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羊传:《桓公六年》原文译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导语】《公⽺传》的历史哲学具有政治性、变易性和可⽐附性三⼤特点,在儒家经典中并不多见。
下⾯是⽆忧考分享的公⽺传:《桓公六年》原⽂译⽂。
欢迎阅读参考!
【原⽂】
六年,春,正⽉,完来。
室来者何?犹⽈:“是⼈来也。
”孰谓?谓州公也。
曷为谓之完来?慢之也。
曷为慢之?化我也。
夏,四⽉,公会纪侯于成。
秋,⼋⽉,壬午,⼤阅。
⼤阅者何?简车徒也。
何以书?盖以罕书也。
蔡⼈杀陈佗。
陈陀者何?陈君也。
陈君则曷为谓之陈陀?绝也。
曷为绝也?贱也。
其贱奈何?外*也。
恶乎*?*于蔡。
蔡⼈杀之。
九⽉,丁卯,⼦同⽣。
⼦同⽣者孰谓?谓庄公也。
何⾔乎⼦同⽣?喜有正也。
未有⾔喜有正者,此其⾔喜有正何?久⽆正也。
⼦公⽺⼦⽈:“其诸以病桓与。
”冬,纪侯来朝。
【译⽂】
鲁桓公六年,春天,正⽉,“宠来”。
“宠来”是什么意思?就好像说:“这个⼈来了。
”说谁?说的是州公。
为什么称州公来
叫“这个⼈来了”呢?这是怠慢他。
为什么要怠慢他?因为他从曹国回来路过鲁国时不朝见,不知礼让。
夏天,四⽉,鲁桓公在成这个地⽅会见纪侯。
秋天,⼋⽉,壬午这天,鲁国举⾏⼤规模检阅。
⼤检阅什么?检阅战车和步兵。
为什么要记载这事呢?⼤概因为这事太罕见,所以记下来。
蔡国⼈杀了陈陀。
陈陀是什么⼈?是陈国的国君。
陈国的国君为什么叫他陈陀呢?因为他的国家要断绝了。
为什么说他的国家要断绝了呢?因为他太下贱了。
他怎么下贱?他到国外去*乱。
到哪⾥去*乱?到蔡国去*乱。
蔡国⼈杀了他。
九⽉,丁卯这天,桓公的⼉⼦同出⽣。
⼉⼦同出⽣说的是谁?
说的是鲁庄公。
为什么要强调桓公的⼉⼦同出⽣呢?是因为鲁国有了嫡长⼦⽽⾼兴。
在《春秋》L并没有因鲁国有了嫡长⼦⽽⾼兴的话,这⾥为什么要说是因为鲁国有了嫡长⼦⽽⾼兴呢?因为鲁国很久没有正统的嫡长⼦了。
公⽺先⽣说:“这话⼤概是由于憎恶鲁桓公才这样说的吧。
”
冬天,纪侯来鲁国朝见鲁桓公。
扩展阅读:《公⽺传》作者之谜
传说《公⽺传》是战国时代公⽺⾼编撰的,先是师徒⼝⽿相传,直到西汉景帝时才写定成书。
和《左传》《⾕梁传》⼀样,《公⽺传》开始是与《春秋》分开流传的,⼤概在西汉后期哀帝时,学者刘歆“引传⽂以解经”,才把孔⼦编定的鲁国史书《春秋》尊为“经”,把《左⽒春秋》《公⽺春秋》《⾕梁春秋》称为解释经书的“传”,后⼈以传附经,合为⼀编,从此便把这三本书合称为“春秋三传”。
《汉书·艺⽂志》的“春秋”类有:“《公⽺传》⼗⼀卷”。
班固注:“公⽺⼦,齐⼈。
”唐代颜师古注:“名⾼”。
“公⽺”的含义是什么呢?有⼈认为是复姓,有⼈怀疑“公⽺”、“⾕梁”都是,“⼘商”(即⼦夏)的转⾳,近⼈蔡元培、顾颉刚等认为“公”和“⾕”双声,“⽺”和“梁”叠韵,因⽽“公⽺”即是“⾕梁”,这两部书的作者可能是同⼀个⼈,这种分析不⼀定可信。
清代洪颐煊《经义丛钞》认为,“明”字的古⾳读“芒”,“芒”和“⽺”同韵,所以“《春秋》家公⽺⾼,亦即《孟⼦》所谓公明⾼也”。
此说也缺乏说服⼒。
关于公⽺⼦,正没有发现其他记载。
《公⽺传》未成书之前,⼝⽿相传,它的传承过程,据东汉何休《春秋公⽺传·序》唐徐彦疏引戴宏序说:“⼦夏传与公⽺⾼,⾼传与其⼦平,平传与其⼦地,地传与其⼦敢,敢传与其⼦寿。
⾄汉景帝时,寿乃共弟⼦齐⼈胡⽏⼦都着于⽵帛。
”这段话有三点值得注意:第⼀,说《公⽺传》传⾃孔⼦的弟⼦⼦夏。
第⼆,《公⽺传》的成书从⼦夏(⽣于鲁定公⼆年,即公元前507年)到汉景帝初(公元前156年),经过了340年左右。
第三,汉景帝时,《公⽺传》才写定成书。
关于第⼀点,杨伯峻《经书浅谈》指出:“《公⽺传》中‘⼤⼀统’这个观念,要在秦汉以后才能有,这就⾜以证明《公⽺传》不出于⼦夏。
”他⼜说:“总之,⽆论公⽺⾼或⾕梁⾚,都未必是⼦夏的学⽣,托名⼦夏,不过借以⾃重罢了。
”关于第⼆点,戴宏所说的传承线索明显有误,340年间公⽺⽒仅传五代,每代要相距65年以上,这是不可能的。
关于第三点,说《公⽺传》作于汉景帝时,⼤致可信。
《四库全书总⽬提要·春秋公⽺传注疏》认为:“今观传中有‘⼦沈⼦⽈’、‘⼦司马⼦⽈’、‘⼦⼥⼦⽈’、‘⼦北宫⼦⽈’,⼜有‘⾼⼦⽈’、‘鲁⼦⽈’,盖皆传授之经师,不尽出于公⽺⼦。
定公元年传‘正棺于两楹之间’⼆句,《⾕梁传》引之,直称‘沈⼦’,不
称‘公⽺’,是并其不着姓⽒者,亦不尽出公⽺⼦。
且并有‘⼦公⽺⼦⽈’,尤不出于(公⽺)⾼之明证。
”《公⽺传》既然是公⽺⼦⾃⼰写的,就不应引⾃⼰的说法。
由此可以证明,《公⽺传》的作者不是公⽺⾼,⾃然更不是⼦夏所传的。
看来,《公⽺传》可能是集体创作,最后由公⽺寿和他的弟⼦胡⽏⼦都写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