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红军以少胜多的光辉战例——四渡赤水战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央红军以少胜多的光辉战例——四渡赤水战役
作者:王庆跃
来源:《四川党的建设》2006年第10期
在中国西南川、滇、黔三省结合部的赤水河流域,这里是一片红色的土地,这里有一条红色的河流。
她造就了一代开国元勋,谱写了独树一帜的红色文化。
金秋时节,记者沿着70年前红军四渡赤水的路线,重走长征路,缅怀那历久弥新的长征精神。
1935年1月上旬,中央红军北上抗日到达贵州遵义。
中旬,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遵义召开扩大会议,纠正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军事上的错误,重新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和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
此时,蒋介石纠集川、滇、黔等各省军阀及国民党中央军薛岳兵团共150多个团,数十万人,从四面八方向遵义压来,企图将中央红军压迫于长江以南、横江以东、乌江以北的狭小地区,然后“聚而歼之”。
中央红军为了粉碎国民党的围歼计划,争取战略主动并在运动中消灭敌人。
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简称中革军委)决定,乘敌军尚未形成合围之前,向遵义西北地区川黔交界处的赤水、土城地区集中。
并在川南泸州至宜宾间的蓝田坝、大渡口、江安一线北渡长江,进入四川西北部与红四方面军会合建立新的苏区。
四渡赤水战役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展开的。
一渡赤水,避敌锋芒改变北渡长江计划
1935年1月19日,中央红军在中革军委指挥下,分三路从松坎、桐梓、遵义地区出发,向赤水、土城方向前进。
黔军随即占领遵义、湄潭,川军以一部兵力防守四川宜宾、泸州,以8个旅分路向松坎、温水、赤水、叙永等地进发。
24日,红一军团攻占贵州土城。
26日,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建议在土城以东青杠坡山谷地带,围歼尾追的川军。
28日,红三、五军团在土城青杠坡一带与川敌对攻,形成对峙的局面,经过激战,没有取得较大战果。
这时,朱德要求到前线直接指挥,毛泽东不同意。
朱德把帽子一甩说:“老伙计,不要光考虑我个人的安全。
只要红军胜利,区区一个朱德又何惜!”朱德到达前沿阵地,给苦战中的红军指战员以极大的鼓舞。
中央军委令红一军团停止向赤水进攻,红2师返土城急速返回增援,令陈赓、宋任穷领导的干部团急赴前线参加青杠坡战斗,发
起反冲锋,终于打退了川军的进攻,但敌我双方均损失惨重。
此时,川军后续部队四个旅迅速前来增援,想置红军于死地。
为避敌锋芒,中革军委决定撤出战斗,西渡赤水河,向川南古蔺以南地区前进,寻机北渡长江。
29日凌晨,中央红军除少数部队阻击敌人外,主力分三路从猿猴(今元厚)、土城等渡口第一次西渡赤水河,向川南的古蔺、叙永地区推进。
当蒋介石得知中央红军已进入川、黔、滇三省边境活动的消息,急忙调整部署,下达了在川、黔、滇三省结合部包围红军的计划。
2月2日,红军进攻川南叙永不克,继续西进,在毛坝、大坝等地遭川军截击。
中革军委鉴于川军已加强了长江沿岸防御,决定暂缓执行北渡长江计划,以川、滇、黔结合部为发展地区。
二渡赤水,回师黔北,取得遵义娄山关大捷
一渡赤水后,2月3日,中央红军进驻“鸡鸣三省”地域的石箱子(今叙永)过春节,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确定由张闻天(洛甫)代替秦帮宪(博古)在党内负总责。
5日,红一、三军团离开川南叙永、古蔺地区,向云南的扎西(威信)地区集结。
7日,军委纵队进入扎西东南的大河滩,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总结了土城战斗的经验教训,分析研究当时的敌情变化,采纳了毛泽东的主张,作出了“回师东进,再渡赤水”的决策。
9日,中央红军在云南扎西地区集结完毕。
这时,敌薛岳的第二路军各纵队分别向扎西逼近。
为了迅速脱离川、滇军之侧击,中革军委决定东渡赤水河,向国民党兵力薄弱的黔北地区发动进攻。
11日,中央红军分三路从扎西地域回师东进,向川南古蔺方向出击。
18~21日,红三军团在古蔺二郎滩渡口搭浮桥全部跨过赤水河,红一军团、军委纵队及红五、九军团在古蔺太平渡口搭浮桥顺利渡过赤水河,向黔北的桐梓地区急进。
同时一部分兵力向温水方向开进,以吸引追击之川军。
中央红军二渡赤水河回师黔北,把敌军主力甩在川南叙永、古蔺及云南扎西地区,完全出乎蒋介石的意料,急令川军三个旅、黔军三个团、第一纵队两个师向遵义开进,企图围歼红军于娄山关或遵义以北地区。
25日,红军袭占桐梓,拉开了遵义战役的序幕,红五、九军团在桐梓以北地区阻滞川军,红一、三军团进攻娄山关以南地区的黔军。
26日红军攻占娄山关,击溃黔军多次反扑,乘胜向遵义方向追击,于28日晨再占遵义。
遵义娄山关战役共歼敌两个师八个团,俘敌3000人,缴枪2000余支,子弹10万多发,取得了长征以来第一个重大胜利。
遵义娄山关战役的胜利,给围追中央红军的国民党军队以沉重的打击,蒋介石称之为是“国军追击以来的奇耻大辱”。
而毛泽东则诗性大发,写下了《忆秦娥·娄山关》那气壮山河的著名诗篇: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三渡赤水,挥师川南调敌向西
遵义娄山关战役后,3月2日,蒋介石飞抵重庆“督剿”,亲自统领驻川黔的各路军队,并制定了“南守北攻”和“碉堡推进”的作战方针,妄图再次压迫红军于乌江北岸、长江以南、赤水河东岸地区,围而歼之。
5日,中革军委在鸭溪成立红军前敌司令部,朱德为司令员,毛泽东为政治委员。
5日以后,红九军团在桐梓、遵义地区吸引川军向东,主力由遵义地区西进白腊坎、长干山寻机作战未果。
12日,中央政治局和中革军委在苟坝决定成立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军事领导小组。
决定中央红军离开长干山地区,向西南转移,以寻求新的战略机动,并在赤水河上游夺取渡河点。
15日,中央红军向驻守在贵州仁怀东南、阻击红军西进的敌周浑元部发起攻击,经过一天的激战,歼敌400余人,击落敌机1架,因不敌重兵当夜撤出战斗。
16日,为寻求新的战机,中央红军遂转兵西进,于16~17日在贵州茅台渡口西渡赤水河,再入川南,向古蔺、叙永方向前进。
19日,红军攻占镇龙山,进入古蔺的大村、鐵厂、两河口,并作出北渡长江的态势。
中央红军三渡赤水后,蒋介石再次上当,判断中央红军又要北渡长江,认为红军“徘徊”于川南、黔北地区“乃系大政方针未定的表现”,红军今后的方针只能是“化整为零,在乌江以北打游击”。
因此,急电令川、滇、黔各部队一齐向川南集结,企图围歼红军于古蔺地区。
四渡赤水,调虎离山,跳出蒋介石的包围圈
此时,中革军委当机立断,作出调出滇军主力,假道云南,巧渡金沙江,甩掉几十万敌军围追堵截的战略决策。
3月20日朱德命令红一军团的一个团大张旗鼓地向川南古蔺前进,诱敌向西;中央红军主力则秘密由镇龙山以东地区,突然折向东北,限时于21日夜至22日晨,分别从古蔺二郎滩、太平渡、淋滩、九溪口等渡口第四次东渡赤水河,迅速向南渡过乌江,兵锋直指贵阳。
为了进一步迷惑敌人,中革军委决定红九军团在乌江北岸之长干山、枫香坝活动,伪装主力,以掩护红军主力的战略意图。
中央红军26日进至贵州遵义、仁怀北侧的干溪、马鬃岭地
区。
27日,红九军团由马鬃岭地区向长干山方向佯攻,引国民党军向北;中央红军主力继续南进,于28日突破鸭溪至白腊坝间国民党军封锁线,进至乌江北岸的沙土、安底等地。
正当蒋介石调兵遣将加紧部署,重重设防时,中央红军迅速南移至乌江北岸。
29~31日,从江口、梯子岩、大塘河等渡口南渡乌江,把敌军甩在赤水河以西及乌江北岸。
4月4日,红九军团在打鼓新场以东老木孔地域,击溃黔军五个团,歼敌2000余人。
8日,为了给中央红军进入云南创造更有利的条件,红一军团一部攻占贵阳北的扎佐镇,离贵阳仅38公里。
红军主力集结于贵阳城东北不到50公里的修文、开阳县境内。
此时,贵阳的城防空虚,仅有敌周浑元部四个团的兵力,且都在贵阳外围守备,正在贵阳“督剿”的蒋介石被红军突如其来的行动吓得惊恐万状,急电离贵阳较近的滇军孙渡部“星夜兼程猛进……万勿延误”来贵阳“保驾”。
9日,当滇军被调到远离昆明的滇、黔边境,云南一时空虚之际,除红军一部分兵力围攻贵阳东南的龙里县城外,中央红军各部队全部跨过湘黔公路向云南方向挺进,与驰援贵阳的滇军背道而行。
当红军行进到离贵阳10多公里的谷脚时,与赶赴黔东的敌孙渡的指挥车相遭遇,红军开枪击毁孙渡的汽车,打死打伤3名警卫人员,孙渡化装逃跑。
10~13日,中央红军连克贵州定番(今惠水)、广顺、长寨(今长顺)、紫云等县。
23日,中央红军主力分别由盘县响水和兴仁县西北之黄泥河等地全部胜利离开黔境,进入云南,开辟了由长江上游金沙江北渡入川的前景。
这样,中央红军巧妙地跳出了国民党军的合围圈,把蒋介石的几十万军队甩在乌江以北。
四渡赤水之后,中央红军趁滇军东调增援贵阳之机,乘虚进军云南,于4月27日进到昆明西北地区,接着转兵向北,于5月3~9日巧渡金沙江,冲出了30万敌军的围追堵截。
在乌江以北地区活动的红九军团,也于5月5~6日从东川以西渡过了金沙江,与中央红军主力会合。
全国解放后,毛泽东曾说,解放战争的三大战役“不算什么”,四渡赤水才是他军事生涯中的“得意之笔”。
亲历长征的肖华将军在《长征组歌》中也这样写道:
横断山,路难行,敌重兵,压黔境。
战士双脚走天下,四渡赤水出奇兵。
乌江天险重飞渡,兵临贵阳逼昆明。
敌人弃甲丢烟枪,我军乘胜赶路程。
调虎离山袭金沙,毛主席用兵真如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