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通史-语言与文字大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讲语言与文字
1、韩愈说,“读书先须识字”。
这是研究、认识中国文化的前提。
小学是我国的传统之学,是指中国古代研究语言文字的学问。
周代贵族之学。
《周礼》:“国子八岁入小学,教以六书。
”清代思想家龚自珍认为,所谓小学,就是自居于子弟之学。
小学(也叫朴学、汉学),狭义的是指文字学;广义的包括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
汉字中的形音义是三位一体,不能分割。
训诂的本义是解释经文,用当时人明白的语言说明古代难懂的文献章句。
晚清学者张之洞在《书目答问》中说过:“由小学入经学者,其经学可信;由经学入史学者,其史学可信;由经学、史学入理学者,其理学可信;以经学、史学兼词章者,其词章有用;以经学、小学兼经济者,其经济成就远大。
”
二十世纪中叶西方学术的“语言转向”,分别形成欧陆解释学与英美分析哲学两大流派。
前者重义理诠释,后者关注逻辑与句法分析。
由于中国语言文字的特殊性,治中国历史文化者,不能没有基本的小学功夫。
在一定意义上,我们可以说个人的文字功夫与学术成就往往成正比。
文字功力有多深,学术成就就有多大。
清代乾嘉时期的重大学术成就,就在于小学方面。
2、汉字的生成
传说是仓颉造出了汉字,从此华夏民族就具有了命名的能力。
人类通过命名,给世界赋予了意义,从而从自然中分立出来,使世界逐渐客体化,从而拥有了世界。
古代中国有绝地天通的传说,大体的含义即在于此。
而文字的发明,则将人们流变的思想凝聚起来。
凭借它的力量,思想文化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人类有了更为绵远的历史与记忆。
一般文明史将文字的发明作为文明的三要素之一。
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共有三种,都是象形文字。
一是美索不达米亚的苏美尔人创造的楔形文字,发达于公元前3500年左右。
一是古埃及的圣书字,在公元前3000年就已经很成熟了。
再就是我们的汉字。
近年出土的河南舞阳贾湖的甲骨契刻符号,比殷墟的甲骨文还早,距今已有八千年了。
甲骨文发达于公元前1300年。
前两种古老的文字,在外来文化的强势影响下,早已先后消亡了。
唯有汉字,历史上虽然也经历过外来文化的严峻挑战,发生过种种流变,其生命力却绵亘不绝,至今依然独步当世,旁若无人。
她既是古文字,又是现代文字。
当中国的甲骨文发展到鼎盛时期的时候,居住在地中海东岸,被称作“海上骑手”的腓尼基人,公元前13世纪左右为了贸易、航海的需要,急需简单实用的文字。
他们在古埃及象形文字的基础上,创造了二十二个简单实用的字母文字。
当今世界上通用的拉丁字母和斯拉夫字母,是从希腊字母发展而来的,而希腊人则是从腓尼基人的字母文字加以改革发展而来的。
它最终形成了西方语言文化中拼音文字的一统天下。
应当说腓尼基人发明的字母,对西方文化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而汉字,从象形为主发展到表意为主后,却没有贸然走向表音文字。
尽管历史也曾为这两大文字体系的相遇提供过机缘,但正如一位西方学者所说:腓尼基人的表音文字撞上了中国,却未能闯入中国。
在世界地图上,欧洲分为条顿、罗马、斯拉夫三大不同语系的三十多个国家。
而与欧洲幅员相似的中国,却在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中,保持着统一和连续的文化形态。
这与我们的先民所作出的文化抉择是否相关呢?
我们的先民拒绝了表音文字过度抽象之病,总是要求与自然的亲合。
据说,那位创立汉字的文化英雄仓颉, 上通神明,生有四只眼睛。
他用上两只眼, 看到天上的“奎星圆曲之势”,用下两只眼,观察到地上的“龟文兽迹之象”,从自然之美中获得了启示。
他依类象形, 博采众美, 创制了在世界各民族文字中唯一形成书法艺术的汉字。
其后, 历代书家草圣效法仓颉,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更把胸中的丘壑山水, 化为不尽的纸上烟云, 给天地间长留下不灭的美丽纹花。
唐代的书法家孙过庭在其《书谱》一文中,就把书法的意象
比作奔雷,坠石,鸿飞,兽骇,鸾舞,蛇惊,泉注,山安,认为书法意象应当表现自然物的本性和生命。
拼音文字,字随音转。
当古罗马帝国解体后,拉丁语也衰亡了。
欧洲各地的人用拉丁字母去拼读各自的方言,逐步形成了意大利语、法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罗马尼亚语等语种。
狂热的民族主义也随之而起,各自独立。
其结果,造成了欧洲的政治版图犹如一件杂乱拼凑的百衲衣。
直至今天,在欧洲走向一体化的历史进程中,拼音文字仍在扮演着一位不大合作的角色。
《圣经》中关于“巴别塔”的那个古老神话,正是拼音文字造成欧洲各民族隔阂的历史写照。
“巴别”(babel)在西方的语言中,恰恰就是变乱的意思。
象形表意的方块汉字却没有这种弊端。
在几千年的历史流变中,它积极促成和维系了中华民族的统一。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长期的战乱割据,造成了各诸侯国“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的现实,极大地妨碍了各地的联系与交流。
秦始皇在统一全国以后,以上承商周古文的秦国文字为基础,整理出一套“小篆”体文字作为全国通行的标准文字。
自汉代“隶变”以后,汉字的形体便基本稳定下来了。
它有效地遏止了方言分化为独立的语言,把居住在神州大地上的人们抟聚成了一个有序的整体,从此有了不移的文化认同。
因此,我们可以说,借助汉字的力量,我们的先民已经建成了自己的通天塔。
几千年来,朝代鼎革,烽火狼烟,都未能摧毁汉字;五胡乱华,匈奴南下牧马,清人入主中原,八国联军攻陷北京,乃至近代欧风美雨的侵袭,都未能使汉字断裂。
所以有人说:汉字, 乃是中国人修建的第二座万里长城。
3、汉语汉字的特性
六书,始见于《周礼》
古人把汉字的造字方法归纳为六种,总称“六书”,即所谓“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这六种方法不是在造字之前就有的,而是后来归纳总结出来的。
许慎在《说文解字·序》中说:
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qu),日月是也;
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挥,武信是也;(止戈为武,人言为信)
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一体表意,一体象形)
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
即从声音相同相近的字假借。
晚清学者朱宗莱说:“造字之次,形声居后,可断言也。
盖象形者象物之本体,形声可象则属诸事,事不可指,则属诸义,至于意不足论而造字之法穷矣。
形声者不徒取意兼譬其声,所以济二者之穷也。
”(《六书释例》)
东汉的《说文解字》一书,是汉语文字学的名著,强调以形求义,认为汉字形近义同。
最早的训诂学名著是《尔雅》(传说为孔子门人所作)。
《释名》一书,为东汉刘熙所作,他解释名源,采用的是声训的方式。
所谓声训,就是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解释词义。
声训在先秦典籍中已有采用。
汉代《尔雅》、《方言》、《说文解字》等著作中,声训用得也很多,但全书的名物语词都用声训来解释,以《释名》为第一部,这是刘熙的独创。
音韵学研究汉语在各个不同历史阶段的语音系统及其演变规律,侧重分析声韵调的关系。
近代很多学者认定由韵部以推字义,不如由声类以求字义更可依据。
王引之在《春秋名字解诂叙》所云:“训诂之要,在声音不在文字。
声之相同相近者,义每不甚相远。
”古文献学者张舜徽先生曾辑录古代20位学者有关循声以求义的论述,得出结论说:“如欲研治小学,以达于语言文字之原,则双声之理,不可不讲。
”这是他的经验之谈,研究古文字者应当认真借鉴。
所谓双声,即声母相同的汉字(如:存才),所谓叠韵,即韵母相同的汉字(如:螳螂)。
随着时代的发展,古汉语也在不断的发展。
就《尚书》而言,国学大师王国维也不能完全看懂,这就事因为语言在不断的变化,而写成文本的经典使用的是古代语言,跟后来的语言不一样了。
所以中国古书,不解决文字问题,是读不懂的。
而如果字义都不懂,又如何能讲义理?经学如果没有小学做基础,考据做不了,义理也做不了。
所以说小学是经学的基础。
古代汉语是言文分离的语言。
五四白话革命要求言文一致,尽管五四时期不乏对于汉语文化的偏激观点,但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却扩展了汉语的文化表现力。
4、汉语汉字的前途
文艺复兴时期的英国哲学家培根,当年曾经颇为自信地说:“我们看到智慧和学问之碑,比权力或武力之碑更加长久。
荷马诗歌已流传两千五百年而未失去一个音节或字母;而在此期间,却有无数宫殿、城堡和市镇,轰然倒塌。
”然而他却没有想到,拼音文字以语音为中心,而语音的流变却使它成为最靠不住的东西。
以英语为例,今天一般的英美人已无法阅读三百年前的《乔叟故事集》,而中国的高中生却还可以直接阅读两千年前的《诗经》。
今天的美国学生要读懂《纽约时报》,需要掌握五万英文词汇。
而一部震古铄今的古典名著《红楼梦》却只用了4200个汉字。
汉语汉字承担着我们民族的历史记忆。
正是凭借它的力量,今天的我们,能够“思接千载,视通万里”。
也正是凭借它的力量,我们民族被培育成世界上最富于历史意识,最注重用文字书写下自己历史的民族。
天才的史学家司马迁,在蒙受残酷的宫刑后,依然忍辱负重,发愤著书,写下辉耀千古的名著《史记》,那是因为他相信,历史不朽,我们民族的语言文字不朽。
汉语汉字,并不仅仅是我们沟通交流的工具。
她内蕴着我们民族的文化价值系统。
“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
九岁书大字,有作成一囊。
”诗人杜甫的自叙,生动地描绘出华夏民族怎样从婴儿时期的咿呀学语,开始接受蕴涵其中的文化价值,使它内化于我们的人格。
所以,瑞典著名汉学家高本汉说,中国人抛弃他们的文字之日,也就是他们抛弃自己的文化基础之时。
西方人的拼音文字,在悠远的历史进程中,走过了由具象到抽象的路。
这一演变,意味着抛弃人类经验的丰富性和充分性,用严格的逻辑思维取代诗性的思维。
本世纪的西方思想家,为了跳出拼音文字设置的语言牢房,打破逻辑和语法的专横统治,把批判的解剖刀指向了西方的语言传统,而诉诸诗的语言。
诗歌是人类的母语。
而汉语正是诗的语言;汉字, 正是诗的文字;中国, 自古就是诗的国度。
汉语一字一音, 音分四声, 律有平仄, 构成了汉语诗文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音韵之美。
早在《诗经》的时代,那些无名的歌者就已经知道,怎样自觉地运用汉语文的音律和形象之美,去表现中国人的悲欢离合。
在中国文学史的天幕上, 犹如群星灿烂, 缀满了无数的诗人巨匠。
正因为有了无数诗人文学家呕心沥血的创作, 才极大地丰富和完善了汉语的表现能力。
正如美国现代派诗人艾兹拉·庞德说过的:“汉字永远都是诗的, 情不自禁地是诗的, 相反, 一大行的英文字都不易成为诗。
”
十九世纪,当西方列强挟其雄厚的工业实力君临东方,哲学家在对待古老的东方文化时,也显现出傲慢无知的自大心态。
黑格尔鄙视中文,认为不利于哲学思辨。
钱钟书先生曾加以辨析。
他举《周易》为例,指出易,同时具有不易、变易、简易几种含义。
说明汉字不仅一字能含多义,而且几种意义可以同时并用。
汉字这种正反同词,义蕴宏深的特点,使其语义在历史演化中层出不穷,不断增生流动,犹如不竭的江河,由悠远的过去一直指向未来。
以研究古希腊哲学而为国际知名的学者陈康先生,当年曾经为翻译作品立下了这样的标准:译文应当使欧美专门学者以不懂中文为恨,甚至因此而要学习中文。
这决非不可能。
成功与否,只在人为。
那时,中国人的学术文化能力才可能真正昭著于全世界。
英国史学家汤因比曾经指出: “中国文明具有根深蒂固的延续性。
即使文明的某些因子发生断裂, 她也有足够的能力加以补偿。
”能够弥合这一断裂的, 没有别的, 唯有语言。
法国学者汪达尔麦什(Leon Vandermeersch)在对东亚汉字文化圈作过精细的研究以后指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个系统虽已离散,但她的精神却没有死。
她就保存在我们的汉语和汉字之中。
汉语文具有一种强烈要求返本溯源的特性。
它总是在召唤我们,返回到那个曾经孕育出儒道百家的灿烂的轴心时代, 返回到文化的根源处, 去思考, 去创造。
尽管目前英文涵盖了世界信息的百分之六十,但是伴随着汉字文化圈经济实力的崛起,汉字文化的实力与影响,正在世界范围内不断崛起。
阅读材料
章太炎《国学概论》乙部之二《通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