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现代西方设计理论中伦理诉求演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现代西方设计理论中伦理诉求演变
作者:曹盛盛
来源:《艺术评论》 2013年第3期
关于设计目的的探讨一直伴随着现代设计发展的整个过程,如今无论是设计师还是用户都
已接受“设计要体现产品的实用性、审美性和经济性”的观点。
然而设计在实现这些目的的同
时却依然存有很多不尽人意的问题,如产品质量问题带给用户的身心伤害,无节制生产造成的
社会资源浪费和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德国伟大哲学家歌德曾这样描述:“理性知识的运用带来
了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人类试图用理性准则来统摄一切。
把科学、技术领域的原则无限地
(曾经有效地)运用到道德的、艺术的领域,结果导致了现代性的危机”。
[1]在现代设计的发展历史中有很多言论表明设计伦理的演进是推动每个时期设计发展的重要的隐形方向标。
一、平等与尊重——现代设计的伦理根源
19世纪60年代,英国一批艺术理论家和建筑师对设计目的与生产目的进行反思,认为设
计应为大众服务,设计应关注工人的尊严。
而这个观念也成为后来工业美术运动的思想根源。
英国著名评论家约翰· 拉斯金在1853年发表的《哥特式的本质》中提出,“如果我们是一个人,那你就不能把他变成工具。
让他开始想象、思考、尝试着做一些有价值的事情……显示出
他自己的尊严”,[2](P89)他提出设计的三条规则,从欲望节制、劳动节约和设计原创三方
面体现他对消费者、劳动者和设计职业素质的思考。
现代设计史先驱威廉· 莫里斯,秉承恩格斯的“情感社会主义”的思想核心,认为设计师最重要的使命是“人们可以开心工作,不再匆忙,制作出让我们自豪的货品”,而不只是“使所有人能够开心地购买物有所值的产品,快乐
地装点他们的生活”,或让人们“可以开心地销售我们引以为豪、质优价廉的货品”[2]
(P89)。
英国首位独立工业设计师克里斯托弗·德莱塞非常重视科学知识在工业设计中的应用,他提出,“一项明智的政策会使一个国家得到能有的一切财富,并且不用消耗超出必要的自然
资源”。
不仅如此,丰富的知识能让材料承载思想的痕迹,就会受人尊重并被赋予价值。
[2]
(P97)
可见,在现代设计发轫之时,艺术设计已经有了对伦理问题的深入探讨。
无论是拉斯金的
设计三原则,莫里斯的设计使命,还是德莱塞强调设计中知识的重要性,无不体现设计目的的
伦理关怀。
服务对象的大众化,对人们生活工作质量的关注,对社会资源(劳动力)和自然资
源的节约意识都体现出设计满足“平等和尊重”的观念。
二、质量的提升——20世纪上半叶设计伦理的新变化
19世纪著名哲学家费希特曾在他的经典之作《伦理学体系》中提到,“人有一种即使不算
最高尚,也是最重要和最高级的东西,即认识。
”但是,“认识永远只是达到目的的手段”,“如果没有善良的意志,认识就没有内在的价值……对于理性存在着的共同体来说是没有什么
用处的”[3]。
1907年,德意志制造联盟成立,时任贸易局官员的赫尔曼· 穆特修斯正是持着
这么一份善良的态度在《德国工业联盟的目标》明确指出“高效率的大规模商业对可信赖的良
好品位的关注是任何出口行为的先决条件。
”[2](P83)穆特修斯对产品设计质量的高度重视,并把设计的精神价值、原创性和对用户的服务作为衡量产品质量的标准。
比利时杰出设计师亨利· 凡· 德· 维尔德从产品特征上关心用户,呼吁“始终牢记产品应该易于使用的特征”。
阿道夫· 卢斯从产品装饰上反思用户需求,他在1908发表的《装饰与罪恶》中认为装饰“本
身也是一种罪恶”,他破坏国家经济,阻碍文化发展。
现代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则从服务对象
上来关心用户,他在1923年出版的《走向新建筑》提出,“为普通人,所有的人,研究住宅,这就是恢复人道的基础,人的尺寸,需要的标准,功能的标准,情感的标准。
”[4] 20世纪20
年代,美国汽车大王亨利·福特提出男人“享有更多闲余时光来与家人共同度过,家庭生活也
因此而更加健康。
”[2](P89)这种生活模式影响美国几代人以及其他国家人们的消费价值观。
综上所述,20世纪上半叶的设计伦理诉求不仅坚持和巩固19世纪末“平等和尊重”的维度,如勒柯布西耶的新建筑论、卢斯的装饰罪恶论,而且在此基础上有了新的变化和深入。
无
论对设计精神价值、原创性和对用户的服务的强调,对产品易用特征的关注,还是对健康家庭
消费模式的展望,这些变化无不说明设计行业应持有不变的善良态度,通过提升设计服务质量,使大众获得高质量可信赖的产品从而感受社会对个体的尊重。
此时设计已不只是工业化的产物,而是能主动地构筑良好的人文环境,建立互敬互爱的社会风尚的途径和手段。
三、人权和责任——二战后设计伦理的反思
20世纪60年代,随着女权主义运动的兴起,在设计界开始关注女性问题。
阿尔弗雷
德· 沃纳在1963年11月号《美国艺术家》描述到:19世纪末之前,只有男性能进入艺术学院,仅有少数女性化妆成男性混入其中。
后来随着工业设计教育艺术进入综合性大学后,男女
共校的设计学生既可以分享大学社区充分的竞争,又可以享受大学社会生活的乐趣。
1964年,
爱德华·卡朋特在畅销书《女性的奥秘》中发表了《陈述:女性设计》,文中提出当时一些公
司对女性设计师截然不同的态度,很多雇主不愿意雇用女性。
但也有公司如通用录用了所有他
们能够获得的有能力的女设计师,试图在男女之间找到一种平衡。
不可否认,她们的加入使设
计更加丰富、多样和人性化,她们的作用逐渐受到用户的肯定。
70年代,著名设计师维克
多·帕帕奈克在《为真实的世界设计》提出他对设计师责任的看法:“设计之前很长的时间里,他的社会和道德判断就必须起作用,从而来判断他的设计或再设计是否站在社会利益这一边”。
他深入阐述设计师的责任的范畴:“不仅要对差的设计负责,还要对没有履行责任负责;由于
抛弃了责任,没有发挥他的创造性才能而负责,‘没参与’或者‘敷衍了事’而负责”。
同时,帕帕奈克扩大了设计服务的对象,他强调安全设计,为穷人、老人、孕妇和被社会疏远而倍感
孤独的年轻人设计。
可见,二战后人们对设计伦理的思考既有新的课题,也有对设计本质问题的再思考。
社会
不仅开始关注设计中的性别问题,关注女性在设计中的独特性和女性群体的价值体现,而且对
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注也逐渐增温,体现出设计的人道精神。
而帕帕奈克对设计师责任的再思考,则超越了设计领域的界限,把责任扩大到更为广泛的社会问题,对设计师提出更为严格的责任
要求,促进设计师成为对社会发展中有担当的进步群体。
这时,设计已经成为推动社会文化各
个层面的一股强大的新生力量。
四、人道精神的确立——信息时代的设计伦理诉求
到了80年代,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人类全面进入了一个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化、网络时代。
对于突如其来的新时代,人们充满期待又感到陌生。
当代设计方法研究的先驱,英国设计师约翰·克里斯托弗·琼斯于60年代开始就一直倾力于设计程序的研究,他在工程设计和工业设计领域力倡人机工程学和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方法,力图融合理性和直觉,通
过将设计的程序变得合理、合情,又不乏创造性和想象力,从而消除人们对新环境的陌生感。
同时,这个时期设计师对那些容易被忽视的用户给以更人道的关注。
美国著名建筑师R.L.麦斯
为设计师树立了榜样,被称为“真正的人道精神的设计师”。
他于80年代初期提出“通用设计”,即不管这些人的年龄、身份和能力,设计师应尽可能多地为人提供美的产品和环境。
进
入90年代,设计师更加关注环境问题。
70年代一系列“能源危机”的爆发,逐渐验证了帕帕
奈克的观点“设计的最大作用并不是创造商业价值,也不是包装及风格方面的竞争,而是创造
一种适当的社会变革过程中的元素”。
80年代人们用“程式化”生态设计来解决环境问题。
90
年代,意大利知名设计理论家埃兹奥·曼兹尼提出从可持续发展角度来考虑环境政策,减少一
次性物品,在设计整体层面上赋予可持续发展社会以新的形式。
21世纪,随着信息网络的快速发展和普及,世界各国的信息互通更加畅通和快速,地球变
成了一个小村庄。
设计师重回原点再次考虑人最基本舒适的感觉,呼吁要重回自然与创建现代
自然,提出设计应是一种舒适的记忆。
人与企业冷机器的对抗使设计师更加关注人与环境的关系,他们开始致力于人机界面设计和用户体验设计的研究。
企业要杜绝伪劣产品,加强审美自
律和社会他律。
在数字化媒体环境中更要注重设计的大众性和社会服务功能,在进行享乐化设计、科技化设计和虚无化设计的同时要加强道德建设,提倡科技文化和人文精神,注重设计的
和谐价值和伦理价值。
五、设计伦理演变概述及其对中国设计的启示
从设计伦理的演变进程我们可以发现设计伦理的研究是建立在伦理学基础之上,将人类普
遍的道德规范或伦理观念与各种社会关系通过人的思维意识,并运用一定技术手段作用于设计
活动的一门边缘性应用学科。
[5]其研究范畴涵盖了生态、经济和科技伦理学等学科。
它反映的是在人类社会的复杂体系中,以设计与道德的关系为主题,通过工业产品这一媒介,对人的心灵、情感、理智的探讨;反映人与人、人与物、人与自然的道德关系;也反映在消费社会里,
设计者与消费者如何自觉遵行道德规范和准则以及法律条文。
[6]纵观经典设计著作中作者所传达的设计伦理,我们发现随着时代的进步,设计行业的发展,设计伦理的演变存在一定的规律
和特点,即设计伦理主要内容范畴的相似性和周期性以及设计伦理内容的延续性和深入性。
回顾中国现代设计的发展历程,尽管在较短时间特别是近十年设计获得快速发展,然而不
可否认,我们在设计范围、形式和技能等全面赶超西方设计的同时明显地感受到设计表象背后
的由设计伦理设计理念驱动下的设计软件系统的不足,如设计质量的信任危机、设计目的的商
业利益取向、设计消费态度中的攀比心理、设计理念与设计行为的不一致等。
英国著名哲学家
培根曾提到,人们的需求需要用“人性和慈善”来引导,以满足人们需求为己任的设计行为更
应该如费希特所言“只有行业中的人持有不变的善良态度,行业知识才能保证对社会产生正面
的影响。
”设计致力于改善我们所生存的物理环境,同时也有利于改善我们心灵环境。
“伟大
的设计人人有责,它不只是设计师的事情”。
[7]优秀的设计不仅靠敬业的设计师、专业的设计团队,最重要的还要靠社会公众的共同努力和积极推动。
在经济、科技、文化快速发展的中国,我们在争取产品设计质量与西方发达国家接轨的同时,更要注意对设计内涵、设计伦理这些真
正掌舵设计健康发展的深思。
注释:
[1] 陶云:《西方艺术设计流派和设计思想》,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48页。
[2] 许平、周博:《设计真言》,江苏美术出版社2010年版。
[3] [德]费希特:《伦理学体系》,梁志学、李理译,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360页。
[4] 奚传绩:《设计艺术经典论著选读》,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97页。
[5] 赵伟军:《伦理与价值——现代设计若干问题的再思考》,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0
年版,第20页。
[6] 刘佳:《感·悟·设计》,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年版,第82页。
[7] [美]罗伯特·布伦纳等:《至关重要的设计》,廖芳谊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2年版,第71页。
曹盛盛: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讲师责任编辑:李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