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和社会治理 检测试题--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专题十六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和社会治理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清代前期存在乐户、堕民、蛋户与世仆四种人,世代从事诸如乐工、官妓、演戏、逐鬼、抬轿、说媒、为人耕地等“贱业”。

雍正帝宣布取消四种“贱民”身份,“豁免为良”。

这一改革()
A.加强了君主专制B.放松了对人身的控制
C.统一了户籍制度D.淡化了士族门第观念
2.721年,唐玄宗令监察御史字文融主持括户(清查户口),又置劝农判官赴各地检括逃户和籍外土地。

历经三年,共括出客户80余万,得客户税钱数百万贯。

这一结果反映出当时()
A.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加强B.商品经济严重影响农业发展
C.国家赋税政策违背时代潮流D.均田制度已基本上名存实亡
3.东晋政府认为侨户“流寓江左,庶有旋反之期”,故没有把永嘉之乱后出班现在南方的侨户编入土著黄籍户籍,而是用白籍以示区别,白籍侨户可以免除赋役。

这一做法()A.体现了因俗而治的特点B.加剧了南方的社会矛盾
C.加速了赋役制度的瓦解D.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
4.户籍档案是了解古代王朝人口变化、土地及赋役制度等的重要资料。

有学者在研究7世纪后期敦煌户籍档案时发现,大历四年,某处在籍的61户人家,户均已授田47亩,仅占应授田的33.9%;户与户之间授田数也存在差异,如:赵大本三丁一中一老男90亩,张介介中女当户51亩,令狐进尧一丁一老男103亩。

由此可推知,当时()A.土地兼并情况严重B.政府严控土地流转
C.赋税制度有待调整D.小农经济大量破产
5.宋朝户籍分为主户和客户,而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客户的比例不断下降,反之,主户的比例相应上升。

这可能是因为()
A.科举制度改革B.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C.市民阶层的壮大D.理学的发展
6.秦朝的基层行政单位“里”是在自然聚落的基础上划分的,为城乡基层行政区划的通称。

秦将城邑中较大的自然里划分为多个行政里,而郊野的小型聚落也可单独成为一个行政里。

秦令规定:“诸故同里、里门而别为数里者,皆复同以为一里。

一里过百而可
隔垣益为门者,分以为二里。

”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秦朝时期()
A.官僚政治得以确立B.行政权力向基层延伸
C.社会等级趋于固化D.宗族与政府矛盾缓和
7.“清初的户口调查,重在编审认定,由里甲组织负责调查申报,……但到雍正初年以后,摊丁入亩,人丁编审失去原来的意义,里甲制也渐废弛。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进行户口调查,成为一个问题。

”为解决这一难题,清政府实行()
A.什伍组织B.邻保制度C.十家牌法D.保甲制度8.1917年12月19日,北洋政府与列强签订了《修改各国通商进口税则:善后章程》,实现了按现行货价“值百抽五”的目标,改变了以往海关税率实际只有2.66%的状况。

这一成果()
A.实现了关税的自主B.借助于参战的时机
C.抑制了日本在华势力的扩张D.促成“改订新约”宣言出台
9.1928年6月,南京国民政府发表了对外宣言,要求同各国重订新约;同年7月,美国首先与南京国民政府订立新约,承认中国“关税完全自主之原则”,随后南京国民政府陆续与法、英等国缔结类似条约。

这些条约的签订()
A.扭转了中国对外贸易逆差的局面B.标志着中国关税自主已经实现
C.主要得益于中国对外战争的胜利D.有利于提高民族工业的竞争力
10.唐初,政府限制土地兼并,并强制富户帮助村里的贫困人群;唐中后期,由于均田制瓦解,政府开始以资产和田亩为标准征税,富户成了赋税的主要承担者,并逐渐把持乡村权力,成为政府在乡村中的代理人。

据此可知唐代()
A.统治者重视商品经济发展B.政府丧失对乡村的管控
C.税收制度限制了土地兼并D.社会变化影响地方治理
11.20世纪60年代后期,美国出动军用飞机紧急空运黄金供应伦敦黄金市场,美国的黄金储备因此遭受损失。

到1971年,美国的黄金储备仅是它对外流动负债的15. 05%。

此时美国已完全丧失了承担美元对外兑换黄金的能力,于是,尼克松总统不得不矛1971年8月15日宣布停止承担美元兑换黄金的义务。

这反映了()
A.英国制约美国的霸权地位B.布雷顿森林体系走向瓦解
C.浮动汇率已成当时的主流D.国际经济新秩序开始建立
12.关税制度古已有之,中国一直享有完全的关税自主权,但在近代经历了丧失和收回的曲折历程。

下列有关近现代中国海关的表述,正确的是()
A.鸦片战争中国战败,清政府完全丧失了关税自主权
B.北洋政府正式宣布废除国内关税,实行统一的国境关税
C.南京国民政府公布国定《进口税暂行条例》,实现了关税自主
D.新中国成立后,通过“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收回海关管理权
13.“1928年,国民政府修改了过去的单一税率,改为十二级税率,最高关税为50%;后又改为十四级税率,最高关税增至80%。

”这在一定程度上()
A.保护了民族经济的发展B.体现国民政府关税完全自主
C.促进了商业贸易的繁荣D.标志着“改定新约”的开始
14.东汉永初年间,有官员上书提出以“徙置荆、扬孰郡”的方式进行赈灾,并调“扬州五郡租米”救助“济阴(今山东菏泽)、陈留(今河南开封)、下邳(今江苏徐州)”等地。

这反映出东汉时期()
A.社会救济成为政府职能B.北方受灾频率高于南方
C.南方地区得到一定开发D.民间救济体系开始出现
15.中国古代一直有优抚老弱贫苦等弱势群体、尊敬与赡养老人、保障鳏寡孤独生活的传统。

下列项中对中国古代社会救济的表述正确的是()
A.宋朝以后宗族和慈善组织作用增大B.历代社会救济的主体是民间组织C.救济制度已经形成完善的体系D.社会力量的救济活动偏重于救灾
二、材料分析题
16.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
史料一秦统一六国后,户籍制度随郡县制在全国的推行而更加严密。

汉代的《户律》有关于户口的登记、乡部负责人定户籍的办法与规定、户籍的保管、立户的原则、田宅的分割与继承等内容。

秦汉户籍基本是一年一定,汉代每年八月,乡部啬夫、吏、令史要“案户籍”,民人不论男女老小原则上都要到场接受貌阅,时称“案户比民”。

户籍主要登记出入关津的符、赀簿、戍卒家属廪食簿等。

汉代的户籍主要是记吏民家口名年,所以在多数场合即称为“名数”“名籍”。

从户籍登记的内容上看,秦汉的“八月算人”,实则在户籍的基础上,与赋役征收相关。

——摘编自杨际平《秦汉户籍管理制度研究》史料二两宋除主户客户之分外,出现了专门从事某项生产经营的专业户,如茶户、盐户、匠户等,按职业划分,还没有专门的户籍,仍属于一般主户。

两宋时期地籍与户籍分离(有鱼鳞图等关于土地的册子),有“两税版籍”“丁口账簿”等作为征税派役的依据。

可见宋代户籍由士族身份世袭制开始向职业身份世袭制过渡,征税功能日渐式微。

元朝将民众按民族划分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又在此基础上根据户主职业划分为军户、民户、匠户、灶户、儒户等。

各色人户在经济上和法律上的地位是不同的。

——摘编自姚秀兰《户籍、身份与社会变迁——中国户籍法律史研究》
(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代户籍制度的特点。

(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宋至元朝户籍管理制度的特点。

17.清朝的基层治理
基层组织建设是政府的重要事项之一。

从周之乡遂到明清保甲,再到清末新政推行地方自治,各地成立咨议局,基层组织建设可谓辗转相承、代有兴革,绵延不绝。

材料一:清代甲长将本户并十户造册送里长,逐次呈报。

与严密的基层户籍管理制度相适应的必须是有一套严密的乡里政权组织:乡亭里什伍保甲的纵向管理控制,这是“经”;宗族组织、村落组织的自治自管,这是“纬”;兵籍制度以及与其匹配的赋役、治安、教化等则是经、纬之基点,从而真正构成了控制基层乡里社会严密的管理网络。

——韩秀桃《中国古代乡里基层组织特征》材料二:宣统二年①顺直咨议局通过了将田房税契归地方自治预备会办理的决议,但州县官并不肯放弃此项权利。

于是各州县地方自治机关便采取各种途径与地方官展开斗争。

如天津县成立了城镇乡联合会,并在城董事会内设典卖田房税契处,由城总董来独立其事。

——范红霞《清末新政时期直隶地方自治》材料三:(有清朝官员认为)地方自治之名,虽近沿于泰西②,而其实则早已根荄
于中古,《周礼》比闾、族党、州乡之制,即名为有地治者,实为地方自治之权舆。


逮两汉三老、啬夫,历代保甲乡约,相沿未绝。

——《宪政编查馆奏议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并另拟选举章程折》《东方杂志》(1909
年)材料四:宣统二年办理天津城议事会选举,调查选民资格时,当选举调查员上门调查时,一些居民对调查员“冷薄难堪,目之如丐。

及询其田产职业,又恐加捐,不以实告。

”……通州县选举自治研究所所长,是日投票者219人,当时通州全境人口约 36 万,选民约10 万。

因此,此次参与投票者仅为选民人数的千分之二。

——范红霞《清末新政时期直隶地方自治》注释:①宣统二年:1910年。

②泰西:西方国家。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清朝前期的基层治理有什么特点?
(2)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如何理解材料三的观点?
(3)综合材料及所学,你如何看待清末新政中推行的地方自治?
三、论述题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陕甘宁边区位于中国西北部,据记载从1937〜1939年,就有3万多难民来到
陕甘宁边区。

边区政府先后采取了一系列社会救济措施来解决民生问题。

——摘编自《全面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社会救济研究》提取材料信息,对陕甘宁边区的社会救济加以阐释。

(要求:表述成文,条理清晰,史论结合)
参考答案:
1.B2.D3.B4.C5.B
6.B7.D8.B9.D10.D
11.B12.D13.A14.C15.A
16.(1)户籍管理日趋严密;户籍管理法律化;登记户口有固定的时间;户籍记录内容比较详细;户籍管理与赋役征收紧密相关。

(2)两宋时期户籍有主户与客户之分;地籍与户籍分离,户籍与赋役日渐脱钩,户籍的征税功能下降;元朝户籍按民族和职业两种标准划分。

17.(1)乡里制度与宗族组织的相互结合;从横向到纵向形成了严密的体系;有一定的自治性;乡里制和保甲制合一。

(2)该说法看到了中国传统基层治理与清末新政的地方自治都有地方自治性的一面,也注意在新政中吸收传统基层治理的优点,有一定的合理性。

但两者本质上是不同的,传统基层治理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组成部分,为维护专制统治服务;清末新政的地方自治是向西方学习,一定程度上体现民主改革的方向。

(3)参考观点:
•中国古代国家的基层治理本有地方自治的脉络与传统。

清末新政引入转手日本的欧洲地方自治,虽有打破固化地方权力格局的作用,但终究和中国实际难以匹配,遂成为四不像、水土不服的表面制度。

所以,改革需要因地制宜,既要体现近代社会发展方向,又要吸收传统基层治理的优点。

18.阐释:20世纪30年代抗战全面爆发以及自然灾害造成的大量灾民急需救助,救济难民不仅事关边区稳定更关乎抗战的胜利进行。

边区政府采取了设立专门机构、以工代赈等措施。

实行政府教济和民间教济相结合的原则对难民进行教济。

这些措施使难民获得了教济,促进了边区生产的恢复发展巩固了边区政权,调动了抗战的积极性,保证了抗战的胜利。

也为以后中国共产党开展相关工作积累了经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