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乐史重点(打印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古音乐史重点整理
一、中国古代音律学
1.三分损益法
在周朝正式确定的我国古代生律的方法,按其振动体长度来进行音阶或十二
律吕的相生,史称“三分损益法”,最早记述这一理论的是《管子》一书。

其求
五音之法为:先求得一个标准音“黄钟”,把它作为宫音。

而后就宫音的弦长增
加三分之一(三分益一),即得低四度的徵音;再就徵音的弦长减去三分之一(三分损一),即得高五音的商音;把商音的弦长增添三分之一,得低四度的羽音;
就羽音弦长减去三分之一,可得角音。

2.周朝“十二律吕”
十二律吕是周朝律学的名称。

它是用三分损益法求得的,即:黄钟、大吕、
太簇、夹钟、姑冼、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

此中单数各
律为“律”,双数各律为“吕”。

3.京房六十律
京房(前 77~前 37)西汉律学家,本姓李,字君明。

他因为三分损益法所生
十二律中仲吕不可以回到黄钟律,因此持续计算下去,成为“六十律”。

京房同时察觉到律管的管口校订问题,提出“竹声不行度调”的认识,并制作了十三弦的“准”。

4.荀勖笛律
西晋律学家荀勖( ?~289)在音律上的成就在于他发现了笛律中的“管口校
正数”,荀勖运用“管口校订”制作出较精准的十二笛。

每笛适吹一律。

荀勖的“管口校订”之方法为:他作的笛有六个按孔,前五后一。

后边一个按孔离吹口近来,作为商音。

前方五孔挨次由吹孔向下摆列为宫、变宫、羽、徵、变徵;六孔全按为角音。

5.何承天的“新律”
何承天,南朝宋时郯(今山东郯城县)人,武帝时(420~422) 曾为尚书祠部郎,文帝时做过御史中丞:后因故免官,死于家中。

他在音律学史上,第一次别
开生面地提出了“十二等差律”(即隋书称之“新律”)的理论。

其方法是:先
以黄钟本律之数( 9 寸)减去由仲吕所生黄钟 2 之数( 8.8788 寸),得差数为0.1212 ,再将此差数均分为十二等份。

即0.1 212÷,而后将此数挨次
递加在林钟以下各律上,即得“新律”各音之数。

何承天的这类“新律”,不只完好解决了古律仲吕还生不可以得黄钟本律的问题,并且还减小了古律大、小半音之间的差距,己靠近十二均匀律,是音律史上
一大贡献。

6.蔡元定“十八律”
蔡元定(1135-1198 ,字季通,建阳人,南宋律学刮虱理学家。

在《律吕新书》中提出了十八律的理论。

其十八律是以古代“三分损益法”十二律为基础,而于黄钟、太簇、姑洗、林钟、南吕、应钟六律后,各增添一个比本律高一“古代音
差”的变律而成。

各变律亦系用“三分损益法”从仲吕持续推舞誓卜次而得。

蔡元定增添六个可选择的变律,就頁可比较稳当地解决旋宫的问题,但增添律数仍不够理想。

7.朱载堉及十二均匀律
朱载堉,字伯勒,安徽凤阳人。

一生写下了大批对于音律学、音乐史及数学、历学等方面著作,并编订了供实质应用的《乐舞全谱》,改编创作了《豆叶黄》
《金字经》等歌舞作品。

他的十二均匀律理论,最先发布于《律历融通》(书前有1581 年前言)。

而在 1584 年定稿的《律学新说》一书,称它为“新法密率”,随后又在另一著作《律吕精义》(约 1596)中详细论述这类“新法密率”的计算方法,并列出了所有的计算结果。

朱载堉的十二均匀律与现代计算的十二均匀律的频次完好同样,不过前后序次正好颠倒,它是世界上最早的十二均匀律计算。

二、中国古代主要的记谱法
1. 声波折:是汉代出现的记录歌或诗歌演唱所用的一种弯曲折曲的、表示声音高低的一种记谱法。

2.文字谱:是用文字记述古琴弹奏指法和弦位的一种记谱法。

现存最早的是唐人手抄的琴谱《碣石调·幽兰》。

3.减字谱:由文字谱发展而来,是唐朝曹柔创办。

它是用减字笔划拼成某种符号作为左、右手在古琴音位上弹奏手法的标志,是一种只记弹奏音位与方法而不记音名的记谱法。

4.半字谱:又称燕乐半字谱,是工尺谱的一种初期形式,分管色谱和弦索谱两种。

它们是由笔划简略的半字符号构成。

5.俗字谱:是宋朝流行的一种记谱法,是由唐朝的半字谱演变而来。

它经过运转十个基本谱字来记谱,代表不一样的音高,此外还有一些记录节奏的符号和其余常用的符号。

6.工尺谱:因用“工”“尺”等字记写唱名而得名。

它是由唐朝燕乐半字谱、宋朝俗字谱发展而来。

7.律吕谱:相传早在唐朝开元年间已有此种曲谱。

谱顶用十二律名表示旋律的音高,以一字一音的格式用律名的第一字标在歌词每一字右下方或左边。

8.二四谱:一种古老的记谱法,是以二、三、四、五、六表示音阶各音级的
音高,它鉴于五声音阶基础,当七声出现时,“二变”之音则是将原三、六两音
提升一个二度而获取。

三、中国古代主要音乐机构
1.汉代乐府:乐府是封建王朝管理音乐的一个官署,始于秦朝。

汉承秦制,在公元前 112 年亦建立乐府。

乐府的任务是采集民间音乐;创作和填写歌辞、创作与改编曲调、编配乐器、进行演唱及演奏等。

历史上汉乐府的领导人重要的且
有记录的是协律都尉李延年,乐府中并有几十位文学家写歌词,还有八百多名工作人员,多为各地民间艺人。

乐府的撤除是在公元前7 年,汉哀帝对乐府机构进行了裁汰,以致乐府由盛变衰。

2.太常寺(唐朝):太常寺由政府管辖,是唐朝最高的礼乐行政机构,大
乐署、鼓动署是隶属于太常寺的音乐机构。

3.大乐署(唐朝):唐朝太常寺部下的音乐机构,既管雅乐,又管燕乐,
由乐师教习“音声人”。

4.鼓动署(唐朝):唐朝太常寺部下的音乐机构,主管鼓动乐,参加祭祀
和一部分宫廷礼仪活动,常常兼管百戏。

5.教坊(唐朝):教坊是唐宋元明时管理教习音乐、领导艺人的宫廷所用俗乐机构,是宫中训练、培育乐工的场所,是宫廷歌舞乐人的集中地。

唐高祖时置内教坊于宫中。

开元二年禁城外分别设左、右教坊二处,并在东京洛阳另设外教坊
二处,均由宫廷委派内监担当教坊使,此后不属太常寺领导,直属宫廷。

6.梨园(唐朝):梨园是唐玄宗在内廷建立的音乐、歌舞机构,以教习法曲为主。

因为玄宗常亲身教正,宫廷梨园艺人被称为“皇帝梨园弟子”。

宫外还有分
属两京太常寺的梨园。

长安太常寺下属有“梨园别院”,洛阳太常寺有“梨园新院”,人数都及千人,都是培育和选拔音乐人材的基层机构。

梨园的创办表示唐
朝音乐机构达到最高水平。

四、中国古代主要作品
1.嵇康与《声无哀乐论》
嵇康是魏末有名的文学家、音乐家,在政治上富裕正义感和抗争性,他反对晋代统治者司马氏的封建礼教,提出了“非汤武而薄周孔”。

因为他与当权者司马氏采纳不合作的态度,惨遭杀戮。

《声无哀乐论》是他所著的一本音乐美学著作,其基本看法是:音乐不可以表达人的喜怒哀乐的感情。

嵇康以为音乐是客观的实体,哀乐是感情的表现,二者没有直接的联系,进而否认了音乐能表现人的哀乐感情,不认可音乐有必定的思想内容。

他说,音乐是能够感感人的,音乐能够惹起人们的哀乐之情,但并不是音乐自己表现了什么哀乐。

他以为音乐只可是是一种“和声”,它之所以能惹起人们的哀乐,不过因为哀乐“先遘于心,因和声后而显发”的。

嵇康认可不一样乐器会发出音色不一样、大小不一样的各样声音,其亦有猛
静之别。

但无论猛或静,其终结都一定归之“和”,即“美”。

他以为正是这类“美”能令人感人,能激发人们的喜怒哀乐之情。

嵇康有时也用善、恶两字来说音乐的利害,但他却把“善”“恶”与感情割裂开来,他说:“声音自当以善恶为主,则无对于哀乐;哀乐自当以感情(为主),则无对于声音”。

进而完好否认了音乐所能表达人们的哀乐感情。

因为社会及历史原由,嵇康的音乐思想好多地方又是十分矛盾的,比如他在
此外场合(如在《琴赋》中)又必定音乐创作是有感而发的。

“劳者歌其事,乐者
舞其功”。

同时必定“郑声” (民间音乐的泛称)之至妙,并且必定听“郑声”
对他的感感情染。

在中国古代音乐美学史中,大多半的音乐美学文件都以为音乐能表达人的思
想感情或表现必定的内容,而嵇康的《声无哀乐论》以其独到的表达方式而自成一家。

2.《碣石调·幽兰》:《碣石调·幽兰》是由梁代丘明所传的一首古琴曲,现所见为唐人手手本,是当前仅见的一首用文字记述弹奏手法的琴曲,为古琴减字谱的前身。

此曲借深山深谷的兰花,抒发文人隐士的高傲思想。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此曲中已出现散音、按音和泛音在音高相一致的旋律,特别是它常用拥有纯律特点的三、六、八、十一徽位上的按音和泛音,这说明起码在第六世纪从前,古琴音乐已正式应用了纯律音阶。

3.《乐书要录》:《乐书要录》是一部平常性的乐理理论专著,成书于久视
元年 (700 年) ,由著作郎元万顷等奉武则天之命编撰。

该书 10 卷,已失,日本尚存 3 卷。

它对认识唐朝音律宫调有重要价值。

4.《教坊记》:《教坊记》是唐开元年间崔令钦撰写的一部记录唐教坊制度
和轶闻的著作。

全书共分 28 条目,是研究唐教坊最便利的史料。

5.《羯鼓录》:《羯鼓录》是唐朝南卓于宣宗大中二年达成的记录羯鼓由来、唐羯鼓名手轶闻趣事和128 个羯鼓曲名的一部羯鼓专史著作。

6.《乐府杂录》:《乐府杂录》是唐朝段安节所撰记录唐歌唱家、演奏家
等唐朝音乐见闻录。

全书有 40 个条目,是研究唐朝音乐的重要史料。

7.《乐书》:《乐书》世称《陈旸乐书》,是北宋陈旸于哲宗时达成,是我
国最早的一部规模较大的音乐百科全书。

全书共 200 卷。

该书保存有极丰富的音
乐史料,尤以对于乐器的画图及释文重要。

8.《碧鸡漫志》:《碧鸡漫志》是一部研究歌曲的专著,由南宋王灼于绍兴年间在其寓所成都碧鸡坊达成的。

全书表达了上古至唐朝歌曲的发展和演变,对
北宋词人的风格和派别作了评论,并对唐朝乐曲的源流、标题、宫调等方面进行剖析与考据。

此书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9.《词源》:《词源》是由南宋张炎撰写的研究古代音律和宋词音乐的重要
文件资料。

分上下两卷。

上卷论述音律及唱曲方法,下卷主要论作词原则。

书中
对于八十四调、管色应指字谱、拍眼、曲式及词曲唱法等方面的论述,价值很高。

10.《唱论》:《唱论》是元朝燕南芝庵所著的我国最早论述声乐的著作。

文中论述宋金元乐曲的名目、节奏、风格、宮调声情、歌唱方法及其余音乐理论。

11.《梦溪笔谈》:《梦溪笔谈》由北宋沈括撰写,共 26 卷,还有《补笔谈》三卷、《续笔谈》一卷。

内容为百科式书本,此中有论及音乐章节,是研究宋朝
音乐极可贵的资料。

12.《弦索十三套》:原名《弦索备考》,是清朝荣斋所编的一部以弦乐器为主的合奏曲选集,编于 1814 年,此中共收乐曲 13 部,故称《弦索十三套》。

主要乐曲有《十六板》《将军令》《月儿高》《普庵咒》《海青》《舞名马》《阳关三叠》等。

都是明清以来的流行乐曲,该曲包含按不一样乐器分行抄写的乐队总谱(称“聚集板”)和供各乐器演奏的分谱两部分。

编者注意在各样乐器演奏同一主旋律时,因为乐器性能和技法不一样而在节奏、用音方面略有改变。

这些乐曲已不用民间演奏的,即兴加花、减字的办理,而有规范性设计。

有的曲目用了复
调手法,如《十六板》。

13.《谿山琴况》:明朝徐上瀛所撰琴论专著,将古琴演奏的原则分为“二
十四况”:和、静、清、远、古、淡、恬、逸、雅、阴、亮、采、洁、润、圆、坚、宏、细、溜、健、轻、重、迟、速。

并逐条论述,很是详细。

它是研究古代
音乐美学的重要文件。

14.《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 1895 年李芳园辑录的清朝最有代表性
琵琶曲集。

15.《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是清朝由庆亲王允禄奉旨编纂,成书于清乾隆十一年,全书 82 卷,共收录 2094 个曲牌,连同变体共 4466 个。

包含唐宋词、宋元诸宫调、元明散曲、南戏、杂剧、明清传奇等曲调,曲调是用工尺谱记录。

北曲 185 套,南北合套 36 套。

是一部研究南北曲音乐较为丰富的曲谱。

16.《纳书楹曲谱》:是由清朝叶堂于乾隆五十七年编纂,共 14 卷。

谱中收有昆曲单折戏、部分折子戏和散曲诸宫调等 300 余出,还有《玉茗堂四梦》曲谱
8 卷,《西厢记》 2 卷。

是一本重要的戏曲谱集。

名词解说重点部分
1.六代乐舞:六代乐舞是保存在周朝宫廷中的六个代表性的乐舞,大多是先代传下来的古乐舞。

包含黄帝时代的《云门大卷》、尧时代的《咸池》、舜时代
的《大韶》、夏朝的《大夏》、商朝的《大濩》以及周初的《大武》( 孔子评论该作品“尽美矣,未尽善也”) 。

这六部规模弘大的典礼音乐用于祭祀天地、山川、祖宗,颂扬统治者的文德武功。

2.雅乐:周朝宫廷音乐的一种,后历代沿袭使用。

雅乐分大雅与小雅。

大雅
是大典的乐歌,主要用于天子祭祖、大射、视学及两君相见等重要典礼中。

小雅
较靠近民歌,有些是依据民歌加工、改编而成。

小雅用于诸侯的大射、典礼及士
医生乡喝酒礼等仪式中,有唱的,也有只奏不唱的。

3.颂乐:颂乐周朝宫廷音乐的一种,也是大典的乐歌,内容靠近大雅,所用
处合为天子祭祖、大射、视学及两君相见等重要典礼中。

4.郑卫之音:郑卫之音是周朝黄河流域一带郑、卫、宋、齐等地民歌的泛称。

其在此后影响极大。

士医生们常贬意地以“郑卫之音”来作为北方民歌的代称。

5.八音:“八音”分类法是周朝的乐器分类法,即按制作资料的性质将乐器
分为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八类,这是我国音乐历史上最早的乐器科学分类法。

6.乐府:乐府是封建王朝管理音乐的一个官署,始于秦朝。

汉承秦制,在公元前 112 年亦建立乐府。

乐府的任务是采集民间音乐、创作和填写歌辞、创编与改编曲调、编配乐器、进行演唱及演奏等。

7.鼓动乐:秦汉之际,北方边区的匈奴、鲜卑等游牧民族常在立刻演奏笳、
角之类乐器,以铙、鼓、排箫等伴奏歌唱,史称北狄乐。

此后传入中原,并与汉乐及其余民族音乐相联合,逐渐用于朝廷宴乐、宗庙祭祀等场合,就是所谓的“鼓动乐”。

8.相和歌:相和歌的名称,最早见于汉代,它最早为无伴奏的“徒歌”,此后发展为“但歌” ( 即一种有伴唱而无伴奏的演唱形式 ) ,向来发展到由各样管弦
乐器伴奏的相和歌。

9.清商乐:清商乐是东晋南北朝间,承继汉魏相和诸曲,汲取当时民间音乐“吴歌”“西曲”发展而成的俗乐之总称。

10.但曲:古代器乐曲一般是依据歌曲及歌舞曲加以改编,称为“但曲”。

11.歌舞戏:歌舞戏是南北朝后期盛行的一种有故事情节、角色化妆、歌舞
兼具,并有伴唱和乐器伴奏的戏曲雏形。

它的形成与汉代的百戏有直接渊源。


代表曲目有《大面》《钵头》《踏摇娘》《苏中郎》等。

它为我国戏曲的形成做
了必需的准备。

12.法曲:法曲是歌舞大曲中的一部分,也是隋唐宫廷燕乐中的一种重要形式。

法曲别名法乐,始见于东晋《法显传》,因佛教法而得名,到现在称为法曲,是一种保存了汉族传统音乐、佛教音乐并汲取道教音乐与外来音乐形成的精巧歌舞形式。

13.大曲:大曲又称燕乐歌舞大曲,是唐朝综合器乐、歌唱和舞蹈,含有多段构造的大型乐舞,是相和大曲与清商大曲的进一步发展。

大曲构造往常分为散序、中序、破三大多半。

14.燕乐:燕乐又称宴乐、讌乐,即宴饮之乐。

原意是专指天子及诸侯宴饮来宾时所用的音乐;狭义上是指隋唐宫廷多部乐和二部伎;广义上是指汉族俗乐与境内各民族及外来音乐的总称。

15.从军戏:从军戏原称“弄从军”,是唐宋流行的一种表演形式。

最先为一节目名,后发展成主要由从军、苍鹘两个角色做风趣的对话和动作,引人发笑的演出形式。

16.瓦子:瓦市也称“瓦子”“瓦舍”“瓦肆”,是以娱乐为主要内容的商
业集中点。

17.勾栏:勾栏是瓦市顶用栏杆或巨幕隔成的艺人演出的固定场子,表演各
样民间技艺。

18.鼓子词:通篇只用一个曲调频频演唱,每段演唱中兼以说白。

伴奏乐
器最先只有鼓,以鼓为节拍,故名“鼓子词”,后有管弦伴奏,以笛为主。

19.唱赚:唱赚是以鼓、点头和笛为主要伴奏乐器而清唱套曲的表演形式,
由南宋勾栏艺人张五牛创建,由“缠令”和“缠达”两种曲式交替进行。

20.诸宫调:诸宫调是由北宋汴京勾栏艺人孔三传开创,是中国宋、金、元期间的一种大型说唱艺术,有说有唱,以唱为主。

它是继承叙事鼓子词及唱赚等曲艺形式,并在说白方面承继了唐朝变文的代言体特点而形成。

21.货郎儿:货郎儿是一种说唱。

宋朝原有一种民间歌曲叫货郎儿,是由小贩的叫卖声发声而成。

元朝艺人将其分为前后两部分,中间串入其余曲调,形成
“转调货郎儿”,并用几个不一样的转调货郎儿,此间插入说白,来说唱一桩故事。

演唱者自摇串鼓伴奏。

22.宋杂剧:北宋的一种戏曲形式,亦称“北宋杂剧”。

它是由唐从军戏和歌舞杂戏发展而来。

演出形式分三段: 1.艳段,为开场的小段; 2.正杂剧,为正式完好的戏曲; 3.后散段,暂时加演或不演。

已初步形成角色体系,有乐器伴奏。

它已将歌、舞、剧三者集合,但仍存在诸般伎艺杂陈的非戏剧性表演,及以第三者口吻咏叙故事等特点。

23.元杂剧:元杂剧是在宋金杂剧、院本的基础上汲取唱赚、诸宮调等民
间音乐艺术成就,于金、元间逐渐形成的一种新式戏剧,因采纳北方音乐,故亦
称为“北曲”。

24.南戏:南戏是宋元期间流行于南方且以唱南曲为主的戏曲形式,因产生于
浙江温州一带,故又称“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

所用曲牌都属五声音阶为主的南曲,又称“南戏”或“戏文”。

25.弹词:弹词是明朝中叶盛行于南方的一种板腔性(或称主曲体)的曲艺,唱词以七言诗赞为主,伴奏乐器主若是琵琶或三弦。

26.鼓词:鼓词是明中叶后,与弹词齐驱并驾、流传于北方的一种说唱艺术。

初期以长篇巨制为主,后因不便在城市书场中演唱,所以在清中叶便逐渐盛行“摘唱”“段儿书”的短篇形式,并大批删减说白,走向新的发展阶段,即今广为流传的各样“大鼓”。

27.牌子曲:牌子曲又叫清曲、清音、小曲、曲子等。

它是继承宋元南北散
曲的艺术成就其实不停汲取明清民歌小曲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曲牌性的曲艺。

牌子曲有小曲与大曲之分。

小曲为一般民间小调,往常只用作套曲中的曲牌,而不作独自演唱之曲目。

大曲除构造长大外,音调往常比较委婉,拖腔也许多,能够独自
用来演唱一段故事,或以它为主构成套曲形式。

28.道情:道情源于唐朝道曲,始于南宋的曲艺,用渔鼓、简板伴奏,宣扬道家思想。

明清时与各地民间音乐联合,形成了同源异流的多种支流,有陕北道情、江西道情、湖北渔鼓、湖南渔鼓、四川竹琴等。

道情多以唱为主,以说为辅,也有只唱不说的,唱腔各不同样,有坐唱、站唱、单口、对口等不一样表演形式。

29.琴书:琴书是明清时曲艺的一种,因主要伴奏乐器为扬琴而得名。

有说
有唱,一般以唱为主,以说为辅,均用当地方言。

曲调因地而异,有坐唱、站唱
等表演形式。

主要派别有山东琴书、四川扬琴、云南扬琴、翼城琴书、北京琴书
等。

30.传奇剧:中国戏曲体系。

元末明初,南戏汲取了杂剧等艺术形式与曲牌,
加以和睦,创建了“南北合套”的形态,并在成套曲牌连结方面形成必定的规律,
进而确定的一种曲牌体的戏曲体系。

传奇剧影响较大的声腔为“海盐腔”“余姚腔”“弋阳腔”“昆山腔”,此中对此后影响较大的是“弋阳腔”和“昆山
腔”。

31.梆子腔:梆子腔,乱弹剧代表声腔之一,因用枣木做的“梆子”击拍
而得名。

又因起源于秦地陕、甘一带,故又称“秦腔”。

32.皮黄腔:皮黄腔是乱弹剧的重要声腔之一。

包含西皮与二黄两种声腔,
原是各自独立,产生于不一样地域,后合流,常在一出戏中运用,故称之“皮黄腔”。

33.秧歌:秧歌是民间歌舞的一种,流行于汉族北方地域,也称“社火”。


朝也称之为“村田乐”。

明清时极为流行。

每年春节、元宵节都有秧歌表演。

表演
时有“过街”“大场”“小场”几部分。

明清时也出现表现简单情节的秧歌小戏。

34.采茶:采茶是流行在南方的民间歌舞。

明清就己流行,最先是茶农上山
劳动时唱的“茶歌”,后渐形成歌舞形式。

近二、三百年来又发展成戏曲形式,
一般为“二小戏”(即小生、小旦)或“三小戏”(多加一小丑)。

35.花灯:花灯是在明清时就流行于云、贵、川、湘、鄂等地的民间歌舞。

清末也发展成地方小戏的形式。

36.木卡姆:木卡姆是新疆维吾尔族有名的一种古典大型套曲,由声乐、器
乐、舞蹈组合而成,每部有12 套,所以又叫“十二木卡姆”。

37.囊玛:藏族民间歌舞。

康熙前后流行于贵族阶层,是一种大型的歌、舞、
器乐相联合的艺术形式。

伴奏乐器有扎木聂、扬琴、笛子、二胡、京胡等。

38.锅庄:藏族民间歌舞,常在节日、宴会上表演。

伴奏乐器用扎木聂,所唱
内容多为“赞佛之曲”及“男女相慰”之词。

歌舞时,十多人以致数十人手牵手
围成一圈或成两排对峙,始由一人领唱,而后齐唱,边唱边舞。

39.堆谐:堆谐是藏族的民间歌舞。

“堆”是地名,“谐”或为“谢”,它
为藏语“歌曲”的译音。

其音乐分为“降谐”与“觉谐”两部分。

40.学堂乐歌:学堂乐歌是 20 世纪初我国学堂里“乐歌课”所教唱的歌曲,
其产生与当时社会、文化大相关系。

清末民初,向西方学习,要求废科举、办学
堂、变法维新已成为中国大众的一致呼声。

一些人从日本或欧洲留学音乐回来,在
国内新学堂开设乐歌课,教唱一些新歌,当时称之为“乐歌”,此后音乐界将这期间的学校歌曲统称为“学堂乐歌”。

41.秧歌剧:秧歌剧是在新秧歌运动中,以旧秧歌中的“小场子戏”作为
基础,再宽泛汲取当地的民歌、地方戏曲、民间歌舞以及话剧、舞蹈等要素综合
而成。

作曲家及作品部分
1.嵇康:嵇康是魏末有名的文学家、音乐家,作品《声无哀乐论》是一本音
乐美学著作,其基本看法是:音乐不可以表达人的喜怒哀乐的感情。

2.蔡文姬:《胡笳十八拍》是蔡琰所作的一首琴歌,共分十八段,逐段倾吐
蔡文姬被掳、思乡、别子、归汉等一系列崎岖遭受。

3.丘明:《碣石调·幽兰》是南朝梁时人丘明的传谱,谱本是唐人的手手本,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琴谱,是当前仅见的一首文字谱。

4.李隆基:《霓裳》即《霓裳羽衣曲》,是唐朝最为有名的法曲作品。

一般以
为是唐玄宗李隆基在西凉都督杨敬述进献的印度佛曲《婆罗门曲》基础上创作改
编而成。

5.姜夔:姜夔,号白石道人,世称姜白石。

擅长诗词,并能吹箫、抚琴和作
曲。

南宋词坛上号称“格律派”的词人和音乐家,现存诗180 余首,词80 多篇。

《白石道人歌曲》是他遗留到现在独一的一部歌曲集。

其自度曲代表作:《扬州慢》《杏花天影》。

6.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别名《弦索西厢》,由金章宗期间董解元创作,故又称《董解元西厢记》,简称《董西厢》,是当前保存下来最完好的诸宫调作
品。

7.元曲作曲家及作品
关汉卿:《窦娥冤》《拜月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