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调查与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调查与分析
2011- 2012年中国宏观经济预测与分析摘要:中国季度宏观经济模型( CQMM ) 课题组基于最新发布的中国宏观经济
季度数据调整并估计CQMM, 预测2011年和2012年中国宏观经济运行趋势。
预测结果表明, 2011年GDP可能增长10. 13%, 2012年, GDP增长率可能回落至9. 45%; 2011年CPI预计将达到5. 4%, 2012年还将维持在4. 55% 的水平。
课题组就通货膨胀对城乡不同收入群体收入的影响, 以及人民币升值对抑制通货膨胀的有效性进行政策模拟。
结果显示, CPI上涨对农村居民的冲击大于城镇居民, 对低收入群体的冲击大于高收入群体; 而人民币升值不是降低通货膨胀的有效方法。
因此, 要实现将通货膨胀控制在4% 的政策目标, 就必须坚决地将经济增长速
度控制在9% 左右。
人民币升值不宜过快, 应保持相对稳定的汇率政策。
此外, 必须采取有力措施保障低收入阶层的收入增长。
关键词: 中国季度宏观经济模型( CQMM ); 宏观经济预测; 政策模拟
2010年, 中国GDP增长了10. 3%, 但经济仍然延续了 投资驱动 和 出口拉动 的增长模式。
在外部市场逐步恢复并带动民间投资恢复性增长时, 政府主导型投资没有及时退出, 导致总投资快速扩张, 加剧了通货膨胀的压力。
中国季度宏观经济模型( CQMM ) 课题组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2010年宏观经济季度数据, 用CQMM预测2011- 2012年宏观经济趋势, 模拟了现行的通货膨胀对城乡不同收入群体收入与消费行为的影响, 并分析了人民币升值对
抑制通货膨胀的有效性。
在此基础上, 课题组针对正在发展的通货膨胀问题, 提出了若干政策
建议。
一、2011 - 2012年中国宏观经济预测
(一) 模型外生变量的假设
1. 美国及欧元区的经济增长率假定
根据对当前美国宏观经济数据的分析以及
今后两年美国宏观经济政策调整的判断, 国际
货币基金组织( IMF) 2011年1月25日修订了对美
国经济的预测数据。
预计2011年美国经济增长3%,2012年增长2. 7%。
另一方面, 欧元区在2011年受部分成员国主权债务危机的影响, IMF预计其增长率可能降至1. 5% ; 2012年, 随着债务危机影响消退, 欧元区经济增长可能, 上升至1. 7%。
2. 美元对欧元汇率以及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变化假定
在对美国经济增长预期的前提下, 预计2011年美国经济的复苏和欧元区经济的不确定性将
在一定程度上减缓美元的贬值态势; 但在2012年, 美国经济增长可能放缓, 而欧元区经济的回暖
有可能加快美元的贬值。
预计至2012年末1欧元可兑换1. 43美元。
在人民币汇率方面, 美国数量宽松的政策将使资本持续流向包括中国在内的
新兴经济体, 加剧人民币升值的压力。
另一方面, 尽管2010年人民币对美元已升值了3. 6% , 但人民币仍然存在升值的压力。
课题组假定2011年人
民币升值幅度为4% 左右。
2012年随着美元走弱, 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升值幅度可能提高至5%
左右。
3. 广义货币供应量(M2) 的变化假定
在2010年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下, M2增长了19. 7%。
尽管下半年货币政策转向从紧, 但信贷扩张导致的新增贷款依然接近8万亿元, 推高了生产资料价格。
进入2011 年, 货币政策转向稳健, 并确定了4% 的通胀目标、6. 5万亿元的信贷规模以及14% - 15% 的M2增速。
然而, 2011年1月新增贷款规模已超过1万亿元。
为压缩流动性, 央行在1月和2月连续两次提高了存款准备率,并在2月上调了一次存贷款基准利率。
考虑到2011年是
十二五 规划的开局之年, 各地加快经济增长的欲望强烈, 这必然会加大信贷扩张的压力。
因此, 课题组预计2011年M2的实际增速可能将
保持在18% 的水平, 超过政策调控的预定目标。
2012年M 2增速, 但依然保持在17% 的水平。
4. 一年期贷款利率的变化假定
2011年初通胀压力上升, 使央行在2月上调了基准利率。
预计上半年还将上调1次利率, 计25个基点, 使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达到6. 31% , 并
保持至2012年。
(二) CQMM 数据处理与模型的改进
本次基于CQMM 的预测与模拟分析, 在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了改进和调整。
一是数据处理方法。
本次用于模型估计的大部分时间序列数据均经过了季节性调整。
由于剔除了季节性因素的影响,CQMM 能够预报GDP等季度环比增长率, 并以此为基础计算各季度的年增长率。
二是对模型中的居民消费模块进行了扩展以分析通货膨胀对中国不同收入群体的影响。
(三) 2011 - 2012年中国宏观经济主要指标预测
1. GDP增长率预测
2011年GDP将可能增长10. 13%, 比2010年略降0. 25个百分点。
2012年, GDP增长率可能回
落至9. 45%。
从季节性调整后季对季同比增长率看, GDP增长率将呈现平稳下滑的态势。
把季节性调整后的季度环比增长率转为年增长率后, 2011年按一季度环比增长率计算的全年增长率
将达到11. 4%, 之后增长率在二季度有所下滑后再持续回升; 2012年经济的波动呈现类似的模式, 按一季度环比增长率计算的全年增长率将达到11. 8%, 之后增速减缓而后再回升(见图1)。
2. 主要价格指数变化预测
模型预测, 2010年下半年开始的通胀压力还将持续, 2011年CPI预计将超过预定通胀目标, 达5. 4%, 比2010年提高2. 07个百分点; 2012年还将维持在4. 55% 的水平。
分季度看(见图2 - 1),2011年四个季度的季对季CPI将分别上涨5. 08%、5. 55% 、5. 79%、5. 17%。
把季度环比增长率转化为年增长率后, 今明两年CP I的表现可能呈现 两头高中间低 的态势, 但是2011年第四季度CPI要比2011年的第一季度略高; 2012年的第一
季度CP I要比2012年的第四季度略高。
预计2011年PP I的上涨幅度基本接近2010年, 达5. 49%, 2012年略为上升, 达到5. 55% 的水平。
分季度看(图2 - 2) , 2011年PPI的季对季同比增速将逐季增加, 第三季度达到7. 21% , 之后第四季度可能回落至5. 54% 。
把PPI的季度环比增长率转换为年增长率后, PPI的最大涨幅都出现在第一季度。
例如, 按2011年第一季度计算的年增长率上涨幅度最大, 可能高达8. 2% , 之后涨幅下降, 至第四季度时上涨幅度仅为5. 1%。
2011年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 P_I) 将可能大幅度上涨至7. 92%, 同比提高3. 7个百分点; 2012年将有
所回落, 达到6. 06% 的水平。
这表明通货膨胀的压力依然来自投资需求扩张带动的价格上涨。
分季度看, 2011年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的季对季同比指数在前三个季度可能在8% 以上的高位运行, 到第四季度才可能下降到6% 的水平; 之后在2012年各季都将保持相对稳定。
把季度环比增长率转化为年增长率后, 第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上涨的幅度都是最大的(见图2 - 3)。
图2-2生产者价格指数预测(经季节性调整后) 图2-3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预测(经季节性调整后) 3. 其他主要宏观经济指标增长率预测
( 1) 进出口及外汇储备增长率预测
受人民币升值及通胀的影响, 进出口增速可能回落。
其中, 2011年、2012年以美元、按现价计算的出口同比增速, 预计分别为22. 3%、24. 75% , 比2010年下降9. 15和6. 71个百分点; 进口增速预计分别为29. 81%、31. 20% , 比2010年下降9. 68和8. 29个百分点。
进口增速可能仍将超过
出口增速, 贸易顺差减少的态势还将持续(见表1)。
2011年外汇储备预计将增长18. 86%, 同比下降0. 12个百分点; 2012年将进一步下降至15. 25%。
分季度看, 外汇储备的季对季同比增长率可能先上升后下降。
把季度环比增长率转化为年增长率后, 外汇储备在2011年下半年和2012年第一季度可能会有较快的增长之后缓慢回落(见表1)。
( 2)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预测
模型预测, 2011年按不变价计算的资本形成总额增速预计将为9. 88%, 2012年将为10. 16%,分别将比2010年下降3. 75和3. 47个百分点; 2011年按现价计算的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预计将为27. 45% , 将比2010年提高2. 88个百分点, 2012年预计将下降至22. 56% (见表2)。
结果表明,2011年投资需求的扩张依然强劲。
( 3)消费增长率的预测
2011年按不变价计算的居民消费总额增速可能大幅度下降至7. 41%, 比2010年下降5. 74个百分点; 2012年预计将回升到8. 92% 。
2011年按现价计算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将增长19. 31% , 同比下降4. 02个百分点; 2012年预计将回升至20%
(见表2)。
二、政策效应模拟
针对当前国内宏观经济调控热点问题, 本
次政策模拟的主题为 控制通胀与保障民生 。
课题组基于CQMM 对以下两个问题进行了政策效应模拟: 通货膨胀对城乡不同收入群体的影响, 以及人民币升值对抑制通货膨胀的有效性。
为了分析通货膨胀对城乡不同收入群体可能产生的影响, 课题组进行期间内模拟。
假设2006年发生一次性通货膨胀冲击, 使CPI从1. 5%提高到4. 5%。
如果城乡居民的名义收入没有相应调整, 其实际收入必然下降。
模型计算发现, 农村居民CPI的上涨幅度将高于城镇居民CPI涨幅; 城镇
家庭实际人均可支配收入将因通货膨胀下降3. 7%, 农村居民实际人均纯收入将下降7. 93% ;
城镇居民人均实际消费支出将减少2. 72% , 农村居民人均实际消费支出将减少7. 92% (见表3)。
总体看来, CPI上涨对农村居民的冲击大于城镇居民, 对低收入群体的冲击远远大于高收入
群体。
针对美联储主席伯南克最近提出的人民币加快升值有利于抑制通货膨胀, 实现中美贸易
平衡的看法, 课题组进行了人民币升值对抑制
通货膨胀有效性的模拟分析。
假设人民币在2006年第三季度至2008年第二季度共计八个季度平均每四个季度对美元升值15% 。
模拟结果显示, 人民币升值不是降低通货膨胀的有效方法。
在人民币升值的第一期(即2006第三季度至2007年第二季度, 下同), CPI可能会比在基准模型中下降1. 3个百分点; 在第二期(即2007年第三季度至2008年第二季度, 下同), CPI下降2个百分点。
到第三期(即2008年第三季度至2009年第二季度, 下同) , CPI下降的幅度仅为0. 3个百分点。
其他价格指数, 如GDP平减指数、生产者价格指数和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等在第一期和第二期变化相对大于CPI的变化, 但在第三期人民币升值对这些价格指数的影响均很微弱。
例如, 人民币连续两期升值15%仅能够使GDP平减指数下降约3个百分点。
可以认为, 其对于抑制通胀效果甚微(见图4)。
其原因在于: ( 1)中国目前出口对汇率变化缺乏弹性。
( 2)虽然人民币升值可以导致一般贸易进口增速加快, 但加工贸易进口增速将下降, 两者相抵, 总进口没有明显变化。
人民币升值通过
进出口贸易减少总需求、最后作用于通货膨胀的效果有限。
( 3)中国作为一个大陆型经济体, 国内物价受进口物价影响不大, 这也降低人民币升值对抑制通货膨胀的作用。
在结构调整方面, 人民币升值虽然能够使净出口增长率明显下降,
减少对外需依赖(见图5)。
但内需增长主要靠投资增长率上升, 无法提高居民最终消费的增速。
这意味着人民币升值有可能进一步加重中国经济增长对投资需求的依赖程度, 不利于发展方式的转变。
三、政策建议
2011年是 十二五 规划的开局之年。
中国特定的政治经济体制及政治经济周期决定了未来数年投资膨胀的压力甚强。
本次报告主要针对通货膨胀问题提出政策建议。
首先, 当前的宏观经济调控必须进一步明确态度, 在控制通胀与追求增长之间作出权衡。
尽管2011年的宏观经济政策方向已经比较明确, 货币政策转向了 稳健 , 并在年初通过调高存款准备率和利率试图紧缩流动性, 但宏观经济政策必须正视正在形成的通货膨胀危险, 充分考虑我国现行经济格局形成通货膨胀的潜在压
力。
2011年是 十二五 开局之年, 各级政府都有着强烈的加快发展冲动, 不少省市的 十二五 规划的经济增长目标仍在10%以上。
2010年, 有29个省市自治区的经济增长实绩较大幅度地超过了全国增长率。
如果今年中央政府不持坚决态度, 采取切实强有力措施, 整个经济的增长冲动将难以遏制,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4% 的通胀目标, 6. 5万亿元的信贷规模, 以及14% - 15%的M2增速可能难以达到。
因此, 当前必须进一步明确态度: 在控制通货膨胀与追求经济增
长之间作出权衡, 并在二者的数量组合上作出
明确选择。
其次, 要实现将通货膨胀控制在4% 的政策目标, 就必须坚决地将经济增长速度控制在9% 左右。
目前通货膨胀的主因还是各地对速度的追求以
及因此产生的投资需求过度扩张。
要抑制住投资需求的过度扩张, 就要控制经济增长速度。
如果不将速度控制在9% 左右, 今年控制通货膨胀的目标就很难实现。
对投资资金来源的投资增速的预测结果表明, 控制好以国有银行信贷扩张为
支持的政府主导型投资需求的扩张, 是控制投
资需求过度扩张的关键。
在民间资本投资需求全
面恢复后, 必须坚决地抑制政府主导型投资的扩张。
然而, 现行体制下, 地方政府对GDP增长的追求、要素价格扭曲所导致的经济发展方式难以转变, 政府主导型投资难以得到遏制; 粗放型民间投资需求也不能得到有效抑制。
因此, 问题的关键是中央应该在保证经济增长和限制通货膨胀之有所取舍, 如欲维持10% 以上的经济增长速度, 通货膨胀率则可能突破5%。
如果希望将通货膨胀控制在5% 以下, 就必须下决心整治各地在GDP主义主导下的增长饥渴症, 将经济增长速度抑制在9%左右。
政策模拟结果显示, 调整M2增速对降低通货膨胀非常有效。
因此, 要控制通货膨胀, 必须有效地控制M2, 即当前的货币政策还需要进一步紧缩。
控制了信贷, 投资将会明显下降, 2011年的GDP增速将从10. 13%下降到
9. 37% , 但是2012年GDP却会从9. 45% 上升到
10. 03% 。
政策模拟结果说明, 在 十二五 开局之年妥善控制通货膨胀, 将有利于后续年份的经济良性发展。
第三, 务必使各级政府充分明确, 当前控制通货膨胀是促进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政策措施之一。
目前, 控制通货膨胀有利于促进
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发展方式。
当前投资扩张冲动难以抑制正是导致通货膨胀的主因, 投资驱动、出口拉动 的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为导向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是投资扩张冲动难以抑制的根源。
在此经济发展方式下, 经济增长率可能较高, 但是居民的收入和消费需求却难以扩大, 总需求结构难以发生根本性转变。
CQMM 本次预测表明,不控制通货膨胀及适当降低经济增长速度, 2011年的最终消费率还将持续下降, 与此同时, 以食品价格及住房价格高涨为特征的
通货膨胀正实质性地侵蚀低收入群体的实际收入, 进一步压缩总需求的扩张, 加剧宏观经济的结构失衡。
因此, 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 抑制通货膨胀, 首先必须控制投资过度扩张, 它有利于适度降低投资率。
抑制通货膨胀, 将使居民尤其是低收入群体的实际收入得到保障, 有利于增
加消费, 这些也就在一定程度上调整了经济结构, 并实际上促进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因此, 各级政府应充分明确, 当前控制通货膨胀同时
也是调整结构、转变发展方式, 应当把它作为落实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政策措施之一予以落实。
第四, 必须充分重视通货膨胀对不同收入
阶层尤其是农村低收入阶层收入的影响, 采取
有力措施保障低收入阶层的收入增长。
研究表明, 近十年来, 不仅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态势
没有显著变化, 而且城乡居民不同收入群体之
间收入差距也在进一步扩大之中。
2010年食品价格上升进一步扩大了城乡以及不同收入家庭之
间的实际收入差距。
CQMM 的模拟显示, 如果CPI涨幅比实际值提高3个百分点, 即达到4. 5%时, 城镇最高收入户所面临的CPI将会是4% , 而农村低收入户所面临的CPI将会达到是6. 3% 。
农村低收入户的人均实际纯收入将下降5. 32% , 而城镇最高收入户的人均实际可支配收入不过
下降1. 52%; 农村低收入户的实际人均消费支出将下降7. 27%, 而城镇最高收入户的人均实际消费支出不过下降1. 06% 。
因此, 必须充分重视通货膨胀对不同收入阶层尤其是农村低收入阶层
收入的影响, 采取有力措施保障低收入阶层的
收入增长。
因此, 课题组提出, 在当前的通货膨胀形势下,
需要继续提高最低工资标准, 提高以制造业为
主的劳工工资水平, 以保障城乡低收入阶层的
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
课题组在此前发表的报告
中就提出在 十二五 期间必须逐步提高劳工
工资, 并认为它是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切入点。
本次报告仍然坚持这一观点。
中国制造业单位劳动成本在劳动报酬提高的同时逐年下降, 通过计算并比较对中国
出口产品最具潜在竞争力国家的相对单位劳动
力成本发现, 中国的制造业至今仍具有较强的
竞争优势。
此外, 中国在基础设施、国内市场、产业配套等方面所具有的比较优势, 允许其在
今后一段时期内较大幅度地提高劳工工资水平, 也不会因此而丧失制造业的竞争优势。
因此, 当通货膨胀正在侵蚀城乡低收入阶层居民的收入, 影响他们的消费水平时, 必须采取相应的政策
措施尽可能地保障他们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
目前我国农村低收入阶层的收入相当部分来自
务工收入。
2007年的国际金融危机曾使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大幅下降, 因此, 课题组建议, 2011年, 应当进一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提高制造业劳工工资水平, 这是保障城乡低收入阶层收入水平
从而消费水平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
其次, 必须着手所得税结构的调整, 促进城乡不同收入阶
层居民之间的税负合理。
现有统计数据显示, 我
国目前不同收入水平家庭之间的税负竟然是基本一致的。
1995年我国低收入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与人均收入之比为90. 4% , 高收入家庭为91. 2%; 2000 年我国高收入家庭与低收入家庭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与人均收入之比分别为99. 4%和99. 5% ; 2005年分别为93. 9% 和92. 1% ; 2009年均为91. 1%。
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 城镇不同收入水平家庭之间的税负基本一致。
这样的税制安排显然是不公平的, 不利于缩小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差距, 不利于扩大中低收入阶层居民的消费。
因此, 必须尽快进行所得税结构调整,实现公平税负。
再次, 必须采取切实措施, 扩大财政支出用于真正的民生领域的比例, 切实保障经济保障房的建设资金到位。
进一步提高城乡公共服务的提供水平与标准。
第五, 人民币升值不宜过快, 应保持人民币相对稳定的汇率政策, 特别是不能将人民币升值作为控制通货膨胀的主要工具。
首先, 人民币升值并不是一个降低通胀的有效方法。
其次, 中国出口对人民币汇率缺乏弹性, 人民币在连续两年的时间里升值15% , 仅能够导致出口增速小幅度下降。
因此, 人民币升值通过进出口贸易
渠道最后作用于通货膨胀的效果相对有限。
关于人民币升值的结构调整效应, 模拟结果显示, 人民币升值虽然能够使净出口增长率明显下降,
同时也会带动实际投资增长率的上升, 但难以影响居民最终消费的增速。
这意味着人民币升值有可能进一步加剧中国经济增长对投资需求的依赖程度, 不利于发展方式的转变。
综上所述, 人民币升值并不是降低通货膨胀的有效方法,
同时对居民收入和消费的影响也不大; 反而有可能加重国民经济对投资的依赖。
因此, 试图通过人民币升值来调控通货膨胀的方式不利于当前调结构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