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第8课《时间的脚印》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第8课《时间的脚印》教学设计
8、时间的脚印
教学目标:
1. 明确说明对象,梳理文章思路。
2. 理清说明顺序,体会说明事理。
3. 激发探索兴趣,培养探究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中,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对新墨西哥州拉顿地区的岩层的研究,让我们知道了地壳活动,看到了历史痕迹。
看似普通的岩石,为何可以记录一个时代呢?这背后的科学道理是怎样的?我们一起到陶世龙的《时间的脚印》中寻找答案。
二、整体感知,梳理思路
【提问】默读全文,根据作者思路,本文可以分为几个板块?说了哪几方面的知识?
【明确】第一部分(1—4)引出话题,说明岩石是记录时间的方式中最重要的一种。
第二部分(5—29)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第一层(5—21)说明岩石的厚度和顺序可以记录时间。
第二层(22—29)岩石保存了许多的历史痕迹。
第三部分(30—31)总结全文,说明岩石记录时间的意义。
【提问】“时间的脚印”具体指什么?为什么用这个标题?
【明确】地球变迁留下的印记。
比喻,显得形象具体,吸引读者。
【提问】能记录时间(地球变迁印记)的东西是什么?
【明确】岩石
【提问】再读5-21段,思考为什么岩石的厚度和顺序可以记录时间?请用自己话概述。
【明确】大自然中各种物质都时时刻刻在运动着,岩石存在一个毁灭和新生的过程:岩石时刻被大自然和人类破坏,由大家变小,由小变成沙和土,被搬运,被堆积,在堆积的过程中,因长期的重压和胶结,重新形成一层层的岩石,而且每一层的顺序不会打乱。
1米厚的岩石代表3千到1万年,所以岩石的厚度和顺序可以记录时间。
(岩石记录了破坏到生成的历史痕迹。
)【提问】岩石记录的破坏到生成的历史痕迹让时间留下了脚印,除此之外,岩石还可以如何记录时间?
【明确】岩石保存了许多的历史痕迹:记录了地壳的活动,记录了气候的变化,记录了古代生物的状况(每一种化石代表一个时期),记录了自然界某此转瞬即逝的活动。
三、重点赏析,理解说明事理。
1.分析文中现实与事理之间的关系。
(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顺序?)
【明确】逻辑顺序包括先总后分、从概括到具体、从现象到本质、从主到次等。
其中,第27自然段先写“化石是历史的证人,它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这一事理,第28自然段为说明这一事理分别举了“寒武纪”“石炭纪”“第四纪”的例子,而这三个例子又照应了,上文先写地壳运动在岩石上留下的脚印,再写气候在岩石上留下的脚印,从“很多”到“许多”再到“还有一些”,是从主要到次要的顺序。
2.【提问】第9-14自然段可以删掉吗?第6段有什么作用?
【明确】不能,9-14自然段具体写了岩石受破坏的具体事实,与第8段岩石自己崩落共同说明7段的内容,体现从概括到具体的说明顺序。
第6段总体讲岩石存在破坏与生成的现象,总领7-18段分别讲破坏与生成,体现由总到分的说明顺序。
3.【提问】第23、24自然段可以互换吗?
【明确】不行,体现了由事到理的说明顺序。
(先举事例,再得出结论)
4.【提问】作者以高士其《时间伯伯》诗为题记有什么作用?
【明确】把时间拟人化,照应标题;引出有关时间的话题。
5.一篇有艺术性的说明文,除了注重语言的准确性与严密性,还会注重语言的艺术性,本文语言十分具有艺术特色,请结合课文实例进行分析。
示例1:“根据计算,大约3000到10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一米厚的岩石。
”如果去掉“大约”可否?
【明确】不可,去掉就表示形成一米厚的岩石就需要3000到10000年的时间。
事实上,人类读懂岩石的年龄,不论方法有多精确科学,都是推测出来的。
所以,“大约”一词,恰恰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示例2:不要认为岩石是坚固不坏的。
它无时无刻不经受着从各方面来的“攻击”:炎热的阳光烘烤着它,严寒的箱雪冷冻着它,风吹着它,雨打着它……
【明确】将“炎热的阳光”、“严寒的霜雪”以及风雨等对岩石的破坏说成是“攻击”,仿佛是有意识的行为,这样就强化了它们与岩石的敌对性,形象地说明了岩石无时无刻不经受着磨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