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1课赤壁赋导学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语文《赤壁赋》导学案第一课时
答案
《赤壁赋》答案
2①文学家/东坡居士/苏洵/苏辙
②指唐宋时期的八个散文家,即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③苏轼和黄庭坚
④苏轼和辛弃疾
⑤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和张耒
3.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的晚上,解开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射进门来,我很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
②庭院里的月光好象澄澈透明的积水一样,在这积水里面,好象还有些水草纵横交错着,那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
【探究与点拨】
研读课文
【第一段点拨】(l)可分三层:
①第一句,点明时间、人物。
地点。
这是写赋的正规笔墨,如一篇长诗前的小序。
②第二、三句,前句写景,后句叙事,为月出之前的情况。
③第四、五、六、七句,亦为先写景后叙事,为月出之后的情况。
(2)本段展示了一种与友人相聚、泛舟江上。
畅饮美酒、咏诗确文、迎风赏月的舒畅飘逸,超然物外的境界。
本段的感情色彩以喜悦为主。
【第二段点拨】(1)可分两层:①写作者的歌声②写客人的萧声,本段营造了一种主客之间萧歌互答,悲喜交集的境界。
(2)本段的情感由主人“饮酒乐甚,扣舷间歌之”看出。
本段的情感比上段更甚,这样写可为下层转入“悲”形成更大的反差
(3)“美人”指所倾心的对象,代表一种理想的追求。
它表现了作者的政治感慨,是作者在遭受贬谪之后,仍然坚持对生活的执著态度,坚持对朝廷政事关切而不甘沉沦的情怀
(4)本段“悲”从客人悲凉的萧存。
体现作者借助夸张、想像,运用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喻化抽象为具体,把洞萧那种悲咽低回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切。
答案
课后巩固案
第一组:1.B(属zhǔ酾shī枕藉jiè ) 2.C 3.B(①和②均为名词③是名词意动用法,④是名词作状语)4.D 5.B 6.D 7.C 8.B 9.(1)在这个亭子里喝酒并以此为乐。
(2)凭借这保全他们的真性,并闻名后世。
(3)独自整天在山涧峡谷中,啄食青苔,踩着白石头。
【译文】熙宁十年秋,彭城暴发洪水,云龙山人张君的草屋,洪水漫上他家大门的一半。
第二年春天,洪水退去,山人搬家到原来住屋的东面,在东山的山脚下。
山人登高眺望,找到了一块奇异的地方,就在它的上面造了一座亭子。
彭城地方的山,冈岭四面围拢,隐约地象个大环,只缺它的正西一面,山人的亭子刚巧对准那个缺口。
春夏两季交替的时候,草木茂盛,似乎接近天空;秋月冬雪,使广阔的大地一片洁白;在刮风、下雨、阴暗、晴朗的天气中间,景色瞬息万变。
山人有两只鹤,很驯服,而且很会飞。
早晨,山人就望着西山的缺口把它们放出去,听任它们飞到什么地方。
它们有时站在池塘边、田野里,有时飞翔到云层的上面,傍晚,它们就向着东山回来,所以给亭子起名叫“放鹤亭”。
郡守苏轼时常带着暮友和下属去看望山人,在这座亭子上喝酒,感到很快乐。
苏轼斟了杯酒给山人喝,并且告诉他说:“您知道隐居的快乐吗?即使是朝南坐的君主,也不能跟他交换。
《易经》上说:‘鹤在山上的北面叫,它的孩子――雏鹤在应和它。
’《诗经》上说:‘鹤在低洼的地方叫,声音一直传到天上。
’这是因为作为鸟类来说,鹤的品格清高、深沉、安静、处在,超出在尘世的外面,所以《易经》和《诗经》的作者把它比作明智的人、有才能的人和身怀高尚品德的人。
跟它亲昵,跟它玩耍,好象是有利而无害的。
然而,卫懿公爱好鹤,就丧失了自己的国家。
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都认为荒废事业,迷惑性情,败坏和搅乱国家的,没有什么象酒那样严重的了;可是刘伶、阮籍这班人却因此保全了自身,而且名声传到后代。
唉!朝南坐的君主,即使是清高、深沉、安静、处在象鹤那样的,还不能爱好;如果爱好它,就会丧失自己的国家。
然而,在山林间逃避世俗的人,即使是荒废事业,迷惑性情,败坏和搅乱国家象酒那样的东西,爱好它尚且不能成为祸害,何况爱好鹤呢?从这看来,国君和隐士的快乐是不可以放在一起讲的。
”
山人听了我的话,高兴地微笑着说:“有这样的道理吗?”于是,我作放鹤和招鹤的歌,说“鹤飞去呀,望着西山的缺口。
在高空飞翔,向下面观察,选择它们认为应该去的地方。
很快地回过身体,收起翅膀,似乎打算飞下来休息;忽然看到什么东西,又昂首飞向天空,准备再作奋然一击。
怎么能整天徘徊在溪涧。
山谷之间,嘴啄青苔,脚踏白石?鹤归来了,在东山的北面。
那下边有个人,头戴道帽,足登草鞋,身穿葛衣,正在坐着弹琴。
他亲自种田过活,把那剩余的粮食喂你。
归来吧!归来吧!西山不能够长久停留。
”
第二组
1.B.(愀:音qiǎo;棹:音zhào;扁:音piān)
2.D.(适:享有)
3.B.(“既”是“过了”的意思。
在古代,“望”指农历十五,“既望”指已经过了望日,即到了农历十六)
4.C.(C句应译为“眺望(那个)美人啊,(美人)却在天的那一边”)
5.(1)诵明月之诗(2)余音袅袅,不绝如缕(3)周公吐哺,天下归心(4)耳得之而为声
(5)不知东方之既白
6.B.(举:举起)
7.C.(C项中的两个“之”都是结构助词,可译为“的”。
A,介词,被/介词,给。
B,转折连词,可是/并列连词,可不译。
D,介词,在/连词,和)
8.A.(A和例句都是名词活用作动词,渔樵:打鱼砍柴;东:名词活用作动词,向东流;南:名词作状语,向南;舞:动词使动用法,使……舞动;侣:名词意动用法,以……为侣)
9.D.(D和例句都是宾语前置句,“安在”即“在安”,“何羡”即“羡何”)
10.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