法绝对,其他选官制度也能选拔优秀官吏,排除;科举制的选拔标准是才学,难以鉴别官员的道德水平,排除B项;科举制允许世家子弟报考,排除D项。
B. 齐国独立于周王室
C。 权力高度集中
D。 分封制得到有效维护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周代冕服、弁服的色彩是体现服饰等级的重要标志,以正色(青、赤、黄、白、黑)为贵,以正色相杂而生的间色为卑”,说明周的礼乐制度对服饰的色彩有严格的规定,确定了尊卑的定制。但是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间色"却成为齐国推崇的颜色,说明周礼乐制度崩坏,答案为A。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还是名义上的天下共主,齐没有独立于周王室,B错误。权力高度集中即形成中央集权制度是在秦始皇建立秦朝以后,C不符合题意,错误.代表政治的礼乐制度被破坏,表明分封制度逐渐走向衰落,而不是有效的保护,故D错误。
8。秦灭六国后,秦王嬴政兼采古史及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之名而称“皇帝",其首要目的是
A. 宣扬托古改制
B。 承袭华夏传统
C. 标榜君权神授
D。 突出个人功业
【答案】D
【解析】
【详解】秦王嬴政认为自己“功过五帝,德高三皇”认为王的称号不足以显示自己的权势和地位,因此,把“三皇”“五帝”合成为“皇帝”。目的就是为了突出自己一统天下的千古功业,故答案为D。秦王没有改制,A错误。材料显现嬴政的功业,承袭华夏传统不属于主要目的,故B错误。标榜君权神授和题意不符,排除C。
6。秦朝在中央设置奉常主管宗庙礼仪和教育,设置郎中令主管宫廷警卫,设置少府主管皇室财政,设置宗正主管皇室事务,设置卫尉主管宫门屯卫。这些举措体现的核心政治理念是
A. 天下为家
B. 教化至上
C。 天下为公
D。 分权制衡
【答案】A
【解析】
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对材料的分析能力。秦朝中央官职设三公九卿,其中奉常属于九卿,掌宗庙礼仪,少府主管皇室财政,由此可知,九卿为国家和皇家服务,这体现了“国”与“家”同治,即天下为家,故A项正确;题干属于秦朝中央官制,“教化至上"与题意不符,故排除B项;“天下为公”思想原意是天下是公众的,天子之位,传贤而不传子,而秦朝是王位世袭制,故排除C项;秦朝中央九卿即配合又相互牵制状态,不是分权制衡,排除D。
11.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政治从周代的“礼仪政治”到大秦帝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无疑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这里“现代化”的内涵是
A。 礼仪与政治分离
B。 从人治走向法治
C。 国家管理制度化
D. 为民主政治奠基
【答案】C
【解析】
秦朝时期礼仪与政治没有分离,故A项错误;秦朝仍然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仍然是人治,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信息“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无疑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可知,国家管理的制度化,故C项正确;秦朝建立的制度体现的仍然是专制,故D项错误。
点睛:解题此题的关键是“乡里民众因此盛赞其弟"“推荐这位弟弟参加政府的任官考试";从分析出这是以品行为标准的选官制度;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这种制度,在分析出是哪个朝代。
13.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
A. 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9。谈到西汉的政权建设,史家常以“汉承秦制”作论。下列项中能体现该论断的是
A. 郡县制与刺史制
B。 皇帝制与郡县制
C. 皇帝制与封国制
D。 丞相制与刺史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汉承秦制”是指秦统一后建立了一套中央和地方 官僚体制,西汉建立后,承袭秦制,基本上没有突破秦代模式。如三公九卿、郡县制、皇帝制度等。故B正确。刺史制度是汉武帝时候创立的,故排除AD,封国制秦没有,故排除C。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宗法制的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度,这解决了贵族在土地财产和权力继承上的矛盾,确立了王位继承的唯一性,有利于统治阶级内部安定和团结,并被后世沿用,故D项正确;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故AB项排除;宗法制协调的家族内部关系,而不是家族之间的关系,排除C。
2.考古资料表明,西周时期,一些异姓诸侯国虽然远离王畿地区,但是其青铜等器物,在形制、纹饰和工艺风格上也都与周王朝表现出较强的一致性。这主要说明当时
10。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始皇。”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
A。 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
B. 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
C。 制度法令的统一
D. 更有利于皇帝集权
【答案】B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析】
郡县制使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变,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使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百姓仍然是封君的属民,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制度法令的统一未体现“公天下”,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有利于皇帝集权是家天下,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点睛:材料“各诸侯国甚至是一些相距遥远诸侯国的青铜等器物,在形制、纹饰和工艺上都与周王朝表现出很强的一致性”是解题的关键.
3。周代冕服、弁服的色彩是体现服饰等级的重要标志,以正色(青、赤、黄、白、黑)为贵,以正色相杂而生的间色为卑。春秋战国时期,作为周代“间色"的紫色成为齐国上下推崇的颜色,这说明
A. 礼乐制 崩坏
A. 礼乐制度日渐受各诸侯的冲击
B。 工官制实现了礼器标准化生产
C。 分封制有利于中原文化的传播
D. 华夷观念推动民族间文化交流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 “各诸侯国甚至是一些相距遥远诸侯国的青铜等器物,在形制、纹饰和工艺上都与周王朝表现出很强的一致性”反映了文化的统一性,这是分封制促进周辖区内文化融合的结果,C项正确。材料强调分封制有利于中原文化的传播,没有涉及礼乐制度遭到各诸侯国的冲击,排除A.在西周时期不可能出现“标准化器物生产”,排除B.材料强调分封制有利于中原文化的传播,没有涉及华夷观念推动民族间文化交流,排除D。
点睛: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它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社会上的普通人要想进入仕途,必须通过读书,参加科举考试,因此有利于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14。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7.柳宗元说: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关于第一个“制”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B. 其内涵是封邦建国,以藩屏周
C. 指的是中央集权制度
D。 指的是郡县制
【答案】B
【解析】
第一个“制"指的是分封制,而分封制的内涵是封邦建国,以藩屏周,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分封制权力尚未集中,所以不是中央集权制度,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指的是分封制而非郡县制,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