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浙江省金华市七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解析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2018学年浙江省金华市七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有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
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小王同学用同一把刻度尺三次测得文具盒的宽度分别为9.20cm、9.21cm、9.20cm,则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测量结果最后应记作9.20cm
B.此刻度尺的最小刻度是1mm
C.9.21cm 这个记录结果是错误的
D.9.20 中最末一位数字“0”是有意义的
2.我国古代有许多艺术性、科学性较高的饮器。
有一种杯子叫“常满杯”,杯中有用上等白玉做成的圆锥体。
这种杯子放在某些地方的空气中,白玉圆锥体上就会有水滴产生,过一段时间后杯中就会盛满水,故称常满杯。
下列有几种关于此杯的说法,其中错误的是()
A.杯中的水是水蒸气在白玉上液化形成的
B.杯中的水是空气在白玉上液化形成的
C.有水滴产生时,白玉温度比周围空气温度低
D.利用杯子在缺少水源的崇山峻岭中可能自动“生”水
3.下表给出了在常温常压下一些物质的密度,阅读后请判断下面一些结论,其中正确的是()
A.固体的密度都比液体的大
B.不同的物质,密度一定不同
C.同种物质在不同状态下,其密度不同
D.质量相等的实心铜块和实心铅块,铜块的体积比铅块小
4.如图甲所示把0℃牛奶放在热水中加热,经过一段较长时间,它们的温度随时间变化
的图象如图乙所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水和牛奶最后温度相同
B.水的温度变化比牛奶小
C.牛奶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是均匀的
D.B 是牛奶温度变化的图象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有12小题,30空,每空2分,共60分)
5.读数:
①如图1所示,物体A的长度的测量值为cm
②如图2所示,温度计的示数是℃。
6.人们观察某个物体时,常有平视、仰视、俯视、斜视等几种。
用量筒量液体时,图中a、b、c三种方法似乎都与凹液面相切,其中能正确读出量筒内液体体积的是,读数比实际液体体积偏低的是,读数比实际液体体积偏高的是。
7.如图甲所示是人们常用的体温计,这种体温计是根据液体的性质制成的。
而世界上第一支伽利略气体温度计(如图乙所示),是根据气体的这种性质制成的。
球形容器内是空气,下方的容器里盛的是水。
若发现液面由A上升到B位置,则表明
气温(选填:“升高”或“降低”)。
图丙是小明同学仿照实验室使用的液体温度计的原理,设计而成的一个简易的气体温度计,烧瓶中装的是气体,瓶塞密封不漏气,瓶塞上面细弯管中有一段液柱。
若周围温度升高时,液柱将向哪边移动(填“左”、“右”);为了提高此温度计的灵敏度,便于读数,可采取的措施有很多,请写出其中一种:。
8.如图所示,由左、右两个相同容器连成的装置中,先将阀门K关闭,往左边注入50mL 较咸的食盐水,往右边注入50mL较淡的食盐水,然后打开阀门K.一段时间后会发现左边的食盐水变淡,右边的食盐水变咸,这是由于的缘故。
同时还会发现左、右两边容器中的液面略有,这是因为。
9.夏天,用橡皮膜封闭一锥形瓶的瓶口,把锥形瓶放在冰水中后,瓶口的橡皮膜会向下凹,如图,由此可知:该瓶内气体温度降低,密度(选择“变大”、“不变”、“变小”)。
根据气体密度的这种变化规律,发生火灾时为了避免吸入燃烧后产生的有毒气体,人应尽量贴近地面爬行的理由是。
10.王兵在“测量石块的密度”时,测出几组数据,根据这些数据绘出图象,如图四幅图象中,能正确表示石块“质量与体积的关系”的图象是,能正确表示“密度与质量的关系”的图象是
11.用蒸笼蒸馒头,是上层还是下层蒸格中的馒头先熟呢?小明仔细观察后发现:高温的水蒸气经过多层蒸格向上升,遇到冷的蒸笼盖时,大量水蒸气发生液化现象,很多热量,使层蒸格中的馒头先熟。
有经验的师傅在拿刚出笼的馒头前,先将手沾点水,这样做主要是利用水的,使手不会被烫伤。
三、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有4小题,15空,每空2分,共30分)
12.张华和同学到东海岛钢铁基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张华拾到一个小金属零件,他很想知道这个零件是什么材料做成的,就把它带回学校利用天平和量筒来测定这个零件的密度。
具体操作如下:
(1)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并将游码移至标尺左端零刻线处;调节天平横梁平衡时,发现指针在分度盘标尺上的位置如图甲所示,此时应将平衡螺母向(填“左”
或“右”)调节。
(2)用调节好的天平测零件的质量,天平平衡时,砝码的质量及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如图乙所示,用量筒测得零件的体积如图丙所示,则可算得小金属零件的密度为kg/m3。
(3)若该零件磨损后,它的密度将(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四、解答题(本大题共有5小题,第32、33、36题各4分,第34题8分,第35题5
分,共25分)
13.实验室里有一架天平和一盒标准砝码,如图所示,在不增加其他器材的条件下,您
将如何判断这架天平是否准确?
14.(9分)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炎热的夏季,家中的蜡烛、柏油路上的沥青会变软。
而冰块熔化时,没有逐渐变软的过程。
由此推测,不同物质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可能不同,我们选用碎冰和碎蜡研究物质的熔化过程。
为让碎冰和碎蜡均匀和缓慢地熔化,我们把碎冰放到盛有温水烧杯中,把碎蜡放到盛有热水的烧杯中分别进行实验并记录数据,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
(1)图2是(填“冰”或“蜡”)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
实验中把试管放入热水加热的原因是为了使。
(2)在冰和蜡熔化过程中,如果将试管从烧杯拿出来,冰和蜡停止熔化。
将试管放回烧杯后,冰和蜡又继续熔化。
说明固体熔化时需要。
(3)如果让你自己实验探究冰和蜡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你在实验中会想到注意哪些问题呢?请你至少写出一条注意事。
15.(12分)小刚同学想测酱油的密度,但家里只有天平、小空瓶,而没有量筒,他思考后按照自己设计的实验步骤进行了测量,测量内容如图左所示。
(1)请按照图乙的顺序写出对应的实验步骤:
第一步:测出空瓶的质量,记为m1=14g。
第二步:。
第三步:。
(2)他第三次测得小空瓶和酱油的总质量如图右中砝码和游码所示,则m3=g。
(3)请你根据小刚测量的数据帮他计算出酱油的密度。
16.(12分)周末,小明和妈妈到煤气公司充煤气,发现煤气的价格是88元/瓶,他妈妈说:“石油价格都下降了,怎么煤气价格还涨了呢?”营业员说:“其实煤气价格也降了,现在是冬季,夏季价格是85元/瓶呢!”小明想营业员说的话有道理吗?于是他查找了一些资料,得知冬季的煤气密度为0.88×103kg/m3,夏季的煤气密度为0.8×103kg/m3,煤气瓶的容积为0.015m3.小明通过计算发现哪个季节的煤气价格高?
请写出计算过程。
五、附加题(本大题有2小题,共10分)
17.有甲、乙、丙、丁四个同种材料制成的正立方体,它们的边长分别为2厘米、4厘米、6厘米和8厘米,而它们的质量分别为40克、320克、1080克和1480克,其中有一个是空心的,通过计算说明哪一个是空心的?
18.有一支未刻刻度的温度计,当玻璃泡放在冰水混合物中时,液柱的长度为10cm,当玻璃泡放在1个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中时,液柱的长度为30cm,
(1)对于这支温度计而言,外界温度升高1℃时,液柱伸长多少cm?
(2)现在,发现液柱的长度为8cm,则现在温度为多少℃?
2017-2018学年浙江省金华市七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有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
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小王同学用同一把刻度尺三次测得文具盒的宽度分别为9.20cm、9.21cm、9.20cm,则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测量结果最后应记作9.20cm
B.此刻度尺的最小刻度是1mm
C.9.21cm 这个记录结果是错误的
D.9.20 中最末一位数字“0”是有意义的
【分析】对于刻度尺测量结果的记录我们一般要求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对于一个完整的测量结果而言,我们也可以从数据上判断其所使用的刻度尺的分度值;为了减小误差,我们还常取多次测量的平均值作为最终结果,并且保留到与原测量值相同的位数,因此,明确了这些要求,可以帮助我们判断选项中内容的正确性。
【解答】解:
A、求三次测量的平均值,并四舍五入保留小数点后两位可得,(9.20cm+9.21cm+9.20cm)
÷3≈9.20cm,故A正确;
B、根据测量结果,最后只能有一位是估计值,所以倒数第2位便是刻度尺的分度值,
即0.1cm=1mm,故B正确;
C、结果中9.2cm是准确值,0.01cm是估计值,只要前面的准确值没有读错,后面的估
计值是会变化的,9.21cm这个记录结果是正确的,故C错误;
D、9.20cm最末位的“0”是估计值,长度测量时,要求最后有且只有一位估计值,当刻度
正好在整数刻度时,我们就应估读为“0”,故D正确。
故选:C。
【点评】在处理长度测量结果时应注意:①最后有且只有一位估计值;②取多次测量平均值时,最终结果采用四舍五入,保留与原测量值相同的位数。
2.我国古代有许多艺术性、科学性较高的饮器。
有一种杯子叫“常满杯”,杯中有用上等白玉做成的圆锥体。
这种杯子放在某些地方的空气中,白玉圆锥体上就会有水滴产
生,过一段时间后杯中就会盛满水,故称常满杯。
下列有几种关于此杯的说法,其中错误的是()
A.杯中的水是水蒸气在白玉上液化形成的
B.杯中的水是空气在白玉上液化形成的
C.有水滴产生时,白玉温度比周围空气温度低
D.利用杯子在缺少水源的崇山峻岭中可能自动“生”水
【分析】物质从气态变为液体叫液化,液化的方式有:一是降低温度,二是压缩体积。
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解:把这种圆锥形杯子放在某些地方的空气中,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白玉杯子)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白玉杯内壁上,积少成多,过一段时间后杯中就会盛满水,故称常满杯。
由此可见:
杯中的水是水蒸气在白玉上液化形成的,故A正确、B错;
有水滴产生时,白玉温度比周围空气温度低,正确;
在缺少水源的崇山峻岭中,空气中水蒸气可以液化成水,即自动“生”水,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液化及条件,分析题目时要灵活所学物体变化的知识。
3.下表给出了在常温常压下一些物质的密度,阅读后请判断下面一些结论,其中正确的是()
A.固体的密度都比液体的大
B.不同的物质,密度一定不同
C.同种物质在不同状态下,其密度不同
D.质量相等的实心铜块和实心铅块,铜块的体积比铅块小
【分析】A、B、C、根据表中提供的信息对这三个选项逐一对照分析,即可作出判断;
D、根据密度公式变形V=可知,在质量相等的情况下,密度大的,体积小,密度小的,
体积大,然后通过表中提供的信息即可解答。
【解答】解:A、从表中可以看出,冰、干松木、铜、铅的密度均小于水银的密度,故“固体的密度都比液体的大”说法错误;
B、从表中可以看出,煤油和酒精的密度相等,故“不同的物质,密度一定不同”说法错
误;
C、从表中可以看出,水这种物质在液态和固态下,密度不相等,故“同种物质在不同状
态下,其密度不同”说法正确;
D、由密度公式变形V=可知,质量相等的实心铜块和实心铅块,密度大的,体积小,
密度小的,体积大,从表中可知铅的密度大于铜的密度,所以铅块的体积比铜块小。
故本选项错误。
故选:C。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紧密结合表中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解答,D选项需要利用密度公式变形进行分析,稍微有点难度。
4.如图甲所示把0℃牛奶放在热水中加热,经过一段较长时间,它们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乙所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水和牛奶最后温度相同
B.水的温度变化比牛奶小
C.牛奶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是均匀的
D.B 是牛奶温度变化的图象
【分析】要解答本题需掌握:热传递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及热传递的特点,知道水和牛奶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中各部分的意义。
【解答】解:A、热传递的条件是有温度差,最后热平衡时两者的温度相同。
水和牛奶最后温度相同。
故A说法正确;
B、由图可以看出,水从高温降低的最后温度时温度变化量比牛奶从低温升高的最后温
度时温度变化量对应的温度坐标轴上的长度小,即水的温度变化比牛奶小,故B说
法正确。
C、牛奶的温度变化的多少由题中无法求出,故不能比较。
故C说法不正确。
D、将凉牛奶放入时,牛奶吸热、温度升高,水放热、温度降低,直至两者的末温相等,
因此B是牛奶的温度变化图象。
故D说法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热传递的条件、特点以及在生活中的应用的理解和掌握,是中招的热点。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有12小题,30空,每空2分,共60分)
5.读数:
①如图1所示,物体A的长度的测量值为 3.20cm
②如图2所示,温度计的示数是26℃。
【分析】(1)刻度尺的使用要首先观察它的量程和分度值,起始端从零开始,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2)温度计的读数:首先确定是零上还是零下,然后确定每一个大格和每一个小格代表的示数。
【解答】解:
(1)图中刻度尺1cm又分为10个小刻度,故分度值为1mm;起始端从零开始,物体末端与3.2cm刻度线对齐,估读为3.20cm;
(2)液柱如果靠近零刻度,温度计示数是零下;液柱如果远离零刻度,温度计示数是零上。
如图,示数是零上。
每一个大格代表10℃,每一个小格代表1℃,示数为26℃。
故答案为:3.20;26。
【点评】(1)刻度尺是初中物理中基本的测量工具,使用前要观察它的量程和分度值。
读数时视线与刻度垂直。
特别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2)掌握温度计的读数,首先确定零上还是零上,然后再明确每一个大格和每一个小
格的示数。
6.人们观察某个物体时,常有平视、仰视、俯视、斜视等几种。
用量筒量液体时,图中a、b、c三种方法似乎都与凹液面相切,其中能正确读出量筒内液体体积的是b,读数比实际液体体积偏低的是c,读数比实际液体体积偏高的是a。
【分析】根据俯视、仰视和平视的区别,实际液体体积与读数的不同考虑。
【解答】解:从高处往低处看属于俯视,从低处往高处看是仰视,视线与凹液面相平是平视,平视能正确读出量筒内液体体积;而俯视看到的读数大,仰视看到的读数小。
故答案为:b;c;a。
【点评】在使用量筒时不要仰视读数,也不要俯视读数,视线要与量筒内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
7.如图甲所示是人们常用的体温计,这种体温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制成的。
而世界上第一支伽利略气体温度计(如图乙所示),是根据气体的这种性质制成的。
球形容器内是空气,下方的容器里盛的是水。
若发现液面由A上升到B位置,则表明气温降低(选填:“升高”或“降低”)。
图丙是小明同学仿照实验室使用的液体温度计的原理,设计而成的一个简易的气体温度计,烧瓶中装的是气体,瓶塞密封不漏气,瓶塞上面细弯管中有一段液柱。
若周围温度升高时,液柱将向哪边移动左(填“左”、“右”);为了提高此温度计的灵敏度,便于读数,可采取的措施有很多,请写出其中一种:细弯管再细一点。
【分析】①常用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原理制成的;
②气体温度计的原理:气体的热胀冷缩性质。
上方的球形容器是用来感知空气温度的,
当空气温度降低时,球形容器中的气体受冷,体积减小,气体压强减小,小于外界的
大气压,在大气压的作用下,玻璃管中的液面升高。
③某同学设计的这个气体温度计,主要是考瓶内的空气来感受温度的,当温度升高时,
瓶内空气就会受热膨胀,体积增大,瓶内气体压强变大,挤压上方的液柱,液柱向左运动,从而显示出示数。
④为了提高气体温度计的灵敏度,便于读数,可把温度计的管径做得细一些。
液体膨胀
体积变化一定的情况下,管径越细,截面积越小,那么高(长)度变化就越大,温度计灵敏度就增大了。
【解答】解:
①常用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②液面由A上升到B位置,说明球形容器内的气体压强减小;球形容器内气体压强减小,
是因为容器内气体受冷体积减小;球形容器就是感知空气温度的,球内气体受冷说明空气温度降低了。
③当温度升高时,瓶内的空气受热膨胀挤压上方的液柱,液柱就会向左运动;
④为了提高此温度计的灵敏度,便于读数,可采取的措施有很多,如细弯管再细一点;
瓶子再大些且气体再多些;弯管内的液体尽可能少些等。
故答案为:热胀冷缩;降低;左;细弯管再细一点。
【点评】此题属于创新题型,根据液体温度计的原理制作了一个气体温度计,让同学们进一步完成制作并说明原理,是中考的一个方向。
8.如图所示,由左、右两个相同容器连成的装置中,先将阀门K关闭,往左边注入50mL 较咸的食盐水,往右边注入50mL较淡的食盐水,然后打开阀门K.一段时间后会发现左边的食盐水变淡,右边的食盐水变咸,这是由于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缘故。
同时还会发现左、右两边容器中的液面略有下降,这是因为分子之间存在空隙。
【分析】(1)扩散现象指的是两种不同的物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说明构成物体的分子每时每刻都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
(2)分子间存在间隙。
【解答】解:打开阀门K一段时间后会发现左边的食盐水变淡,右边的食盐水变咸,这
是由于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是扩散现象;
由于分子之间存在空隙,当浓盐水和淡盐水混合后彼此进入对方,使得体积减小,左、右两边容器中的液面略有下降。
故答案为: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下降;分子之间存在空隙。
【点评】此题考查了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和扩散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属于基础知识。
9.夏天,用橡皮膜封闭一锥形瓶的瓶口,把锥形瓶放在冰水中后,瓶口的橡皮膜会向下凹,如图,由此可知:该瓶内气体温度降低,密度变大(选择“变大”、“不变”、“变小”)。
根据气体密度的这种变化规律,发生火灾时为了避免吸入燃烧后产生的有毒气体,人应尽量贴近地面爬行的理由是燃烧产生的有毒气体温度较高,密度较小而上浮,会分布在房间上方,所以应该贴近地面爬行。
【分析】(1)密度大小的影响因素:物质的种类、温度、气压、状态。
(2)一般情况下,物质不同,密度不同。
(3)在相同条件下,温度越高,体积变大,密度变小(0﹣﹣4℃的水除外),反之相反。
【解答】解:气体的密度与温度的关系是:一定质量的气体,当温度的升高时,体积膨胀,密度变小;当温度的降低时,体积收缩,密度变大。
根据ρ=,一定质量的空气,因受热体积膨胀,密度变小而上升。
故答案为:变大;燃烧产生的有毒气体温度较高,密度较小而上浮,会分布在房间上方,所以应该贴近地面爬行。
【点评】气体的密度受温度的影响比较大。
温度越高,体积变大,密度变小;温度越低,体积变小,密度变大。
10.王兵在“测量石块的密度”时,测出几组数据,根据这些数据绘出图象,如图四幅图象中,能正确表示石块“质量与体积的关系”的图象是C,能正确表示“密度与质量的关系”的图象是A
【分析】本题考查质量、体积、密度三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质量是物质属性,不随形状、状态、位置的改变而改变,密度是物质的特性,除气体外一般不随质量和体积改变。
【解答】解: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体积越大质量越大,因此图象C正确;密度不随质量和体积而改变,是一个恒量,因此图象A正确。
故答案为:C;A。
【点评】本题属于图象信息题,考查学生的图象分析能力和知识综合能力,以及对数学函数图象的把握,理解物理量的性质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
11.用蒸笼蒸馒头,是上层还是下层蒸格中的馒头先熟呢?小明仔细观察后发现:高温的水蒸气经过多层蒸格向上升,遇到冷的蒸笼盖时,大量水蒸气发生液化现象,放出很多热量,使上层蒸格中的馒头先熟。
有经验的师傅在拿刚出笼的馒头前,先将手沾点水,这样做主要是利用水的汽化吸热,使手不会被烫伤。
【分析】从物质发生物态变化的前后两种状态来结合物态变化的定义来确定是发生了哪种物态变化,然后再确定是吸热还是放热。
【解答】解:高温的水蒸气遇到冷的蒸笼盖,会变成水滴,由气态变成液态,是液化现象。
气体液化时,要放热。
从而造成上层温度高,所以上面的馒头先熟;
手沾水后,在遇到高温的馒头时,手上的水要汽化,水汽化时要吸热,这样可以避免手的烫伤。
故答案为:放出;上;汽化吸热
【点评】从蒸馒头的物理过程入手分析,明确物态变化时对热量的要求是解决此题的关键。
三、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有4小题,15空,每空2分,共30分)
12.张华和同学到东海岛钢铁基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张华拾到一个小金属零件,他很想知道这个零件是什么材料做成的,就把它带回学校利用天平和量筒来测定这个零件的密度。
具体操作如下:
(1)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并将游码移至标尺左端零刻线处;调节天平横梁平衡时,发现指针在分度盘标尺上的位置如图甲所示,此时应将平衡螺母向右(填“左”
或“右”)调节。
(2)用调节好的天平测零件的质量,天平平衡时,砝码的质量及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如图乙所示,用量筒测得零件的体积如图丙所示,则可算得小金属零件的密度为 3.1×103kg/m3。
(3)若该零件磨损后,它的密度将不变(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分析】(1)使用天平时,首先放在水平桌面上,游码移至标尺左端零刻线处;调节天平横梁平衡时,指针指向左侧,说明天平的左端下沉,平衡螺母向上翘的右端移动;(2)零件的质量等于砝码的质量加游码对应的刻度值;零件的体积等于零件浸没水前后,水面对应刻度值的差;知道零件的质量和体积,根据密度公式求出零件的密度;(3)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它不随物体的质量和体积的改变而改变。
【解答】解:(1)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线处,指针指在分度盘中线的左侧,说明天平的左端下沉,平衡螺母向上翘的一端移动,所以平衡螺母向右移动。
(2)如图乙所示,游码对应的刻度值是2g,零件的质量等于砝码质量加游码对应的刻度值,
零件的质量:m=50g+10g+2g=62g,
如图丙所示,零件的体积:V=80ml﹣60ml=20ml=20cm3,
零件密度:ρ===3.1g/cm3=3.1×103kg/m3。
(3)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它不随物体的质量和体积的改变而改变,所以零件使用过程发生磨损,其密度将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