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院校的困境及其原因(福建中医药大学谢佐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中医院校的困境及其原因分析
当前中医药院校面临严重的生存和发展困境,作为中医药大学的一名教西医的教师,虽然也对此深感忧虑,但对"困境"的看法却既与中医人士有别,也与西医人士和其他反中医的人士有不同。
困境之一是中医院校终端市场萎缩和西医化
中医药在中国的市场需求强劲,据调查,各类医疗机构<不含村卫生室)年中医门诊服务总量是6.7亿多人次,占各类医疗机构门诊服务总量的19.2%。
而每年有近7亿人次患者享受中医服务,占到了全国每年患者总量的五分之一。
中国人普遍认为,在慢性病、杂症的治疗和保健康复中比西医有优势,而且认为中药的毒副作用比西药小,这是中医药存在的理由,也是中医药市场需求的动力。
中医院和综合医院的中医科是中医药院校的主要终端市场。
据调查,在73.96万个医疗机构中,能够提供中医医疗服务的机构有44.07万个,占被调查机构的59.6%,但在所有被调查医疗机构中,中医医疗机构比例只占8%左右。
据统计,在全国县级医院及县级以上的医疗单位中,中医医院的比例仅占12.94%。
还有,全国的行政县并不是都有中医医院,中医医院覆盖面只有66.145%,而西医医院平均每个县有4.45个。
与西医医院相比,中医院规模小、医疗医技设备落后,技术力量薄弱,医疗设备中99%都是用于西医的设备。
在用药方面,医院尽管有中药,但大部分使用的中药都是中成药,这种中药的实际应用大部分并没有按照辨症施治方法进行。
在
中医院,甚至在综合医院的中医科,60%以上的收入也来自西药。
据《中国医药报》报道,在中医医院,纯中医方法查房、讨论病例的情况很少见;医生书写住院记录、首次病程记录、出院记录以及日常的病程记录,也是中西参半。
数千家不同等级的中医院,已无一家传统中医医院,几乎都是清一色的中西医结合医院。
可以说,目前多数中医院已经不姓中了。
中医药终端市场的严重萎缩和西医化,可以说断了中医药院校的后路。
困境之二是毕业生就业困难
尽管因为大学扩招,供大于求,西医院校的毕业生就业也比过去难,但中医药院校毕业生就业更难。
据 200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发布,工商管理、会计、音乐表演、中医等11个热门专业连续3年就业难。
2006年医学专业的就业率为31.01%,位居各专业排序的后三位,中医学专业就业率则更低,排在所有专业就业的倒数第二位。
上海市教委于2007年7月18日公布了2003—2006年度38个就业率低的专业,其中中医学专业排名第10位,这种情况至今没有得到明显改善。
中医药院校的学生如在医疗单位就业的,绝大多数都在县级及县级以下的医院。
很多综合医院甚至中医院公开说不要中医院院校的学生,其原因是他们认为中医药院校学生的专业素质和技能不如西医院校。
困境之三是学校发展方向与模式上的畸形
这种困境反映在发展方向、模式、科研、教案上等许多方面。
在学校数量和规模上,与西医院校比也处于劣势。
全国医药高等院校共118所,中医院校(含民族医院校>33所,西医院校85所,其中13所设有中医系,中医院校的规模远小于西医院校。
在发展方向上和模式上的困境。
中国高校普遍是科研导向性,高度重视科研,而对教案则是嘴上说重要,实际上不重视,因为科研能增加省和国家级项目,增加SCI论文和成果奖数,从而增加学校在行业中的地位、知名度和排名,而教案效果不好衡量,对于学校知名度和排名影响不大。
正因为如此,有项目、SCI论文和成果奖的老师会受重用,而教案再好、科研不行的老师连职称晋升都难上、绩效考核都难过,遑论受重视。
在科研为重的导向下,教师一窝蜂去拼科研、挤科研。
对此,中医药院校也无法独善其身,逃不出中国式的大学追求科研狂热之路。
在科研方面的困境。
在基础研究,中医药主要采用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所采用的动物模型要么是疾病模型,要么是与难以判断无法标准化并与中医理论脱节的证候动物模型,用这样无法辩证的动物模型和培养细胞研究中药,其结果可想而知,没有多少信服力。
尽管国家通过省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给予对中医药基础研究项目大力扶持,每年资助数亿之巨,也尽管发表了大量的中医药学术论文,获得了不少中医药成果奖,但真正有价值的研究和成果太少。
在临床研究上,因为中医证缺乏统一的标准化和规范
化,因为中医医生科研素质普遍不高,缺乏循证医学概念,导致中医临床研究成果同样缺乏足够的信服力。
我们常说中药有效,用了几千就是证明。
我们相信它有效,但我们自己相信不够,必须让别人也相信。
中医单个的病案积累的资料无法让别人相信,要让别人信服我们必须提供大样本、平行、对照和双盲的循证医学研究结果,这才是科学的态度。
在中药研究上,我们取得了大量的成果,中药的产值也突飞猛进,但中药新药与西药新药一样,需要做临床前研究,然而临床前的动物实验却受到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的致命限制,这种限制严重制约了中药研究及其产业长期的发展。
在教案方面的困境。
借鉴西医的办学模式办学,大部分中医院校除设中医、骨伤、针推、康复等中医相关专业外,也设了中西医结合专业,甚至还设了护理、英语、心理、药物贸易、影像、生物项目、放疗等专业。
尽管设了这些专业,但大部分学校不具备相应的办学条件,其师资、实验等条件十分薄弱,大而全而怪,没有特色也更没有优势。
中医药院校在课程设置上也存在问题。
一是政治类课时数太多,是专业课的一到二倍;二是有些课程设置不科学,甚至很随意,比如药学专业不开解剖和生理课;三是课程顺序不科学,比如生理课与组织胚胎学课同时上;四是课时数不合理,中医相关专业的西医课时只有西医院校的一半以下,导致中医药院校的中医类学生,中西医课时都少,这样出来的中医药院校的学生只能是中不中西不西,中西医基础都薄弱,等于一个中医中专生加一个西医中专生,这是中医院院校学生的专业知识和理论水平不如西医
院校高,其就业竞争能力不高的重要原因。
在临床教案方面,中西医院校相互争夺中医院之外的教案医院,结果总是中医院院校"受伤",三甲甚至二甲医院纷纷倒向西医院校的怀抱,尤其是中医药院校的非中医类专业更是如此,于是中医药院校只好下抢县级及更下级医院作为教案医院。
医院级别不一样,其技术水平相差很大,这是中医院院校学生临床专业素质和技能不如西医院校高的重要原因。
困境之因浅析
中医药院校学生就业难,一方面与市场对大学毕业生的要求提高了有关。
现在的三甲医院一般不要本科生,而是要研究生。
第二方面与政府的政策性歧视有关。
中医学院毕业生只能从事中医类别工作,中医学院的中医、中西医结合专业毕业生只能参加中医类别的执业医师测试,不能参加临床类别的执业医师测试。
但笔者认为,就业难最主要还是与中医药院校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与临床技能不如西医院校强,导致市场竞争能力低下有关。
中西医医院的竞争既是技术的竞争,更是人才的竞争和管理的竞争,更是理念等文化的竞争。
中医院的生存发展取决于是否满足病人这个客户的需求,在与西医医院竞争中,是否具有市场比较优势。
中医院市场的萎缩和竞争力的低下一定尤其必然的原因,这个原因不只是从外部去寻找,从政策上去寻找,更重要的还要从中医药本身去寻找。
我们必须看到,中医药院校之困境是整个中医药困境的一部分,而中医药困境的根本原因是中医药自身的发展跟不上社会发展的步伐,特别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步伐,不能满足竞争日益强烈的医疗市场更高的需求。
首先在观念上,中医界的观念普遍保守和自大自恋。
比如有人说:“在中国务行各业中,最有优势、最有实力、最有后劲的就是中医药。
中国西药97.4%是仿制的,而中医药领先于世界各国,有自主知识产权。
中医药必将走向世界,成为与西医药平起子坐、相互补充而不是相互取代的另一医疗保健体系。
”的确有自主知识产权,我们也盼望它能走向世界与与西医平起平坐,但在走向世界前先在中国强大起来,只有在中国先强大起来后可才有可能走向世界,如果在中国生存都存在问题,又何谈走向世界?其次要走向世界,必须要让世界听懂中医说的话,必须按照世界公认的标准去走,所以必须要客观化和现代化,必须提供循证医学而不是单个病例的临床实验证据。
在理论体系上,有人说:“中医药奉行的是以阴阳五行为基础的朴素辩证唯物论,而西医药则是机械唯物论。
”此话差也,中医药的确奉行朴素唯物主义,但西医则是奉行的绝非机械唯物主义,而是辩证唯物主义。
中医的阴阳五行和脏腑气血学说以及中医的整体观,在认识疾病上很有自己独到之处,对中医临床具有绝对的指导作用,对于西医也有一定的借鉴价值,但毕竟这一两千多年前的理论体系至今没有多少变化,要是张仲景在世,必定对现在的我们
强烈不满,会说:“你们这些不肖子孙,你们啃祖先的智慧啃了两千多年,还要啃到什么时候?你们为什么不用自己的智慧,你们的创造力,使它发扬光大,以适应新时期的需要,以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笔者认为,中医药界不要固步自封和抱残守缺,一定要充分吸收人类最新的科技成果尤其是生物医学成果,对其理论体系进行不断与时俱进的修正、补充和完善。
中医两千多年前的理论体系,直到现在还在完整的用于指导临床,这在整个人类认识过程中是绝无仅有的,可这到底是奇迹还是笑话?
还有人说:“中医是临床医学,研究的始终是活人;中药是几千年间在无数活人身上实验的结果。
西医以人体解剖为基础,进行分析,从研究死人开始。
”的确中医研究的是活人,但这些活人都是单个活人,每次量太少,而且没有对照,难以重复,这样的实验结果就是一万年可能也难以让人信服。
现在的中医药不只是研究活人,也研究细胞,研究分子,进行动物实验。
西医不只是研究死人,也研究活人,只不过在研究药物作用于活人之前,先研究动物,然后过渡到人。
笔者认为,中西医各有所长,两种医学应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为人类的健康做出贡献。
中医药要走出困境,必须深刻反省自己,对自身进行大胆的创新性改革,发扬自己的长处,克服自己的不足,像老鹰那样,来一次“浴火重生”。
中医药院校在这种“浴火重生”的改革中应该起到号角的作用和主力军的作用。
2018-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